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意识流大师的梦魇-乔伊斯与尤利西斯-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英语国家继续查禁。一些人利用公众对“查禁书”的好奇心,在一些 

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进行盗印和非法翻印,有时甚至篡改小说中的一 

些情节。面对这种情况,1926~1927年间乔伊斯不得不诉诸法律手段, 

提出法律诉讼,但此书在美国缺乏版权保护,问题悬而未决。接着,乔 


… Page 14…

伊斯又起草一个文件,由当时文化界著名人士167人签名,抗议各种盗 

版行为,也没有到达到预期效果。 

     后来,乔伊斯在律师的帮助下,在美国办理了版权手续。纽约地区 

美国联邦法院在出版商与国际舆论的要求和压力下,对《尤利西斯》事 

件重新进行审判,法官沃尔西经过几个月的“细嚼慢读”,在1933年12 

月6日作出最后的的裁决:“此书虽有若干场面令人难堪,但决无任何 

诲淫之处……因而《尤利西斯》可以进入美国。”就在法官宣判后的10 

分钟,美国兰登公司马上开始排印,1934年1月1日正式出版,速度之 

快,令人咂舌。两年后,英国政府也解除禁令,允许 《尤利西斯》公开 

发行。 

      《尤利西斯》的出版使乔伊斯名声大振,成为国际知名文学家,书 

中所描写的6月16日也成为后来学术研究中有纪念意义的“布卢姆日”。 

在荣誉面前,乔伊斯还是笔耕不辍,1923年开始着手写最后一部作品《芬 

尼根们守灵》。晚年的乔伊斯虽然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他的身体状况却 

日渐衰老。他有虹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等严重的眼疾,从1917年到1930 

年,连续进行了25次手术,仍然没有治好这些毛病,以至他常经自我解 

嘲是“国际闻名的有碍观瞻者”。除了眼病外,由于早年的营养不良和 

酗酒使他的胃部受到极大损坏,胃病最后导致他的死亡。 

     晚年的乔伊斯还因为爱女的病而经受着精神上的痛苦。1931年,他 

与妻子娜拉访问伦敦,并补行了婚礼。这次婚礼后,乔伊斯的爱女露西 

娅于1930年精神病发作。起初,乔伊斯拒绝承认她有任何毛病,他试用 

了各种可能的办法,企图将女儿治好,但还是不见效。1936年,乔伊斯 

不得不将患精神分裂症的爱女送到巴黎附近的一所精神病医院长期治 

疗。 

     尽管这种种不幸和烦恼,乔伊斯总是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它们,专心 

致志地投入创作中。由于眼睛视力不好,他常常口授请人记录,并断断 

续续地在报刊上发表。到1939年,此书出版时,其中已经花费了17年 

时间。《芬尼根们守灵》出版极为顺利,这时的乔伊斯已经是大作家了, 

许多出版社争着出版此书,以至在成书前七年就有著名的出版社争版 

权。1939年11月此书完稿,1939年5月英美两国的出版社同一天出版。 

      《芬尼根们守灵》乍看上去象一个精神失常的聪明人在胡言乱语, 

再看之后也不得其解,甚至连庞德和韦弗女士读后也觉得难以理解。乔 

伊斯本人也曾戏言此书只有11个读者。后来这部奥涩难懂的作品渐渐地 

引起各国读者的兴趣。在美国,有一份叫《守灵通讯》的杂志,专门发 

表《芬尼根守灵》一书的资料和研究论文。一部作品居然能支起一份刊 

物,足见到这部作品的价值。 

     写完《芬尼根们守灵》,乔伊斯们似乎为自己的作品耗尽了心血, 

他的健康也愈来愈败。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对政治不感兴趣 

的乔伊斯不愿牵涉到这一场战乱中,但他对希特勒的独裁统治十分反 

感,曾帮助许多被迫害的犹太人逃出德国,1940年,法国论陷,乔伊斯 

被迫离开居住了20年的巴黎,迁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生活的苏黎世。 

1941年初,乔伊斯胃病复发,经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治疗无 

效,于1月13日逝世。 

     乔伊斯侨居巴黎长达二十余年,热爱这个文化之都,受它的影响也 


… Page 15…

最大。他的师从的是法国作家福楼拜;象福楼一样,他从十九世纪欧洲 

文学的两大潮流——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他 

赞同唯美主义运动的口号,对爱尔兰诗人叶芝关于“作品的完美”高于 

一切的主张抱有同感,他并不十分器重自然主义大师左拉,但对他怀有 

敬意。乔伊斯融合这两个潮流的精髓,在创作上另辟蹊径,成为英国现 

代派文学的创始人,本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家。 



                          “爱尔兰人的道德史” 

                           —— 《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包括15个短篇。每个短篇或 

每个故事反映了都柏林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它们串联在一起就形成一 

个共同的主题,即弥漫于社会生活的“半身不遂”的瘫痪状态,揭示了 

社会政治、道德精神上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疲软不力的现实。 

     作为乔伊斯的处女作, 《都柏林人》在许多方面保持着现实主义与 

自然主义的特色。在小说的描写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法国和俄国短篇小说 

莫泊桑与契河夫等人的影响。短篇中的每一个故事几乎可以在生活中找 

到真实的原型,而其中的人物多半是乔伊斯亲戚或朋友的化身。此外, 

 《都柏林人》的每一故事也都融入了象征主义手法,许多故事情节和景 

物描写都具有象征意义。 

     在整个短篇集的结构安排上,乔伊斯也是苦心匠意,精心安排各个 

故事之间的前后顺序和联系。他根据“童年、青少年、成年和社会生活 

 “四个阶段安排故事顺序,故事由简单到复杂,后一个故事往往是前一 

个故事的主题或者“顿悟”的发展和深化。 

     开头的三个故事是一个小孩的叙述,构成一组小三部曲。第一故事 

 《姐妹》讲的是一个神父在他去世的前一年行踪不定,神情异常,经常 

干一些不可思议的事,在他死后,镇里的人们都觉得他死得奇怪,但又 

找不出具体的原因。小孩“我”很想解开这个奇怪的谜,经过一段时间 

的回忆和跟踪,“我”意识到了这背后的缘由。原来这位忠于上帝,沟 

通众生与上帝之间联系的神父对宗教失去了信心,他的思想与他的职务 

发生强烈的冲突,神父的圣职使他不堪忍受而郁郁死去。最后,“我” 

看着神父的遗体,感觉到一种精神上和宗教上的瘫痪隐藏在他的背后。 

     第二个故事是《路遇》。“我”是一所令人生厌的学校中学生,呆 

板枯燥的课程使“我”感到十分烦厌。一天,“我”和另一个同学逃学, 

跑到都柏林河边港口闲逛,寻找怪异的“绿眼睛”外国水手。“我们” 

四处寻探,结果毫无所获。在回来的路上,“我们”碰上了一个行动怪 

诞、衣衫褴褛的流浪者,这位行为乖戾、言谈古怪的人吸引了“我们”, 

并围着这个怪人看热闹。猛然间,“我”发现他的眼睛绿得象酒瓶玻璃 

一样,不禁和同学一起仓遑逃跑。“我”想要寻求都柏林生活之外新奇 

而令人振奋的“绿眼睛”,可是碰到的是变态、怪诞的流浪者。“我” 

的幻想和探索象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第三个故事是《集市》。“我”逐渐长大并爱上了一个姑娘,她是 

 “我”的朋友的妹妹。“我们互相倾心爱慕却羞于启齿。“我”千言百 

计地靠近她,但一直没有表露心里的爱。终于有一天,她首先开口和“我” 


… Page 16…

谈话了。“我们”谈到即将到来的集市,“我”答应她到集市里为她买 

一件喜爱的礼物。好不容易盼到了集市开放的那一天,“我”十分兴奋, 

激动得不能自己。但是,“我”没有钱,必须等叔叔回来向他要钱,可 

惜那一天叔叔很晚才回家。等“我”向叔叔要到钱,赶上开往集市的火 

车,来到集市时,天已经黑了,那些做完买卖的摊档显得空空荡荡,几 

个店主在数着钱准备回家,稀稀落落的几个顾客脚步匆匆地走了,接着 

集市上的灯一一熄灭,到处一片漆黑。“我”什么也没买到,这时,“我” 

感到希望、爱情落空了。“我”觉得自己被眼前的空虚所嘲弄所折磨, 

一刹间,“我”突然明白了:爱情是不实在的,不可能的。 

     这一组三部曲,从小孩“我”幼稚朦胧到渐渐成熟起来的意识发展 

过程,表现了人们对幻想和理想本能的追求,以及在一个缺乏生气、过 

分压抑的环境中幻想和理想的破灭。这一切都说明了都柏林的衰老朽 

化,即使是天真活泼的小孩也无法摆脱它瘫痪的阴影。在这组三部曲中, 

故事的主题一步步深深入,构成了一条思想发展的运动轨迹,给人以深 

刻的印象。在这里,作者还应用了“顿悟”的手法。通过“顿悟”,小 

说中的人物一下子领悟到事物的本质和内涵,洞彻人生的哲理。这种丰 

富的内心活动 ‘既写活了一个人物,又点明了小说的主题,使整部小说 

读来清新隽永、余味无穷。 

     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还巧妙地应用了象征手法,使作品在平 

淡中显现无穷的含义。 《伊弗琳》、《粘土》和《絮会》就是用象征主 

义手法写成的。 

      《伊弗琳》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女主人公伊弗琳是在暴躁凶狠的 

父亲和泼辣刁钻的女管家的管教下长大的。对于这个呆板、灰色的家, 

她心中充满了愤恨,渴望有朝一日冲出这个樊笼。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 

她认识了一个名叫弗兰克的外国水手。从他的口中,伊弗琳才知道外面 

精彩的世界,渐渐地她和弗兰克附入爱河。为了使她早日离开那令人窒 

息的家,弗兰克精心划谋,帮助她从家里暗中逃出,藏入一艘外国船中。 

然而长期生活在呆板环境中的她无法适应船上的新生活,她开始对自己 

的前途、命运感到忧虑,就在轮船启航,她将获得自由的时候,伊弗琳 

从船舱中逃回岸上。在故事中,海洋,东去的航程正是逃避、探索、解 

放和新生的象征,而伊弗琳的退却正是都柏林人心灵瘫痪、无力追求新 

生活的写照。 

      《粘土》讲的是一个痛苦的老妇人一生的遭遇。老妇人的名字叫玛 

丽亚,在洗衣房中干活。有一个节日,她到弟弟家中聚会。聚会上有一 

个节目就是蒙起眼睛摸碟子中的物品,碟子里放的是祈祷书、戒指、水 

和粘土,参加这个节目的人根据自己模到的物品预卜未来的命运。玛丽 

亚先摸到了粘土,大家都吃了一惊,原来粘土象征着死亡;接着她又重 

摸了一遍,这一次摸到的是祈祷书,象征着她要进修道院。后来大家表 

演一个唱歌的节目,玛丽亚唱了一支古老的民歌。第一段歌唱华丽的往 

宅,第二段歌唱美好的爱情和家庭。当玛丽亚唱到第二段时,他又无意 

中重复了第一段的歌词。在场的人们鸦鹊无声,她的弟弟听后心潮翻动, 

顿时意识到玛丽亚一生中没有爱情和家庭,不禁潸然泪下。在这里故事 

中,祈祷书象征着宗教,戒指象征着婚姻,水象征着水路航程,粘土象 

征着死亡,而那首唱错的歌曲象征着老妇人凄苦操劳的一生。 


… Page 17…

      《絮云》也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主人公在现实和理想的 

交织网中痛苦地生活,当他听到海外归来的旧友关于欧洲大陆和东方的 

一番大论后,不禁想走起自己少年的梦想。他梦想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 

过着另一种新生活,当他捧着拜伦的诗想入非非时,儿子的哭吵声把他 

唤回了现实世界。妻子斥责他没有照管好儿子,他兀自伤神,为没有照 

顾好儿子而悔恨,更为自己庸庸碌碌、毫无作为的生活感到惋惜。在这 

个时候,他感悟到自己是生活的囚犯,在“生活”的牢笼中无法脱身。 

 “絮云”语出于《圣经》,它是雨的前奏,是甘霖降落前的预示,在这 

里则象征着生活中的希望和理想。 

      《都柏林人》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有《常青藤日》、《一位母亲》、 

 《祈祷》三部曲,它分别反映都柏林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常青 

藤日》讲的是民族党议员在竞选过程的拉票活动。故事发生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