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靠谁养活中国 王治安著-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施所占面积要“公摊”,如锅炉房、水箱间、设备室、机房等,实际每平方米价格为6800元。
  纷繁复杂的房地产市场中,房地产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搅得购房者心惊肉跳。
  夏日,一个炎热的上午,何老师突然来办公室窜门儿,摆龙门阵。他这个“房地产通”,没说三句话,就扯到了房地产市场上。
  “成都市后子门有个房地产自由市场,闹热得很。”他说,“你该去看一看,那里活跃的全是房地产‘串串’,炒楼花、炒地皮五花八门,商品房销售手段也花样百出。”
  “哦,如今的自由市场真是无奇不有啊?”我惊讶。
  他是教师,但对成都市的房地产发展现状和困境、哪里有期房、哪里有现房了如指掌。
  “你既然要写房地产,该‘下水’去看看那些人的动作,如何拉关系,找买主,相当有趣。如果感兴趣的话,还可以捞到点茶钱、酒钱。”他接过茶杯,又笑道:“你们这些耍笔杆儿的,太迂了。工资有几个哟,不如去炒房地产,或者当个‘串串’也比坐办公室强。”
  “我们哪来那个闲心呀!”我顺口说。
  “闲心?哈哈哈你是说条件吗?许多人还不是干指拇沾盐。人家都说有钱大炒,没钱小炒。”
  他收住笑脸,严肃郑重、推心置腹地说到自己跑房地产市场的经验。他说:“起初,我也观望了好几个月,别人炒红了眼,才被人拉‘下水’。我是个小学教师,有哪门子钱哟?
  没钱就小炒,看准了就干一下。”
  何老师的家在农村,前些年他在郊区教书,没有房子住。他不安于现状奋发追赶城里人,扑向城市,学习生意经,窥测千变万化的市场,寻找赚钱的门径。他出门西装革履,不过,那鞋总有点不合脚似的,两边鼓起两个包;西装呢,要比他稍胖的身体小一码,后面开的叉,绷得大大的,腰也捆得紧紧的。
  他炒房,不同于其他人。他是以农房、街房为主。郊外,那里有他施展才干的地方。他会预测哪家哪户地要出租,便帮别人找买主;哪家有闲房空屋,又帮别人找买主,或自己花钱买下,待征了地,不仅一还一,旧换新,还会获得三五千元补偿费。
  旧城改造,拆旧房建新房,又是个好机会。他倾心周旋,若有哪户分得新房,他便买下旧房,再转手倒腾,即可换得新房。经过几年的奔跑、忙碌,眼下,他手上已拥有几套房子的产权。
  “你这几套房子卖不卖?”我问。
  “不,不,不!现在不是时候。眼下,市场不景气,卖不起价。过些日子,看看风向再说。”他很乐观、自信。
  他更多地谈到了房产市场的混乱情况。他说:“现在商品房难找到买主,那些老板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你想嘛,房子修好没人买,着急呀!无奈,施出了种种手法。”
  他真摸得透,一口气谈了七八种销售商品房的办法。什么“抽奖销售”、“免费旅游销售”;什么“买一赠一”、“化整为零”、“配个人股售房”
  他说得很贴切:“你想嘛,持续一年多的商品房不景气,叫开发商、承销商和炒家担惊受怕。他们又不是木头,咋不走邪,想出些没眉没眼的馊点子?这些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交换使用。他们把七十二班武艺都使出来了。这中间“假冒”“骗术”哄人欺人嘿!水深得很啰,一不小心就要上当!”
  何老师几次约我去看成都的几处‘串串市场’,我忙忙碌碌,一直没抽出空去光顾。不久,我在报端看到了一则消息:
  《市有关部门发布通告加强管理,‘房串串’被撵飞》。文章说:
  较长时间以来,我市(成都)房地市场的黑市交易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愈演愈烈。一些不法分子坑蒙拐骗,使合法的卖房者和购房者受骗上当。不仅严重干扰了我市房地产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而且在“串串”聚集之地,交通受阻市容受损。
  可想而知,房地产的黑市交易是何等热闹。请看上新街的交易场景:过去,每周除星期天外,天天上午上百的“房串串”把这条小小的街巷挤得水泄不通。他们进行非法中介、交易活动,偷税漏税,坑蒙拐骗的情况时有发生房地产黑市交易,是另一些房地产老板们效法的。
  为使房产尽快脱手,那些老板的千般武艺万般手法都统统施展贻尽。在南方有南方的计谋,在北方有北方的新招。
  在北戴河,有座豪华别墅,为了促销,施出的招数更绝,更意味深长。
  1993年6、7月间,“×××豪华别墅”在中央一家大报刊登的广告中写了一段别具特色的文字:著名风水大师×××曾三次游观此地,赞叹:“空前绝后的风水宝地,居后,注定非富则贵。”
  善哉!有许多人读后大喜。要想不费力气就发财,只需住上这块风水宝地的房子,便会是“芝麻开门”,一切金银珠宝,应有尽有,不用劳其筋骨,费其心身,便可大发横财!
  有人听后生疑,一位好奇的读者想追个水落石出,便分别打了两个电话。
  一个电话飞向北戴河,找到了售房地产商,对方答:“此地确实是块风水宝地。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发生时,附近都受到影响,唯有这块地安然无恙。我们请的那位知名风水大师,大概是香港人或东南亚人,他是经过多方研究和考察作出的结论,不会有误。”
  那位读者是在追求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他对地产商的答复半信半疑。放下电话,他忽生一念,给国家工商管理局广告公司去了电话。对方下了断语:“广告内容中关于风水大师的一段话,纯属迷信宣传,广告内容也违反了广告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利用迷信诱惑购房,明眼人看,是可以识别的。在“期货热”袭击大陆的时候,房地产商乘机念头一转,又抱住“期货”这个大棒引诱买主,诱惑人心。
  地产商的用意是清楚的,就是利用房地产“期货”要购者先付部分定金,预购未建好的房子,经营者利用已付的购房款筹资建房。这样便减少了他们的风险,无需贷款付巨大的利息。为此,地产商们为引来更多的买主,使出浑身解数,竞相杀价,视此不失为一良策。
  在西欧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早已在房地产业开辟了期货交易市场,继而扩大到汽车、家电一类高档商品等领域。在中国,近几年房地产市场也风风火火搞起“期货”,谋求产销矛盾得到合理解决。
  由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混乱,加之法律也不健全,一些地产商见利忘义,违法经营,耍尽花招。有的违约延期交货,一拖数年;有的无止境地加购房款,抬高房价;有的“一女二嫁”,甚至“一女多嫁”致使不少购房者落入期货的陷阱,既损失了钱财,又白盼一场,期房成了“海市蜃楼”。
  三十六计何为上策呢?在房地产市场纷繁杂乱、频频下跌的今天,各家经营者正在摸索各自的路数。我相信,房地产市场会经过一段艰难的过程,会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第五章 撂荒,
  『占着鸡窝不下蛋饿』
  闲置土地晒太阳的地
  记者们的一场赌注地
  市长:提心吊胆在“农转非”
  狂潮汹涌呼唤明天,谁来种地

  第五章 撂荒,“饥饿”的土地在呼唤
  自从人类洗去野味,走向文明,走向定居和农垦以来,土地一直是农民的命根子。他们世世代代,依赖着脚下的土地养家糊口,繁衍生息,发财致富。然而,近几年,由于“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占领了大批耕地。一些人将好田沃土占而不用,荒芜、闲置。一时间,黄土地失去了光泽,失去了宠爱!
  占着鸡窝不下蛋
  “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炒地皮热”一场狂风,把大地搅得沸沸扬扬,六神不安,人心惊恐!
  耕地大片大片被围起来闲着、空着,与世隔绝,农民说:“白天晒太阳,晚上装月亮。”这风趣的表述,形象、生动,意味深长!同时,是对土地撂荒的呐喊,对批地、围地、卖地人的控诉!
  这几年,在神州大地,土地撂荒、闲置,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广播、电视、报纸负有正义感、责任感的新闻媒体,无不声嘶力竭地发出了最强音。最有权威性的新华社,在1993年5月发表了一篇内参,具体反映了这一问题。内参所指,是西南某省的情况实录。
  省政府派出由政府办公厅、省国土局、省计委组成的三个土地执法检查组,并邀请省人大参加,对17个地、市、州土地管理执法情况进行了检查,一举查出近几年来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检查组发现,部分领导法制观念淡薄,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形势下,片面强调“保证用地”而忽视用地的法律程序,造成混乱现象。有些地区提出开发区管委会“一个公章管天下”,不少建设用地“先上车,后买票”,实际上,是用了地不报不批,“不买票”。
  更为严重的是,随意下放土地审批权。检查组查出有7个地、市、州政府行文,下放土地审批权,将地、市、州政府耕地20亩、非耕地60亩的法定审批权,一撒手放给县、区;照此办理,县政府将耕地3亩、非耕地10亩的审批权,放给乡政府。很见效,哗一声,越权批地达3.17万亩。
  占地不用的情况十分严重这个省有各类开发区170个,规划面积768平方公里,启动面积57.4平方公里,实际用地4.2万亩,只占规划面积的4%。
  内参,我是半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读到的。内参是反映我国南方的一个大省,一个人多地少,而且经济落后的省的实情。其实,这个省乱占耕地的实际情况比内参上反映的要严重得多。
  情况是惊人的!我目不转睛,一字一句,反复读了三遍。我越读心里越沉重,双手像是铸了铅,字里行间,似乎涌现了一双双渴求的眼睛。那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哭泣,在诉说失去土地的痛苦,和没有了谋生手段的忧虑与悲伤。
  那些土地,均属于大小城市附近的肥田沃土,绝不是荒山野岭,而是千里平川中的佼佼者,若干年代之前人类的祖先便在那里繁衍、劳作。生活的习性,人类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一齐倾注其中。对农民来说,那是宝中之宝呀!如今失去了,能不痛苦吗?
  更使农民不安的是,那些沃土被圈后,没有充分地利用,去创造经济价值,而是让它静静地躺在那里,让其休闲、酣睡。农民脚下的土地本来就十分有限,一年四季,他们投入了若干劳力,洒下滴滴汗水,辛勤地浇灌耕作,让其活跃起来,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今如同沉没海底,让它冬眠。在农民看来,这无疑是犯罪!
  起初,我对这份材料有着一种困惑,怅惆之后,又产生一种怀疑感。“实际用地只占规划面积的4%”,这数字可靠吗?
  这两位内参的作者,我曾相识。我想,他们已是有着数年记者生涯的同仁,有着极其丰富的采访经验,所反映的情况,不会有诈吧?
  不过,我为证实材料的真实性,还是登门去拜访了他俩。
  他俩一位年长,一位年轻,都在土地战线上写写抄抄地干了若干年了。他们对土地的那份情感不亚于农民。
  同仁相见,十分坦诚。不多时,我们的思绪,我们的追求和良知便融合在一起了。
  他俩告诉我,这一问题早在一年前他们就已开始关注了。前前后后,他们深入到一些市地县作了一系列的调查、访问,耳闻目睹,把广大农民的呼声沉入了心底,随后倾注于笔尖。
  1992年的冬日,他们决心要把情况如实地反映给中央。但他们没有动笔,想等一等、看一看,希望那些当权者、大小施政者能生出点悟性,能产生一点同情心,把土地还给耕耘者。然而不然,已经撂荒的依然荒着,未见觉醒。一些人做蒙昧无知的事,继续仿效着那些狂想一夜之间变成富翁的人。因此,“炒地、圈地”的歪风并未消逝。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撰写出这篇触目惊心的文章。
  这里仅仅是反映了一个内陆省的情况。拉开步子,放开视野,再看看长江流域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那情况就更令人吃惊了。
  对土地撂荒,中央早有察觉,早有指示。1992年12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通知:《严禁占用耕地撂荒》,并登在《人民日报》第一版上。
  通知讲得透彻清楚。当今,各地在兴办开发区和城镇建设中,占用耕地出现了多占少用、占而不用、闲置撂荒的情况,造成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凡以兴办开发区和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