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2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匡胤希望的是三个部门形成一种鼎足,再用他的平衡之道,他的帝位就安心了。

做为李崇矩,不一定非要与赵普闹矛盾,但当时的赵普镇压赵匡义,击杀姚恕,将符彦卿弄得死去活来,几乎快成了第二个李林甫蔡京了,那种时候李崇矩却与赵普联亲,意味不能不说不深长。

李崇矩的命运于其说是卢多逊的挑唆,不如说是赵匡义的报复。

一旦当时赵匡义没有手段,将局面扭转过来,因为李崇矩的倒戈,宋九,卢多逊,以及其他人,包括赵匡义都会很悲催。

宋九没有那么大的肚量,就是肚量再大,也说服不了。

李昉因为陶谷诬陷,遭到贬职,在下面飘了数年,那时陶谷等人死了,赵普将李昉拉了上来,担任中书舍人,因为不懂规矩,看到中书的小吏堂前官,居然施礼,让天下人耻笑。

宋九不顾脸面,向下面各州县官员请教,也让天下人耻笑。

可能这两件事皆会记于史书。

但宋九不会这样想,李昉与自己不同的,自己是不懂就不会装懂,遇到不明白地方才请教,才折节下问。但李昉那不是不懂礼仪,而是谄媚。包括卢多逊攻击赵普时,赵匡胤问李昉,李昉答道,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

宋九看着李昉,不由地若有所思。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才让他更加反省。

在宋朝做官早朝让宋九很头痛,特别到了冬天,因为不敢误早朝,四更一开始,就必须要起床穿戴梳洗,这很麻烦。但除了这一条,在宋朝做官还是很舒服的。

陆续的增加薪酬,宋九此时每年各种薪酬补贴,达到三千多缗,若再加上不停的赏赐,会更多。也就是不需要额外的产业,仅靠朝廷的福利,就足以让一家人过上舒服的生活。同时还有一个福利,假期多。再加上轮职,一年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放假。

宋九也没有做焦裕禄,放假时也与家人出行游玩,或者偶尔去书院的那个试验室,边参与研发边指导,或者呆在家中享清福。

这一天宋九正坐在家中,符昭寿带着一个黑妞与一个白妞来拜访他。

它也是宋九带动的产物。

最初诸衙内在宋九带动下,让海船去高丽与倭国。但那时宋潘两家的船只已经放手于南海诸岛,西至大食了。

接着符家,韩家,高家,石家等与宋九交好的衙内,也让家中的船只南下南洋或者西下大食。

宋九除了谋利,也有其他的一些做法,让家中的管事从西方带来一些好奇的学者,与宗教、科学、哲学等各种书籍,甚至少数真正有学问的学者,让他们在京城定居,带到书院,让东西文明产生交流,又让他们与汉人通译共同翻译各种书籍。还带来一些工匠,以及先进的工艺品,或者一些作物种子。

数量并不多,宋九用意主要是开阔中原文人的眼界,让他们不会固步自封。

但其他衙内不同,他们绝对的以谋利为主,包括各种奢侈品。

然而这些奢侈品价格不大好定位。

于是在宋九倡仪下,在河南建设了一个拍卖场,成立时间不长,不过许多人立即看到它的好处,甚至有人手中经济紧张,将家中的财产与宅地交给拍卖场拍卖,以便谋得更多的钱帛。

现在规模很大了,仅是它,一年就为河洲带来十几万缗钱的收入。

同时宋九于梅山事件后,又实行了一个小措施。

与西部或南部边境地区,或者蛮汉分界地区的互市草市,拿出部分钱帛建设了一些小型书舍,不仅招收汉人,也招收蛮人学子进入其中学习。

规模不大,设施简陋,学子学习的工具仅是粉笔与黑板,学习的内容也仅是千字文与论语,以及书院所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以及自然课。

但宋九未指望他们出多少人才,或者能写出多少漂亮的毛笔字,它的作用还是开启民智,利于朝廷汉化。一家人了,矛盾自然也就减少了。特别是蛮人子弟,他们将文明带回去,不穷不苦了,何必为盗?

又授意一些头脑灵活的人做包打听,让他们进入山区,将各蛮番的地形,物产,民俗情况一一打听,然后让这些学舍的先生撰写,再次这些情报编写成册,卖给入山的商人,做为先生与包打听的福利。同时有了这些情报,商人更有针对性的经营,也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更安全的交易。情报带来的福利又为先生谋利,让更多的读书人愿意在这里教导学子。

可它还有一个更隐晦的用意,一旦它能成功地推广起来,不仅能利用商业将交流扩大,让蛮人开化,而且自此以后,朝廷对这些深山老林里的各部会了如指掌。

似乎两件事都是小玩意,可背后的作用不可小视。

但它们也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奴婢。宋九看到劳力紧张,暗中鼓励各衙内贩卖夷奴过来做矿工。随着航海规模扩大,又有一些衙内从西方带来一些奴婢,黑奴多,白奴少。可是人们多是好奇心理,并没有正确的审美观,带回来的洋奴大多数让宋九不能入目。

不过许多人欢喜,一些达官富人也于拍卖场买一两洋奴回家炫耀。

宋九对此没有反对,在宋朝奴婢待遇不是很差的。

符昭寿与其他人差不多,买回来的两个洋奴整是大型洋马,块头快赶上了宋九。宋九看了一眼,未再看,道:“二郎,贵客登门,有何贵干?”

“九郎,我哪里敢在你面前称贵。”符昭寿呷了一口茶,眉头皱起。

“二郎,你我相交多年,非是外人,有话直说吧。”

“九郎,我那外侄宗训临薨前,曾委托我二姐,想给我外孙柴永崎提一门亲事。”

“哦,是谁家的女子?”宋九奇怪地问道,柴永崎改封为郑国公,不过现在还小,人在洛阳。然而柴宗训死了好几年,即便畏惧赵匡胤,赵匡义也登基大半年时间了,为什么到现在才说,还与自己说。

符昭寿为难地说道:“她就是你的女儿万娘。”

宋九惊得连茶杯差一点都松手掉在地上。

第三百四十三章矫正(上)

“二郎,我为何未听陛下提起?”

“我也纳闷,当初陛下是说过,等局势好了后,一定替永崎做主,但陛下登基后,只字未提,二姐问及,我进宫问过一次,陛下略有些不悦,二姐也老了,便让我直接问你。”

潘怜儿眉头拧起,这时候一般女子出嫁年龄偏低,万娘肯定未到出嫁之时,还早,但也能订下一门亲事。按照门第与爵位,这个柴永崎还是不错的,况且他又是赵匡义的亲戚。不过潘怜儿隐隐感到不对。

宋九也在思考,现在订亲,宋九根本就不会同意的,他在想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蓦然意会,当时赵匡义是二大王,朝不保夕,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会与现在相同。那时候符家是受害者,柴家也是受害者,他们两家是赵匡义的亲戚,因此也认同这门亲事。

但现在呢,现在赵匡义是皇上了,看柴家又是两回事。

他相信宋朝以后不会虐待柴家子孙,但不会相信这个郑国公会世袭,也不会相信柴家如同演义里所说的那么尊贵。

这个没关系,他选女婿是看人品,而非是家世。关健赵匡义不会这样想了,自己若是普通人,或者普通官员,与柴家联亲倒也无妨,可现在自己是当朝副相,还略略有些名气,赵匡义能放心吗?

什么亲情,为了皇位,父子相残,兄弟仇杀,夫妻反目的事例不要太多。再说。赵匡义也纳了新皇后,与符家感情自然淡了一份。

想清楚后。宋九说道:“二郎,你听我说,我想法有可能与他人两样,如怜儿,当初为何我上门提亲十分困难,不是怜儿讨厌我,而是她与张家差点搭成婚约,不大好反悔。这种事我不想在后代身上再发生了。女儿迟早要出嫁的,但不会提前订下婚约,而是等她长大了后,相中了对方,我才与对方提婚约之事。二郎,郑国公他也还小,等过几年。我让他们相见,若两方都不嫌弃对方,那时候再谈这门亲事也不迟。”

没有拒绝,但也没有答应。

其实是拒绝了,虽然对柴家宋九持着同情心,特别是柴宗训的突然死亡。让宋九产生了心理转变。但同情不代表着要搭上自己,只是宋九一直与符家两兄弟关系不错,给符昭寿一个台阶下。

符昭寿无奈,于是随便聊聊天,就聊到南海上。

可以说今年是开始正规经营那一片岛屿。几家皆投入不小的成本。

符昭寿很关心,两人说了一些船只在海上行驶安全。以及南方疾病等问题,符昭寿忽然问道:“九郎,你为何将那个小婢女也送到南海?”

“你们为什么对她一起这么关心?”

“二郎,南下有风险。”

“是有风险,但二郎,将角度换一换,自古以来,从婴儿计算,将战死的,病死的,灾害死的,或者其他原因不得善终的扣除下来,有几人是正常死于晚年?人生七十古来稀,非是人活不到那时候,而是非正常死亡比例太高了,因此很少有人能达到你先父那样的高寿。这样一想,南下那一点风险又算什么?不但我让她去,等我家宝儿玉儿稍稍长大一点,我也让他们南下呆上一年两年才回来。”

“啊。”

“为何中兴之君不是太多,为何又说富不过三代,正是他们在温室里长大,不知外界饥苦,为何汉宣帝作为中兴之主,善始善终,正是他有一段宝贵的民间生活经历,才造就了明君。所以我让两个孩子南下呆上一段时间,给他们磨历机会。”

“弟媳,你同意?”

潘怜儿点头。

“你们夫妻果然是一对,与他人想法两样,”符昭寿啼笑皆非带着两个洋婢回去了。

潘怜儿问道:“你对柴家那个孩子有何看法?”

“看什么看,若是其他人家孩子我倒也无所谓,只要人品中就可,但他是柴荣嫡系孙子,你认为陛下会同意?”

“难怪不同意。”

“帝王心思哪……”宋九叹息一声,但不是为柴家叹息的,而是为接下来那件事发出谐叹。

马上宋九就要面对这个帝王心思了。

第三天宋九去政事堂,赵匡义忍不住问道:“宋卿,李瀚提议你想好没有?”

宋九入朝后,大多数奏折,或者诏书,他皆没有反对,然而对大多数却进行了变动,这个变动是在原诏书上做了修改与补充,进一步的完善它们。

但宋九本身却没有推出大的改革与诏令。

这一点与后来的宋朝名相王旦,吕夷简很相似,也就是喜微调,而不是大动作的去折腾,以免波及到太多利益纠纷,产生麻烦。不过与老好人式的王旦相比,宋九多了一份活泼与主动,与大权在握式的吕夷简相比,宋九多了一份谦逊。

也许宋九还远没有达到房杜姚宋的高度,但是能与戴至德、郝处俊这些名相相媲美了,关健宋九还年青,有无数上升空间。

这让赵匡义很欢喜。

李瀚提议,赵匡义草诏,交给中书审阅,做为文人,无论卢多逊或者沈薛,自然对此举万分赞同,但在宋九这里扣下了。

大家想法是一样的,认为宋九是想进一步的完善它。

事实它也需要完善,难不成下一道诏书,自此各节度使不再辖管州县就结束了?

不过时间拖长了,赵匡义终于沉不住气。

他的心情宋九能理解。

向拱张永德等人罢去节度使,不是没有节度使,还有。

平卢节度使赵延进,归德节度使高怀德。彰信节度使崔彦进,天平节度使石守信。泰宁节度使折御勋(折御勋非直管,是留后代理),山南节度使潘美,忠武节度使曹彬,义成节度使杨信,镇安节度使党进,永清节度使孟元喆,成德节度使刘审琼。彰德节度使李汉琼,义武节度使祁庭训,安国节度使郭贵,昭义节度使乐继能,建雄节度使王政忠,永安节度使折御卿,保平节度使杜审进。定国节度使冯继业,保大节度赵赞,静难节度使宋偓,雄武节度使张炳,定难节度使李克叡,淮南节度使候斌。忠武节度使王审琦……等等。

在赵匡胤手中一共产生了四十多个节度使,后来陆续取消了几个,但大多数保留下来。

赵匡义这一年来取消的节度使最多,但继续存在着近三十个节度使。

中间还有取别,例如折御勋的泰宁节度使是暂代。它无关紧要,曹彬等人的节度使成了虚职。是拿工资的,取消领代州县的实权也不会在意,李克叡与折御卿的节度使是西北王,有没有更不会在乎,人家甚至都不拿朝廷的工资。

然而还有近二十位节度使是真正有实权的节度使。

一旦取消,权利减少,隐形的收入也相对减少,要命的是他们手中还有数千兵士。

是李瀚提议的,但李瀚仅是见风使舵。

赵匡义罢免了赵普张永德等人节度使,其他的例如张全操犯了错误,李继勋告老,多达近十位节度使取消,可朝廷也没有再授予新的节度使,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