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而游观诗词则大多“汰去之”。前9卷
撰述历代州域形势。接着,以114卷之多,以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及所属府州县为纲,
分叙其四至八到、建置沿革、方位、古迹、山川、城镇、关隘、驿站等内容。与各地理
实体有关的重要史实,附系于各类地名地物之下。并常在叙述中指出该地理实体得名的
原由。随后,以6卷记述“川渎异同”,作为“昭九州之脉络”。最后一卷是传统之说
“分野”,作天地对应,有“俯察仰观之义”。前面历代州域形势以朝代为经,以地理
为纬;后面分省则以政区为纲,朝代为目,全书经纬交错,纲目分明,且自作自注,叙
述生动,结构严谨,读之趣味无穷。
    第二,具有浓厚的军事地理色彩。顾祖禹著述《读史方舆纪要》的主要目的之一既
然是为反清复明之需,当然十分注重对于军事的记述。他鉴于明朝统治者不会利用山川
形势险要,未能记取古今用兵成败的教训,最后遭致亡国的历史,在书中着重论述州域
形势、山川险隘、关塞攻守,引证史事,推论成败得失,“以古今之史,质之以方舆”。
详细记载历代兴亡成败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对名胜古迹的记载则相对简单得多。不仅
前面9卷专门论述历代州域形势,而且每省每府均以疆域、山川险要、形势得失开端。
各省形势及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皆有总序一篇进行论述。《历代州域形势》和各省山
川险要总论,几乎每篇都是甚有价值的军事地理论文。
    而且每叙述某一地理实体时,必穷根究源备述其军事上的地位和价值。顾祖禹认为,
地利是行军之本。地形对于兵家,有如人为了生存需要饮食,远行者需靠舟车一样重要。
只有先知地利,才能行军,加上“乡导”的帮助,“夫然后可以动无不胜”。这正是他
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对于地理环境与战争得失成败的关系着重记述的初衷。难怪张
之洞认为“此书专为兵事而作,意不在地理考证。”梁启超也认为,“景范之书,实为
极有别裁之军事地理”。
    第三,注重人地关系的辩证思维。以研究天险地利为主的《读史方舆纪要》,始终
贯穿着天险地利只是成败得失的从属条件,而决定的因素还在于社会和人事的正确思想。
因为“阴阳无常位、寒暑无常时、险易无常处”。虽是“金城汤池”之故,若“不得其
人以守之”,连同“培塿之丘”、“泛滥之水”都不如。如若用人得当,纵使“枯木朽
株皆可以为敌难”。也就是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地理形势固然重要,但带兵将领
所起的作用更大。在论述历代都城的变化和原因时,顾祖禹认为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
并非地势险固决定一切。首先,都城的选择与当时的形势有关,此时可以建都的地方,
而到彼时则不一定适于建都,其次,是否适合建都不但要看地势是否险固,攻守是否有
利,而且要看交通是否方便,生产是否发达,对敌斗争是否有利。由于建都的各种因素
是在经常变化的,不能单纯考虑山川地势。他的这种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基本上
是符合的。
    第四,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其重视。顾祖禹认为:舆地之书不但
要记载历代疆域的演变和政区的沿革,而且还要包括河渠、食货、屯田、马政、盐铁、
职贡等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的内容。当他开始撰写时的确对此十分重视,但后
来由于各种原因,原稿多有散佚,加上“病侵事扰”,顾不上补缀,但其大略亦能“错
见于篇中”。不过他在论述各地的地理形势时,尽量做到以地理条件为印证,使历史成
为地理的向导,地理成为历史的图籍,互相紧密融汇。全书对于有关国计民生的多写,
无关的少写,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这也是《读史方舆纪要》有别于其他地理著作
之处。由于黄河之患历来不止,直接对国计民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顾祖禹在《读史
方舆纪要》中大量辑录前人治水的主张,以留给后人借鉴。他十分赏识潘季驯的治河方
针。认为“以堤束水,借水攻沙,为以水治水之良法,切要而不可易也。”(《读史方
舆纪要》卷126)书中对潘季驯的主张颇多引证。此外,书中对漕运的记载也十分重视。
顾祖禹认为漕运相当重要,因为“天下大命,实系于此”。但他反对为了漕运而置运河
沿线百姓生命财产于不顾的观点。在《川渎异同》中,他以整整一卷的篇幅,论述漕运
和海运,又在有关州县下,详细记载运河的闸、坝、堤防和济运诸泉。此外,对于明代
农业经济发展较快的苏松地区,以及扬州、淮安等转漕城镇冲要地位,书中都一一作了
记载。同时,《读史方舆纪要》于农田水利的兴废、交通路线的变迁、城邑镇市的盛衰,
都详略得当地有所记载。由此可见,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
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
    以军事地理为主,集自然与人文地理于一身的巨著——
    《读史方舆纪要》的撰成,当然与顾祖禹本人的努力分不开。
    为了编撰这本巨型历史地理著作,他先后查阅了二十一史和100多种地志,旁征博
引,取材十分广泛。同时,他也比较注重作实地考察,每凡外出有便必然观览城廓,而
且对于山川、道里、关津无不注意察看。并且深入作调查,无论过往商旅、征戍之夫,
乃至与客人谈论时都注意对地理状况的异同进行考核。但无论实地考察或是调查,囿于
条件所限,他都只能“间有涉历”而已。主要工作还是限于对图书资料的探索和考校。
尽管全书考证严谨,描述论证也多确实可靠,但他本人总觉得未能十分满意,尤其以缺
乏只有从实地考察中才能获得的感性知识为憾事。当然,由于时代与条件的限制,加上
全书仅为顾祖禹一人独撰,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但这些并非其主流,毫不影响它闪
耀于历史地理巨著之林的光辉。
    《读史方舆纪要》长期以来由于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不但
胜于唐代成书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而且超越明代成书的
《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若与清代历史地理巨著、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相比,
也是各有千秋,并不逊色。至今仍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
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89 《大清一统志》




内容最丰富最完善的地理总志
    《大清一统志》,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道光二十二
年(1842年),前后编辑过3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嘉
庆重修一统志》。
    康熙《大清一统志》。清自努儿哈赤统一长城以北,世祖灭大顺、大西,至康熙三
年(1662年),最后灭南明。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二十四年(1685年)又
击败沙俄侵略者,国内出现了空前稳定的局面。同明代相比,无论是政区、边界,还是
职官、户口、田赋、物产等,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为了全面了解并掌握国内的情况,
进一步治理国家,次年三月,圣祖下令编纂《大清一统志》,以反映当时国内变化了的
情况。其体例,基本仿照《大明一统志》。由于工程浩大,特别是地图的绘制,资料的
收集,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同时人事又有很多周折,断断续续,以致圣祖于康熙六十
一年(1722年)去世时,这部总志尚未完成。
    世宗继位以后,重加编辑。可是迄雍正十三年(1735年),仍未完成。高宗继之,
至乾隆八年(1743年),才最后成书,俗称乾隆旧志。又因为该志的时间至康熙时为止,
故世人称之为康熙《大清一统志》。
    全书共342卷。排次为京师、直隶,然后是各省。直隶及“每省皆先立统部,冠以
图表,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职官、次户口、次田赋、次名宦,皆统括一省
者也。
    其诸府及直隶州,又各立一表,所属诸县系焉。皆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
次风俗、次城池、次学校、次户口、次田赋、次山川、次古迹、次关隘、次津梁、次堤
堰、次陵墓、次寺观、次名宦、次人物、次流寓、次列女、次仙释、次土产。”(《凡
例》)其后续修、重修,基本上都是沿用这个体例。
    乾隆《大清一统志》,是反映雍正元年(1723年)至乾隆时期国内情况大变化而续
编的。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三年(1725年),将青
海北部的厄鲁特蒙古诸部分编为29旗(其中和硕特部为21旗、辉特部3旗,土尔扈特部4
旗,喀尔喀部1旗),又将大喇嘛察罕诺们汗所属的蒙古人分为4佐领,青海南部的藏族
分设40个土司,上设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之。雍正五年(1727年),又平定西藏阿尔布巴
之乱。九年(1731年),晋封颇罗鼐为多罗贝勒,使之办理西藏事务。至乾隆十五年
(1750年),其子谋反伏诛,清政府设驻藏办事大臣和帮办大臣,分驻前藏和后藏,统
领西藏事务。二十年(1755年),平定准噶尔。二十二年(1757年),再平阿睦尔撒纳
叛乱,二十四年(1759年),又平大、小和卓木之乱,定南疆,于是设总统伊犁等处将
军及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管理新疆地区。与此同时,内地和东北、内外
蒙古地区的政区、赋税、人口等,也有大小程度不同的变化。这样,原来的康熙《大清
一统志》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了。于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高宗下令续修
《大清一统志》,以反映变化了的情况,满足当时的需要。
    续编《大清一统志》,首先要测绘、制作青海、西藏、新疆地区精确的地图,编写
《西域图志》等边区的图书,并动员各省官员收集、整理、上交有关《大清一统志》所
需的资料等,工程也相当大。因此,历时20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10年)方才完成。
    全书共500卷。其体例与康熙《大清一统志》相同,只是增加了新疆地区和雍正至
乾隆时期的变化内容。就这一点来讲,它比前者进步,价值要大。
    《嘉庆重修一统志》。到了嘉庆十七年(1812年),中国国内的情况又有很大的变
化,其中包括田地日辟,田赋日增,户口日盛,人物日多,物产渐丰,政区变迁,等等。
为了补充乾隆四十九年至嘉庆年间的这些变化,嘉庆十七年4月,仁宗下令重修《大清
一统志》。这次重修也经历了30年,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才完成。因为开编于
嘉庆十七年,取材内容也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止,所以称为《嘉庆重修一统
志》。
    全书共560卷,另加凡例、目录二卷。其体例是在前两志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增补。
例如:在直隶承德府增加了“行宫”门,在各省统部“田赋”之后,增加了“税课”门,
等等。最主要的是增加了乾隆《大清一统志》以后至嘉庆二十五年间各方面的变化,同
时对前志的某些内容进行了一些补充。
    《嘉庆重修一统志》的排次是:“首京师,次直隶,次盛京,次江苏、安徽、山西、
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贵州,次新疆,次蒙古、各藩部,次朝贡各国。”“自京师以下,每省有统部,总叙一
省大要。各府、厅、直隶州自有分卷,凡所属之县入焉。蒙古各藩统部,分卷悉照各省
体例。”(《凡例》)有新增者,则另标出。
    这次重修,是在两志之后,收集的图书比两志多,特别是有关边疆地区。如采用的
群书中,自国史之外,新增加的有:《日下旧闻考》、《热河志》、《盛京通志》、
《平定准噶尔方略》、《西域同文志》、《西域图志》、《平定金川方略》、《天下舆
地全图》等书,旁搜博采,“然后确切参稽。”这些新图书和乾隆《大清一统志》以后
至嘉庆二十五年的新资料一起,“并照体例登入,”(《凡例》)因而内容较前两志丰
富而且准确。
    在《嘉庆重修一统志》里,凡是新增补者,都一一加以说明。如“府、厅、州、县
有升降分含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