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行大唐-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胜了朱玫和李昌符还有李茂贞、王重荣,这是无法取胜的战斗,还要承担军队巨大的消耗,陈敬瑄打不起。

不利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不但朱全忠和陈敬瑄不出兵,皇帝又有了新的动作;内枢密使杨复恭兼任神策左军中尉。

这是又一次架空,但这次的架空情况更严重。

就在田令孜寝食难安中,另一棵稻草压了下来。

回到凤翔的朱玫和李昌符带着襄王李煴,据凤翔传来的消息,朱玫和李昌符收罗被挟持的官员,让他们起草文告,准备让襄王李煴暂时监督军国事务。

这是准备另立新帝的讯号,田令孜这头骆驼被这根跟稻草压垮了。

楚怀秀的判断应验了,田令孜已经无路可走。四月初二,为了降低被攻讦的力度,十军兼十二卫观军容使田令孜推荐枢密使杨复恭担任观军容使,自己除西川监军使。

皇帝回复的很快,同意了这个建议。很多人的目的都达到了,就像梦一样,田令孜就这样彻底失去了他昔日的权利。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文官还在起草诏书准备昭告天下的时候,田令孜跑了。在李师泰的保护下,田令孜连就任西川监军使的文书都没有领,他连夜带着自己家眷和楚怀秀逃往了西川。

几乎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田令孜的离去意味着朱玫和李昌符的战争不再有借口。

毕竟是在自己身边多年,虽然有挟持的过往,但皇帝毕竟对田令孜还是有感情的,所以也没有派人对田令孜穷追不舍。而军将们都曾是田令孜的手下,谁也不愿意在此刻落井下石,就这样让田令孜从容而去。陈墨在田令孜逃跑之前早就有所预料,只是他也懒得管,杀田令孜并不容易,何况还有后患,他最终选择了缄默。

野心有时候是无法抑制的,朱玫和李昌符就是这样,尽管知道了田令孜已经去权,但还是没有阻挡住朱玫和李昌符野心的膨胀和疯狂。光启二年五月初三日,襄王李煴权监军国事。

不但襄王李煴监国,朱玫和李昌符还派大臣进入兴元请光启皇帝起驾回京。

这个举动太疯狂,太无耻了,朱玫和李昌符在派大臣请光启皇帝起驾回京的同时,朱玫手下大将王行瑜还在狂攻凤州。

请皇帝回京简直就是笑话,皇帝去京师还不是成为朱玫和李昌符的傀儡。军事情况很不理想,尽管很多军队一直在支援凤州,但凤州还是危在旦夕,皇帝在兴元已经感觉到了危险。

六日,太子太师裴琚书写册文,襄王李煴受册。朱玫自兼左、右神策十军使,帅百官奉李李煴回长安;以裴琚为宰相,判度支;太子詹事,左庶子史龚任门下侍郎,加同平章事;河中官员以崔安潜为首,上笺于襄王,贺受册。

回到长安,朱玫自加侍中任宰相。并大行封拜以拉拢诸藩镇,吏部侍郎夏侯潭宣谕河北,户部侍郎杨陟宣谕江、淮。很多藩镇默认了,尤其是淮南节度使高骈甚至奉笺劝进。朱玫高兴了,立刻任淮南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高骈为太师、中书令、江淮盐铁转运使、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又伪命任淮南右都押衙、和州刺史吕用之为检校兵部尚书,并兼广州刺史、岭南东道节度使。

当然,也有人不接受;定州、太原、宣武、河中拒而不受。

太风光了,在风光的同时,朱玫干了一件傻事;给他的盟友李昌符的官职太小了。

朱玫自兼侍中、左、右神策十军使,还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但他只给了李昌符检校太尉、太师的虚名,实际的好处几乎一样没有。

辛辛苦苦的同谋李昌符恼羞成怒,凭什么好处都是你的,李昌符拒绝接受这些任命,随后带兵离开京师回到了凤翔。紧跟着,李昌符向凤州城内朝廷的守军射出表书,表示听从朝廷号令。

朱玫让襄王李煴监国让皇帝和朝臣极度愤怒,但这种愤怒现在没办法释放。当得知李昌符和朱玫这个决裂的好消息,皇帝立刻下诏给李昌符加了一个检校司徒。

李昌符的军队就这样撤了回去,但谁也没想到,李昌符的撤兵却刺激了孤家寡人的王行瑜。五月二十日,王行瑜的士兵攻上了凤州的城头。王行瑜越杀越勇,无奈的感义军节度使杨晟无奈的撤出凤州,跑到了兴州。

越来越乱,就在这种混乱中,新任观军容使杨复恭也没闲着。

政治的斗争从来都是排除异己为重点,就在这关键时刻。杨复恭派人来上表皇帝,请下诏王建为利州刺史,晋晖为集州刺史,李师泰为忠州刺史。

杨复恭没敢动张造,因为张造已经被某些人改变了,他手中兵力仍旧不弱,杨复恭自持还没有那样的绝对力量,一时之间不敢动张造。

这样谏言,杨复恭当然也有他的依仗。

昔年,杨复恭兄弟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太原刺史李克用有联兵击败黄巢贼军的旧谊。他上奏,请求派遣谏议大夫刘崇望带着圣旨前去王重荣、李克用处宣布谕令,表示杨复恭愿意再次与他们联兵破贼。

ps:大家中秋快乐!

149谁最强

杨复恭在显示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是在争功。

无论是显示自己的能力还是在争功,毫不置疑,杨复恭的策略绝对正确。朱玫不是黄巢,他手中的力量不弱,但可惜也就是不弱而已,根本禁不起几路节度使的联合用兵。

以敌制敌属于无奈之举,策略正确。最关键的是眼前,如果继续这样,兴元早晚要陷入敌手。朝议开始,王建、晋晖、李师泰是田令孜的义子,让他们远离皇帝身边没有人会有什么意见。文官不帮忙,大将军张造一个人也没有阻止的能力,三个人离开权力中心已经不可避免,何况李师泰已经跑了。

谏议大夫刘崇望去联络李克用和王重荣属于无本买卖,现在已经这样,怎么也要试一试。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散了朝会,回到自己住处的杜让能满脸都是笑意。

“杜公回来了。”赫然是陈墨。

杜让能一阵感叹:“子涵果然是有先见之明,多亏我上书及时,否则此计就要全部算在杨复恭头上。”

陈墨当然不会每天下棋,他也在算计。历史的脉络虽然稍稍有些不同,但总体还是那个历史。正是这些节度使为了保持这种平衡而干掉了朱玫,而这个谏言,在历史上也正是杜让能所出,也就是陈墨提前给杜让能提醒了一下而已。

田令孜去权,习惯使然,皇帝仍旧不敢把权力给朝臣。换一个观军荣使仍旧不能改变宦官执政的局面,可陈墨也不能坐视,能做一些是一些,要尽力限制宦官的执政,这个任务任重道远。

“子涵认为王重荣和李克用会出兵吗?朱全忠呢?”杜让能现在对陈墨信任的无以复加,他坐在榻上就开始询问。

“李克用最多做做样子,他不会动,因为他正在看朱全忠的举动。最近秦宗权和其它地方都不安定,各地将领和节度使征战不休,加上李克修也在谋取昭义军节度使的地盘,因此李克用有些腾不出手。”

陈墨的话在情在理,朱全忠除了对付秦宗权也并没有闲着,他正在谋求附近更大的地盘;昭义军节度使的地盘其实有两位节度使,这两位节度使一个是朝廷任命的李克用的从弟李克修;另一个是强行占据地盘的军将孟方立。孟方立属于自行其事,并没有接受朝廷的册封,因此李克用有充足的理由和大义名分讨伐孟方立,而且志在必得。

“那王重荣呢?”杜让能继续询问。

陈墨回答的很肯定:“王重荣应该会做出出兵的样子,最富足的就属于他了,这是他壮大自己的机会。李昌符的退出对他很有利,只要夹击之势形成,肯定会在朱玫身后捅上一刀。”

“朝廷这里出兵。。。。。”杜让能欲言又止。

陈墨知道杜让能在担心些什么:“杜公不需要担心,凤州、兴州一线的作战虽然王行瑜一时占优,但雨季就要来了。实在不利就毁掉栈道,他难道游到兴元不成?”

杜让能也笑了,陈墨说的切中要点,因为所有的栈道下面几乎都是河谷。一旦雨季来临就是水的世界,没有了栈道,王行瑜想进攻兴元也不可能,除非用船,但用船显然不是王行瑜的特长,而且也不现实。如果顺着山间小路进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到达兴元,何况朝廷将士还要进行阻击,王行瑜几乎没有进攻到兴元的机会。

“如果朝廷与王重荣、李克用达成和解。子涵看是李大将军出兵,还会是张大将军?”杜让能很看好这次的计策,另外就是朝廷的出兵问题了,他在估计是谁领兵。

“都不是。”

陈墨的回答让杜让能愣了一下:“那会是谁?”

“一定会是杨家的人,杨复恭不会让两位大将军再去获取这样的功劳,他会收拾一些地方军队和残兵败将去讨伐朱玫,陛下。。。也会这样做。。。。。。”

走了一个田令孜,换了一个杨复恭。但换汤不换药,皇帝还是会信任宦官,这就是历史的真实走向,同时也是文官集团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杜让能眉头紧锁,他知道陈墨的判断很正确,而他自己也有了这种预感。李茂贞和张造曾经是田令孜的人,杨复恭有自己的人,他怎会让别人去获得这样的功绩。而皇帝的思维和做法估计也不会改变,这就是真实的光启皇帝,也是时代的潮流。

“子涵看。。。此次我军胜算几成?”

“必胜!”陈墨毫不犹豫的就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那就。。。让李茂贞李大将军出兵,一定要力争,我去和得圣商议一下,联络诸位臣公上表,不能再这样下去。。。。。。”

“陛下不会放李大将军去。”

“那也要力争!我去得圣那里!”这是文官争取话语权的最佳时机,必须削弱宦官的权利,杜让能同样要极力争取。

“杜公。”陈墨喊住了已经起身的杜让能:“难道杜公忘记了我们在京师还有自己的力量,那可是三万军队。”

陈墨要出手了,他果断提醒了一下杜让能。

一句话提醒梦中人,杜让能也想起来。在京师南侧仅仅二十余里的山中,那里还有一支军队,而且属于文官可以借助的力量。虽然这支军队名义上属于右军大将军张造,可实际上现在却是一个单独的存在。

这个机会很难得,一定要把那支军队单独罗列出去,让它成为一个强大的助力:“左将军手下有三万军队?”杜让能记得左睿有一万多军队,怎么变成了三万。

“过去是万五,陛下撤离京师后,据可靠消息,左将军收拢了近两万的禁军溃兵,总兵力已经超过三万。这三万军队正好可以在京师牵制住朱玫,只要几路夹击之势形成,朱玫就必败无疑。杜公一定要记得给左将军讨要一个京畿招讨使的名义,最好给一个其它封号,也好有见机行事的权利。”

陈墨的意思是让左睿的军队脱离神策军,这样就会不受到宦官的牵制,不得不说是一种最好的策略。而杨复恭等人现在不在皇帝身边,这个机会一定要抓住。

杜让能重新坐下来,他兴奋起来:“这没有问题,不但是京畿招讨使,还要让左将军自成一军,子涵认为如何?”

“这自然最好不过。”陈墨的目的达到了,但这件事还需要萧遘和其他人帮忙才能够成功。

“那我现在就去得圣那里,这些事恐怕要耽搁很长时间,我就不管子涵了,请子涵静候佳音。”陈墨的级别不能参与到这件事的最终决定中,杜让能很抱歉。

“杜公,此事若成,小子准备亲自去子午堡一趟,也好安定那里的局面,杜公以为如何?”陈墨提出自己的要求。

杜让能稍稍思索,陈墨处事稳重,心思敏捷,的确是很好的人选。他对陈墨还是比较放心的:“可以,子涵去子午堡再好不过。此事若成,子涵可以暂领掌书记之职,也好便宜行事。”

掌书记的官职很低,但它却是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之机要秘书。全名节度掌书记,属外官之一,景龙元年置,亦为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

掌书记唐初为行军大总管府临时军事差遣,后来发展为文职僚佐,其名称也由记室、典书记、管记等固定为掌书记。随着藩镇权力的扩大和独立性的增强,掌书记的地位也日益显得重要。掌书记在藩府中作用很大,掌表奏书徽等文书工作,是沟通藩镇与中央的高级文职僚佐,地位仅次于节度副使、行军司马、节度判官等“上佐”。

这个职位要求会写奏章文檄且要精于草隶,所以入幕前其人员主要来自科举和有出身者、朝宫、地方官和知名文士。掌书记的迁转一是幕府系统内部的迁转,即幕职升迁和幕府兼官迁转;二是由边镇幕府迁出任官,主要是任朝官和地方官。掌书记在幕府系统内多迁转为节度副使、节度判官甚至是节度使,其命运通常与长官官职的升降息息相关。掌书记入朝为官多任监察御使、殿中侍御使、拾遗、补栩等清望近要之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