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格兰仕精神-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间就是生命,司机们驾着运货大卡车迅速开到了拱桥边。
  风雨交加,波浪击打着大卡车的车轮和车厢,肆虐的洪水中,拱桥上员工们一个接一个往车上爬,装完一辆又一辆……
  没有惊恐的哭叫声,没有丝毫慌乱,整个撤退过程有条不紊。梁庆德走在最后,不到一个小时,格兰仕员工全都安全地撤离了厂区,聚集在高地另一家工厂的空地上。
  这件事发生在和平年代一群中国平民的身上,发生在珠江三角洲一家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普通公司里。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格兰仕人表现出一种惊人的素质。
  自觉奉献(2)
  那时,转制才不过两个月,转产仍在艰难进行,这种时候遭遇洪水,实在是灭顶之灾。许多人断言:格兰仕不可能再翻身了,机器都完蛋了,一家乡镇上的小企业,怎么可能顶住这样的灾难?更有人幸灾乐祸:“
  说是成功了分水(粤语“分红”),不成功跳水。现在不是分水,不是跳水,是被水淹,哼!”
  但让人跌眼镜的是,格兰仕在这样的时刻居然没有一个人离去!
  当时老梁总调来了几辆车,准备送想走的员工去广州火车站。
  可是车停在院子里老半天,也没有一个员工上车。倒是家住本地的员工们一个接一个赶过来,大家就那么自动地分部门静静地站在空地上。
  1994年风雨同舟熬过艰难岁月,在格兰仕的人记忆里留下了永久的印迹。2004年格兰仕举行“洪灾十周年纪念活动”,看着当年留下的照片,说起当年,老员工们激动不已。这时格兰仕已发展到2万多员工,少不了问及那时为什么没离开,难道不担心公司发不出工资等问题。老员工们非常生气,异口同声说:“怎么可能?!”
  改革开放十多年,珠江三角洲已经富裕起来,对本地人来讲机会是比较多的,为什么当年她们也一个都没有走?
  何雪冰,毛纺厂工人,格兰仕早期员工,1982年进厂。洪灾那年孩子一岁多。她家境不错,按珠三角的习惯完全可以呆在家里当“师奶”,打打麻将过轻松日子。但离开格兰仕对她来讲是不可想象的事,当年进厂时细滘河边一片荒凉,是他们用双手干出了一个又一个工厂,这是她们的自豪她们的精神寄托。生在水乡长在水乡,又不是没见过洪水,照何雪冰简单的思维:机器是给泡了,可它们还在那里,当年什么也没有,都能干出个格兰仕,现在的条件比当年好多了,怎么可能挺不过来?
  他们是看着格兰仕从荒滩上干起来的,与何雪冰一样的思维,根本不相信格兰仕会给一场大水一淹就完了。谁说格兰仕不行他们就骂谁,并告诉女儿好好在厂里干。
  这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持续了半个月,退去后给格兰仕厂区留下了近50厘米深的污泥和积水,全部机器设备被埋在污泥中。
  被水浸过的设备,很多表层都被氧化,长起了一层厚厚的锈斑。虽然都挖了出来,可是所有的设备不亚于一堆废铁。当公司下达要尽快修复机器的通知后,大家二话没说就投入了这项任务中。在连续一个月的时间里,毛纺厂每个员工天天都自觉地加班加点,有的甚至连晚饭都顾不上吃。这段时间里,男的满身油斑,平时非常爱美的女员工为了清洗机器,双手被柴油浸得变皱了,还有其他东西粘在手上,怎么洗都洗不去。走在外面,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哪家企业的员工。”
  格兰仕企业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汗水”,借用一名格兰仕员工的话:“那一个个汗水湿透的背影中,汗水流出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信念和一份对企业深深的感情。”
  格兰仕“苦行僧”企业文化,就是这样在长期上下一致拼命苦搏的过程中凝成的。一个没有大树好乘凉的企业,凭什么超过他人?凭什么克服前行途中一个个不期而至的灾难和困难?只有靠一个个员工苦干,靠一个个员工无畏的付出和自觉的奉献。
  正是这种自觉的奉献精神使得这个没有任何特殊资源的普通中国企业,成为任正非所言的“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活着”的企业。
  条件恶劣 不抱怨(1)
  生,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朽;何等的刚烈,何等的悲壮,这就是胡杨树!在祖国的大西北,在无垠的大漠戈壁深处弱水河畔,高大参天的胡杨树坚强地生长着,巨大的根茎暴露在地表,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真实地理解了生命的艰辛、苦难、珍贵、顽强。
  然而,更体味到生命的真实、艰辛、苦难、珍贵和顽强滋味的是格兰仕人。
  1997年,曾有位香港记者采访格兰仕副总裁、新闻发言人俞尧昌。当时企业条件有限,他住在细滘河边的一排小平房里。那位记者看到俞尧昌简陋的房间,看到墙壁上大大的裂痕,简直不能相信这会是“中国家电业第一名嘴”住的地方。
  俞尧昌早年上山下乡落下病,当时又感风寒卧病在床,办公室的人本想代他推掉这次采访,但他说自己能撑得住。听着俞尧昌几乎失声的沙哑嗓音,记者无法理解。俞尧昌说:“那该怎么做?用建厂房的钱去盖别墅?那我们还能发展起来吗?目前企业就这点资源,发展起来了自然什么都有。我很赞成老梁总那句话:‘先发展生产,后改善生活’。高层和基层不能差距太大,扣了员工的工资去讲排场,去请客吃饭,吃得下吗?”
  记者被深深地感动了,说:“中国有这样的企业真是了不起,企业里有这样的高层领导真是不容易!”
  随着格兰仕的发展壮大,企业高中基层的生活都有很大改善。俞尧昌住过的小平房早拆掉了,他搬到了楼上,2004年,他临水而居一房一厅,布置得舒适简洁——依然没有奢华的痕迹。
  人们常常提到格兰仕的“苦行僧”精神,俞尧昌可说是个活样版。他几乎把心思全都用到了工作上:早晨起来头发简单梳两下就上班,不管是在办公室、会见新闻媒体还是参加什么活动,他的头发总是不服帖,加上着装朴素,如果不是气宇不凡,以及鼻子上架着一副还不错的眼镜,很多人都会把他当作民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格兰仕,车间里绝没有浪费材料的现象;办公室中,纸张都是正反面用。去过容桂镇格兰仕总部的人都说他们“寒酸”,办公场所小,布置简单,一点气派都没有!
  格兰仕的标准办公室是30平方米,在夺得“世界第一”的1998年,俞尧昌和另外两位副总裁赵静、陈曙明再加一位秘书合用一个30平方米的办公室。常务副总裁陆荣发的办公室是独用,但面积很小,摆了张1。6米的办公桌,再摆一个小会议桌,已经满满当当,到2004年他还是在这个办公室里,还是以前的摆设。
  俞尧昌的办公室调整较大,赵静、陈曙明搬出去后,他又和两位总经理助理及秘书合用。2003年上半年,格兰仕办公室再调整,两名总经理助理搬出去了,他的办公室却更加拥挤了:公司为了加强人才储备,建立了高强度的人才选拔机制,俞尧昌的办公室变成了人力资源部办公室,并且是试用期员工的总部——100多人在俞总的办公室里循环办公,大部分人在外出差,少数人间隙在公司总部,这个办公室里摆了八张办公桌!
  可是在俞尧昌眼里,格兰仕的条件其实还不错——2002年他们去美国沃尔玛的总部谈合作,发现人家的办公室比格兰仕还要挤得多。
  上行下效,格兰仕设在各地的办事处也是地方窄小、设施简单。早期格兰仕给每个办事处的租金预算一般都是600元左右,在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包括上海所给的预算也不过1000元。都说办事处是企业的“门面”,门面不靓的格兰仕偏偏就创造了销售奇迹。
  这就是世界级企业,他们的成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条件恶劣 不抱怨(2)
  谁说中国人缺精神,无论是在南国的小镇上的格兰仕还是在藏上高原,能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跟我们一样,都是平常的人。
  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用他扎根雪域高原28年,在“生命禁区”再造生命的感人事迹,对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做了最生动形象、令人信服的诠释。1万多个日日夜夜,9000多例手术,40多万公里巡诊里程,200篇学术论文,16项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这一组组沉甸甸的数字,是李素芝用青春、智慧、忠诚写在世界屋脊的不朽诗行,是对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精神的最高礼赞!
  李素芝在西藏高原始终不渝、无怨无悔地奋斗着、奉献着——为攻克高原病、高原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等世界性医学难题,他多年如一日,含心茹苦,甚至倾其所有也不改初衷;为给边关将士和藏族同胞送医送药,在巡诊途中,他几次遇险;为了千千万万个藏族同胞的孩子,他唯一的女儿,因从小缺少父爱,至今难以启口叫他“爸爸”……
  面对雪域高原的一座座群山,李素芝立下这样的誓言:医生是维护生命的使者,我要把生命的价值书写在生命的禁区!
  高原缺氧,但不缺少精神。二十八年过过了,李素芝的理想更加坚定,奉献也更加自觉。每当一道道世界性医学难题被攻破的时候,每当一个个患者经他治疗恢复健康时候,每当各族群众把他当作党派来的“救命恩人”的时候,他总能体会到奉献给予的丰厚回报。
  不平凡的事业都是由平凡的工作叠在一起的,有了无数的不平凡做基础才有了辉煌的事业。中国的第一颗卫星发射时,曾动用了全国60%的通信线路,为了保护这些通信线路,有多达60万的群众投入了线路的保护工作,在以酒泉发射中心为中心,在遍布全国的卫星测控网上,每一根电线杆下都站着一个值勤的民兵,才保证了这项浩大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格兰仕,还有一种另类的奉献。格兰仕发展到今天已有200多个股东,但是管理职位全部按能力安排,某位门口扫地的阿嫂,说不定就是格兰仕的股东之一,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可这在外人是很难想象的。作为股东,你是希望你的股份升值还是贬值?当然是希望升值。那好,如果你不行的话,为什么不将位置让出来给新进的有能力的人坐?越是聪明的人越看得明白,也想得通,但是如果能发挥光与热,扫地又何妨?
  股东们表现得这么大度,老臣们也是按能力上下。一场在别的企业可能引发地震的大改革,在格兰仕却以一种和风细雨的方式很顺利地就解决了,这不能不说是格兰仕人淡泊务实,他们期望格兰仕更好,如果自己不能让她更好,那么就让出位置,决不成为企业向前发展的绊脚石,而自已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哪怕是扫扫地,继续为格兰仕工作,能奉献多少就多少!
  在格兰仕还发生了这样的事:2004年,格兰仕售后服务部赵部长突然辞职,他是大学毕业后就到格兰仕工作的,已是骨干,很多人都感到意外。当然,可以说他辞职是想自行创业,但更隐秘的原因是他痛苦。想“不维修”的格兰仕不可能抗拒现实,其微波炉同样很早就实行“全国上门维修”,每年都拨出大笔专款用于售后服务,都是由赵部长用出去。一个年轻人手里掌握着这么多钱,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是幸事,但是,他是格兰仕培养出来的,格兰仕每一分钱都挣得不容易啊,他能对用这种只花出去不产生利润的事无动于衷吗?由于售后服务无偿,实际上花出去的相当一部分钱是冤枉钱——因为国人对不花钱的事向来热衷。随着格兰仕的产品越卖越多,这种冤枉钱也越花越多,终于他无法承受。
  他认为,中国家电业要良性发展,售后服务必须形成产业,而这应该由龙头企业来引领,龙头企业有这个责任。因此他要到外面看看,希望能找到一个思路,有了路子后就给董事会写信——这是格兰仕人的作风,在格兰仕光会发牢骚是最让人看不起的,你觉得什么没做好就应该设法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对管理人员来说尤其如此——若是提不出解决方案,那就别啰嗦,承认现实。
  他的希望能实现吗?格兰仕也不过就是微波炉行业的老大,而家电产品那么多,群雄割据,售后服务免费已被国人视为理所当然,要形成一个产业,其前景实在让人难以乐观。只是我们的消费者应该意识到:看起来你享受了免费服务,拣了便宜,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就算你不入股市,你也是个纳税人,无偿售后服务有违市场规律,阻碍着中国家电业的良性发展,浪费着社会资源,对谁都没有好处。但格兰仕人真诚期待赵先生的自觉为企业为行业探索出路的精神能够得到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