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明朝当皇帝-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懋康虽是堂堂部堂大臣,但这些日子为了能造出让陛下满意的燧发枪,他也降尊纡贵的跟这些自己平时连正眼也不会瞧的工匠们近距离讨论过,甚至一起住在同一个铺子里过。

    如今见陛下问起,他也猜到陛下这是要封赏,便忙拱手道:“有李老头,张铁匠,还有陈癞头。”

    朱由校点了点头,便让被念到名字的都站出来。

    李老头第一个站了出来,成功完成击发装置制造的他已经年过花甲,咧嘴一笑,就露出满口缺牙出来。

    张铁匠则跟个木头似的站了出来,耷拉着头也不说话,不过当毕懋康跟朱由校说起只有这人打的铁管最不易变形裂开时,朱由校也不由得肃然起敬。

    陈癞头则是个矮子,但毕懋康说只有这人做的燧石是最便宜又引火最好的。

    朱由校很欣慰大明有这样创造力和领悟力都极好的天才工匠,从不吝啬封官加爵的朱由校当即就下旨进封带头的李老头为正六品承直郎,赏银五百两。

    张铁匠和陈癞头为从六品承务郎,各赏银五百两。

    同时,毕懋康也被加封太子太傅衔。

    朱由校的这个举措让一众官员和在场的工匠的都感到很是惊讶,丰厚的赏银倒也说的过去,但直接将文官的散官官阶赐予这些匠籍出身的工匠,这在大明朝还是第一回。

    不过,现在朱由校的皇权已是如日中天,也没人敢反对。

    更何况,虽是工匠但的的确确有功绩,皇帝陛下并非随意滥赏。

    李老头等人也没想到自己就这么成了官了,他暗暗的掐了自己一把,感到疼痛后才相信眼前这一切是真的。

    而且事后,当他得知自己被知县老爷都要高一品时,这家伙更是喜的乐不开支,回家里后身板都硬了不少。

    其他工匠们见此也不由得有些眼红,特别是当朱由校提出日后只要有谁对大明朝有贡献,他都会不吝封赏,不管他以前是什么出身之后,这些工匠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

    毕懋康也没想到自己就因为造了一个燧发枪而被加封为太子太傅,要知道工部尚书霍维华都才是太子少保呢。

    楚王好细腰,城中多饿死。

    也因朱由校的这个举动,渐渐的一些官员士绅和工匠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他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奇技淫巧上来。

第四十五张 建立科技体系

    眼见毕懋康因燧发枪而被直接加为太子太傅,正式跻身于一品高官行列。

    身为工部左侍郎兼掌翰林院事的徐光启都有些羡慕,暗暗看了孙元化和宋应星等人一眼。

    孙元化不由得苦笑,他和汤若望实验了许多次,也没有成功实现有红衣大炮的威力但体积和重量可以缩小十倍的车载式大炮。

    即便是用了最好的工匠,也打不出那种可以持久耐用的好钢管来。

    宋应星也是一样,为了能实现火药的威力更大,他和几个炼丹的老道士研究了将近半月,但目前也还没取得明显的进展。

    不过,看着毕懋康等人被陛下如此厚赏,他们也不由得暗自摩拳擦掌。

    朱由校也没有轻慢其他的工匠,也各赏了些银两。

    接着,朱由校又在徐光启和毕懋康的带领下去了军器局,军器局是工部和内官监共管,因而内官监的少监粱福也跟了来。

    按照朱由校的指示,军器局已经被进行了改造,整个军器局的作坊直接被改造成了车间,为了防止机密泄露,车间有军队严格把守,若是在平常,非车间工匠和军器主事、毕懋康以及内官监少监等直接管理的官员外,即便是尚书侍郎来这里都会被阻挡在外,若是硬闯甚至可以先斩后奏。

    如今也是因为朱由校要来,所以才暂且开放一日。

    等到朱由校进来时就看见整个车间被分成了数个被隔离的作坊,每个作坊都在做着枪械制造的不同程序单元。

    为了让皇帝陛下切实看到效果,李老头等老工匠们已经进入了作坊,开始了工作。

    木讷寡言的张铁匠一进入工作状态就咋咋呼呼的喝叱着他的手下给他添煤加火,而他自己则甩开膀子开始打铁,张铁匠有自己的独家打铁方法,每次都是一****锤在前,然后一轮小锤在后,接着加了一些用小竹筒装着的黑色粉末。

    听一旁的毕懋康介绍,那黑色粉末是张铁匠家的独创秘方,打铁时加了那东西,可以锻造出最好的钢。

    当年戚少保杀倭寇就是用他们家的铁打造的兵器。

    朱由校点了点头,在他看来,这张铁匠或许是加了些焦炭什么的,充当了还原剂。

    而另一边的陈癞头和他的手下则在打制燧石,一双满是老茧的手比刺绣姑娘的手还灵巧,打磨不到几分钟就将一盘燧石递给了李老头所在作坊。

    李老头所在的作坊承担着枪械的组装和零部件制造,算是整个车间的中心,但在李老头的带领下倒也是有条不紊。

    “很好,照这样做,一天能造几支燧发枪”,朱由校不由得问了一句。

    “按照陛下吩咐,现在军器局的工匠们都是从辰时三刻开始做工到酉时三刻结束,这样每天从完成雏形到试验装箱,能完成二十支。”

    毕懋康倒也是博闻强识忙随口答了出来。

    朱由校点了点头又问鸟铳的产量,毕懋康忙答是四十余支。

    “还是有点慢,多招些民间工匠,另外,朕也会让南面的魏忠贤帮忙,将南京工部的工匠都派来,做好后还得建几个培训机构,找些老师傅做教谕,多培养些好的工匠,只要可以,朕可以给他们生员出身,朕也会让吏部和礼部配合你们,总之,要把规模搞大,不要怕花钱,需要多少朕就给多少,一百万两,一千万两都不是问题。”

    朱由校可以在拥兵自重的关宁铁骑面前哭穷,但在这些涉及到大明技术革新的方面,他就表现得财大气粗。

    说完,当即就命令内官监的梁福用他的内帑给这些工匠们再军器局后面再修一些辅助设施,如食堂、澡堂等,并在军器附近修建房屋于这些工匠们居住。

    同时,将工匠们的工钱从以前的加两倍提高到加三倍。

    朱由校这样做,一是为了提高工匠们的积极性,二是保护他们并监控他们,以免被外部势力所趁。

    接下来,朱由校带着徐光启等一干官员又回到了工部的会议厅,作为皇帝陛下,他自然是要鼓励一番的,同时,也做出了以下决定:

    首先,军器局被直接从工部剥离开,升级为皇家军械所,同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一样直属朱由校统辖。

    皇家军械所下设火药局,枪械局,火炮局。

    工部右侍郎毕懋康直接负责枪械局,李老头也被任命为工部主事,负责枪械日常事务。

    工部郎中孙元化则直接管理火炮局,工部员外郎宋应则直接管理枪械局。

    汤若望也被朱由校授予翰林院检讨兼钦天监监判、工部员外郎,参与工部军器司各类技术改造参谋。

    另外,朱由校还亲自给新研制的燧发枪命名为“天启一式”火铳,由皇室订购第一批三千支,准备率先装备京营戍卫军队。

    但在朱由校眼里,他今日所见大明的科技革新都还只是应用方面的变动,但技术革命的源头还是在基础性研究。

    所以朱由校在决定升级军器局为皇家军械所,由侍郎一级高官管理并只负责成熟武器生产外,还成立皇家工程院,孙元化任院正,宋应星为院判,负责各类武器研发,待成熟后再交于军械所制造并贩卖。

    同时,还成立皇家科学院,负责基础性研究,由工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徐光启负责。

    凡入皇家科学院皇家工程院者皆给予翰林院检讨出身。

    虽然暂时只有汤若望一个外籍院士成为两院院士,徐光启、孙元化、宋应星、李祖白为首批皇家科学院院士,李文三(李老头)、张狗蛋(张铁匠)、陈实在(陈癞头)、李祖白(钦天监监正)为皇家工程院院士,但大明科技体系的架子至少被朱由校搭建了起来。

    皇家科学院既然作为基础科学研究的地方,自然是以探究自然哲理为目的的地方,只需要输出新的观点与知识即可。

    而皇家工程院却是从皇家科学院的理论基础中获得灵感,并进而与生产力结合,研发出各种超时代或有极大利润空间的产品。

    皇家军械所则是只负责生产与销售。

    这样一来,从基础实验到应用研究,再到生产力转化,只要有了完整的科学技术革新体系,就能建造出完整的工业体系,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大明的主要生产力方式,并脱离对小农经济的依赖。

第四十六章 皇帝雪中行

    虽然徐光启等官员由于其本人就是思想较为开放者,因而没有对朱由校在工部的一系列言行和举动提出反对,甚至有的还顶礼膜拜。

    但在朝堂中,却并没有因此而让百官所理解。

    朱由校在工部的行为最终还是让这些官员们知道,而且,所引起的震动不亚于他处置东林党和晋商时的情景。

    而其中,最不令士大夫所接受的就是,他将文官们才有的专属清贵官职竟然就这样轻易的授予给了工匠和一个西洋人。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在文人士子眼里,翰林乃极尊贵的职位。

    但朱由校把翰林院检讨授予给汤若望,并让几个发明燧发枪的工匠成了翰林文官专用的承直郎和承务郎。

    在文官们看来,这无疑是在践踏文官的官职体系,破坏儒家对学术的垄断权威。

    某御史甚至率先发动了对徐光启的弹劾,他们自然不敢对朱由校提出直接批评,于是徐光启就成了替罪羊。

    不过,朱由校并没有管这些御史对徐光启的弹劾,所有的折子依旧是留中不发。

    好在朱由校考虑到传统地主士绅阶层过于庞大,而且自己现在已与商人阶层为敌,不能立即与这些地主士绅翻脸,因而他也不敢大。跃。进式的就推翻绝对的儒家体系。

    因而,他也没有惩罚那御史,相反,还升他为太常寺卿。

    除此之外,因东林一案,朝中大多数官职已经空出缺额,并为了笼络士子之心,朱由校也让新任的礼部右侍郎钱谦益着手准备来年的大比之年,并明告天下,因多灾多难之际,故亟需有志之士报效国家,故此次会试开科比往年多取一倍,并令各省乡试日后也应加宽名额限制,不能低于户籍总数的五万分之一。

    朱由校此举顿时在士林阶层引起轩然大波,特别是止步于举人秀才的中下层士子更是对朱由校的举动感恩戴德。

    当然,这些保皇党也以中下层士子居多。

    如此一来,也算是朱由校这个皇帝陛下变相的对支持自己的士子进行了照顾。

    保皇党的士子们自然也是知恩图报的,在《大明日报》上不停的表达他们对朱由校的敬意,有狂热者甚至表示愿意自断子孙进宫服侍陛下于跟前。

    朱由校对此自然是拒绝的,并亲笔书信于《大明日报》上,告诫众多士子勿以朕念,当有祖逖闻鸡起舞之志,潜心苦读,来日报效朝廷。

    当然,朱由校对科举名额加以拓宽并要求乡试名额不能低于户籍总数的五万分之一,其实对江南这样的乡试死亡之地也有了一定的照顾。

    因为这些地方就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方,如今朱由校加宽名额,无疑让这一带的士子有了更大的进阶机会。

    科举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利器,抱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寒门崛起梦,也就没几个人想着跟朱由校为难,更别提造反了。

    代表着士绅阶层利益的官员们见朱由校此举,也就觉得他并没有要与整个儒林作对的意思,大都也放下心来,道陛下也许只是比较喜欢奇技淫巧而已,并非不尊孔孟。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朱由校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早在一月前,他就已经让东厂在sd孔府安插了眼线。

    ……

    朱由校一从工部回来,满京城就开始下起了鹅毛大雪。

    王承恩忙撑开早已预备好的大伞,竖在朱由校的额头之上,并吩咐底下的人把大氅给朱由校披上。

    “朕自己来吧”,朱由校从小黄门手里接过大氅往身后一甩就披挂在了肩上,身后的内官监少监梁福忙走上来要给朱由校整理一下,却被王承恩瞪了一眼。

    梁福只得退了回去。

    王承恩一手撑着伞一手整理着朱由校背后的大氅,一面说道:“陛下,今儿这雪太大了,要不我们先回宫吧,就不去京营了,赶明儿再去。”

    “不可!朕即已下旨今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