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烈明-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朝走近王安,上下打量两眼,“食古不化的老东西,落到今日的下场,恐怕连你自己都没有想到吧!当今圣上即位,原本你是首功一件。司礼监掌印的位置无人可以撼动,可偏偏为什么死守着那些陈规旧制不放,生生的断了我等升迁之路,你知不知道,这宫中有多少人恨不得亲手杀了你!”

刘朝呵呵一笑,“朝中倒是有不少人上疏为你求情,可如今司礼监是魏公做主,那些奏折实是万万入不得圣上的法眼的,再说了,这宫里的事情,外臣们也插不上手。你也不必再如此的心存侥幸,你不死,你的那些徒子徒孙们便不会死心,迟早就是个麻烦!魏公有令,赐你一丈白绫,送你老人家西去,早登极乐!”

王安冷哼一声,再不说话。

旁边的小宦官连忙捧来白绫,刘朝却是摇摇头,“这净房的腌臜所在,用如此的白绫倒是暴殄天物了。”他四处看看,手指向净房的方向,“便用那个吧!”

小宦官扭头一看,顿时心领神会,忙不迭的跑过去,从净房旁边的书上扯下一段草绳来,刘朝满意的点点头,“看这老家伙如今的模样,倒是和这草绳格外相配。”

几名小宦官将草绳环上王安的脖颈,刚要用力,刘朝却是一挥手,“且慢!”

刘朝走到王安的身边,笑着说道:“咱家险些忘了,魏公还有几句话让我转述给你。天子初登大宝,如今正是百废待兴,你的提拔和成全,魏公和奉圣夫人都是铭感于心,不过这世道便是如此,你生生的挡住了这么多人的路,下场如此也怪不得别人。魏公知道你和孝靖皇后的族弟沈逍交情莫逆,偏偏此人当年又曾在私下里教授过太子爷,也就是如今圣上万岁爷的课程,万岁爷对其很是敬重。所以呢,为了以防沈逍进京为你鸣冤,旁生枝节。魏公呢,便派了一些人到江南去。到了黄泉路上,你不妨放慢些脚步,你的老友沈逍或许正在赶来与你会和呢!”

“贼子敢尔……!”这句话却是出乎王安的预料,一愣之下,不由得怒目圆睁。

刘朝轻轻的挥挥手,两边拉着草绳的宦官,顿时同时发力,王安的声音戛然而止。

第二十二章道尽沧桑

王承恩说起当年的往事,娓娓道来,口吻却是极为平淡。匆匆将近二十年过去,经历了这么多的风刀霜剑,如今却是已经能坦然面对了。

怀德却是听得惊心动魄,虽然跟随王承恩见识到了这内宫中的太多勾心斗角,但如此不死不休的争斗却是从未亲历过。

“那沈逍沈先生后来来到京师了吗?”怀德听到魏忠贤派遣杀手远赴江南刺杀沈逍的时候,忍不住问了一句。

王承恩点头,“沈先生来到京师已经是两年之后的事情了。魏忠贤的杀手虽然未能得手,但沈先生却是因此身负重伤,一双腿已然是废了!”

王安却是不知道,王承恩年幼的时候,已经与沈逍相识。沈逍是宜兴的沈氏子弟,因为与一青楼女子相恋,多年之前便被逐出沈氏家门,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功名。

万历末年,郑贵妃把持后宫,觊觎储君的位置,为此不惜制造梃击案,便是为了杀死太子朱常洛,由此也造成了朱常洛的恐慌,格外的小心谨慎。在安排自己儿子的教育问题时,更是格外的小心从事。他的生母孝靖皇后,当时还只是恭妃的身份,其实便是出身于宜兴沈氏的旁系,只不过后来过继到王家,这才改姓王。

当时,王恭妃便想办法从沈家找来了沈逍作为自己孙子的讲读师傅。而这个孙子,便是后来的天启皇帝。沈逍算是王恭妃的族弟,本身饱读诗书,而且没有功名在身,更难的是早已经被逐出家门,和沈家没有半分关系,从不显露于人前。所以,便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

天启皇帝顽劣,对于经史子集没有丝毫的兴趣,却是对于木工一技有着难以名状的爱好,而沈逍也不是那种拘泥不化的读书人,天启皇帝不喜读书。他便放弃了照本宣科,而是将书中的典故化为故事,向天启皇帝教授,却是令其倍感有趣。因此,师生相处的极为融洽,直到万历四十八年,沈逍的妻子亡故,他这才返回江南。

王承恩自由父母双亡,被送到宜兴舅父家寄养。他的舅父便在沈逍的府中做工,与沈逍的大女儿沈青荷年岁相仿,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当时还有沈逍好友之子木严梓为伴,三人共同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年少岁月。

可是,好景不长,数年之后,王承恩的舅父因病亡故,王承恩跟随其家人将其棺椁送回河北故乡。却是被狠心的族人送入宫内,自此之后。与沈青荷、木严梓再无联系。

天启三年的时候,沈逍得知老友王安的死讯,伤势刚刚见好,便拖着病躯执意入京。

说到这里的时候,王承恩的脸上隐约泛起一片红潮。那是数年之后,他再一次见到沈青荷。昔年儿时的玩伴。现在已经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而且已经成为沈氏奉贤堂的当家人,有“女公子”的美誉。木严梓也一起来到京师参加科举,三人终于重逢。

“大葫芦,是你吗?”这一声话语。直到如今还深深的刻在王承恩的内心深处,纵使玉人的容貌渐渐模糊,这一句话却始终是他心底最美好的回忆,弥足珍贵。

因为,“大葫芦”这个称谓是专属于他和沈青荷的。再次面对沈青荷,王承恩不免有些自惭形秽,只能将那份对于沈青荷的眷恋深深的埋在心底。

“青荷,不是一般的女人,不过分的说,即便是男子,在她面前也要自愧不如。”王承恩说到沈青荷的名字,两只眼睛都放出光芒来。

由于魏忠贤和客氏的阻挠,直到天启四年,沈逍才再度见到天启皇帝,从沈逍的口中,天启皇帝这才渐渐了解到朝局的动荡,也得知了当年王安之死背后的真相。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天启皇帝开始产生了振作之心,但对于魏忠贤和客氏,他却始终动不起杀意,因为天启皇帝还念着他们的旧情,要不是这两人,恐怕他和父亲朱常洛早就遭了郑贵妃的毒手了。

虽然暂时不能扭转朝局,但其中却是又引出了一段其他的变故。

众人都没有想到,就在天启皇帝偷偷和沈逍会面的时候,天启皇帝和沈青荷却不期而遇了,两人竟然一见倾心,暗生情愫。包括沈逍和王承恩、木严梓在内都是始料未及。尤其是木严梓,因此而大受打击,即便是刚刚取得的进士功名也未能洗去这种痛苦,每日里借酒浇愁,这也直接造就了后来他那一份名动天下的弹劾魏忠贤的奏章。

王承恩不由得笑了起来,“天下人都不知晓,木严梓的那份奏章,竟然是为了青荷的缘故。一次酒醉之后,这老家伙才告诉了我实情,得知青荷心有所属,他当时心丧若死,什么功名、什么前程,统统给抛到了脑后。奏章一呈递上去,他便给自己准备好了后事,甚至还给青荷留下一封信来。没成想,到了最后,竟是只落了一个被逐出京师的罪名。”

说起少年时的往事,王承恩忽然之间好像是年轻了好几岁,脸上的笑容始终未曾褪去。

在他的心目中,沈青荷便是如同神一般的存在。她没有超尘脱俗的容貌,但超绝的智慧、亲切的言语、超凡脱俗的气质,却让每一个和她接触过的人为之倾倒。从这一点上来说,天启皇帝是幸运的,在王承恩看来,也只有皇帝这样的人才配得上沈青荷这样的女人。

但天启皇帝和沈青荷的感情却并不被人看好,包括沈逍在内,沈逍并不是食古不化的老夫子,即便是如此,却是坚决的反对女儿与皇帝走在一起。

天启皇帝数次都打算将沈青荷迎娶入宫,但无一例外的全部被沈青荷拒绝。以她的说法,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一旦入宫,将会羁绊她的手脚。

“留给大明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是沈青荷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眉宇间时常闪过的一缕忧色让王承恩知道她绝对不是信口开河、杞人忧天。但说起原因。她却总是欲言又止。

沈青荷总是很忙碌,在她的建议下,兵部成为了奉贤堂的合作伙伴,也正是在她的推动下,毕懋康的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燧发枪得以提前问世。还有兵部的谍探司,通过奉贤堂向关外派遣了大批的密探。也为明军提供了最为宝贵的军事情报。如果不是天启皇帝的驾崩,恐怕在天启朝时,大明的海贸便会重启。

因为沈青荷的引荐,天启皇帝也注意到了王承恩,并将其视为心腹,很多事情都让其参与其中,但其中最重要的却是负责监视信王朱由检的一举一动。

沈青荷和王承恩不止一次的建议天启皇帝尽快清除魏忠贤一党,但天启皇帝内心的柔弱和犹豫却错失了一次次的良机,等到醒悟过来时。魏忠贤一党的爪牙已经遍布朝野,树大根深,再想动手已经是不易了。

魏忠贤和客氏也察觉到了天启皇帝的反抗,为了自保,他们筹谋从民间找一个婴孩入宫,对外谎称是天启皇帝的血脉,行废立之事。

天启七年的春节刚过,为了对付魏忠贤一党。天启皇帝密令关外边军精锐入京,然而就在边军抵达的前一夜。魏忠贤一党开始疯狂的进攻。

魏忠贤密令心腹田尔耕率兵围攻沈府,一面则凿沉了天启皇帝的坐船,致使其溺水,虽然侥幸一时未死,但却处于弥留之际。

直到现在,王承恩还清清楚楚的记得那一晚发生的一切。每每思及,总是肝肠寸断。

那一晚,天启皇帝秘密召见信王朱由检,将国事相托,回到王府之后。却是才得到了沈家被围攻的消息,京师中凡是沈家的产业,全部被锦衣卫和东厂的人马查抄。

沈逍和沈青荷父女不愿受辱,更不愿成为魏忠贤要挟天启皇帝的筹码,于是便一把火点燃了自家的府邸,**身亡。

而王承恩纵使得到了消息,却只能守护在信王朱由检的身边,木严梓奔走四方,联络朝中重臣,直到关外兵马进入京师,这才平定了魏忠贤和客氏一手策划的叛乱。

天启皇帝病故,崇祯在边军和朝臣的拥立下登基,王承恩和木严梓却如同没有了灵魂的行尸走肉,他们在沈府的废墟上搜寻了几天几夜,却是没有找到沈逍父女的尸身。

“青荷经常说起,家国一体,大明内忧外患,一旦崩塌,所伤害的不外乎还是黎民百姓,可惜她只是一介女儿之身,所能做的着实有限,所以她将希望寄托在了先帝的身上,他希望我和木严梓能辅佐先帝,力挽狂澜于既倒。可惜,到了如今,我们两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大明的江山落入贼手,却是无能为力。仅此事来说,我和木严梓都辜负了青荷的嘱托!”

“还好!”王承恩无声的笑了笑,“在这暮年,总算让我找到了平安,说实话,他和他的姨母的确是非常相像,一样的不拘一格、一样的野心勃勃。我们的要做的事情,可以放心的交给他了!”

王承恩拍拍蹲在自己身边的怀德的脑袋,“还有你,等平安出京的时候,你便带着我交给你的那些东西,跟着他回山东去吧!京师是收不住的。”

“义父!”怀德还想再劝劝王承恩。

王承恩却摆摆手,“不要再说了,这些年背负着义父、先帝、沈先生还有青荷的嘱托,我一路走来,已经疲惫至极,跟着圣上上路,也算全了君臣之义,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归宿!”

王承恩指指一边的暗室,“当年,那些青荷留下来的东西陪着我挺了过来,将来,我也想带着它们去见青荷!”

第二十三章勤王

六月底的时候,各地的消息如同雪片一般飞往京师,易州、定州、紫荆关等地接连失守,到了七月初三,保定失陷,同知邵宗元战死,司礼监秉笔太监李凤翔、以及监军褚宪章、张国元等人殉国,提督保定军务太监,司礼监掌印方正化在卫士的保护下突围,回到京师。京师西面的防线彻底崩塌。

崇祯的勤王诏书发出去十余份,但响应的各省督抚和武官却是寥寥无几。马士英的南直隶兵马龟缩在归德府一线,吴三桂的辽东人马每日里行进不超过二十里,畏缩不前,而山东的朱平安却是没有一星半点的消息传来。

京师中混乱不堪,富户大族已经手忙脚乱的在筹备着南下的事宜,京师虽然号称九门戒严,但守城士卒军官却是以此大发其财,每日里都有数以千计的人从各个城门逃出京师。王朝末路的景象俨然是越发的清晰和浓厚起来。

京师之内也是人心惶惶,粮价一日三涨,各级衙门大多数都是人去楼空,就连日常的治安也成了问题。大批的地痞纠结在一起,打砸富户,抢夺资财,却是无人问津。最后,崇祯只得任命王承恩提督九门,以成国公朱纯臣为辅,这才将乱子暂时平息下去。

京师中的权贵、豪族、勋戚都在忙着将家财和家小送往江南,但阜财坊的双河庵胡同的一座大宅第却是冷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