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71-21世纪 鲁迅和我们(连载版)-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看重的,是这种诗化的存在,它与哲思交融着,在其文字间形成特有的力量。    
    而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他很是主张汉字改革,主张使用钢笔书写,但自己却在宣纸上竖着写作,其旧文人的书写习惯,很深很深。文章的气韵,有时也在书写的章法之中。鲁迅的小楷,秀气柔软,绵里藏针,那其间流动的,恰是骚赋以来的诗文韵致。我们在李贽、俞理初、章太炎诸人的遗著中,可读到这些的。    
    但鲁迅的特别性又在于,这些古老的纸墨气息,不过是其情感的载体,他的兴奋点,却在域异里。《呐喊》、《彷徨》、《热风》等书,就很有尼采、安德烈夫、迦尔洵的影子,它们和古中国的诗魂搅动着,形成了别一类的文体。这样的文体,只在周作人等少数文人中偶能见到,而在其他作家那里,看到的只是单薄的存在。思想是文体之根,我不知道迷恋鲁迅的人,是否注意到了这一点。将东西方人的叙述方式,成功地融在一起,形成新的话语,我以为是先生的一个贡献。    
    记得是李泽厚所说,中国只有两部书可以百读不厌,一是《红楼梦》,一是《鲁迅全集》。这道出了中国读书人的心里话。鲁迅的文字尽管面带血气,但浓浓的书香味,是内化于其间的。旧时的文人,因在故纸堆里陷得太深,不过匠气而已。而现在的“新新人类”们,才气和感觉,或许都有进化,惟独缺少纸墨间的精魂。“五四”之后,几千年的传统轰然断裂,其中消失的,便有古诗文的韵律。于是学者便是学者,斗士只是斗士,集二者于一身的人,很少看到了。我每读当下一些走红作家的作品,常觉得缺少了些什么。细想一下,便是学识与智慧的叙事语态吧?当代作家中,惟汪曾祺、阿城等人,注意了此点,可惜旧习过深,新锐不够,仿佛停在老路上。鲁迅的文字是动感的,它不拘泥于一点,仿佛从古老的荒野流来的巨浪,历千年风雨,且惊涛拍岸,让人为之心动。智者的文字就是这样,在凝视它的一刻,会感受到哲思的力量。    
    我对鲁迅的点点认识,大多是从生活与书本间的相互参照而来的。旧书中好的东西,与生活中原本的东西,他都抓住了,并且在自己那儿形成一个合力。而现在的文人,仅在一点上有所作为,缺少的,便是综合的潜能。我相信新世纪的作家,应出现这类复合型的人物,那样的文化,是有力度的。20世纪的中国,造就了许多“单向度的人”,我自己便是其中的一员。我们总在狭窄的时空中把握实在,确属于“只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人。“单向度的人”,是现代社会必然的产物,但它异化了人的本质,把本属于我们的棱角,统统磨光了。鲁迅的可贵不仅在于他的勇猛、强悍,还在于他的博杂与大气。中国文化,需有杂家的目光,方可钩稽,单一的思维,只是管窥而已。鲁迅的文字,处处显示了它的丰富:古文、洋文、美术、音韵……他的文字,像古雅书斋里吹来的风,又沐浴在夏天的日光之中,炽烈里透着沉郁、苍冷。我们在新文化的作家那里,怎么能看到这些呢?在当下走红的文人中,也难找到类似的感觉的。    
    有一次,赵园女士对我说,研究文学的人,不妨关注一下文字背后的历史。那其中,可找出许多话题的。我后来注意到了这一点,在细细的品味中发现,“五四”之后,能以自己的文字唤起读者丰厚想象的,惟鲁迅而已。而我们却很少在这个视角去审视他。中国人似乎没有谁把表达看成什么问题,但我们今天的人,恰恰在表达上出现了障碍。对照一下鲁迅,我有时想,我们这些自命清醒的人,其实离人本的东西是很远的。2000。6。24。于天坛南门二十一世纪:鲁迅和我们鲁迅脱掉的衣裳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