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诗经漫话-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忧可怀可畏的矛盾心情在归来的途中就变得更复杂了。果臝之实, 瓜篓结子没人管,亦施于宇。 蔓延挂在房檐上。伊威在室, 屋里潮虫满地跑,蠨蛸在户, 门前喜蛛结成网。町疃鹿场, 田地变成养鹿场,熠耀宵行。 夜萤发着闪闪光。不可畏也, 家园荒凉怕不怕,
  伊可怀也, 越是荒凉越难忘。沿途的农村十室九空,一片荒芜,想起自己的家园,也许也变得伤心惨目了吧?但是,家乡毕竟是家乡呵,再荒凉也抹不淡征人的思恋。何况家里还有新婚而又久别的妻子呢。他想象着妻子在家里等着夫君早早归来,想起了三年漫长而痛苦的相思,回忆起当初新婚燕尔的情形,那时候小两口是多么美满,而今三年过去了,妻子怎么样了呢?有没有因灾荒饥寒而死去?还是逃亡到他乡去了?有没有被贵族强抢了去?还是另外嫁人了呢?“其新孔嘉,其归如之何?”越是走近家门,越是胡想得多,正是唐人所谓“近乡情更胆怯,不敢问来人”的心情。全诗的气氛是悲凉的,农村的景色是凄惨的,通过战士亦喜亦悲、可畏可怀、思往度今的典型情绪,反映了社会的典型现象,那就是战争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诗序》说这首诗是大夫赞美周公,是兵士乐其室家,是人民忘死从征。这种粉饰现实、歪曲现实的解释,同诗的实际内容实在是差得太远了。《邶风·击鼓》是被卫国统治者州叮派到宋
  国的戌边兵士所作。《左传·鲁隐公四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可见州吁是个好战者。他为了联合宋、陈、蔡三国的军队共同伐郑,所以先派军队为有旧怨的宋、陈二国做和事佬。诗中的孙子仲,是当时州吁派往宋国的带队将军,而这位《击鼓》的作者,就是不幸被拖入这场兵役的一位战士。从孙子仲, 跟随将军孙子仲,平陈与宋。 调停纠纷陈和宋。不我以归, 回家没有我的份,优心有忡。 留守南方真苦痛。他斥责孙子仲不让大家回国,害得他整天心绪不宁,竟然忘了自己的住处,丢了从征的战马,后来总算在树林里找到了。在这当儿,他忽然想起临别时对妻子的誓言:死生契阔, 死生永远不分离,与子成说。 对你誓言记心里。执子之手, 我曾紧紧握你手,与子偕老。 和你偕老永不离。
  可是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空话,他怨恨地对统治者说:于嗟阔兮, 唉呀相隔大远啊,不我活兮! 不让我们聚会啊!于嗟洵兮, 唉呀别离大久啊,不我信兮! 不让我们守约啊!他的凄婉呼声透露了人们对不义之战的反抗。从军不但给士兵带来了不幸,而且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他的家人。除了战争,沉重的谣役负担也使人民不堪其苦。《唐风·鸨羽》中一位长久在外服役的农民,想起不能在家耕种来侍养父母,不禁满怀怨愤地唱着:王事靡盬, 国王差事没有完,不能艺稷黍, 不能在家种黍梁,父母何怙? 爹娘生活靠谁养?悠悠苍天, 悠远悠远老天何,曷其有所! 啥时才能回家乡?
  而在家中的父母兄弟,同样也牵肠挂肚地想念着服役的亲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唤着,如《魏风·陟岵》:嗟于子, 孩子呵,行役夙夜无已! 服役早晚不停忙!上慎。。 哉! 回来吧,多保重,犹来无止! 不要滞留在异乡!反映摇役制度之苦的代表作,还有《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 丈夫服役在远方,不日不月, 没日没月别离长,曷其有恬? 几时团圆聚一堂?鸡栖于桀, 小鸡回家上木桩,日之夕矣, 傍晚西边落太阳,羊牛下括。 牛羊下坡进栏忙。君子于役, 丈夫服役在远方,苟无饥渴? 不会受渴饿肚肠?
  黄昏,是妻子最想念丈夫的时候。她看见小鸡进了窝,牛羊归了栏,却盼不到久役的丈夫回家来,不由得产生了人不如禽畜的思想。作品反映了无休止的服役制度的残酷性。诗从思妇“苟无饥渴”的惆怅的企祝,衬托出她忧虑关切的深情和征人饥渴交加的困苦。以景写情,以思妇写征人,从她口中缠绵摇曳地唱出了人们由于播役而妻离子散的辛酸。以上几首诗,都是以分离思念的形式,反衬战争与摇役的罪恶,但并没有意识到如何来消灭非正义战争。至于反映人民拓护正义战争的诗歌,可以《秦风·无衣》、《小雅·采薇》为代表《无衣》是秦襄公时人民为王伐戎的军中战歌。西周末年,周幽王奢侈淫佚,他的岳父申侯勾结犬戎打进了周都,幽王死,周地大半沦陷。这就激起人民与秦襄公的愤怒,他们有力地打退了犬戎。王先谦说:“秦自襄公以来,受平王之命以伐戎。”又说:“西戎弒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他指出《无衣》为秦民所作,是很对的。
  岂曰无衣? 谁说没衣穿?与子同袍。 你我合披一件袍王于兴师, 国王要起兵,修我戈矛, 赶快修理戈和矛与子同仇。 咱们仇人没法逃!诗人以豪爽的口吻,表示出一切困难都可克服的乐观精神和彼此互助的热情,接着又道出了慷慨从军、共同御侮的决心。对敌人的仇恨,对战友的热爱,是从当时的保家卫国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而发出的歌唱。可见正义的战争,是人民所拥护的。《采薇》是西周末周懿王时代的一首民歌。《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日:‘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岂不日戒,玁狁孔棘’。”北方的少数民族(玁狁即后来的匈奴)经常畏扰中原,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为了抵御侵略,兵士毅然随着将军拿起武器,离家远戍。诗人说:忧心烈烈, 游腔忧愁似火浇,
  载饥载渴。 又饥又渴真苦煞。我戍未定, 我的防地还没定,靡使归聘。 家信托谁捎回家!!王事靡盬, 国王差事无休止,不遑启处。 想要休息没闲暇。忧心孔疚, 满怀忧愁太痛苦,我行不来。 生怕从此难回家!居无定所的生活,音讯隔绝的思念,饥渴劳顿的折磨,使战士心里很痛苦,但是他又想到:岂敢定居? 怎敢安心住下来?一月三捷。 一月争取几回胜。岂不日戒? 每日戒备怎能免?玁狁孔棘。 玁狁节节进攻咱。他把战争带来的痛苦,算在玁狁头上,用夺取胜利的豪气冲淡了思家的悲伤。在错综复杂的心理状态中,他终于摆脱了个人的痛苦,熬过了饥渴之劳,同“君子,一起抵抗玁狁的侵略。这
  正是人民认识到了正义战争的性质、认识到了抵御外侮的重要的结果。《采薇》的作者就是这样深明大义。但战争结束之后,他们得到的是什么呢?《采薇》的最后一章写道:昔我往矣, 想起从前出征时,杨柳依依; 杨柳依依随风吹;今我来恩, 如今回来路途中,雨雪霏霏。 大雪纷纷满天飞。行道迟迟, 路途遥远漫漫长,载渴载饥。 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悲, 想起往事大伤悲,莫知我哀。 我心哀痛谁体会!士兵们仍是忍饥挨饿,仍是悲哀无告,人民付出的太多,所得到的实在太少了。朱熹《诗集传》对《诗经》时代的战争有一段评论,他说:“兵者,毒民于死者也,孤人之子,寡人之妻,伤天地之和,召水旱之兴。”当时统治阶级的辟疆拓土,掠夺他国的财货,是用人民的血和泪以及父母、夫妇、子女的离散换来的。唐诗里“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诗句,正说明在战争上,
  即使是历史上所肯定的周公东征、懿王伐玁狁,也会给人民带来痛苦;但统治阶级与人民利益仍有其对立的一面。所以抒写因战争而父母、子女、夫妇遭受痛苦的诗歌,当然是暴露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另一种反映人民御侮的诗篇,它是歌颂保家卫国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时社会主要矛盾是部族矛盾,阶级矛盾已转变为次要矛盾了。但是,不论如何,仍旧存在着阶级矛盾,因为战争而使夫妻家人别离、田园荒芜;这些痛苦,主要仍由广大士兵担负起来。象《采薇》、《东山》这些诗,表规了社会现实的复杂情况,并不是一些公式化、简单化的诗歌所能比拟的。四 揭露统治阶级丑恶与残暴的诗歌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人力物力,过着寄生的生活。他们荒淫无耻的行为,残暴的本质,为人民所鄙视痛恨。《诗经》里有一种民歌,用嬉笑怒骂的口吻,摆事实、讲道理的手法,尖锐地潞发和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和残暴,诗的斗争性和感染力是较强的。
  《邶风·新台》是卫国人民揭露卫宣公劫夺儿媳丑恶行为的诗。《诗序》:“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郑笺》:“伋,宣公之世子。”按卫宣公劫夺儿媳事亦见于《左传·鲁桓公十六年》:“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即伋),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左传》所记,与《诗序》正合,可见他们所说是不错的卫宣公是春秋时代一个有名的荒淫无耻的昏君,他不但劫夺儿媳,而且这个儿子伋,是他和庶母夷姜生的。当时统治阶级最喜欢宣扬人伦而宣公却是一个典型的乱伦的人物。《新台》诗说:新台有泚, 新台新灿烂,河水弥弥。 河水大茫茫。燕婉之求, 本想嫁给如意郎,蘧篨不鲜。 碰上个丑汉蛤蟆样。新合有洒, 新台真高敞,河水浼浼。 河水平荡荡。燕婉之求, 本想嫁给如意郎,
  蘧篨不殄。 碰上个蛤蟆没好相。鱼网之设, 张网把鱼盼,鸿则离之。 蛤蟆进了网。燕婉之求, 本想嫁给如意郎,得此戚施。 碰上个蛤蟆四不象。全诗都用“借喻”的手法,以蘧篨、戚施(即我们现在说的癞蛤蟆)喻卫宣公的丑恶,以燕婉喻公子伋的美好。新娘描心里盼着嫁个美貌郎君,却不料半路上被这么一个丑老头劫夺了去。诗人没有点出卫宣公的名字,但了解了诗的背景,就可以明白地看出人民对卫宣公的僧恨和蔑视。统治阶级中这种乱伦的丑行又何止一人呢!卫公子顽同庶母齐姜私通,老百姓很透了他,觉得这种丑言秽行讲出来都会污嘴的。《啵纭で接写摹分兴浅溃呵接写模∏缴嫌休疝迹豢缮ㄒ病!〔灰ǖ粞街袃谥裕」⒁估锘埃
  不可道也, 不可乱说呀!所可道也? 还可乱说吗?言之丑也, 说来真丑呀!这种无言的沉默,表现了诗人对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娟韵丑恶行径的鄙弃态度。《陈风·株林》是陈国人民讽刺陈灵公淫于夏姬的诗。夏姬是陈国大夫夏御叔的妻子,生了个儿子叫夏南。陈灵公同夏姬私通,日日夜夜朝着夏家跑。诗中说:胡为乎株林, 他为啥呀去株林?从夏南兮? 追求夏南吗?匪适株林, 原来不是去株林,从夏南兮。 追求夏南呀!人民故意以设问的口吻,问陈灵公为什么到株林去找夏南呢?下面回答说:“原来不是到株林找夏南呀!”言外之意,是找夏南的妈妈去啰!这事激起夏南的羞怒,他在陈灵公饮酒时,把这个丑恶的国王杀掉了。《啵纭ゐ戎急肌匪等抵∠踩瞪星叶远耘洌
  鹑之奔奔。 鹌鹑也知双双飞。人之无良, 这人鸟鹊都不如,我以为君。 反而占著国君位。诗人斥责统治者连禽鸟都不如,这样富有战斗性的诗句,在《诗经》中并不是很多的。诗人讽刺统治者的淫乱,用比兴的手法,犀利的语言斥责他们不配当君主领袖。其他如《齐风》的《南山》、《敝笱》,都是讽利齐襄公与他的同胞妹妹通奸的丑行,但是都说得比较隐晦,不象《鹑之奔奔》那样大胆。《诗经》里还有揭露统治阶级残暴的诗,例如《秦风·黄鸟》,它是秦国人民反抗残酷的用人,殉葬制度的歌唱。《诗序》:“《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按《左传》和《史记》都记载这件事。《左传·鲁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史记·秦本纪》“缪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说与《诗序》相合。《黄鸟》一诗,反映了当时社会
  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国人对死难者的同情,对统治者的僧恨。临其穴, 走到墓穴要活埋,惴惴其栗。 浑身哆嗦魂魄丧。彼苍者天, 啊呀老天啊歼我良人! 好人丧生太凄凉!如可赎兮, 如果可以把命赎,人百其身! 愿死百次作补偿!通过殉葬前凄惨场面的描绘,呼天求救的控诉,百身赎死的要求,渲染了全诗悲残无告的气氛,表达了人民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