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西段已经被黄沙吞没,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已被逶迤连绵的沙丘掩埋,曾被称为西域明珠的古楼兰国都,已进入了沙漠的肚腹。
  沙进人退!人类无力抗御,不得不向沙漠妥协、让步。
  是沙进人退,还是人进沙退?12亿中国人正经受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啊!
  疯狂的践踏
  “羊有跪乳,鸦有反哺。”这是自然界的奇观、轶事。
  土地养育了人类,我们都是大地的儿子,应孝敬土地、孝敬母亲。土库曼斯坦治沙专家巴巴耶夫教授说过:“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我们要爱惜土地”。
  然而,在今朝今世人类却在疯狂地践踏土地,以怨报德,回报母亲,成为此等忤逆不孝之子。
  人们一旦意识到土地的价值,忽然间,另种倾向涌来,在土地上掀起了“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高尔夫球热”一串串热流,向土地倾注。
  “高尔夫球热”的代价是热浪中一个重点。
  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呢?还是一些人头脑发热呢?要探讨这一问题,得从高尔夫球的发展史去追溯。
  高尔夫球,人称为“贵族运动”、“奢侈运动”。最早高尔夫球起源于苏格兰,那里的人是在起伏不平的、绿油油的牧场上打球。牧场茂密,由雨水浇灌。往后,这一运动向热带地区发展。要发展,得付出昂贵的代价。首先,要保持原有的风格,就需创造一套人工生态系统,要有丰富的水源、化学物质和非本地青草。在热带,为了保护一个有18个洞穴的高尔夫球草地,每天平均要用400吨水。
  高尔夫球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项房地产业,它的中心在日本。日本人不仅在本国修建了大批高尔夫球场,而且还扩大到了世界各地。在日本国内,除了已建成的2000个高尔夫球场外,目前正在修建的高尔夫球场多达800个。
  高尔夫球,首先在英国的贵族中兴起,后又在欧美国家上层人士中流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些年,国外的高尔夫球场,有了新的排场,它成了上层人士的聚集地,即政治、经济信息的院外交流地,许多重大决策、国际争端,几乎都是在那里酝酿、决断的。
  可以说,这是一种贵族、富豪们游玩的运动。对于一般人来说,特别是第三世界,无论从哪方面讲,高尔夫球恐怕在老百姓中都是一项陌生的、操不起的运动。人们也清楚,这种运动,只是在少数人中流行,对于大多数人,只能在电影或电视中一睹,没有身临其境的具体感受。
  一夜春风。因近几年随着改革大潮,以及许多热浪的涌现,“高尔夫球热”也风风火火、沸沸扬扬杀上阵来,在一些大城市猛然兴起。
  作为一种对人体健康、民族兴旺发达有利的运动,不应该拒之,贬之。但也应该有一个尺度,讲点因地制宜。不顾中国的国情和普通人的消费水准而一味地追求这种高消费的“奢侈运动”,似乎还差一截。这倒不是中国对这项运动不感冒,而是中国的“大款”毕竟太少,绝大多数人还在为一日三餐如何闹饱肚子而奔忙。那些数以亿计的山区农民,更是经济拮据,生活贫寒。
  那热浪,许多人断言是从南方向北刮起、逐渐侵蚀的。珠江三角洲,最早是外商盯住的一块猎物,兴建高尔夫球场的项目,从1992年1月的12个,忽然增到40个,计划用地8万亩,其中占耕地8000亩。
  热源出现了,各地的“热心者”着力仿效,呼呼啦啦,如雷鸣电闪一般,在北京、成都、武汉…一些大都市内,竞相争夺,集资,圈地建球场,仿佛中国人,即刻变成了“贵族”、“富豪”,人人均可奢侈一番,玩玩高尔夫球。
  在1994年岁末,有关人士透露,在全国已投入使用的高尔夫球场有20多个,正在兴建的有50多个。与此同时,来考察投资的外商仍然络绎不绝,国内也有一批活跃分子,正在酝酿,还要大上。这两股活力,预计还有40余家准备兴建。不仅一些大城市、大企业、大老板企图涉足高尔夫球场;还有一些中小城市也不甘落后,在未进行可行性调查、论证的情况下,便打着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的旗号,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耗资巨大的高尔夫球场建设中。
  成都人在追赶时髦方面,是决不逊色的。在这股热浪中,该市相继建成了两家颇具“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俱乐部。一家为“四川国际高尔夫球俱乐部”,另一家为“青城美国乡村高尔夫球俱乐部”。从名称看,确实喜人、诱人,也是值得热闹一番的。更有诱惑力的是,首座“迷你型”开放式高尔夫球俱乐部练习球场,也于1993年的岁末,接待客人,它就是成都森华双流高尔夫球练习场。这个练习场,与国外和港台地区相比,属于中等档次,长200米,宽150米,占地2万多平方米,规则球道40个,可同时容纳40个人练习打球。
  兴建高尔夫球场,要占去大量的土地。一个18洞穴的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投资一亿元,占地1000余亩;若建一个36洞穴的高尔夫球场要投资2亿元,每年的养护费还需100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我国要兴建100多个球场需耗资100多亿元,占地10余万亩。
  减少10万亩土地,意味着什么呢?
  这种资源的损失及其补偿,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算清的。按照经济学中有一个“机会成本”的概念,建一个球场,就要放弃1000亩土地生产粮食和蔬菜的机会,而把这种资源用于少数人纯消遣性的娱乐中,值得吗?
  经济学家、农业科技专家是反对的。他们通过周密考察后,指出:建设一个高尔夫球场要砍掉树木,推平山头,种植草坪。草坪养护完全靠自动喷灌,一系列的设施,庞大的配套工程耗资更多。
  对建设上百个高尔夫球场,经济学家、农业科技专家们认为,高尔夫球场投资大、占地多、消费高,国内已建成的球场效益不好,他们呼吁“高尔夫球热”应该降温。
  高尔夫球运动,在日本发展最快,然而反对高尔夫球运动的人和建筑商之间最尖锐的冲突也发生在这个岛国。这是为什么?
  在报端有一条经济电讯,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不妨录下:
  “东南亚国家最近均纷纷严格禁止建造新的高尔夫球场,因为保护草地青翠,高尔夫球场需定期喷洒农药,结果污染环境,其代价很难弥补。这些禁令同样适用于申请建造高尔夫球场的外商。”
  高尔夫球运动带来污染,世界各地的反对声日益高涨。
  全球反对高尔夫球运动组织,是从1993年开始发展为世界性“无高尔夫球日运动”的。据英国《独立报》1995年4月30日撰文写道:“这个组织是在日本商品蔬菜经营者森田的鼓动下,开始这项活动的。这位日本经营者看到他的菜日益受到污染,他种植的蔬菜相继死去。他还发现邻近的高尔夫球场排放到他农田的水会有令人忧虑的深浅不一的黄颜色。调查发现,这是高尔夫球为了使球场保持翠绿而施放的化学物。”
  “在那一年年底,森田同20位环境保护者在马来西亚开会。为了解决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会议决定成立全球反对高尔夫球运动组织。自那以后,这个运动日益壮大,并在许多国家积极开展活动。”
  有点阴错阳差,这项活动别人反对,我们却匆匆忙忙大肆兴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愚昧消费的悲哀!”这已是别人回眸发出的警示。
  我们为什么不吸取教训呢?
  要分析,这和一些人的文化氛围、民族意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热浪滚滚,还涌现了传播封建迷信、追古、仿古的一些世俗之徒,在广大农村掀起“乱建庙宇热”、“人造景观热”、“修坟热”等等。别处有座“关帝庙”,我也要建“关帝庙”;三峡有座“白帝城”,我也要造“白帝城”?东山有座“土地庙”,我也要修“土地庙”
  人们利用文化铺垫,发展经济;利用文化名胜,广揽游客、外商,来树立自己的形象。深圳是座新兴的城市,文化资源贫乏,便集中华民族文化之大成,兴建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等微缩景观,成为经济、文化发展的“窗口”。的确,它为深圳的繁荣起了很大作用。在文化名城武汉市有座黄鹤楼,近几年又举巨资,大兴土木,建起了“楚城”,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深圳和武汉,随之一哄而起,兴建“人文景观热”在全国比比皆是。记者从旅游、文化等单位获悉,人造文化景观,盲目上马,占用大量土地,带来的弊端让人忧虑。项目雷同,质量低劣,缺乏宏观调控,也不看旅游者的感观和兴致。据统计,仅仅是西游宫全国就有30余个,在北戴河、秦皇岛等地,还计划要造15个。无锡、镇江、武汉已有“三国城”,全国又有不少地方争相修建“三国城”。小小的成都市,兴建的“白帝城”、“西游宫”,就有七八处。先建的,还有人好奇,去观看;后建的,已知没有什么艺术价值、观赏价值,游者寥寥无几。成都所建的人文景观,全占用的是良田沃土。这些工程太多了。有的项目不仅内容雷同,而且相距不远,比如,圆明园遗迹的复创为“世界之窗”的第二期工程已在深圳建设,毗邻的海南,又按1:10的规模,兴建圆明园的全景。有这个必要吗?
  中华大地,人造景观知多少?自从深圳“锦绣中华”一炮打响之后,各种人造文化景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大有你争我夺,欲夺天下为己之势。而且一个比一个规模大,名字响。沈阳的“中国八卦城”,浙江新昌县的“中国大佛城”、北京昌平县的“老北京微缩景园”,江苏无锡的“世界奇观”,都是占地面积大、投资大的工程,耗地惊人。据统计,全国仅20处人造景观,就占地3万多亩。
  “老外”在笑话我们,群众唾骂我们:“唉,这些人是不是吃错了药?”
  “人造景观热”占去了大量的土地,而另一个“建庙风”不仅占去了土地,还为搞封建迷信活动,提供了方便之处。
  乱建庙宇之风,是一个全国性的举动。有个省近几年来,全省未经批准新建的大型寺庙,多达48座。这还不足为奇,有个省修建中等规模的庙宇121座。某省,有些地方几乎村村建庙,有的村还不只一处,什么“土地庙”、“城隍庙”、“关帝庙”、“娘娘庙”,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四川有个县,238个村,竟修建“观音庙”、“土地庙”、“龙王庙”、“山神庙”等20余种庙宇150余处,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耕地占一半以上。
  建庙宇,钱从哪里来呢?在银川肥沃的平原上,会发现村庄旁、路两边、田间地角,新崭崭的“土地庙”、“娘娘庙”之类的东西,四处可见。据了解,建庙宇的钱是各家各户摊派,每户人出资一二百元不等,而且干部找出“理论”蛊惑人心,叫“破财免灾”。在辽宁某村,大兴土木,一个不大的村,竟建庙宇8处,耗资8万余元,平均每户出150元。据说农民的收入相当一部分都用在敬神弄鬼之类的“愚昧消费”上去了。
  这类事,不胜枚举。面对这些举动、弊端,群众在大声呼喊,不可低估,不能姑息啊!它不仅大肆占用耕地,浪费土地资源,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要把群众引向何方?
  灾难深重的人类
  1994年7月17日,凌晨。
  雨,如同天漏,哗哗哗直往下流。狂风席卷,刮断了树枝树干,仿佛整个地球都在旋转、颠簸。
  一声惊雷,把我从梦中惊醒,只觉得天旋地转,分不清东西,看不准南北
  咔嚓!又一声霹雳,暴风雨撞破玻窗,向我的床头袭来。
  啪!啪!窗户在摇摆,扑打着窗棂,雨更大了。指头大的雨滴,从缝隙中杀了进来。
  我不顾一切,先向前面的阳台冲去,决定关上窗户,堵住暴风雨,折腾了几次,才插上了插销;随即又向后阳台奔去,可那里的窗户已经打烂,只好听任雷声、雨水向屋里涌来暴雨从凌晨三时,一直延续到天亮。我躲在门内,惊呆地望着电闪雷鸣心,沉甸甸的,好像有一种不祥之兆:人类的大灾大难即将降临。那倾盆大雨,不说落一两天,即使落上七八个小时,就够成都平原“受用”了。“大暑”刚过,秧子在发蔸,包谷在扬花,大春作物经过几度天旱的折腾,才刚刚恢复元气,若再来第二次打击,怎么得了呀?我心中在嘀咕。
  人类,灾难深重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