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含经随身剪辑-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9。虽为极恶原,悔过渐复薄;是时于世间,根本皆消灭。
    莫为父母、妻子、沙门、婆罗门施行于恶,习其恶行。(增·四七一)

  ※波斯匿王为了争夺王位,杀了很多同父异母的兄弟(庶母百子),使得他
    后来心中感到很不安,而来向佛陀忏悔,佛陀因此为他说这段经。
    为恶,不管理由有多么地堂皇,也不管是不是为了自己,受苦报的,终究
    还是自己。这是因为恶行,会造成内心的不安,也长养了自己为恶的习性
    啊。
    发自内心真诚的悔过,能激发出远离过错的决心与毅力。所以,经文会说
    ,悔过可以使恶业的影响力,随著时间的增长,而渐渐地转薄,甚至于完
    全消失了。

 50。云何为第一义空经?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
    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灭尽,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除俗数法。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
    至纯大苦聚集起。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
    乃至纯大苦聚灭。(杂·三一三)(第一义空经)

  ※看到了一样东西时,是因为有正常的眼球、视觉神经;有合适的光线、距
    离、注意力;以及有足够大的东西::等等条件的充份配合,才完成的,
    并不是有一个主掌「看」的东西来了。东西离开视线了,则是这许多条件
    的任何一个不再存在了,而不是那个主掌「看」的东西离去了。
    像这样,「看」这件事,因为实在是有很多因缘条件,同时聚集,共同组
    合,才完成的,所以,只适合说,有「看」这样的现象存在,但找不到创
    造这个现象的主宰者。
    同样地,只有从这个五蕴(这辈子),到另一个五蕴(下辈子),不断地
    展现著业报的现象,而没有一个在制造业报,或者承受业报的核心。
    然而,人们因为不了解这样的事实,无法接受只有生生灭灭的业报,而没
    有造业者──业报的「不实而生」,所以,就常常为业报所折磨了。
    经中所说的俗数法,就是缘起法,也是指一次次(数)反覆生死、忧苦的
    生命缘起现象。
    而从生命缘起的逆转(还灭)来说,就是生死、忧苦的止息;也是经中所
    说的「第一义空」了,请参考本《剪辑》第十二单元。
    受业报的苦、乐,还是对执取我见、贪爱的染著凡夫说的吧!

 51。若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作无我业,于末来世,谁当受报?
    世尊:色无常,是苦,是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见者,是为
    正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一O四)

  ※佛陀在解答有关五蕴的种种问题时,谈到在我们的五蕴中,不会有一个「
    我」这样不变的核心存在。这时,在大众中,有人心想:假如五蕴中,没
    有一个不变的核心,是我的主体,那么,下一辈子,又会是谁在承受业报
    呢?
    佛陀知道有人起了这样的念头,于是,又再一次地解说五蕴是无常的,是
    苦的,是不断变化著的道理,然后归结到,五蕴中,不会有一个不变的核
    心「我」,当然,也不会有什么东西,是属于这个核心「我」的,这就是
    「正见」了。
    佛陀的解答,没有直接说谁在受业报,表面上看来,好像是答非所问。其
    实,佛陀是直接从问题的根本错误处──我见,来著手纠正的。也就是说
    ,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事实上不存在的错误,所以,是没有办法,直接作
    正面回答,说是谁(或不是谁)在受业报的。

 52。尊者舍利弗言:世尊说苦乐从缘起生故,苦乐自作者,他作、自他作、非
    自非他无因作说者,彼亦从缘起生。
    若言不从缘生者;不从触生者,无有是处。(杂·三四二)

  ※业报的展现──苦、乐,必然不会是自己发生的(自作),也不会是来自
    于不相关的第三者(他作),或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无因作)。如果说
    不由因缘产生,不从触(认知)产生,那么,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七、欲爱

    欲爱,包含了对异性的欲,对亲人的爱,对好友的情,对所有自认为属于
    「我」所拥有一切的黏著,乃至于对自己的生命之爱。这些粗重、细潜程
    度不同的爱,是情感上的执著。然而,它们都有著共同的根源,那就是理
    智、观念上的执著──认为生命中,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核心,不会被改变
    ,就像基本元素性质一样的真正我(真我),在主控著,这就是佛教典籍
    里,常说的「我执」──对「真我」的执著。
    欲爱,也称为欲贪、贪爱、爱染。它总带著想要得更多,要得更久的冲动
    ,而不甘于随顺因缘条件。所以,就会让人们:因为得不到而渴求,因为
    拥有而怕失去。一旦失去了,轻者舍不得,觉得好可惜,重者恐怕就会忧
    悲恼苦,觉得痛不欲生了。
    欲爱,在所有生命的苦迫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53。一曰抟食唣细,二曰更乐(触),三曰意念,四曰识也。
    彼四食者,因爱、习爱,从爱而生,由爱有也。
    (中·二O一)(□帝经)

  ※四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四种食物分类:包括饮食(抟食),情感(触↓
    受),活下去的意愿(意念),以及攀缘执取,为贪爱所染的识(请参考
    本《剪辑》第二六条经文)。虽细分为四,但也可以略分为二:即属于物
    质上的第一种,以及属于精神上的其它三种。而更进一步,可以再归结为
    一类,那就是欲爱了。所以说:
    欲爱,是滋润著这个杂染生命,最重要的养料。

 54。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
    譬如狗,绳系著柱,结系不断故,顺柱而转,若住、若卧,不离于柱。
    如是凡愚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不离贪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
    渴,轮回于色、受、想、行、识,随色、受、想、行、识转,若住、若卧
    ,不离于色、受、想、行、识。(杂·四四)

 55。①贪欲、②镇恚、③□慢、④疑、⑤疑、⑥见、⑦欲世间;此七使,使众
    生永处幽□,缠结其身,流转世间,无有休息,亦不能知生死根原。
    犹如彼二牛,一黑一白,共同一轭,共相牵引,不得相远。
    由此七使,便有三恶趣:地狱、畜生、饿鬼;由此七使,不能得度弊魔境
    界。(增·三五七)

  ※使,通常以烦恼的概念来诠释。然而,使,亦含有驱使的意思。七使,就
    是七种驱使众生,流转生死的力量。经文又说,七使之中,以贪欲使与无
    明(疑)使领衔,其余五使,追随在后。这就可以归结众生的生死为:「
    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了。
    什么是无明呢?根深蒂固,不符合事实真相的认知与冲动,统称为无明,
    这是属于理智上的染著。其中,又当以执著「有我」的错误认知,最为主
    要。
    贪爱,虽然是根缘于无明,而表现于情感上的,然而,属于情感上的贪爱
    ,也还能更增加理智上的浑沌呢!
    像这样,人们被贪爱这条绳子,圈在无明这根柱子上,一直在生与死中间
    漂泊,离不开「长夜轮回生死」的苦海。

 56。爱为网、为胶、为泉、为藕根、为乱草、为絮,从此世至他世,从他世至
    此世,往来流转,无不转时。(杂·九七六)

  ※爱,就像一张纵横纠葛,错综复杂的天罗地网,教人难以脱离;也像随风
    轻飘,处处附著的芒絮,不知不觉地,就又黏上来了,泉涌不断地与众生
    形影相随,而且从这辈子,跟到下辈子,永远没有止息的时候。
    当自警惕啊!

 57。诸有众生,兴欲爱想,便生欲爱,长夜习之,无有厌足。(增·一三六)

  ※人们心中想著欲爱,欲爱的需求,就不由得地生起来了。这是长久以来,
    人们的习性,以及行为的模式啊!
    欲爱,就像个无底洞,永远都填不满。

 58。众生未离欲,为欲爱所食,为欲热所热,而行于欲。如是,欲转增多,欲
    爱转广,然彼反以欲爱为乐。
    若不断欲、不离欲爱,内息心,已行、当行、今行者,终无是处。
    (中·一五三)(须闲经)

  ※欲爱,催促著人们不停地追求著。追求中的人们,忍受著所求未得的煎熬
    (为欲热所热),而得手的人们,在成功的欢悦下,很快地,就忘了从前
    经历的煎熬,反而以欲爱为乐,于是,欲爱就更多了。
    像这样,人们沈迷于欲海之中,而不能自拔,就像甘心为欲所食一样。所
    以说,如果不能断除贪欲,不能离开欲爱,而想获得内心的平静(内息心
    ),那是永远也做不到的啊!

 59。怨憎、恩爱,此二法由爱兴,由爱生,由爱成,由爱起。
    当学除其爱,不令使生。(增·一七四)

 60。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中·二一六)(爱生经)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梵志,他所疼爱的独生子死了,使得他哀伤过度,不
    吃不喝也顾不了自己的仪容,每天只顾到儿子的坟墓去哭,没有办法过正
    常人的生活,佛陀因而为他作了这样的开导。然而,这位梵志虽然活生生
    的经历了这样的痛苦,却仍然无法觉悟,听不进佛陀的开导,调头就走。
    对凡夫来说,由于执著,愁忧、怨憎,总是在爱的后面,悄悄地、紧紧地
    跟随著。然而,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跟在后面的愁忧与怨憎,不愿
    意去正视它,只顾歌颂著眼前的爱。

 61。佛告聚落主:是故,当知众生种种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
    欲生,欲习(集),欲起,欲因,欲缘而生众苦。(杂·九O五)

  ※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所欲不得,这是佛经中,所
    列举的人生「八苦」。八种苦中的后四种,是属于心理上的,很明显地,
    都是来自于欲了。即使是偏于身体上的前四种苦,如果没有欲的催化,也
    不会造成心里困扰的。所以经中会说,一切苦,都以欲为主要的起因了。

 62。于色、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
    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杂·七)

  ※「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啊!原来,是我们舍不得离开「爱喜」──爱喜著苦,才不得解脱的啊!
    想一想,有哪一次的忧、悲、恼、苦,不是由于自己昧于因缘的执著呢?
    真是「烦恼皆自寻」啊!

 63。不见一法最胜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缚著牢狱,无有解已:所谓男
    子见女色(女子见男色)已,便起想著,意甚爱敬。意不舍离,周旋往来
    ,今世后世,回转五道,动历劫数。
    是故,当除诸色,莫起想著。(增·五九)

  ※存在两性间的恩爱,是这个世间最普遍,而且是最强烈的特性了。这是男
    女双方都存在的,所以经中说「男子见女色」、「女子见男色」,分别以
    两个经来作叙述。此处只是为了简略,而并作一经表示,原典中,看不出
    有以哪一种性别为中心的意图。
    男女间的情欲,是人们认为最美妙、最吸引人,而且最能有深刻、长远影
    响的了。经中说,其威力,甚且可以持续达好几个宇宙生灭的时间(动历
    劫数)呢!

 64。尊者多耆奢,入城乞食,见一女人,极为端正,见已,心意错乱。
    阿难报曰:「知欲颠倒法,心意极炽然;当除想像念,欲意便自休。」
    尊者多耆奢,生此想念:汝今形体骨立皮缠,亦如画瓶,内盛不净,诳惑
    世人,令发乱想。观彼女人,从头至足,此形体中,有何可贪?三十六物
    皆悉不净。
    今观他形,为不如自观身中,此欲为从何生?为从地种、水种、火种、风
    种生耶?
    是时,尊者便作是念:此欲者,但从思想生。
     欲我知如本,但以思想生;非我思想汝,则汝而不有。
     色如聚沫,痛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最胜所说。
     思惟此已,尽观诸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