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清-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他不是给云阳示警了么?”邓名到没有像其他几个人那么激动,平心静气地对使者说道:“你刚才不是说,熊兰也没有留难我们的人,还把所有的船都交给他们了么?”

“算这厮还有点良心,冲这个,等抓到他我可以给他一个痛快。”周开荒说道。

邓名不置可否地一笑,对使者说道:“继续讲。”

“万县投降后,王明德先到,高明瞻后到,在万县整顿了几天兵马后,又想进攻云阳,幸好我们的人把万县的船都带来了,两贼的船又要回重庆运粮,一时不能出动。等他们筹备好粮草后,我军就放弃了云阳,全军退回了奉节。”

“看,熊兰的良心又多了一点。”邓名不给部下反驳的机会,评价完就再次对使者说道:“继续。”

“看起来贼人是想突袭奉节的,但他们在云阳一颗粮食也没找到,只好继续回重庆运粮,这时文督师已经得到消息,就从夷陵赶回了奉节……”虽然文安之觉得湖广形势一片大好,但奉节是万万不容有失的,因为若是被清军夺取奉节、控制夔门附近,就等于堵住了三峡的入口,虽然清军很难趁势向三峡进攻,但明军想逆流而上,冲出夔门天险夺回奉节也异常困难。

使者还告诉邓名,文安之决定赶回奉节后,立刻给袁宗第和贺珍那里去信,让他们二人派出援兵,现在奉节除了文安之直属的两千甲兵外,还有这两路派来的一千多战兵。现在奉节的兵力称得上雄厚,不是清军轻易能够窥探的。

“袁将军和贺将军,怎么早没有派兵增援奉节?”邓名听完后立刻问道。

“他们二人都不知道督师的心意,”使者感觉邓名似乎有些不满,就把文安之的意思复述给邓名听:“两位将军本来都在训练士兵,当时文督师人在夷陵,他们不知道文督师是不是有意全力攻下湖广,所以就没有立刻派去援兵;后来见到文督师的传檄后,立刻都派了五、六百精兵,日夜兼程赶去了奉节,差不多和文督师前后脚赶到的。”

“所以没人会去救万县的,”邓名轻叹了一声:“熊千总若是求救的话,恐怕没人会给他派去援军的吧。”

任堂听得眼睛都瞪大了:“提督此言何意?难道提督觉得熊贼投降献城,不是罪该万死而是情有可原么?若是提督这样想,那置誓死抵抗的将士于何地?”

“我没有说誓死抵抗不对,我也没说会轻饶了熊千总。”邓名摆摆手,表示不想讨论这个问题:“我只是觉得,这次鞑子攻占万县、威胁奉节,实在有很大的原因是我们考虑不周,通讯不畅,才给了鞑子这样的机会。”

既然奉节暂时无忧,邓名就放下心来,继续按部就班地向夔东运送物资和兵力。

这时任堂的目光转移到了邓名那摞草图上,看着最上面一张纸上弯弯曲曲的线条,任堂好奇地问道:“提督是在画地图么?”

任堂凑近一些,盯着那图认真地看着:“好像不是长江,哦,我也不知道上游是怎么走向的,这条交叉的线条呢?难道是汉水?”

邓名哈哈大笑起来,半天后止住笑,摇头道:“和军事无关,我随便画的。”

任堂的问题也引出了邓名的一个疑问,他问周围的四个卫士和那个使者:“你们觉得女人的小脚很好看么?”

任堂一愣,而周开荒和李星汉则对视一眼,眼中都有笑意:邓先生虽然智勇双全,但终究也是血气方刚的青年男子啊,能放下身段和我们讨论这种男人的问题,更说明邓先生信任我们啊。

“当然喽,”武保平答道:“女人家脚尖弓短,才好看啊。”

众人纷纷称是,任堂虽然是个士人,但终究也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同样笑道:“正是,十分颜色,至少有三分在尖尖的脚上啊。”

“哦。”邓名点点头,这几天他听说钟祥的裹脚布卖得很好,价格翻了好几番。由于浙军小脚家属的示范作用,不少明军军官又在李来亨耳边抱怨,导致虎帅采购了一大批这种奢侈品,打算等返回夔东后再分给手下军官,听到这个风声后,不少女营的妇女也去询问这种奢侈品的使用方法。邓名当然不赞同这种制造残疾人的行为,但他自问也管不到明军高级军官的家里去,现在由于还有行军需要,加上闯营的传统,邓名估计不会有很多妇女变成残疾;但如果不想点办法,随着明军实力增强,根据地越来越稳定,军官待遇越来越好,邓名知道迟早会有大批的妇女受害。

又说了一会儿,邓名视察军队的时间到了,就起身离开营帐,几个卫士也跟了出去。

……

“先生这画的到底是什么?”巡营结束后,李星汉、周开荒、任堂和武保平四个人聚在一起,研究着他们从邓名桌上偷来的图画,李星汉凝神看了好久,绝望地叫道:“完全看不懂嘛。”

“肯定不是船。”周开荒说道,刚才乍一看到这东西时,武保平就鲁莽地断定这是一种尖头船:“你看,这杆子在底下,你说这是桅杆?谁家的桅杆长在船底下?要或是舵,也用不了这么长的杆子吧?再说帆放哪?”

“那你说是什么?”武保平无法抵抗周开荒的质问,就反问道:“若这不是独木舟的话,你说是什么?”

“我不知道,反正不是独木舟,独木舟要这个杆子做什么?再说……”周开荒指着另外一张图上的画叫道:“这两个差不多吧,但是这张的船底……不,这个像船一样玩意的底上,是一个尖楔子,你家的独木舟还带木楔子的?”

“这是军靴!”一直没有说话的任堂在苦苦思索后,终于不再沉默,信心十足地说道:“对,这是一种新的军靴。”

“哦?”另外三个人又凑过去看,不得不承认任堂说的好像有点道理。

“尖头的靴子?还没有靴筒?”武保平仍对独木舟有些恋恋不舍。

“尖头正好用来踢人。”任堂越看越有把握:“没有靴筒是为了省料子,我们现在还穷!穷人要穷过。”

“那后头这个钉子和楔子是干什么用的?”周开荒拿手比划了一下:“若是靴子的话,这尖楔子得有好几寸了吧?这不好走路吧?”

“这是震慑敌军用的,”任堂胸有成竹,脸上露出一种万事尽在掌握的微笑:“穿着这种靴子,然看上去就要高很多,对面一看我们这边都是铁塔一般的汉子,鞑子的腿自己就要软上几分。”

……

余姚。

听到从街道上传来的“城破啦”的喊声时,胡府里的人都惊讶不已,昨天浙军才到城下扎营,没想到今日明军就能一鼓破城。

惊慌的喊声逐渐平息,很快就传来新的喊声,是明军的安民宣告。

这次带兵攻打余姚的是张煌言,城内百姓都知道张尚书军纪严明,等到明军完全控制城池后,很快就走出家门回到街市上。不久胡府的仆人也打探回消息来,说明军动作神速,一早上就挖塌了东面的城墙。

“哦。”胡缙绅点点头,下令收拾行装,打算带着全家老小去乡下避难,等清军收复余姚、停止洗城后再回来。

日落后,看门的老仆看到胡缙绅一个人走了过来,连忙问道:“老爷,有什么事么?”

“你先下去吧,我在这里等一个老朋友。”胡缙绅把门子打发走,守着一盏蜡烛独自坐在门房里。

一直等到子夜前后,胡缙绅突然听到轻轻的敲门声,他急忙走到门前,放下门闩拉开一个细缝,黑夜里,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胡兄。”来人轻声确认道。

“快进来。”

胡缙绅把一身黑衣的人放进大门,两人齐心合力关上大门,落下门闩。接着两人一前一后,步履匆匆地走到后宅,来到一幢偏房前——余姚的人都知道,乐善好施的胡老爷几年前收留了一个流浪到此的北方落魄读书人,后来还招他入赘,这间偏房就是名叫王士元的士子和胡小姐的居所。

虽然是在自己家中,胡缙绅却表现得像是在做贼一般,轻轻地扣了扣女婿的房门,门“呀”的一声打开了,胡缙绅和黑衣人都一闪而入。

屋内,穿戴整齐的王士元一脸严肃地看着岳父和黑衣人。

回身把房门小心地关严后,黑衣人转过身来,面对着王士元站好。

像是猜到了对方即将的行动,年轻人急忙向前两步,低声叫道:“张尚书不必多礼。”

但黑衣人充耳不闻,仍是大礼拜倒,口中唤道:“微臣张煌言,叩见大王。”

第18节拒绝

王士元本名朱慈焕,是崇祯皇帝的五皇子,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其三哥、四哥不知下落,王士元也就是朱慈焕俗称朱三太子。张煌言虽然和朱三太子没有见过面,但作为明朝的忠臣,他见到王士元自然也会大礼参拜。

之前朱三太子藏身余姚胡缙绅家中一事,张煌言也有所耳闻,曾几次派人到他老朋友胡缙绅家中,试图把三太子接到舟山明军基地中,但每次都无功而返。不但没有接到人,而且胡缙绅还屡次嘱咐张煌言的秘使,让他们不要对位宣扬。

对此张煌言心里相当不满,觉得胡缙绅没有把三太子的安危放在心上,但他也无力进攻余姚,带兵来保护三太子脱离清军控制区。在南京城下时,邓名把记录有爆破技巧的笔记赠给了张煌言和郑成功,又帮浙军训练了几千甲士,让张煌言的实力远较出兵前强大。马逢知起义后,不敢在江苏境内多呆,更不敢越过长江进攻江北,就带领兵马南下围攻杭州,经过大肆扩充兵力后,现在马逢知已经拥兵十万,把杭州包围得水泄不通。趁着马逢知吸引住了浙江清军的主力,张煌言就在杭州湾登陆,直取余姚,一方面是为了呼应杭州城下的马逢知所部,一方面也是为了来保护朱三太子。

张煌言并不敢说能够顶住清军的反扑,也不知道胡缙绅是否愿意抛弃产业前去舟山,为了老朋友将来的全族安危考虑,张煌言就只身来见朱三太子和胡缙绅。如果后者不愿意离开家乡的话,张煌言就打算秘密将朱三太子带走,不泄露胡缙绅的义举,以免他的家族遭到清军的报复。

行礼完毕后,张煌言就站起身,询问了一番王士元这些年来的经历,然后稍微发泄了一番心中的不满,责备胡缙绅道:“为何迟迟不让大王去舟山?置大王于险境,岂是忠臣孝子所为?”

胡缙绅脸上露出些尴尬之色,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

而王士元则张口说道:“张尚书,是我自己不想去舟山。”

“啊。”张煌言吓了一跳,略一思索变得更加生气,继续责备胡缙绅道:“是不是你担心三太祖会在路上遇到险情?你真是糊涂啊,我既然派人来接三太子,一定是有把握的,难道在这里就不会遇到危险了吗?”

“我觉得这里更安全,鞑子想不到我就躲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依旧是王士元作答,他对外的身份是王士元的赘婿,和妾生子一样,这个身份也是极其受人鄙视的。甚至赘婿的身份可能要更差一些,是自己主动放弃祖宗,改认妻子的祖先为祖先,在这个时代一般人即使到了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出此下策。王士元这么做,就会让周围人认定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小人物,既然没有人瞧得起赘婿,那自然也不会有人关注他。

以前几次张煌言秘密派人来胡缙绅这里来,王士元都拒绝与使者见面,不希望张煌言继续与自己联系。今天实在躲不过了,王士元只好亲自出面,他认为张煌言就是想利用自己的身份做一面旗帜,号召更多的士绅、百姓起来反抗满清统治,而王士元根本不想当这面旗帜,所以就需要让张煌言死了这条心:“我已经改名换姓了,不是什么大王了,只想和妻子孩子好好活下去,还请张尚书不要苦苦相逼。”

“这……”张煌言吃惊得说不出话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张煌言本人是英雄豪杰,二十几岁就挺身而出,冒着巨大的风险去说服已经投降清廷的武将反正,后来更亲自带兵与清廷交战,屡败屡战,对清廷一次次的劝降嗤之以鼻,抵抗异族、振兴中华的决心从来不曾动摇过。正因为张煌言是这样的人,所以他很难理解王士元为什么甘心苟且偷生,其他人也就罢了,但王士元是大明的皇子,是崇祯的遗孤,片刻后张煌言又一次把怒火投向胡缙绅:“是你!一定是你在蛊惑大王,你这奸贼,我张煌言与你势不两立!”

“张大人小声一些。”听张煌言声音越来越高亢,王士元焦急地说道:“莫要让周围人听见了!”

愣了片刻后,张煌言再次劝说道:“大王,这天下是您的祖业,是您的祖先栉风沐雨得来的,现在虏势虽然猖獗,但海内数十万忠义之士,仍打着朝廷的旗号,与鞑子浴血奋战。大王是烈皇的皇子,若是让天下人知道连大王都不肯为祖业一战,那这么多将士心里又会怎么想?”

“那就不要让天下人知道我是先皇皇子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