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2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安其心。

宋九又道:“虽苞汉二人平灭,可是梅山里还有无数蛮人,若没有善策,以后还会反侧难安。潭州乃是湖南中心,发展速度很快,然梅山离潭州很近,由于这些蛮人牵制,整个湖南不得安宁。”

“卿有何策也?”

“陛下,想要长久安宁,必须治本,治标不行的,何为治标,大禹治水之术也,堵不如疏,臣以为先帝的封山政策不妥也,镇压更非长久之计。而长久之计还是汉化之策,朝廷拨出数万缗钱帛,开其道路,教其礼仪耕种,给其耕牛农具,百姓有了收入,有了安定的生活,谁愿意做贼?”

“你的广南之策?”

“算是吧,但也有不同之处,广南之策,是因为潘美与尹崇珂二位将军在广南,他们武功显著,其他将领不及之,因此见效快,皆是强行镇压,再修道路,由是雷州半岛大部分地区迅速平定。但就是当时,臣也不敢用兵于邕州以西地区与五岭深处生蛮。兵力不足也,即便兵力充足,哪里行军困难,一旦用兵,所需钱帛不菲,最终困于财政压力而不得功。梅山面积虽不及整个广南,可是潭州地区兵力同样不足,又无潘尹二将军坐镇,所以只能步步为营,切莫急功求著。”

“这倒也是,潘美在潭州时,梅山岂敢反乎?”

“潘美虽有武功,不过潭州知州朱洞倒也是一个良吏,他长于治理,固臣推出新的梅山之策。”

“国主,你还认识我吗?”李煜府上,一个渔夫手中提着鱼,对李煜说道。

“你是郑文宝?”

“正是臣。”

“你为何如此打扮?”

“不然如何骗过门房。”

李煜的门房是朝廷赐予的,天知道是真门房还是朝廷的密探?

郑文宝又道:“国主,你要谨慎,要珍惜陛下对你的宽容,有的话不能乱写乱说。”

他害怕别人怀疑,说了这句话后,丢下鱼就离开了李府。

然而他终是来迟了,有人说赵匡义娶了李处耘之女为皇后,皇后召见诸臣之妻到宫中解闷儿,便召了李煜的妻子小周氏,让赵匡义看到了,便将小周氏留于宫中强女干了。直到第二天才放出来,然后时隔一段时间复召。这让李煜心情苦闷。

有人说赵匡义不可能强女干小周后,他想要什么样的女人要不到,但又有说可能,与赵匡胤临幸花蕊夫人一样,这是一种胜利者对失败者的精神上的占有。

因此后来议论纷纷,莫知真相。

不过宋九却相信后一种说法,主要还是李煜的原因。他在京城等于是幽居了,又不能放下身架学习刘鋹那样大肆拍马屁,这造成了恶性循环,赵匡义对他更不放心,看守得同样更严密。

所以他那首鼎鼎大名的虞美人终于出来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还有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还有……

这一首首文字优美,用词精炼的小令,宛若瑰宝明亮地镶嵌在中国文学圣殿苍穹上。

但李煜写得快活,娼妓们唱得快活,可他有没有考虑到赵匡义的感受……

再说暂时赵匡义对这几个皇帝,包括明年的陈洪进,钱俶与刘鋹皆不薄,包括高家周家与孟家的后人亲戚们,不断地加薪与赏赐,听宋九说后,赵匡义委婉地批评了张洎,你以后莫去李家打秋风了。

不要说杀戳果断的赵匡义,就是换宋九来做皇帝,看到这一首首哀怨呻吟的小令不停地自李煜手中出来,又传扬天下,心中做何感想?

然而李煜在诗词歌赋上是天才,政治上却是一个蠢材,郑文宝冒险求见,他根本未当一回事。而是关切地问小周氏:“爱妃,为什么那个宋九将窅娘送到南海?”

宋九不合理的安排,让李煜乱了手脚。

……

“陛下,今年澶州河又决,臣以为朝廷当派一个得力大吏,驻守澶州,以求永治河患。”宋九道。

虽朝廷两府于政事堂议事,可是赵匡义亲力亲为,时常来政事堂参与决策。

这是宋九于政事堂上的一次对话。

赵匡义问:“宋卿,你以为当派何人去澶州。”

“镇宁节度使刘廷让回京,其节度使空缺出来,臣以为当派赵普为镇宁节度使兼知澶州,以求解决黄河河患问题。”

“易安,朝廷在收回节度使之时,你何出此言?”卢多逊惊讶地说道。

不但卢多逊不解,其他几个宰相同样也不解,宋九就是肚量大,也不能大到这种地步。

赵匡义有些不悦,道:“赵公劳苦功高,晚年当在京城享清福,宋卿为何复让他劳累?”

宋九不作声了。

政事堂散后,卢多逊还在问:“易安,你有什么想法?”

傻了不成。

宋九有苦难言。

赵普在洛阳也不妥,洛阳有许多高官名将致仕,迁居于洛阳,这些人影响力不小。到京城更是不妥。

所以宋九建议让赵普去澶州复代节度使之职,若那样,失去了京城,失去了洛阳,赵普年事渐高,那怕又重新给了他实权,但只能乖乖呆在澶州了。

这是对付赵普最好的办法。

赵普才来京城时宋九不能说,忍到现在,仍因为卢多逊的坚持,让赵匡义否决。

当然,宋九可以傻呼呼地与卢多逊交心,但真交心了,卢多逊未必是一个十恶不赦之辈,可也不是一个温顺善良之辈,以后必被卢多逊多次利用,成了卢多逊的棋子。

所以宋九不能解释。

他看了一眼卢多逊,心想,赵匡义没将赵普放在眼中,那是他有底气。

可你卢多逊算什么?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战友。

你恨不能一脚将赵普踩死,可能成功吗?大半天宋九才憋出一句:“卢公,若赵公在京城,不出五年,他必为首相也。”

第三百四十二章亲事

“易安,你杞人忧天哪。”卢多逊大笑道。

宋九没有将卢多逊当交心朋友,卢多逊也不会将宋九当交心朋友。宋九可能会前途无量,但野心不大,因此两人不算朋友,也不算是敌人。然而宋九的提醒,卢多逊依然不当一回事。

仿佛为了证明宋九是杞人忧天,在卢多逊蛊惑下,赵匡义再次对赵普下手,但不是赵普本人,而是他的亲家李崇矩。

先是将李崇矩调到广南任为邕贵浔横钦窦诸州都巡检使。

所谓都巡检使,就是边境巡查总防卫官员,不算是小官,但对于李崇矩,那是超级贬职了,况且又是在岭南。

李崇矩刚刚动身,朝廷再贬,调到琼崖儋任职,也就是海南岛。

宋九没有阻止,也没有参与。

他正在思考一件事。

先是高保寅建议,请朝廷裁减各节度使领支郡之权,但那是对付赵普的,不能当真。接着,虢州知州许昌裔向朝廷投诉保平节度使杜审进胡乱处理政务。

朝廷派左拾遗李瀚前去调查,李瀚回来后禀报说是各节度使管辖州县,都是派自己亲信掌管税务,对当地商业造成极大影响,导致各地货物不能畅通无阻,希望朝廷取消节度使管辖州县的权利。

赵匡义意许。

这才是真正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总共两次削减节度使,第一次是石守信。高怀德他们,第二次是郭从义。王彦超等五人,另外还有一些人老病死去,或者其他原因,如符彦卿,韩令坤他们。

但这不是杯酒释兵权的真正含义。

两次释去十几位节度使之职,还有符彦卿,韩令坤他们病死老死犯错误拿下的节度使,看似数量减少。实际没有减少多少,因为朝廷也提拨了新的节度使,石守信与王审琦等人,后来又重新授予了节度使之职,以及开疆拓土产生的新的节度使。

它真正的意义是释兵权!

通过两次交流式的罢免诸多节度使,与唐朝相比,朝廷有了任命罢免调动节度使的权利。减少了各节度使管辖州县的数量,又于他们管辖州县设置知县知州,从节度使手中收回一些行政权与财权。这才是赵大式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义上台后,又将赵普与向拱等人拿下,但这次释兵权,总体还是沿用赵匡胤时的做法。

然而这一回不同了。以前虽设知州,各节度使还有部分处理各州政务的权利,也有税务之权,一旦全部收回朝廷,手中要权没权。要钱没钱,如何总领部下数千厢兵?

一旦执行后。节度使就会成为真正的名存实亡,彻底成为三公三师一样的虚职。虽然宋九对此早有准备,可初听到时,还如晴天霹雳一般。

它可不是小事件,甚至成为导致宋朝虚弱的根本之一。

然而宋九不知如何劝阻。

宋九正在沉思,李昉过来求见。

“见过宋公。”

“明远,勿用客套,有何贵干?”

李昉挥手让手下堂吏抬着许多书籍与手稿进来。

赵匡义削减兵权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倡导文治。第一件事是让李昉与扈蒙等十八名官员带着一些文吏修著《太平广记》与《太平御览》。

这是后来的名字,现在未修好,也未命名,太平御览起初名字叫太平总类,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类,一千卷,征收的各类书籍多达一千七百多本,主要是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

相当于稍稍缩小版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太平广记收录的是各类小说,以及野史等杂书,甚至包括一些黄色小说。

第二件事是修三馆,原三馆是在长庆门东北,几十间破房屋,湫隘卑痹,仅庇风雨,周庐徼道,卫士驺卒,嘈杂其旁。以至三馆学士来办公,或者写文书,都躲得远远的,不敢呆在三馆内。而且随着江南收回来,也收集了许多书籍,三馆格外拥挤。

因此赵匡义下诏于升龙门东北修建新三馆,东廊为昭文书库,西廊为史部群书,南廊为集贤书库,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六部图书,并且亲自设计,轮奂壮丽,胜于内宫诸殿。

对此宋九是持赞成意见的,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中国成为后世唯一的真正文明古国,正是因为文明没有中断,之所以文明没有中断,正是这些书籍带来的文明传递。

宋九仅是要求未来三馆建成后,准书院派学子前来抄录不保密的各类书籍图籍,以便文治天下。

实际是赵匡义那个未出世的八贤王赵元俨将来一个婢女会烧掉三馆,使大半书籍烧没了,宋九勉强记得这件事,因为他的推动,可能不会烧,可能还会烧。

书院抄录后,等于又备了一份备本,甚至以后的白鹿洞等书院再抄录,那么这些书籍将会全部保留下来。现在不珍惜,一千年后每一本书籍皆是宝贝儿。

但不能直接说出来。

宋九说了,赵匡义也准了。

李昉来正是为了太平广记许多书籍作者名字而来的。

太平广记收录的是小说,各种野史杂记,包括戏曲。宋九未动手写什么小说,可从他嘴中传出各种故事,流传到坊间,包括西游记,又经说书人编写后,进一步传扬开来。

还有书院编写的各类书籍,以及宋九请的文人编写的各类长编戏剧,这两者没关系,但是前者作者弄不清楚,署名是各类说书人,实际故事来源是宋九。

一旦编录,必须注明清楚,它也是一种荣誉。

而且不少。经李昉收录后,多达一百多卷。

宋九哈哈一乐。道:“明远,名字重要,还是内容重要?”

“但这些内容都是宋公想的。”

“没关系,当时逗家人一乐罢了,再经传扬,我看过,良莠不齐,写得好的是他们的本事。我能不能占有其名,写得不好的,格调低下,更不能将我的名字写在上面。”

“倒也是。”

“明远,做好这件事,不怕花钱,我支持。一旦做好了,将是垂名青史的大事件。”

“不敢,蒙受皇上信任,心中戚戚……宋公,我还想请教一件事,李公南贬……”

“明远。”宋九脸色一阴,道:“汝是君子,何谓君子,温良恭俭让,不会勉人为难。如我的小妾扣于契丹,我有能力将她救回来?”

宋九对李崇矩不恶。然而当年李崇矩的事做得是不厚道。赵匡胤设枢密院与三司,正是切割宰相之权。因此后来以楚昭辅为三司使,李崇矩为枢密使,赵普为中书门下平章事。

赵匡胤希望的是三个部门形成一种鼎足,再用他的平衡之道,他的帝位就安心了。

做为李崇矩,不一定非要与赵普闹矛盾,但当时的赵普镇压赵匡义,击杀姚恕,将符彦卿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