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6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儒家就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两千年来,这个筐里装的不再是孔子原先的思想,而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理念。

    统治阶级的利益必然损害百姓利益,儒家需要统治者支持,必然就要为统治者服务。由此,这门学说已经扼杀了汉族的创造性和开拓性。至少,在眼下,已经彻底成了束缚明朝向前发展的枷索。

    周士相要改革科举,要立新学,要以新学取士,更要培养新的军功阶层,将汉族被打断的脊梁重新接起来,使之能够重新傲立东方,并且在这个大航海已经到来的时代和西方人争夺,那么就必须废儒。因为儒家已经和这个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将其彻底废除,那么周士相做的种种措施,都不过是在腐烂的地基上砌墙补洞,哪怕勉强建立起一座大楼,未来,总还是要塌的。

    这个世上,有背叛阶级的个人,却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

    已经取得统治权的儒家中,可以出现几个“离经叛道”的,但却不可能所有人都背弃带给他们地位和利益的儒家。

    顾炎武这个大儒,便是“离经叛道”的一员,他的学说,其实跟儒家的传统思想完全不同。儒家提倡忠君,顾炎武在南都却公然提出虚君,甚至在大讨论时,认为天下事完全可以由有本事的人处置,皇帝大可以不要。

    这,在周士相听来,肯定是深为赞同的。可在别的儒家弟子听来,那就不亚于是杀他父母般了。

    黄宗羲等人为什么会在南都得到那么多官绅的支持,可以说整个南都城中,包括首辅郭之奇在内的八成官员,都是强烈反对顾炎武的虚君一说的。其本质就是顾炎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儒学已无用,但他却在儒学身上挖了个洞,这个洞要是不补上,那么儒学的统治地位肯定会受到重创。

    读了一辈子圣贤书,拜了一辈子的孔庙,突然有一天,这圣贤书成了废物,这孔庙成了万人唾骂,人人厌恶的所在,叫这些人如何想,如何看?

    顾炎武的失败在意料之中,他的对手是所有读书人,是大明朝所有的官员和士绅。自古一个新思想诞生,必然会遭到旧学说的猛烈反击打压。这和思想本身是否正确无关,完全是利益在作祟。

    顾炎武的失败让周士相也彻底放下了对读书人的幻想,他以为顾炎武就算不能在南都立足脚根,也能吸引相当一批士绅来投,从而能够聚拢出一支符合他齐王殿下理念的新官僚集团,如此,他便能有一支可以帮助自己落实政策的官僚队伍。哪怕将来真的有一天,他想取明自代,也有一帮人给自己摇旗呐喊。

    现实,却再一次无情的打击了周士相。哪怕江南清欠和三大案严重削弱了江南的士绅集团,哪怕现在镇反运动杀的人头滚滚,可这些读书人们还是不肯低头承认自己的无能,承认自己所学的无用,承认国家有今天,完全是他们的责任。

    从前,组建“统一战线”以团结反清力量,一直是周士相最重视的事情。

    这个“统一战线”有军队,有官员,有士绅,也有读书人,甚至也有商人。只要他们愿意和自己一起反清,哪怕不是战斗在第一线,只要不拖自己后腿,周士相都承认他们,愿意和他们合作。地盘、钱粮、官帽,能给的他都给。可现在,这个“统一战线”却成了鸡胁,真正的食之无味了。

    忠贞营和一大帮土寇继续着从前的流贼行径,起到的破坏力不弱清军。金厦方面要不是父子内讧,让周士相有机可趁,现在,只怕又是一家独立于中央之外的军阀集团。朝堂的衙门都组建了起来,进来的却都是帮不肯真心实意帮自己的官员。齐王府的招贤令发出去那么久,来投的士子却寥寥可数。士绅们不肯纳粮,硬是逼得周士相动了刀子。读书人们不弃文从戎,学那班定远,反而为了地主士绅和自己的利益大闹,还编排无数话本小说,将太平军污蔑成流寇。甚至,这些人为了自己的特权不被剥夺,为了保住自己在宗族的影响地位,和满清再次勾结。。。

    桩桩事实告诉周士相,想要改革,除了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其他人都不可信。

    经过一夜的思考后,周士相没有采纳徐应元的谏言,他召来了军情司大使张安,将一张纸条递给了他。

    上面,是冰冷的几个大字“顺我者倡,逆我者亡”。

    于其将精力放在妥协,不如大刀阔斧。

    周士相要将镇反扩大化,从通虏的士绅扩大到所有不肯与自己合作的读书人,不论是官还是绅,还是国子监的学生。

    推翻旧有的阶级,才能缔造新的阶级。

    诚然,读书人是很多,可是百姓更多。相对于庞大的百姓基数,保守的读书人终归只是一小部分。

    只要自己的基本盘忠诚于自己,只要自己还能调动得了南征北战的二十万太平军将士,只要自己能够让百姓温饱无忧,周士相觉得根本不必在乎那些所谓的读书人,所谓的儒生,所谓的大儒,乃至所谓的孔圣后裔。

    镇江的八个字,很快就传到了南都,传到了周党手中,传到了驻军、亲军。

    张安亲自带人赶到了南都,从亲军指挥周保国手中接管了南镇。周士相没有给他太多时间,张安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如果一个月内,南都的朝堂没有被从上至下清洗过,他就是失职的。

    周士相传话给袁廓宇和丁之相,告诉他们,自己会在五月底进京,届时,将会进行朝政改革。

    。。。。。。。

    孔兴贞除了带来了哥哥孔兴燮的亲笔“投诚”信外,也巴巴的告诉了周士相一个好消息,是有关徐州驻防八旗动向的。

    据孔兴贞说,山东的登莱爆发了反清起义,为首的是一个叫于七的大豪。

    于七这个人,周士相不陌生,因为军情司派驻在山东的军情人员有详细上报过此人的情报。

    在周士相看来,于七这人就是个江湖大佬外加绿林大盗。军情司的情报显示,于七曾经上过几年学,14岁拜师习武。崇祯二年考取了武秀才,次年又中武举。其为人豪迈正义,时常为乡亲排解纠纷,因而他在地方上有很高的威望,得到百姓的爱戴。

    顺治五年的时候,于七发动数百淘金工,联合胶东各地农民发起抗清起义,他率领千人进攻宁海州,将知州刘文琪枭首示众。满清政府因为主力都在对付大西军,无暇顾及山东,便让登州知府张尚贤出面,采取怀柔政策,招抚于七为栖霞把总。于七降清后,借着把总身份,一直暗中秘密再次反清。

    原时空中,于七起义的诱因是郑军入长江,现在,却完全是因为周士相的缘故。

    听说广东一个秀才起兵,竟然接连打死满清的几个亲王,并且恢复了南都后,于七倍受鼓舞,决定不再等待,立即起兵响应。因为苦于满清苛政,于七起义后,登莱二府人民纷起响应,反清烈火已经烧遍胶东。孔元贞来镇江时,清廷的辅政大臣索尼已经秘令驻防徐州的贝勒屯泰抽调为数不多的八旗兵联同山东绿营进剿于七。

    索尼给屯泰下了严令,务必以最快的速度镇压于七起义,然后马上回师徐州,绝不能让当面的太平军察觉出徐州空虚。

    不得不说,屯泰的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好,派在徐州的太平军军情人员竟然没有发现城中的驻防八旗已经悄悄的开到了山东去。山东方面的军情司人员虽然知道了登莱爆发的于七起义,并且派人和于七接触,但也不知道徐州方面的八旗兵已经悄悄的开到了山东。

    孔兴燮能够知道屯泰带八旗去山东,完全是因为他衍圣公的身份。这个衍圣公在周士相眼里狗屁不如,不过在清廷眼中却还是值钱的。所以山东爆发反清起义后,清廷害怕起义军会威胁曲阜孔府,所以索尼让山东方面派了一支绿营到曲阜,以防孔府有失。屯泰那边在进入山东后,也特意调了一支不到三十人的满州八旗兵到孔府担任护卫。由此,孔兴燮方得知徐州的驻防八旗进了山东,他让弟弟将这个消息透露给周士相,完全是示好和请功的意思。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五大主力

    徐州的清军大部都在扬州一战被太平军重创过,主帅贝勒屯泰就险些被太平军阵斩。另外,李永芳之子、宣府总兵刚阿泰和康熙的舅舅佟国维、多罗贝勒常阿岱等人也俱都在戴家庄遭到太平军第五镇的顽强抵抗,河南总兵孟熊弼就是在那一仗中被铳击毙命。虽然第五镇在这一战中几近全军覆没,可当面清军战后也近乎崩溃。

    戴家庄一战,是太平军组建以来,第一次在没有地利条件下,和清军优势重兵进行的正面大战。这一战,第五镇镇将于世忠杀身成仁,第五镇最后生还下来的不足千人,可杀伤的清军却有近万人。此战,打出了第五镇的威风,也在那些参与此战的清军心头留下永不能磨灭的刻骨烙印。

    说来也是可笑,自诩女真后裔的满州大兵们,竟然从此生出了“太平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印象。

    现在徐州的清军,不管是满蒙八旗的参领协领,还是汉军绿营的将佐,只要提起太平军,总会下意识的在脑海中浮现三个字“打不过”。

    作为杀伤清军最多的第五镇,那面被鲜血染红的“戚”字大旗也成了清军最不愿看到的旗帜,甚至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参加过戴家庄战斗的清军总会在梦中被那面染血的戚字大旗惊醒。

    让徐州清军感到幸运的是,可怕的第五镇并不在他们的当面,而是在战后回到了镇江接受补充。

    军部结合军情司的情报判断,现在徐州方面的清军总兵力大约不到两万人。其中八旗兵主要是满州镶黄旗和正蓝旗,大概有六到八个牛录,另外就是蒙军两白和两红的十几个牛录,外加三千左右的汉军旗。余下的都是从扬州跑出去的北方绿营兵。

    无论是士气还是战斗力,徐州集结的这不到两万人的清军都无法和太平军相比较,只是扬州一役后,太平军受到的损失也很大,精锐第五镇几乎全军覆没。其余参战各镇也死伤较多,原第一和第二镇减员都达到了三分之一。大将于世忠以下,阵亡的将校多达五十多,有的镇下面的营卫打得只剩几人,完成失去了建制,故而在夺取扬州后,面临清军总体溃散,福临狼狈逃亡的大好局面,周士相却不得不下令全军停止追击,因为那时候太平军比清军好不了多少,根本没有能力趁胜北进,一举攻克徐州。

    周士相曾无奈的对着一众请战的将领说道:“步子扯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撤到徐州的清军总算是得到了喘息之机,贝勒屯泰临危受命,被福临寄予厚望,在徐州收拢败兵组建防线,和无力北进的太平军形成了对峙局面。此后,周士相整编江北各镇,组建了江北军,以葛义为江淮经略使、江北军都指挥使。

    江北军组建后,以大量清军降兵扩充各镇,致使战斗力急剧下降。明清双方此时都需要时间整编训练军队,于是周士相主动提出的“和谈”得到了福临的“响应”。在长达八个月时间内,江北军和徐州的清军可以说是相安无事,双方都在舔舐伤口。

    不过和屯泰在徐州勉强支撑,不时还要被河南战事牵扯不同,江北军这几个月却是得到了休整,并且对降军的安置和训练也是上了轨道,初见成效。江北军都指挥葛义现在每天做的就是摩拳擦掌,等着和清军的下一次大战。

    辅政大臣索尼也知道调徐州兵到山东平乱有一定危险,但山东的乱事如果不能平定下来,会直接威胁京师和徐州的联络以及粮草运输。如果让乱事从登莱向山东腹地蔓延,运河被掐断就是迟早的事。后方失火对于孤军守在徐州的屯泰而言,那简直就是灾难。

    屯泰也知道去山东平乱有危险,不是山东的乱民会给他带来什么危险,而是当面的太平军。所以他的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徐州的太平军细作根本没有察觉到。只是让屯泰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曲阜孔家却把他给卖了。

    。。。。。。。

    听说大帅在福建制定了要北上辽东的战略计划后,葛义急得不行,因为他江北军现在是直面北方清军的主力,也是在对清战事的第一线。要是大帅北上辽东,那么就意味着江北军不可能做为主力北上,失去继续建功立业的机会。

    不但但是葛义不满足现在的地位和爵位,江北军中所有将领都指望着能够在北伐大战中取得战功,这样一来,以葛义为首的江北军军政体系开始了在江南的造势。

    葛义亲自游说齐王府和军部的那些参谋,希望能够影响北上辽东这个计划。可是,因为这个计划是周士相亲自制定,下面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