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6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葛义亲自游说齐王府和军部的那些参谋,希望能够影响北上辽东这个计划。可是,因为这个计划是周士相亲自制定,下面的人改动不了,葛义的努力就变得没有意义。好在,江南突然爆发暴乱,让北上辽东的计划被暂时搁置下来,这让葛义看到了希望。当然,除了试图劝说秀才放弃北上辽东,直接从徐州北伐这个目的外,葛义此次来镇江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江北军下面的四个镇争取来“五大主力”的名头。

    。。。。。。。。

    扬州之战后,周士相已经开始着手全面整合手下的军队,因为随着战事的不断胜利和招降纳叛,太平军现在的军力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并且混乱不堪。甚至于周士相现在都不知道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军队到底有多少兵马。

    太平军的几大重兵集团分别是新建的江北军、西南军、中南军、及江浙驻防部队。

    江北军四镇编制,分别是齐豪的第一镇、朱庆来的第二镇、尚可远的第三镇、邵成国的骑兵第二镇。这四镇分别由原先的第一、第二、第三镇一部及第十三镇、十五镇,骑兵第一镇一部改编而来,总兵力41250人。军团都指挥使是葛义。

    西南军也是四个镇的编制,分别是王有喜的第四镇,卢光祖从安南带回的远征军第二镇,王兴的第十镇,新建广西狼兵第三镇。总兵力39500人,军团都指挥是邵九公。

    中南军也就是现在由湖南巡抚赵四海节制的湖南野战军团,军团包括郭登第的第九镇和原湘西剿匪军的四个镇。原先湖南野战军团的主力是铁毅的第二镇,不过第二镇后来被抽调顺江下游参加了江北大战,所以湖南野战军团这五个镇战斗力在三大军团中是最低的。好在湖南方面这两年没有战事压力,随着贵州被西南军占领,湖南方面更是太平无事。

    除了这三大重兵集团外,周士相手中还有苏纳的第六镇,由原浙江清军和马逢知部改编的两个镇、恢复补充后的第五镇、铁毅的第二镇、安徽巡抚蒋和手里新建的两镇、朱统的第八镇,胡启立的第七镇、王辅臣的骑兵第一镇,牛根生的十二镇、耿仲德的十四镇、甘辉的十六镇,韩朝宗的十七镇。除此之外,还有西南野战军在贵州收编的降军,如塔新策、吕三贵、谭诣等人,以及脱离庆阳王冯双礼主动率部前来贵阳接受改编的犹三品等原大西军。

    安南方面还有远征军的三个镇,两广总督宋襄公手里也有两个镇的地方部队。军部现在总共批了37个镇的编制,按太平军的军制计算,则不计水师的话,太平军的陆师兵马已然超过三十五万。

    事实上,这37个镇却有很大的水份在内,很多镇或多或少都存在报空额吃空饷的问题。

    如朱统的第八镇、郭登第的第九镇、王兴的第十镇,这三个镇因为从组建之初就是带有“合作”盟友的意思,所以周士相不能直接插手这些镇的具体事务。而这些镇本身也都是由当时的各路抗清力量整合而成,有的镇里面单是永历封的公侯就有好几位。

    用一盘散沙形容这些人再是恰当不过,为了团结他们,形成抗清的统一战线,周士相在肇庆时大笔一挥就给了他们几个镇的编制,并许诺将来打下来的地盘可以“瓜分”给他们,这才成功组织起西征。然而相比太平军的镇,这三个镇的实有兵员都不足定额的一半,导致一个侯爷在军中可能只是个带着几十个兵的总旗。

    定武朝廷正式建立后,周士相已经着手整顿这些乌七八糟的爵爷,或是削爵,或是降爵,为此,使得那些当初的“盟友”对于越来越“跋扈”的周士相很是不满。若非他们的确没有实力起来闹事,只怕又是一场风波。

    只是,紧张的形势和不断的战事让周士相腾不出手清理这些镇,且后来投降的清军和吴军越来越多,军部不但不能整顿各镇,反而还要不断的批出新镇的名额出去收买人心。如贵州那位李治亭一手黄金,一手满州贵妇,硬生生的瓦解了吴军在贵州的防线,拉来了几十个吴军将领,为了安置他们,达到千金买马骨的作用,以便在日后和吴三桂的战争中收到奇效,周士相也只能违心收编他们,给予他们编制。这样一来,就导致挂在军部的镇编多达37个,可实际上有一半都是凑数,没有什么战斗力,并且空额现象严重。

    投降的将领为了从太平军这里多弄好处,往往手下只有几百人,他却敢报几倍,而为了安抚他们,稳住他们,从军团到军部,一层层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的结果就是养了一大帮废物,消耗本就不多的财政。

    这种情况就如当年李自成进京一样,几万人的军队一路上却收编了几十万的明朝降军,滚雪球般的壮大,最后却瞬间坍塌。

    周士相面临的情况就是从当初的“打江山”变成了现在如何“坐江山”。

    整顿军队和清理朝堂,彻底清洗反对势力一样,成了周士相现在的当务之急。

    打造“五大主力”是周士相整军计划的第一步。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当兵就当新一军

    出于战争形势和实际战斗指挥需要,周士相决定组建军一级编制。根据他的要求,军部将从现有各镇中选出10个镇的精锐合编为5个军。每军下辖两镇,一个为纯火器镇,一个为步骑合编镇。各军实际定编战斗人员21000人,非战斗人员(后勤、参谋)2000。

    新组建的军编制取消卫一级,由伍、队、营、团、旅、镇六级构成。

    一军之将称为军长,以下为镇将、旅校、团长、营官、队正、伍长。军长为都指挥衔(正二品),镇将为指挥使衔(正三品),旅校为指挥同知衔(正四品)、团长为千户衔(正五品)、营官为百户衔(正六品)、队正为总旗衔(正七品)、伍长为总旗衔(正八品)。

    各军仍编安军使,军一级安军使称总镇,指挥使衔(正三品),镇以下各级安军使依等降级,镇安军使为指挥同知衔(正四品),旅一级为指挥佥事衔(从四品),团一级千户衔(正五品)、营一级百户衔,队一级为总旗衔。伍一级不设安军使。

    除正式确定各级指挥和安军使的职秩品级外,新建的军编制设参谋部,部之长官称参谋长,职衔略低军长和总镇,为从三品衔,负责一军日常训练和战斗指挥及情报搜集判断、军令文书等事。

    军参谋部下辖战斗工兵(营编制)、传令特务兵(队编制)、作战参谋室(团编制)三个机构。

    除新设参谋部外,军一级增设后勤司,司之长官称辎重官,衔定从四品的指挥佥事,下辖一个负责粮草辎重的运输营。除与军部直接交接粮草军饷事谊外,辎重官还要负责和地方对接,如军营安置、地方交道等事。

    除增设参谋部、后勤司、取消卫一级编制外,各军训练和号令方面仍如从前。士兵仍分锐兵(老卒善战者)、选兵(新入军者),如需补充,则由在乡保安队挑选(备兵)。战功评定和晋升方面,暂不变动。

    新建的这五个军将是太平军的五大主力,战斗在最前,补充也是最优。在军部提交的方案上,周士相第一次以公文形式明确了士兵退伍安置办法。此办法规定,士兵在军中服役满三年后,若未能晋升军官,则给予退役转乡安置。

    因目前太平军治下还没有大规模的工业诞生,即周士相前世所知的国营企业,故而无法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给这些退伍士兵,因此退伍兵的安置暂时只有县乡村的保安队和乡村一级政权的管理岗位可以接收落实。

    除了安置外,士兵从军中退伍后,可以一次性领取相当于白银一百五十两的粮票,并且在地方有一定话语权,再结合其入伍后家庭可以得到的军属优待,意味着从今往后,士兵不再是单纯消耗的炮灰,而是一个可以提高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的好“工作”。前提是,能够活下来。当然,如果不幸战死,其家属也可以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抚恤金。但,再多的钱都没有活着重要。

    在一条条新建军的组建条例中,有一条格外的显眼,也格外的让人动心。这一条便是士兵除了以战功晋升外,还可以通过考取太平军开办的武备学堂转为军官。

    士兵退伍后,因为学识有限,大多只能安置在乡村,但军官若是退役,则可以在各级官府任职。如旅校如果退役,可以担任知府,总旗可以担任县令,不过在此之前,他们必须先在相关衙门历练一至三年,通过吏部的考核后方能实任。

    这一条是周士相给自己部下在朝堂上开的一个后门,因为经过三大案、江南暴乱及南都正在发生的事情,他已经清楚认识到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大半是不可能为他所用,所以他将过往对读书人的幻想彻底放下,转而开始全心全力打造扶持完全听命于自己的新官僚。

    什么人和自己荣辱与共,什么人知道人活着最需要什么,什么人最能知道鞑虏的可怕,什么人才能毫不迟疑的支持自己,无疑,周士相认为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麾下的太平军将士们。

    虽然,大量的退役军官充实到地方大小衙门,会引起相当长时间的政务混乱,致使官府运作效率变得低下。毕竟,军官们习惯了带兵杀敌,习惯了在死人堆里打滚,心性上也不将人命不当一回事。并且军官的性格普遍暴躁,做事武断,和官场上的老油条比,缺乏经验,缺少圆通,有些事情由他们办的话,恐怕效果会适得其反。但周士相仍是毅无反顾的决定推行此办法,他也做好了面对麻烦的准备。

    长痛不如短痛,只有将从上到下的军政体系都完全掌握在手中,只有上至内阁下至小吏都能以自己的理念为核心,并且坚决落实贯彻,周士相方有可能推动大明这辆已经残破的马车往前进。

    只是,周士相却没有想到,当第一批退役军官进入各大小衙门“听政”后,报名参加太平军的读书人却一下多了起来,考武备学堂成了比考科举还要热门的所在。

    千年以来,中国的读书人们还是第一次发现,报名参军除了可以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做万户侯外,竟然还能通过考军校做到从前寒窗苦读,科举路上千军万马过求而不得的仕途之路。

    当官,也不一定非要读圣贤书,只要识字,武备学堂同样能让读书人当官。

    周士相大刀阔斧的批判旧儒学,结果最后,他发现其实不需要杀太多人,不需要一定将孔老二批臭驳臭,从神坛上扒下,读书人只要在军中走了一圈后,就会自动的替他驳斥腐朽的儒家思想。这一切,只因“利益”二字。

    新编的五个军,分别定名新一军、新二军、新三军、新四军、新五军。

    定编新军方案还没有彻底出台时,军部的人就管这即将组建的五个军为太平军的五大主力。谁要是成为五大主力,那无疑是极有脸面,也极有好处的事。没有人怀疑,齐王殿下会不偏心五大主力;也没人怀疑,未来的战事恐怕都将由五大主力承担。只要成为五大主力,不但待遇好,各式新式武器最先补充,建功立业的机会也比平常部队要多得多。

    成为五大主力之一,从消息传出去后,就成了各地太平军将领最热衷的事。

    而五大主力之首的新一军,据说会成为大帅的近卫军,这让一些将领更是坐不住,能抽得开身去镇江的都去了,实在抽不开的也想办法派人去镇江活动。能当五大主力更好,但是能当五大主力之首,那就是好上加好了的!

    “只要当了新一军,不怕鞑子百万军”这句话,不知怎么就流传了开来。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五军都督

    人人都想成为五大主力,人人也都想成为五大主力之首的新一军。但编制就这么多,五个军满员全编不过11万人,而太平军现有陆师37个镇,去除水份也有近三十万人,这意味着能够入编五大主力的部队不仅要是能打的精锐,更得是嫡系。

    葛义过江后,拍着胸脯对周士相说,这五大主力的新一军不从他江北军中编组,那就是看不起他葛老六。

    蒋和也从安庆屁颠屁颠的乘船赶到镇江,听说葛老六要抢新一军,二话不说就和他争了起来,天王老子劝也没用。

    铁毅也从驻地常州赶了过来,如此一来,老四镇的四大镇将除了现在贵州主持西南军政的邵九公,三大巨头都已到齐。

    在镇江的还有刚刚在松江平乱的苏纳和王辅臣等将领,他们无一不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除了资历不如老四镇的四大“巨头”,战功方面并不差他们多少,甚至还有过之。

    一直以来,对军政大事不感兴趣,并且以呆在周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