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汉,建设新世界。
  “居者有其”“新世界”的战略方针,是以改造老城区,屋兴建居民住宅为宗旨。第一期工程投资就是“居者有其屋”项目270万平方米房屋开发,提供7.5亿元,解决住房困难户。
  “风景这边独好。”1993年,全国的房地产热普遍降温时,武汉却热而不退,新近展现的房地产广告大战,更反映出武汉的房地产开发独具特色。
  1994年4月7日,《文汇报》发文《武汉房地产:风景这边独好》有这样的写照:
  记者近日驱车观察三镇最热闹的一些地方,只见许多昔日的破旧老城区正在新生,如曾享誉三镇的“蔡林记”面馆已成一片废墟,武胜路上正在兴建的20多层的秦合广场也即将如巨人一般矗立在武汉市民面前。航空路立交桥上的大幅路牌广告则告诉人们:财神广场位于新建的汉口火车站广场,街道上随风飘扬的布标、横幅令人眼花缭乱。
  汉口中心城位于中山大道和江汉路的交会处,投资30亿元,是由香港陆氏集团承建的,主楼高达55层,将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首期工程不日前公开发售出四层,买者多为海外客商、市内“私人大老板”,也有少数不惜借钱的工薪阶层。此间传媒称:财神广场、泰合广场、游子乡大厦、乔康大厦、永胜大厦的开发商都对各自的售楼结果表示“满意”。此番售楼盛景不同寻常。
  目前,武汉房地产市场已从闹市区拓展到与本市毗临的城市。如由招商引商建设的湖北省第一个省级红莲湖度假区地处鄂州境内,规划投资140亿元,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已正式启动。

  热浪冲破了国界
  鹿回头。
  读起海南的发展史,仿佛回头的小鹿,娴静地等待了一年又一年,令人回味,令人欣慰。
  自改革开放以来,美丽富饶的海南岛,曾有过三次腾飞的机会,然而多次受挫,多次折腾,一直处于低谷。
  笔者1989年漫步海口、三亚。那是“洋浦风波”刚刚平息的年月,海岛平淡无奇,大小城市处于休闲寂静的气氛之中。街上行人寥寥,港口冷冷清清,市场萧条,让人失望。三亚市,这个位于祖国最南端的城市,如此美丽,如此少见的海岛风光,可市政建设破破烂烂,只相当于内地一个乡镇,或者一个县城的格局。
  一夜春风,吹绿了南海。邓小平南巡给海南送去希望。那年的3月13日,新华社公布了国务院的决策:批准海南吸引外资成片开发洋浦。
  海南沸腾了!
  30平方公里,出租给外商,成片开发。为此,曾几何时,是那样揪扯着中国人的心啊!是非曲直,纷至沓来,世代生活在这里的3万多农民,做梦都不曾想,这块几乎与世隔绝的洪荒之地,顷刻间,成为世界观注的焦点。
  奋飞吧,海南!
  这一喜讯,在海口,干部、居民奔走相告。他们举杯相庆,欢呼雀跃。
  洋浦很快出现了奇迹。
  3月中旬至下旬,短短的10天,北京、上海、吉林、山东等20多个省市派出考察团向洋浦拥来。
  日本、美国、新加坡、比利时等国家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也纷纷派出参观团、经济考察团约300多个,3500多人次,奔赴洋浦,洽谈意向性项目38个,立项8个。
  9月3日,以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为首的7家海外企业,雄心勃勃,组成洋浦土地开发有限公司,计划15年内,投资180亿港币,建设洋浦。
  “洋浦风波”,曾被视为“新国耻”,“丧失国家主权”,“无异引狼入室”,“开门揖盗”等等。不管历史如何评说,洋浦终究敞开了大门。
  门既然开了,外商就会拥来。
  一时间,中国成了外商投资的热点。
  外国的企业家、有志之士,纷纷飞往中国,观察动静,窥测方向,租土地,投巨款开发房地产。
  国际舆论界、评论界也大张旗鼓,拉开了宣传攻势。
  美国知名的评论家吉米·沃克发表了评论文章,题目是《中国最佳投资热点》。他称赞中国:
  “中国拥有稳定的政府、勤劳的人民。”
  “有专门的法律保护合资企业。”
  “它们享有特殊的税制优惠。”
  “中国人是你值得信赖的朋友。”
  1992年6月19日,《香港虎报》的文章《内地房地产市场活跃,吸引了香港投资者》中说:
  尽管总部设在香港的房地产专家警告说,中国的土地转让政策不明确,但是在中国元老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的房地市场还是获得了更大的推动力。
  在邓小平南巡之前,购买中国房地产的香港人士大多是小投资商。
  但是在这之后,许多香港商人也进入了房地产市场。
  最受欢迎的地点包括东莞和汕头,它们均位于珠江三角洲。它们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靠近海外投资商的生产厂家。
  除了广东省之外,其他省份的城市也抓紧时间,努力吸引外资以开发它们的土地。
  福建省的福州市在吸引外国投资者的工作中迈出了大胆的步伐。
  市政府上个月同日本和香港投资商通过谈判决定把沿海3个岛屿出租给他们,租期为50年。
  市政府还宣布可向外商出租另外2400英亩土地,尤其欢迎香港和台湾投资商租用。市政府邀请投资商在这个地区建造住房、商业及旅游设施,希望能把这片地区建成“福州的上海”。
  在内陆省份四川,工业城市重庆在上周将2000英亩土地租给一家香港公司,用以建设商业、金融、教育及研究设施。
  与此同时,西南大都市成都发布了管理外国投资商业进行土地开发的有关规定,作为售土地的第一步。
  在北部省份的沈阳市,政府已经宣布了可租赁7块土地和兴办400个合资房地产项目的计划。
  广东中国人民政协香港成员刘绍昆(音)先生说,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将继广东之后繁荣起来。
  美国《华尔街日报》1992年9月12日,由杰西·翁和齐红民共同撰文《大陆房产热吸引香港人》,文中写得更精彩:
  廖化勋(音)曾经是中国某大城市的外科大夫,在一次政治运动中丢失了饭碗,被送到农村当了一个农民。
  1985年,他终于得到一个机会,移居香港。
  现在,他坐在香港一家房地产代理公司的办公室里,支付在大陆买的一套打算退休后住的房子的首期付款2万港元现金。
  和廖先生不同,埃迪·岳从未去过大陆。他是一位在北美长大的华侨,在香港一家旅行社工作,生活得十分惬意。他也正打算去试一下中国不动产市场。“我发现这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这位年轻人说着话,耳朵还紧贴着“大哥大”。
  中国大陆的投资热不仅吸引着全世界的资金,尤其是香港。香港、台湾以至美国的金融老板纷纷跻身中国股市,企业家们也进入大陆建分厂。这种活动自年初中国领导重新强调经济改革后更趋活跃。
  香港对大陆的投资热以普通的人们将储蓄投入大陆住宅市场为主。有些人并未涉足大陆就进行投资。仅仅在一二年前,许多港人还曾打算举家迁往外国以逃避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主权。但是面对着大陆蓬勃的房地产市场,他们中许多人又想再发一笔横财。“您可以想象,香港与大陆的边界即将消失,铁路、公路和高速公路将把两地连成一片,中国不动产价格除了上升,没有别的。”迈克尔·谭先生说,他刚在只有一道铁丝网之隔的欣欣向荣的深圳市郊用60万港元买了一套公寓住宅。
  由于香港投资,深圳在10年间从一个乡村小镇变成了一个大城市,拥有250万人口,交通发达,还办起了股票市场。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众多的小投资者投入的钱加到一起就变成了巨额的资金。据弗郎西斯·刘房地产代理公司估计,仅1992年上半年,在香港交易的大陆房地产金额就达到99亿港元。在此期间,有16425套大陆住房在香港售出,而香港本地的住房易手数约3万套。
  当然,房地产购买热是一场大的赌博。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刚开始形成约一年,有关产权的法律尚不健全,如何交税也不明朗。这种热扩散到遥远的内地,在那些地区,甚至连供电及现代卫生设施都短缺。对于冷静的旁观者,这种热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对于买主,则认为是人生发财的好机会。“大陆的房地产热极像19世纪50年代的加利福尼亚淘金热。现在香港人成了淘金者,大陆变成了黄金地。”斯蒂芬·德雷斯勒说,这位先生产生这个念头是由于看到香港未婚妻的父母买了一套深圳住房。在做了一番调研之后,他的给论是:中国房地产生意真是“asgoodasgold”(像黄金那样喜人)。深圳房价每平方英尺约1250港元,从今年1月至6月涨了40%。价钱与深圳差不多的还有广州与上海。
  热衷于大陆房地产热的人们论据之一是中国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的年率达100%。之二是大陆、香港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日趋密切。其三是中国经济已从3年前的风波中恢复过来。许多香港买家是月收入1万港元的家庭,无力买香港每平方英尺4000港元的房产,他们通常是好几户住在一个屋顶下。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些有识之士劝香港人积极加入大陆房地产热,而且越快越好。这种像玫瑰一样美好的观念将在未来十几年的中国发展中得到证实。
  企业家拥来了,商人拥来了,“明星”们也纷纷“登陆”大办房地产业,大“炒楼”。
  在港星中,最早向大陆进军“炒地产”的明星,便是上海姑娘利智。这位文静的女子,在影坛上是一个娴熟的表演能手,殊不知她下海“炒地”、“炒楼”也连连得手。
  她先选中了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大胆地投下1000万美元,修建度假村。消息不胫而走,震撼了港澳影视界。她的决心胜过了胆量。不久,她又涉足浦东,意欲享受特区更优惠的政策,爆出特大新闻。这位影坛巨星,又掷下巨资,其规模远比青岛度假村更大,更富有远见卓识。
  一位更大的影坛投资者李连杰,在北京时对记者说:“我希望借做地产为武术会多存点资金。”他继好友利智之后,经过全面考察,周密思索,做出一个果断的抉择,在海南投资1.5亿元,破土兴建60层“三龄大厦”。
  他慧眼观神州,最后看准了这块地,没有犹豫,大胆地走向海南。另一则消息还告诉人们,武术会计划建筑一个类似台湾“冰人国”一样的游乐园,将一些历史名人、事件、建筑加以缩小,栩栩如生地云集一处。这一浩大工程,需占地2000亩。
  李连杰,这位有志之士,在深圳为发展民族武术,成立了武术会,后因形势的需要,把武术会迁至海南。
  台湾方面似乎显得缓慢。其实,台湾影视圈的不少人早已涉足大陆,大炒特炒。
  龙祥影业公司经理黄秋义,大胆策划,决定与香港方面合作,在北京建设影城。这是一个宏伟的规划,意在让首都观众对港台的影视界的胆略,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嘉通公司的计划更阔,打算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武汉、西安,以及乌鲁木齐,各建5个戏院,并开辟富丽堂皇的饮食城,将中外名吃熔为一炉。
  据行家的推测,虽然台湾影星投资大陆没有香港影视圈那样阔绰,但台湾影视界,扛巨资投入大陆房地产业,会逐渐成为时尚。
  人们极少注意,外商投资房地产的另一个热点是三峡工程所在地。可以说,1994年,是他们投资的盈利年。香港陆氏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8亿美元兴建的三峡商城,虽然该项目居民搬迁安置刚刚完毕,而楼花却已十分畅销,预付资金已注入开发商的帐簿上。
  眼看三峡好时光,香港几家大财团,争先恐后,纷纷切入,筹集巨资,发展房地产业。评论家说,继1992年下半年和1993年下半年港商投资房地产热之后,又一轮“投资热”开始启动。
  在“房地产大战”、“公寓大战”、“别墅大战”的硝烟中,台湾的投资者拥入内地的势头不减,信心百倍。国内银根紧缩,宏观控制,对外商似乎更得心应手。
  房地产业发展的势头,形势喜人。外资注入中国房地产,已由盲目发展到理性的选择。一位房地产专家断言,也许用“热”来形容当前外商投资的新现象,并非十分确切,前二年的“热”也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热。由热变稳,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