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憨山大-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偛刂桑蚵勈渍路鹫f,無明乃眾生妄認幻妄身心為本有者。此則眾生的因無明而有也。如此何以又說眾生本來成佛。若眾生本來是佛,後作眾生,則是無明從佛心中而有矣。如此則諸佛心中,何時更起煩惱,而作眾生耶。此輾轉三疑,皆從妄見分別而有。特未悟妙圓真心耳。故先總責輪回顛倒之見,而以幻翳空花之喻,以總答之也。若悟空本無華,何以眾生本來成佛,若了華從翳生,又何疑成佛後起煩惱。此如來善巧開示。了此一喻,則三疑頓釋矣。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此特示妙圓常住真心,不屬生死涅槃,以重釋佛起煩惱之疑也。意謂虛空尚不隨於幻花起滅,何況妙覺明心,而為虛空本性,又豈隨於生死涅槃起滅耶。苟悟覺性平等,常住不動,諸佛証此,豈復生迷。故以銷金之喻,以結示之。若了此喻,則眾生雖本是佛,現在無明,不妨修而後成,如金雖本有,現在礦中,終以銷而後見。所謂佛本是而勤修,惑元無而須斷。若知金性不壞,又何疑佛更生迷。此喻約而義妙。故剛藏之疑,不候一一而冰釋矣。下的示了義。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此的示圓覺性中,本無生死涅槃之相,以決剛藏之疑也。若悟此性,自無起滅顛倒之見矣。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此示圓覺妙性,非心思可及也。且二乘身心已滅,尚不能至自証涅槃,何況眾生,以生滅心,欲入妙圓不生滅性,決不能矣。故喻如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也。二乘身心語言皆滅者,以斷六識分別之心,七識已伏不行,故無覺觀語言。但所証涅槃,乃第八識全体無明,認為涅槃,以二乘人無明名字不知故。不能至親証所現涅槃,意謂二乘心行已滅,尚不能知自証無明境界。何況以生滅心,欲入如來妙圓覺心。此必不能也。故以螢火喻之。乃結示當斷輪回根本。正指無明妄見也。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此直示妄元,結責當机也。意謂但凡夫起心動念,皆是妄想,非真心也。以此妄想思惟,辯於佛境,遠之遠矣。故如邀空華,復結空果。所以輾轉,但增妄想耳。如是虛妄浮心,豈能成就圓覺方便耶。故非正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 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 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 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 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 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 同為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 何況與虛妄,
  若能了此心, 然後求圓覺。』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讚謝。下正陳請辭。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撸鐏泶蠹艤绾#坪萎敂噍嗈捀荆快吨T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此正陳問義有四,由上佛說,菩薩修行,先斷輪回根本,故此首問,云何當斷者。意謂何等是輪回根本也。故佛下答以恩愛貪欲,是輪回根本。二問輪回有幾種性,佛答以因二種障,有五性差別。三問修行有幾種性,佛答即以五性而顯差別。四問菩薩度生有幾方便,佛答唯以大悲同事願力,然所問正為修行,乃及利生者,以菩薩修行,本為度生,而修行亦不捨眾生界,以度生即修行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當机默佇。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此直答輪回根本也。無明有二:一發業無明;二潤生無明。發業者,乃無始最初一念妄動,迷本圓明,故號無明。惟此但迷本有之法身,妄認五蘊幻妄身心為我者,乃前文殊章中所說,無始本起無明也。此雖迷真認妄,尚未續諸生死,但能發業而已。二潤生無明,正是生死相續輪回之報本也。由前迷理無明,妄認五蘊身心為我,即於此幻身,復起男女好醜憎愛之見,而貪愛淫欲之想,因愛見而發。所謂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百千万劫,長在纏俊时娚苑ㄉ砘勖嫘裕砸皇拢鵀槭苌A命之正矣。故曰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故今修行,欲超生死,得免輪回,當以斷淫為第一義也。此正與楞嚴所說,世出世間,生與無生,盡在淫心,斷欲不斷,故今經的指先斷淫欲,為修行之要。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此正示愛欲為生死根本也。以眾生五蘊身心,元因愛欲而有,但以愛欲為性命之正,故貪欲之境雖多,即種種諸欲,皆是助發愛性之本,又不止酒肉五辛為助因也。以愛根既深,而助發愛性者日厚,心心著欲,念念潤生,是故能令生死相續也,下示輪回之本。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此申明愛欲為生死根本也。欲因愛生者,上云由有諸欲,助發愛性,蓋言諸欲亦欲愛而生也。以愛為根本,欲為助因故,然欲者貪也,愛者淫根也。以眾生淫心所愛者,男女之美色,因愛其色,故貪種種飲食厚味以養之,鉛華謇C以飾之,耍鞙剀浺赃m之,乃至聲色以悅之。一切諸欲,皆從淫心而發也。故曰欲因愛生也。命因欲有者,以眾生一生所欲染者,男女之色也。及死後捨命,未受後報,尚有中陰身,此身別無所見,但求欲境,故千万里遙見男女交媾之處,若曾有宿染愛緣者,即速疾至前,則以男女之想為己有,渴愛心极,則乘愛涎,流入母腹,守此精血,迹氩粧危旖Y為胎,此受命之元。故曰命因欲有也。故資其生者,乃愛欲為因,及受後報之身,乃以愛命為果。此其所以生死相續而不休也。楞嚴眾生相續,發明此義。下示輪回之狀。
  《由於欲境,起諸摺槪潮硱坌亩骷担旆N種業,是故復生地獄惡鬼,》
  此明三途惡報苦果,皆因淫欲而有也。以愛心熾盛,奔趣欲境,然境有摺槪艟稠樒湫模瑒t愛益滋甚;若境摺模闵骷担酥拎僚蛄R,甚至殺害,則無惡而不造,所以復招三途地獄之劇苦,皆因愛而致也。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
  此明由愛而感人天之果也。上言造種種業,總之不出十惡業。謂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嗔痴。此十惡業,皆由愛欲而發。若備造則感三途之報;若平平不造,則感生人道;增修善品,則感生天上。蓋人天由愛厭業道,亦從愛而致也。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捨樂,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拢馈!
  上言人天,且知六欲天報,言六天全未斷欲,但不作惡,故為十善所感。此明色界已上諸天,愛染不生,精修梵行,然所修者,但知愛欲是染是麤障,故深厭離,故云棄愛捨樂,且欣上是淨是妙是離,故欣樂取證,然欣亦愛也,故云還滋愛本,由此但名有為增上善果,未超生死,故云皆是輪回,不成拢馈A加梢詯蹝螑郏噬啦粩啵^饒君修到非非想,猶落禪家第二籌,以生死情根未斷故也。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此總結輪回根本,皆貪欲渴愛之過患也。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此釋疑顯權也。恐有疑云菩薩入諸生死,豈非貪欲之過耶。故此釋云,菩薩但示貪欲而入生死,以同事攝令彼捨貪,乃是權現,非實事也。然修行者,必斷貪欲,於清淨心,方得開悟耳。上答輪回根本,下答種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摚o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湣T坪味希恳徽呃碚希K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此下答輪回問有幾種性也。謂理事二障,為輪回性性體也。以理障乃發業無明,事障乃潤生無明。輪回生死,以二障為體,即修行差別,亦因無明厚薄,二障溕疃@也。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此下正答修行有幾種性,先徵後釋也。五性者,一凡夫種性,二二乘種性,三菩薩種性,四不定種性,五外道種性。此初凡夫種性也。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此二乘種性也。以二乘人但斷六識三毒,離分段生死,故云永捨貪欲。經云但盡生死,謂為滅度,其實永得一切滅度。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菩薩種性也。三賢伏二障,地上斷二障。論云,分別二障,极喜無六七俱生地地除。若金剛道後,異熟已空,則二障永斷,即入如來大涅槃海。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此不定種性也。若言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則各各皆是如來種性矣,何有不定之差別耶。但彼各人所遇善知識,依各自修因地法行,而開示之。因此修習則有頓漸不同。此不定性,在師不在根,所謂聞熏成種也。若遇大善知識,以如來正修行路,開導修行,則根無大小,皆成佛果。此顯佛性是一,因師不定,故楞伽要親最勝知識也。此則三乘皆不定攝。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此外道種性也。既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無有不成佛者,何得有邪。良由所遇邪師邪教,故成邪耳。此但邪師之過,非眾生佛性之過也。此經圓教大乘,無機不攝,以因師邪而邪,若捨邪歸正,無一不成佛者。闡提作佛,義見於此。上答修習差別,下答化生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此答菩薩回入塵勞,有幾方便之問也。謂菩薩利生,方便雖多,唯以大悲為首,大願持之。以同事攝之,是為妙行。然菩薩度生,以四攝法,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此經重在斷欲為首,故獨稱同事為斷愛之妙行也。苟非願力所持,貿然同事,無不墮者,故要依無始清淨願力也。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