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德经注解(震阳子)-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性初无不明,就是因为人的后天气质所蔽,所以有时就不明道理。那么学道之士,必先死后天气所障蔽的先天真性,由不明而复归于明,方合大学之道。在亲民一句,向世法而言,则兼善天下,应给世人谋福利,应懂得国以民为本。民安物阜,国富强矣。从修道而言,要知圣道以身为国,以心为君,以气为民。君能亲民,而后国治,气力充足,体格健康,皆由亲民之义。故曰:“得民者昌,失民者亡。”但会得亲民之义,必须养此真气。气就是命,无气即无命。下句又说在止于至善,此乃明德与民同归于至善方是知止。知其所止,而后有定,此亦必然之理,识得此理,可寻至善宝地而止之也,未有不得其大定者。初学坐功,总须勉强,亦即曲则全也。既至心定,息亦调矣。心定息调,自然大道得之矣。 
  诗云:玄机在目照西川,皓月一轮印寒潭。 
     虚极静笃待阳动,采药归炉结大丹。                    
第二十五章 象元 
  太上曰: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字解' 寥是廓大,逝是往。域是世界。王是人,人为万物只灵,所以称王。 
  '章解' 有个物,浑然天成,在天地以先生的。寂然不动,寥然空虚,独立无对。亘古今却不改移,遍流行到万有却不困殆,生天下一切的物,可以为天下一切物的母亲。这物我不知他的名字,强给他起个名字叫做“道”,强给他起个名叫作大。大而能化,不着形迹,名叫走了。走的远而无外,名叫远。虽远却当前即是,名叫返回来。今之航海的,走至极远处,就转回来,即是远曰返。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世界上有四大,这人占了一个。人虽小小一身,心量超乎天地以外。人就要成全起这大来,效法这地的无有不载着,再进而像天的无有不盖着。像天效法道的无不生成,像道生万物是自然的,效法自然。 
  '演说' 江圣云:这一章是极言道的妙,并道的作用。道虽玄妙不测,然人既为道之所生,就有道的全体,要反而求之,尽其全体。效法地的静,而厚德载物。效法天的流行不息,以生万物。地也是动的,但地是固体,其动有轨道,度数且缓。天是气体,流动不常,凡散于万物的皆是。这是以我们居住之地球大气层而言,曰天气。如往大而言之,乃宇宙真空之灵界也。大而无外,真空内有无形色真真空妙有,所以古人说天动地静。且圣人就世人所能见到的立论以显理,岂圣人学贯天人,反不知地是动的吗?效法道的生万物,而不见其生万物,皆是顺其自然。便可合称为一体,超乎天地以外,岂只和天地并称四大呢? 
  黄元吉真人云:道者何?即鸿蒙未判之前,天地未兆,人物未形。混混沌沌,浑然一气,无涯无际,无量无边。似有一物,由混沌而成,盘旋空际,先天地而生者,所谓无极是也。寂虚而毓,生机寥廓,而含动意,所谓太极是也。自一动而开天地,分阴阳四象五行,包含个内。人物繁衍,日月充盈,岂不生育多而太极衰乎?不知此个混成之物,视不见听不闻。无物不有,无时不在,孑然独立,浑然中处。却又生生不已,化化无穷。自混沌以迄于今,初不改其常度。且独立之中,一气流行,周通法界,开合自如,循环不已。以凡物而论,似乎其有困殆矣。孰知周流三界,充满群生。天赖之以清,地赖之以宁,谷赖之以盈,人赖之以生。无非顺其自然之运,其间生者自生,成者自成。而太极浑然完全,却不因之而稍殆。虽千变万化,迭出不穷,莫不出此而有兆有名,故可为天下母也。 
  夫天至高也,以高而可名。地至厚也,以厚而可名。唯此无极之极,不神之神,无声无臭,无象无形,于穆不已。吾亦不知其所名,唯字之曰道。以道为天地群生共由之路,公共之端。道可包天地,天地不能包道。道可育群生,群生不能育道。以其浩浩渊渊,靡有穷极,强名之曰大。大哉道乎!何其前者往后者续,长逝而靡底乎?大之外,又曰逝。何其超沙界充绝域,悠远而难测乎?逝之外,又曰远。凡事变极则通,穷极则反。何其宛转流通,回环而不已乎?故又名曰反。如此之名不一而称,只可稍状其大,大哉道乎!道之外,唯天为大。天之外,唯地为大。地之上,唯王为大。故东西南北之中,有四大焉,王处其一。王为庶物首出之元,以管理山河,统辖人物,可与天地并称为大。但王为地载,故王法地,以出治也。地为天覆,故地法天,以行令也。且天为道毓,故天法道,以行政也。而要皆本于自然,无俟勉强,不待安排,是道岂别有所法哉?吾亦强名之曰“道法自然”而已。学者性命交修,唯法天地之理气以为体,法天地之功效以为用。斯修性而性尽,炼命而命立矣。岂空言自然者所可比欤?那么天地间浑沦磅礴,浩薄弥纶,至显至微,最虚最实。而凡形形色色,莫不自个中生来,此何物耶?生于天地之先,宰乎天地之内,历清虚而不稍改易,周沙界而不殆危,真可为天下母也。未开劈以前,有此母气而后天地生。即开劈以后,有此母气而后人物肇。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说“大”。大则无所不包,逝则无所不到,无远莫能致。须知穷极必反,道之大不诚四大中所特出者哉?学人欲修至道,漫言自然,务须凝神调息。凝神则神不外驰,人之心正,即天地之心亦正。调息则息不乖舛,人之气顺,即天地之气亦顺。参赞乾坤经纶,天地功岂多乎哉?只在一心一身之间,咫尺呼吸而已。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其即此欤。人果时时存心,刻刻养气。除饥时食饭,困时打眠之外,随时随处,常常觉照。不许一念游移,一息间断,方免疾病之虞。否则稍纵即逝,外邪得而扰之。正气不存,邪气易入,有必然者。古人云:“人能一念不起,片欲不生,天地不能窥其隐,鬼神莫能测其机”,洵不诬也。人谓筑基乃可长生,哪知学道人就未筑基,只要神气常常纽成一团,毫不分散,则鬼神无从追魂摄魄,我命由我不由天也。吾不惜泄露之咎,后之学者苟不照此修持,则无以对我焉耳。 
  震阳云:修道之士如不知道静观凝神,则人之气息难调。修道之要全在凝神调息,回光返照。静观窍妙,神亦随之定于此矣。神为一身之主,神定于此,息亦随之定此,此为神息相依者也。神不依息,息亦纷驰。息不依神,心难制伏。是以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神息依附,使归大定。但能静观凝神,即能得此效验,决非别有其法也。神息依恋,腹自温暖。自身这点先天祖炁,受此神息照定,而后可发生真气。此气一生,气机先动,机动神即觉,经所谓“时至神知”,即此时也。洗机既动,气也随之外涌,我从元神其动处,即得着气根矣,便以此为安乐窝可也。神既以此为家,息也相伴不去。神息既相合,元气受息之吸收,也要返回本根。二气相接,常指此云:“恍惚”。故《入药镜》曰:“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即指此也。神者火也,火生于木。气者水也,水生于金。意者土也。以神为体,以意为用,其实神与意一也。这就是三家相见,神气意。金水木火土,这是五行,五行相生,也就是五行攒簇。西游记内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者,老老实实地锁住心猿。锁心猿,栓意马,三家相见结婴儿。五行即合而为一,真息元神相依,两不相离,此乃伏气之真功。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气不伏而欲结圣胎,未之有也。伏气不服气,服气不伏气。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气。 
  震阳附之以诗云:饥餐渴饮困且眠,潇潇洒洒乐悠闲。 
          守中静笃求食母,玄机在目照西川。 
          纤尘不染待阳动,皓月一轮印寒潭。 
          丹成九转送乾鼎,神鬼莫测证金仙。 
          此言神不知鬼不觉,修成大道也。 
       又云:先天地生物混融,寂兮寥兮象无形。 
          为无极母字曰道,体乎自然贵守中。 
          大而曰逝逝远返,复命归根大德丰。 
          域中四大人居一,法天象地道自成。                    
第二十六章 重德 
  太上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字解' 躁是急噪。辎是卧息其中的车。重是载的资粮。燕是安。 
  '章解' 凡物重的,为轻的根,能静的为急噪的主。因此圣人从早至晚,一天不离载着资粮的车,虽然就是有极尊荣的美观,但还是安安稳稳地坐在车上,超然不动。怎么出万辆兵车的国主,还拿着身子自轻,去奔驰天下的繁华呢?不知轻浮就失了根,躁动就失了主。 
  '演说' 江圣云:大地是重的,一切轻的万物生在上边,为一切万物的根。海水是静的,一切躁动的百川流到里头,为一切水的主。人轻浮的不能担任,躁动的不能持久,必厚重镇静的才能任重致远。所以圣人终日行,并不执着于静。行不离坐的车及资粮,并不敢自轻。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极人间荣观。不但若固有之,并看着像破鞋一样,超然世外,毫不动心,不为繁华所牵引。怎么有那极尊贵的人,万乘之主,(就是千金之子的说法,若认为大国的君主,则君主以外,皆不可爱身了。)轻舍了身殉情欲,飞扬浮躁,以致失了根本,失了主人,真是可惜。 
  黄元吉真人云:修炼之道不外神气二者,调之养之,返乎元始之天而已。其在先天气,浑于无象,厚重常安。神寓于无形,虚灵难状。一到后天,气之重者而轻扬,神之静者而(足参)动,气不如先天之活泼,常氤氲而化醇。神不似先天之光明,脱根尘而独耀。此命之所以不立,性之所以难修也。学者欲得长生,须知气必归根。夫根何以归哉?必以气之轻浮者,复还于敦厚之域,屹然矗立,凝然一团,则气还于命,而浩浩其大矣。以神(足参)妄者,复归于澄澈之乡,了了常明,如如在在,则神还于性,而浑浑无极矣。如此神返元性,气返元命,无异天地未兆之前,浑沦无际,浩荡靡穷。斯其凝愈固,而其行愈速也,其虚无朕,其用无方也。由是气愈重而愈轻,所谓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充塞天地。是神能静而亦能动,《周易》所谓妙万物而为神也,子思子曰:“至诚如神”。是以君子之于道也,终日行不离辎重,恐气轻而累重,反滞其行之机。如此稳重自持,不愈速其行乎?纵有声色之美,货利之贵,是为众人所荣观,不为君子所介意。当前寓目君子,一如燕居独处,超然于物色之外,莫知其为有焉。何以千乘之主,至尊至贵,可仙可圣之身,而不自爱。反以世路荣观,人寰乐趣为缘,不亦轻其身,而自视太小耶?轻则失臣,臣即气也,失臣则失气。躁则失君,君即神也,失君则失神。神气两失,而谓身能存乎?此殆不知人身难得,中土难生,而反自轻其身也,不诚大可慨欤?在彼恋现世之荣华,慕当途之世宦,只说利己者多,肥家者盛。哪知富贵之场,即是干戈之地。古来象以齿焚身,璧因怀获罪,其为害可历数也。人奈何只见其小,而不见其大耶?噫唏痛矣! 
  此言水轻而浮,为后天之气,属外药。金沉而重,为先天之元。命号真铅,又号金丹,又号白虎。为初弦之气,其名不一,是为内药。先天金生水,为顺行之常道生人,以之故曰:“重为轻根”。夫人生于后天,纯是狂荡轻浮之气作事,以故水气轻浮,情欲多生,命宝丧失,所以易老而衰。君子有逆修之法,无非水复生金,轻返于重。不过亭亭矗矗,屹然特立,厚重不堙,养成浩气,充塞乾坤而已矣。此为逆修之仙道,名曰炼丹。总之由有形以复无形,丹道之一事也。火躁而动,为后天之神。属外药。木静而凝,为先天之元性,曰真汞,曰真精,又曰青龙。真一之气,其名亦多,要皆内药。先天木生火,为顺行之常道生人,以故曰:“静为躁君”。夫人成形而后,纯是智虑杂妄之神用事,以故火性飞扬,变诈百出,性真特没,所以易弱而倾。君子有倒施之功,无非火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