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德经注解(震阳子)-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鬼神即知之矣。这叫做“同声相应,同气相感”。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合道则吉,不合道则凶,此乃数理之所必然,人行为做事,岂可与天理违也? 
   震阳赋云:否极泰来循环理,物极必反天道公。 
        道之动机由静守,修真从此悟长生。 
        凝神调息贵守中,虚极静笃炼铅汞。 
        取坎填离神丹就,复本还原朝玉京。                    
第四十一章 同异 
  太上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累。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字解' 亡是无有,建是建立。偷是苟且的意思。渝是改变。隅是角落,贷是借。 
  '章解' 上等人听了道,就勤而行持。中等人听了道,就有时行有时不行。下等人听了道,就要大笑。下等人要不笑,还不足以为道呢!所以在先立言的说过:明道的内精明,外边浑浑噩噩,像暗昧的,讲道的内精进,外边与世无争像退的。有看也看不见最妙的道。外边混俗和光,像与人相类的。有上德的卑以自处,像空谷的虚受一切。大清白的处于污泥之中,像受辱的。有广大之德的,不自以为有德,像是不足以立德的的。能建立德行的,清净无为,像是苟且偷安的。质朴真诚的,任着天性并不执着,像是变而不真的。大方正的,方于内并不矜持,没有棱角。大器不欲速,所以晚成。大音如天籁,希少声音,大象如无极,没有形制。真道最隐蔽,没有名色,所以下等人不知就笑。他虽然笑,惟独这道善于借气给那万物,且生成万物。万物的生是借道的气而生,生成以后,将气仍还于道。 
  '演说' 江圣云:世俗上对于大道,凡是平常的人就轻贱,神奇的人就惊异。但神神奇奇的,不过是技术就是了,不能治国平天下。唯大道至平至常,万古不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虽平常又不落于世俗,所以难以使人信,更难使人行持。孔门唯颜子勤而行之,三月不违,期于若存若亡,日月至焉而已。以外世俗的人,或取笑孔子为迂拘,或笑孔子为腐败。一知半解的人,又笑孔子不自爱,笑孔子不知天时。他乃为子写词道:“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因为孔子中藏深奥,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白官美富,所以就鄙笑。然而真正有道的,率性而行,不问人笑不笑。等着道行了,自然天天位万物育,使天下人暗受其赐还不知道,他笑与不笑有什么关系呢? 
   黄真人云:天地未有之先,原是虚虚无无鸿鸿蒙蒙,一团氤氲太和之气。酝酿久之,气化充盈,忽焉一觉而动,太极开基矣。动而为阳,轻清之气上浮为天,静而为阴,重浊之气下凝为地。天地开辟而人物滋生,芸芸万物万姓,有几能效天地之功用哉?唯圣人从混沌中,一觉而修成大丹,以此治身,即以此救世。虽未敢缄口不言,却亦非概人而授。随缘就缘,因物付物,方合天地大公无我之量。时而遇上士也,闻吾之道,欣然向往,即勤而行之,略无疑义。此其人,吾久不得见之矣。时而遇中士也,出于予口,入于伊心,亦属平常,事无奇异。未始不爱之慕之,一蹴而欲几之。无奈世味浓而道味淡,圣念浅而俗念深。或迁或就,若存若亡,知不免焉。至于下等之士,习染日深,气性多戾,一闻吾道,不疑为妖言惑世,便指为聚众敛财。讵知君子之修,造端夫妇。圣人之道,不外阴阳,顺则死人,逆则仙道,其事虽殊,其理则一。而贸贸者,乃以神仙为幻术,岂有如此修持,遂能上出重霄乎?否则谓天地至广,万物至繁,如此成性存存,即上下与天地同流乎?何以自古仙圣至今无几也?于是笑其言大而夸,行伪而僻。噫!斯道只可为知己道,难与浅见寡闻者矣。副蜉蝣不知晦暮,蟪蛄不知春秋,井蛙不知江海,又何怪其笑耶?不笑不足以为道之至平而至常,至神而至奇,神奇即在平常中也。况道本无声色,何有所言?其有所言,亦因后之修士,无由循途而进,历阶而升。故不得不权建虚词,假立名号以引之。人果知虚无为道,自然为功,尤须自阴而阳,由下而上,昧为明本,退为进基。虽明也而若昧,庶隐之深而明之至焉。虽进也而若退,庶却之愈速而进之弥远矣。道原远近皆具,我虽与道大适,亦若于己无增,于人无减,夷若类焉。道本大小兼赅,我虽与德为一,亦若无而不有,虚而不盈,德若谷焉。时而大显于世也。啧啧称道不绝人口,我若无益于己,反多抱愧。故曰:“大白若辱。”时而德充于内也,处处施为不穷于用,亦若有缺于中,益形支绌,故曰:“广德若不足。”即其修德立身,建诸天地而不悖,我若自安偷薄,绝无扼拔之心。故曰:“建德若偷”。或已至诚尽性,质诸鬼神而无疑,我若常变可渝,毫无坚固之力,故曰:“质真若渝”。如此存养心性惕厉神明,虽有谗言无间可入,纵多乱德,何隙可乘?世有修道明德而遭侮辱者,其亦返现内省。果如此藏踪敛迹,卑微自下,怍辱为怀,德广而不居。德建而弗信,亦若忠直难言,俦张为幻术耶?吾知其未有此也。纵或数有前定;劫莫能逃;天之所危;人当顺受。安于命而听诸天。适宜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我于此益信焉。且道无方所;形状;声臭可言;彼世之廉隅自饬者;规规自守;不能圆转自如。我则大方无方;浑然一团不落边际;又何模棱之有?凡物之易就者无美观;急成者非大器;我能循循善造;弗期近效不计浅功;久于其道自可大成;又何欠于己乎?要之道本希言自然;恍惚为状,我能虚极静笃,则无音而大音出矣,无象而大象形矣。施之四海皆准,传之万世不穷,岂仅推重于一时。而不能秧徽于万代耶?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斁。”道之建施,实有如此神妙者,其间孰是为之?孰是与之?亦曰:“夫唯道善贷且成”而已。此言抱道人间,用无不足,给我按物而不匮,周沙界而有余,且使化功大成,真上士也。太上为世之不自韬光养晦,立德修身者,言彼稍有所得,便矜高自诩。五蕴未空,六尘不净,犹屋盖草茅,火有所借而燃,若只修诸己不求诸人,浑浑乎一归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纵有外侮,犹举火焚空,终当自息,如此修己真修己也。果其如此,故人与己两相安无事之天,否则于道无得,必招尤也。孔子曰:“无为而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其见恶于人也”宜矣。修道者如此可以免务外之思,亦可无外侮之患焉。 
  震阳云:总结这一章的含义:太上先讲上士中士下士闻道的态度不一样,又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既是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看,说相反而相成,是道与德之规律的体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矣。 
  这一章与上一章密切相关,不外乎教修真之士,效法天地,大道之自然,包罗万象,大量玄玄,含宏广大。树立上士之志,勤而修道,把凡心返成道心,涵养太和真气,多做德行。就是做多么大的德,也不以为有德,应以韬光晦迹,大智若愚态度处之。 
  震阳赋云:上士闻道勤行道,中士闻道若存亡。 
       下士闻道不知道,闻之大笑是愚人。 
    又云:神奇怪异人惊叹,中庸平常唯道尊。 
       孔门得之唯颜子,终日若愚乐安贫。                    
第四十二章 道化 
  太上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字解' 负是背负,损是减失。益是增益,冲是下垂的样子。父是主。 
  '章解' 道生的虚无一气,一气判为二,生的阴阳。阴阳会合生的三才,三才生万物。万物皆是背着阴而抱着阳。阴阳收敛于下,以生太和之气。凡事皆以下为上。人所厌恶的独有孤,寡,不毂,是最下的。这王公贵人反以自称。所以这物或者损他反倒有益。或者增益他反倒有损。是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古人所以教人的,我也拿这话教人。那么强梁的必不得正命而死,我要以这大道理为教人的主宰。 
  '演说' 江圣云:佛经上说:“无明震动,忽有山河大地”。原来天地人物皆是大道妄情生的。人乘大道妄情而生,所以气就易于飞扬,性就易于好高务强。然飞扬气就散,高强性就伤。所以圣人之教,使飞扬的收敛回来,高强的处于谦下,才能以返还先天呢! 
  黄真人云:道家始终修炼,唯以虚无为宗。元始天王道号虚无自然,即是此意。由虚而实是为真实,由无而有是为妙有。倘不虚不无,非但七情六欲窒塞真灵本体,无以应万事,化阳神,即观空了照,有一点强忍意气持之,亦是以心治心。直将本来面目遮蔽无存。总之虚无者道之体,冲和者道之用,人能如是,道庶几矣。太上曰“道生一”。道有何哉?虚而已矣。然至虚之中,一气萌动,天地生焉。故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极之先,混混沌沌,只是一虚,及动化为阳,静化为阴,即易太极,是生二仪。是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也。其在人身,即微茫之中,一觉而动,乾坤合闭气机往来。静而凝聚者为阴为精,动而流行者为阳为气。若无真意主之,则阴阳散乱,无由生人而成道。可见阴阳二气之间,其赖元神真意主持其际,此所谓二生三也。由是一阴一阳一动一静,气化流行主宰如故,而万物生生不穷矣。所谓三生万物也。或曰:“天一生水,金生水也。地二生火,木生火也。天三生木,水生木也。地四生金,土生金也。”以五行所生,解太上一二三万物生生之义,总属牵强,不若“道”为无极,一为太极,二为阴阳。天一地二合而成三,斯为明确之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明明道元始虚无,一气化生阴阳,万物之生即阴阳为之生。冲者中也,阴阳若无冲气,则中无住而神不宁。物之生也,犹且不能,况修道乎?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可见精气神三者俱足,斯阴阳合太极而不分。假使阴阳虽具,太极无存,则造化失权,万物之生机尽灭。大凡修道炼丹,虽离不得真阴真阳,若无太和元气,则丹无由结,道亦难成。盖道原太和一气所结而成也,生人生仙只是一理,所争在顺逆间耳。唯以元气为体,阴阳为用,斯金丹之道于是得矣。试观王公大人,位至高也,分至贵也,而自称曰孤曰寡曰不毂,其意何在?盖高者易危,满者易倾,电光之下迅雷乘之。唯高不恃其高,贵不矜其贵,而以谦下柔和之心处之,斯可长保其富贵,而身家不致危殆。所以孤寡不毂,凡人所恶而王公反以之自称也。然则道为天地至宝,修之者不可失谦柔之意也。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从无有易之者。”谦乃地山谦卦,益乃风雷益卦,是数理之卦名,谦者,有德而不居之意。止乎内而顺乎外,谦之尽善,乃君子之所处,谦则受益,满则招损。风雷益,两相助益,损下为损,损上为益。此言民贫则上无所济。国以民为本,所以损上民受益也。第七十五章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穷极思乱,是以难治。这是谦受益。损不始于损,必先益而后损。可见富贵贫贱穷通得丧,屈极则伸,伸极则屈。此天道循环自然之运,虽天地莫能逃。何况乎人?噫!人道如斯,大道奚异!修士欲得一阳来复,必先万缘俱寂,纯是和平之气,绝无燥切之心。如此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则群阴凝闭之中,始有真阳发生,为吾身之益非鲜,倘或自恃其才,自多其智,心不虚而志满,未有不为识神误事,邪火焚身者。欲益而反损,天下事大抵如斯,岂独修道乎哉?至于一切事宜,无非幻景不足介意,而人犹以为后起者教。须知金丹大道所为在一时,所关在万世,岂可不以为法耶?太上所以云:“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所教唯何?至柔已耳。若不用柔而用刚,必如世上强梁之徒横行劫夺,终无一人不罹法网而得以善终。是知横豪者死之机,柔弱者生之路。此诚修道要术,吾之教人所以柔弱为先也,修士其可忽乎?《悟真》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