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电影十导演-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学玄妙境界。似乎当真如大诗人普希金所言,过去了的一切,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然而即使如此,“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就这样空空流逝,如此无尽的人世悲歌,还是会让人唏嘘感叹。  这平稳深沉、中规中矩的《花样年华》,不再像人们印象中的王家卫电影那样充满创意且神采飞扬,有人说是电影作者创造力枯竭的征象,在我看来,不如说是王家卫有意对自己的人生及其电影创作的“青春时代”做一次总结和告别。


《中国电影十导演》 一附记:关于《2046》

    2004年,王家卫终于推出了让电影观众期待了三年之久的影片《2046》。这仍然是一部典型的王家卫电影,也就是说,仍然是一次生命的呢喃——我是说,仍然可以从声明呢喃这个角度去阅读。    
    片名:本片的片名比较奇怪,2046这个数字,最先出现在《花样年华》中,是主人公周慕云和情人苏丽珍约会的旅馆房间号。在《2046》中,主人公周慕云再次看到了这个房号,显然引起了一种美好且伤感的回忆,从而要求租用这个房间,只是阴差阳错,最终住进了2046房的隔壁2047。片名的另一个来源,是主人公为纪念过去的情感而写的一部小说的题目《2046》,电影中所讲述的片断性的故事情节似乎也正是主人公的小说内容,虚虚实实,朦朦胧胧,真假难辨。片名的第三种解释,是香港回归祖国50周年的时刻47。无论片名中的2046指的是空间即一个房号,还是时间即一个年份,或是一种虚拟的时空故事即一篇小说的题目,其实都不过是人的生命的痕迹,不过是生命的记忆、焦虑和想象。    
    叙事:本片的叙事看起来仍是王家卫式的“不知所云”,现实的人生场景和虚拟的未来时空交织在一起,几乎没有什么故事,而只有一系列往往是前言不搭后语且幻想与现实难分的生活场景片断。作者似乎在借着主人公周慕云的生活和小说讲述一个男人和若干个女性之间的交往,但无论是黑蜘蛛还是白玲、是露露或是神经质的王家大小姐、二小姐,都不过是恍如流云飘过,只留下一些隐隐约约的痕迹。显然,周慕云一生唯一的真爱是苏丽珍,但苏丽珍已成过去并随退色的画面从镜头前飘然而去。黑蜘蛛虽然也说自己叫做苏丽珍,但名是而实非,相遇也只能徒增感叹。反过来,主人公周慕云在这些女性的生命过程中,无论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痕,也不过是生命流逝的记号。    
    主题:本片的叙事线索,是一系列的时间表,从1966年12月24日平安夜,到1967、1968、1969年的平安夜,到1小时之后、10小时之后、100小时之后、1000小时之后的字幕,到片头充满幻想的时光列车的细节与影像,无不是在表示时间的流逝。也就是生命的流逝。作者记下这些时间的记号,并非讲述历史,也不是讲述人生,不过是一种标准化的生命呢喃。平安夜是西方习俗中家人团聚的时刻,作者年复一年地反复讲述,无非是重复同一个故事:漂泊无定的世间浪子,每一年都是和不同的人在一起,人造的温馨背后其实是一片无法填补的空虚。当然,主人公虽然历尽沧桑,但仍坚持“有些东西永远也不会出借”——当然更不会出卖——的人生原则,诸如自由和尊严,当然还有爱情与心灵。生命的痕迹虽是一片空虚,但他仍在不断挣扎,书写的故事作为心灵历程的纪录,却又不过是一些模糊不清的絮语呢喃。    
    人物:与其说这里面有些人物,不如说有些生命的影子,不过是小说家周慕云心灵创造的幻象。从根本上说,这些人物本身,也都不过是小说家周慕云的叙述语言符号。进而,周慕云本人何尝不是电影作者王家卫生命心语的影像替身?所说的都是现代城市中人,也是人间风尘中人,也是情欲渴望中人,当然也都是虚拟幻象中人。影片中的赌徒、妓女、舞女,外加周慕云这样一个穿花蝴蝶,构成了一种现代风尘的世像,而背后则是一片生命的废墟。或欲望贲张,或冷如机器,即是想要流泪,也要从黑夜等到天明方能表达。除了王靖文、王洁文姊妹,片中的其他所有人都如浮生泡影,没有来路,也没有去处。除了痴情且心伤累累的王靖文,其他所有人也都没有可以期待的结局,一如大气浮尘,随声随灭。其中,岂非王家卫对于生命的感悟和表述?    
    构图:本片的构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不完整,人物形象总是被一些框框柱子遮遮掩掩,即使没有现实的遮挡物,作者也会人造出一片黑板遮住大块的空间,结果造成了明显拥挤和压抑的感觉。这种人为的构图风格,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至少也是一种语调,所说的形象和风景,只不过是一些不完整的碎片,而整部影片的碎片拼图,构成了更大的零碎、更大的压抑、更大的不完整。只有极少数的时刻,才会出现一片完整的天空,那时候天空云霞灿烂,让人心旷神怡,但这种感觉非常难得,与其说是一种舒缓,不如说是一种对比或铺垫:那一片完整空阔的天空,正是生命与心灵空间挤窄的参照。在这样的空间之中,语言也被挤窄成一种零碎的恍惚,不成章节。    
    影像:王家卫是一个影像大师,只要是他的电影,总是影像风光无限,让人醉眼迷离,流连忘返。这部影片当然也不例外。虚拟空间影像的灿烂耀眼,自然天空影像的斑斓怡人,与现实空间影像的色调沉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当然就是一种说明语言。就单个镜头画面而言,若要将一个演员的形象拍摄成机器人形象、漫画形象,或者并不困难,而将这些形象与生活中的人物形象随时叠印成一种风格化的生命艺术影像,让虚拟和现实浑然成生命的叠影,则是王家卫的一个突出的标记。时光隧道或时光列车的造型和影像,也成了王家卫式的呢喃:生命难道不就是穿越虚空的一段恍惚的历程?    
    旁白:仍然是典型的王家卫式的絮絮叨叨,让主人公不断旁白,把生命的非理性暴露无遗,也把许多导演认为早已“过时”了的电影手段方法运用得让人拍案叫绝。若没有这些旁白,简直就不是王家卫电影;若没有这些旁白,简直就难以构成一部可供观看的电影。那些听起来疯疯癫癫、断断续续的生命呢喃,却点破了旁人所难感知、更难道出的生命真谛。    
    重复:不错,在《2046》中有不少我们早已熟悉的信息,昏黄的路灯映照着绵绵细雨,正是《花样年华》中永无绝期的愁肠情恨;“无脚鸟”的传说,当然是《阿飞正传》中主人公宿命难逃的感慨悲啼;“把你的秘密告诉树洞”,则正是《花样年华》中人孤独得令人心痛的一幕。这样的重复,如同王家卫的标记,让人一眼'耳'就能看'听'出,在《2046》中,更形成了一种前情后绪不断绵延的咏叹效果。其实,《2046》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标题,其中的内容,如上所述,仍然是一如既往的生命呢喃。在形式上的这种重复是否王家卫创作力衰退的早期征兆?这很难说。与其强下结论,不如走着瞧。


《中国电影十导演》 二黄建新:成人的慨叹(图)

  要谈论当代中国电影,人们首先会想起张艺谋、陈凯歌的作品,然而,要从电影中了解当代中国,我会首先推荐黄建新的影片。  从1985年的《黑炮事件》到现在,黄建新电影创作已有20年的历程。这20年来,无论经历怎样的环境变化,黄建新仍然不改直面社会现实的初衷,坚持自己关注当代、关注都市、关注普通人的“三而一”49创作方向,坚持“看看在一个特定时期,人们在此状态下怎么去想,怎么去活。”50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当代中国影坛的一道独特风景。我想很多人都会同意这样的看法:黄建新是当代中国电影导演中最具知识分子气质的一位电影导演,很少有第二人像黄建新这样始终坚持从文化历史角度对当代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性观察和思考。在一定的意义上,黄建新20年来的电影作品,堪称当代电影版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在电影形态方面,黄建新电影并非简单的目睹纪实,而是追求真实感与表现性、荒诞感和批判性、游戏感和寓言性的奇妙结合。黄建新在《什么是电影的魅力》一文中说:“电影并不一定真的能让观众明白一种什么道理,虽然创作者总是希望如此。但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去设法打动观众,触发他们的共鸣,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活生生的原生态的细节,让观众想象、体验、参与。这种合一的创造愈接近思考,就愈会产生幻觉,产生迷醉,产生动力。”  正因如此,黄建新电影需要解读阐释。而到目前为止,虽不乏对黄建新单个作品的精彩解读,但对黄建新电影创作道路的系统阐释则难以让人满足。本文的主旨,就是从人文思想角度对黄建新20年电影创作进行一次系统的扫描。


《中国电影十导演》 二黄建新:现实批判(1)(图)

黄健中    

  黄建新的电影导演处女作《黑炮事件》是根据作家张贤亮的小说《浪漫的黑炮》改编,影文学剧本原名为《关于“黑炮事件”的内参报告》52。影片讲述一个喜欢下棋的工程师因为寻找一枚黑炮棋子而引起误会、导致审查追踪,乃至被剥夺工作权利,造成严重的人格伤害和国家经济财产损失的故事。  黄建新说:“通过《黑炮事件》这部影片,我们在表层写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命运,写了对知识分子的态度问题,深层则想表明,我们现在有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惯性的思维方式,束缚我们自身,这种心态与政治的关联并不密切,它是传统文化精神造就的。”进而,显然是要引起观众的思考和追问:“这样的事为什么会发生?起因是什么?是不是有一种传统心理,一种形成了定势的心理制约着每一个人?譬如,周玉珍追问赵工为什么花一块多钱的电报费去寻找一颗不值钱的棋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武克功一味搞平衡,名曰维护党委班子的团结,于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李任重心如明镜却不再抗争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赵书信一忍再忍还回答说以后再也不下棋了,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这几个人的心态是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搞四个现代化不抛弃这些东西行不行?”53实际上,黄建新是要通过这部影片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批判。  影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趣的是,批评家对这部影片的读解评析主要集中在所谓“赵书信性格”上:“影片对赵书信这个人物的态度值得注意,导演黄建新在处理这个人物时除了一定程度的赞扬和同情之外,更主要是采取了一种善意的冷嘲态度。这在我国电影中是一件很新鲜的事。”即“《黑炮事件》提出一个重大问题:中国知识分子需要深刻的自我分析和自我批判。”54进而认为《黑炮事件》中“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典型,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命运。它的纵向联系是经历了两千年的儒家思想…明哲保身;横向联系可能属于世界的东方,如出世思想之类……三十多年来,为数众多的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逆来顺受,甚至麻木的精神状态。这显然是个悲剧。这个悲剧乍看属于个人,细看属于国家。”55这样的看法当然有其一定的道理。在影片中,我们确实能够看到赵书信性格的轻信、依赖和软弱的一面。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赵书信的性格并非生来如此,他的软弱性格是社会环境所造成——如果说赵书信是一个人格心理上的“未成年人”,那也是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产物——影片中的党委一班人给赵书信换西装就是一个典型的场景56。实际上,赵书信并不是天生具有奴性,在与德国专家汉斯的交往过程中,赵书信就显示出自信、自主精神和人格尊严。为了一个计算错误,他能够坚持不懈的要求对方重新验算,直至承认错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黑炮事件》的思想锋芒,并非对准赵书信,而是对准制造“黑炮事件”的当代中国社会。在“黑炮事件”中,没有坏人、恶人,更没有过去常见的阶级敌人,有的全是中国社会中的正常人。这一事件的发生,显然符合中国国情、社会现实和中国人的思维逻辑。而越是符合国情、现实和逻辑,这一事件就显得越加荒诞;事件越是荒诞,其批判的程度就越加深入。  《黑炮事件》的真正奥妙,是中国社会心理的蒙昧,即未经人文主义的启蒙,中国社会及其社会中人普遍尚未学会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个人及其个性、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