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德经注解(震阳子)-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柔弱者生之路。此诚修道要术,吾之教人所以柔弱为先也,修士其可忽乎?《悟真》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自是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此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谓。修行人打坐之初,必先寂灭情缘,扫除杂妄,至虚至静,不异痴愚,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此鸿蒙未判之气象,所谓道也,忽焉一觉而动,杳冥冲醒,我于此一动之后,只觉万象咸空,一灵独运,抱元守一。或云真意,或云正念,或云如来正等正觉。此时只一心无两念,观其阳生药产。果能氤氲蓬勃,即用前行二候法,采取回宫一候,归炉封固一候。是即一动为阳,阳主升。一静为阴,阴主降。再看气机壮否,若已大壮,始行河车运转。四候采取烹煎,饵而服之,立乾已汞。此即采阳配阴,皆由一而生者也。至于一呼一吸一开一合,无不自一气而分为二气。然心精肾阳无不赖真意,为之采取烹炼,交媾调和。此即阴阳二气和真意为三体,皆自然而然无安排无凑合也。而要必本于谦和退让,稍有自矜自强之心。小则倾丹,大则殒命。故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学者须知未得丹时,以虚静之心待之,即得丹后,以柔和之意养之。慎勿多思多虑,自大自强可也。此为要诀中之要诀,学者知之否?否则满腔杂妄,道将何存?如此而炼是瞎炼也。一片刚强,即得即丧,如此而修是盲修也。经云:“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如小火煮空铛”也。似此无药无丹,遽行采炼运转,不反归咎于大道非真,金丹之难信。斯其人殆不知道之为道,至虚至糅,唯以虚静存心,和柔养气,斯道乃未有不成也。此言道家修炼,却病延年,成仙做圣,不外精气神三宝而已。然精非交感之精,所谓元始真如,一灵炯炯,前云惚兮恍,其中有象者是。是由虚而生,虚即道,道生一即虚生精,精生性也。气非呼吸之气,所谓先天至精,一气氤氲,前云恍兮惚,其中有物者是。是由一而生,一即精,一生二即精生气,气即命也。神非思虑之神,所谓灵光独耀,惺惺不昧。前云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自二而化,二即气,二生三即气化神,神即元神真意也。要皆太和一气之所化也。唯以柔和养之,斯得之耳。若著一躁心生一暴气,皆不同类,去道远矣。去道即远,保身犹难。安望成仙,所以有强梁之戒也。太上以忍辱慈悲为教,故其言如此。孔子系易尝于谦卦,受益示训,其即此意也。 
   震阳吟云:天地之先混鸿蒙,祖气氤氲酝酿成。 
        太极开肇阴阳分,阴阳动静万化生。 
     又云:道本虚无谷神盈,落人后天假立名。 
        果能复本还原理,便是金仙朝上清。                    
第四十三章 偏用 
  太上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字解' 驰骋是驱使的意思。 
   '章解' 天下至柔的,能以驱使天下至坚硬的。一无所有的,能以入到无有间隔的里头。因此知道无为的有益。不用说话的教化,无为的利益,天下少有能赶上的。 
   '演说' 江圣云:天下至坚的皆有破,至有的皆有坏。且坚的必重,不能运动一切。有的必实,不能容受一切。唯至柔的不但能运动一切,并能无物不克。至无的不但能容受一切,并能无处不在。可见柔弱虚无的利益甚大,人也就学着柔弱虚无就是了。  
  黄真人云:道者何?鸿蒙一气而已。天地未开以前,此气在于太空中,天地既劈而后,此气寓于天壤。是气固先天地而常存,后天地而不灭也。天地既得此气,天地即道,道即天地。言天地而道在其中。唯天地能抱此气,故运转无穷,万年不蔽。此气流行不息,群类资生。即此气原相通也。圣人效法天地,其减于中者,即所以行于外。内外虽异,气无不同。其尽乎己者,即所以成乎人。人已虽殊,气无不一。究何状哉?空而已矣。空无不通,一物通而物物皆通。空无不明,而物物俱明。孔子曰:“为政如被辰,居其所,而众星自拱。”孟子云:“君子过化存神,上下于天地同流”。是诚有不待转念移时,而自能如此。一气潜孚,一理贯注。故曰:“天下之大,自我而安,人物之繁,自我而育。古今之遥,自我而通。”圣道之宏,真不可及也。以是思之,宇宙何极,道能包之,抑何大乎?金玉至坚,道能贯之,不亦刚乎?然闻道之诗曰:“维天之命,与穆不已。”又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是柔莫柔于此矣。倘若天地无此气,则块然而无用,人物无此气,冥顽而不灵。有之则生,无之则没。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以无气则无物也。大而三千世界,小而尘埃毫发,无不包含个中。不唯至柔抑且无有,非孔子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体物不可遗。”者欤?夫何相间之有?顾物至于极柔,则无用矣,唯道之至柔,乃能撑持天下之至坚。物至于无有,又何为哉?唯道之无有,乃能主宰天下之万有。此不过浑然一气,周流不滞焉耳! 
  太上曰:“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焉。”且夫天地无为而自化,圣人无为而自治,究无一民一物不被其泽,非由此气之弥纶而磅礴也?其在人身浩气流行,不必搬运,自然灌溉周身,充周毛发。其获益良非浅矣。至于教之一事,古人以身教,不以言教,是有教之教,诚不若无教之教为倍真也。夫天不言而四时行,圣人不言而天下化,视之端拱垂裳,无为而乎,成自治者,不同一辙耶?故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孔子曰:“中庸之为德,民鲜能久”,不诚然哉?何今之执迷不悟,甘居下流者,竞甚多也。噫!良可慨矣。大道之无为自然,包罗天地,养育群生,皆本此太和一气,流行宇宙,贯彻天下,无大无小,无隐无显,皆具足者也。是至柔而能御至刚,至无而能包至有。以故一通百通,一动群动,如空谷传声,声声相应,道之神妙无以加矣。非圣人孰能与之志,循途守辙,自浅能洞彻此旨,总要心不生退,志到深造。太上之言,真无半句虚言。至于修炼,要打好基础。古云:“精生有调药之候,药产有采取之候。”先天神生气,气生精,是天地生物之理,顺道也。听其顺,虽能生男育女,而精耗气散,败尽而死。道祖悲悯凡人,流浪生死轮回不息,乃示以逆修之道。返本归根,复老为少,化弱为强,致使成仙证圣,永不生灭。始教人致虚养静,从无知无觉时寻有知有觉处。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也。后天之精有形,先天之精无迹。即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所谓玄关一动,太极开基也。自此凝神于虚,合气于漠,冥心内照。观其一呼一吸之气息,开合往来,升降上下,收回中宫,沐浴温养,少顷杳冥之际,忽焉一念从规中起,一气自虚无中来,即精生气也。此气非有形也。那么若有形之气,则有起止有限量,安望其大包天地,细入毫毛,无微不入,无坚不破者哉?是气原天地人物生生之本,得之则生,失之则亡。虽至柔也,而能御至坚。虽至无也,而能宰万有。古仙喻之曰:“药以能医老病,亦能养仙婴”。故曰:“延年酒,返魂浆”。又曰:“真人长生根”,诚为人世至宝。古人谓万两黄金换不得一丝半忽也。凡人能得此气,即长生可期。然采取之法,要合中合正,始可无患。若有药而配合不善,烹煎不良,饵之不合其时,养之不得其法。火之大小文武,药之调和老嫩,服之多少,轻重一有失度,如阴阳寒暑非时而变,以至天灾流行,万物湮没矣。学者能合道祖的前后数章玩之,下手兴工,方无差错。吾点功至此一诀,诚万金难得。能识透此诀,则处处有把握,长生之药可得,神仙之地无难矣。 
  震阳云:这一章是说柔弱的作用和无为的好处,这就表达了凡是柔的能胜过刚强的,以道体来看,真空妙有极为柔弱,里面包罗万象,有人们看不见的巨大力量。那么一切最坚强最沉重最巨大的东西,俱被柔弱的真空妙有涵纳包容。喻如一切大千世界,各个星球,具包罗在其中矣。所以柔弱无为真空妙有,天下凡流岂能识哉? 
  初学之士首贵身体健康长寿,人寿之长短,乃气之所禀也,每人的元气实有厚薄。善养生者,虽气本薄,善保而养之,亦可延年益寿。不善养生者,虽禀气厚,兼用而强堕之,亦足以促寿也,此乃至理。初学之士用静功,首先要习静坐,止妄念。大凡静坐时,妄心特炽,难得入静。可自己选择三法行之。比如,选择静心神咒:“太上台星,应变无停。……”云云,或选择静口,静身神咒都可,默念数遍,直到心中没有妄想杂念为止。几时起杂念,几时持念,稍久即能有效。把妄想杂念消灭了,心神就宁静。静至一念不生,元阳自生。元阳自生。元阳生则元气足。元气足则元神全。元精,元气,元神三宝全,长生长寿,三宝若是耗尽则死亡。所以必须保之,此宜固之,再宜补之,后以化之,此道家一大长生之法门。然人之精,过盈了则溢,此亦自然之理。精得法炼之,使不泄不漏,将如何用?曰炼之化之,使返化为元阳之气,逆修三化。炼虚合道,其修法不一,有青城派二炼三补。即炼形补精,精补气,气补神,最后炼神入化而合道。又有炼五养之法灭迹炼形养精,精养气,气养神,神养心,心养性,最后性功入道。不过此中另有妙法,也另有法诀。其入门与下手处,则非名师莫传。既遇名师,则非得其人而不传。试问三四十岁以上之人,乃已破之体,将日近衰老,如不补之使返老还童,又何能修长生的工夫呢?得返老还童者,非使其为幼童焉,而是要返还以童真之体,把精气神三宝保而勿失,再炼而化之,则日臻上层矣。此节要慎重注意,是超凡入圣之仙梯也。 
  震阳赋云:天下驰骋号至坚,纳入虚无柔弱间。 
       是知无为有大益,包罗万象体自然。 
    又云:修仙悟道找玄关,拜访明师亲口传。 
       至易不繁无多语,守中柔弱是真诠。                    
第四十四章 立戒 
  太上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章解' 人多好名,名与身哪个亲近?人多贪货财,身和货财哪个值得多?人多以得为乐,以失为病,不知必失而后才得,得和失哪个为病?所以甚爱名了,必大费精神。多贪货财藏起来,必招众人的怨恨,重重的失了。必知足不妄求,才不遭羞辱。知道止住不贪念,才不遭危险,可以长久呢。 
  '演说' 江圣云:世界上人扰扰攘攘奔波劳碌,无非求得名利,无非求享大名得厚利。且人情无非是得名利就欢喜,失名利就忧愁。其不知求名利必耗精神,损了身体。求利以身发财,也是这样。求于利而行多怨,得多利必遭危险。得大名的遭人嫉妒破坏也是这样。名利皆身外之物,为求名利损了身,哪个亲,哪个过,哪个多,哪个少?且说有得就有失,得失何必计较?得还是从失来的,必先失了才能得。就像一草一芥是至小了,还必得用眼看着,屈了身体,用手拾起才能得着。虽然得了,眼光气力却先失了。就像值一文钱的东西,是至贱的了,还必须用钱才能买得,虽然得了,金钱却先失了。至小至贱的,还必然先失而后得,大的贵的就更可想而知了。所以天地间的事情,没有无故就能得的,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君子坦然自乐,就能脱开得失,小人忧苦烦劳,就是患得患失。不知得不是求了来的,失不是患所能免的。惟有超出得失以外,尽到为人的天职,自然先难而后获,不求而自得,且一得永得万古不失。像孔子当日存老安少,怀救济天下万世的心,周游列国,一辈子没有得志,有说他似丧家之犬的,有说他迂阔的,有说他何德之衰的,有说他何为是栖栖的,是将名誉失了,从鲁国辞了司寇走了,到各国都没有做官,穷困一生,是将利禄失了。就因为失了名利,却得到了万世师表,生民未有的大名。得了俎豆千秋,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的厚利。回想列国时,那些得名得利的,反倒皆失了。孔子固然无心求名利,然而有实就有名,有德就有禄。看到这里,人也就求实行修大德就是了,何必汲汲追求名利,何必斤斤算计得失呢? 
  黄真人云:夫人之好名好货者,莫不以名能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