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清-第1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言安抚过这些地方豪强、缙绅的家仆后,明军就纪律严明地从他们的坞堡、大宅边经过,绝不在他们的土地上为非作歹。

“这就是所谓的官兵、王师气象,”任堂已经发现邓名对这种拉拢人心的方式并不在行,就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各种注意事项。地方上的豪强和缙绅向明军贡献物资,换取明军的口头赞扬和秋毫无犯——通过这种交易,豪强向明军表示:他们会在明清争霸中持中立的态度;而明军则表示承认他们的缙绅地位,默许他们的中立。

“洪承畴老贼修筑五千里防线,巩固江防阻挡王师入境,就是为了隔绝王师和缙绅的联络,但这次我们只要做得妥贴得当,湖广的士人就会知道我们乃是堂堂的王师,而不是什么不懂规矩的流寇。”任堂对明军的表现很满意,邓名的举止会通过这些人嘴散布出去,只要这种武装游行进行几次,哪怕不攻城掠地,也能有效消除湖广豪强对明军的畏惧和敌意。这不但可以降低将来光复湖广的难度,还便于建立统治:“但如果有人胆敢违抗提督的命令,连面子都不给一个,那就算拼着损兵折将,也要把他的家族连根拔起。”

相比地方上的豪强,县城就比较麻烦一些,作为清廷任命的官员,县令的抗拒情绪要强烈得多,而且也难民心存侥幸,希望靠守住城池为自己谋取更好的前程。

“现在湖广地方上空虚无比,说不定他们就服软了,但如果不服的话,”任堂生怕邓名到时候又会心软,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他打预防针:“提督如果想少攻城、少死人的话,就绝不能对负隅顽抗的县城客气。”

“我知道了。”邓名诚恳地接受了意见,同时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到底为什么会给任堂留下如此的印象?之前在谷城等地时,对于负隅顽抗清军邓名从来没有手软过。

不过在向湖广府县发出最后通牒前,一位来自武昌的密使赶到邓名的营地。

“周举人?稀客,稀客。”邓名打量着眼前的老熟人,感到对方身上显露出了一些之前不曾有过的威严,目光中也有了更多的自信:“周举人前来有何要事?”

“特来恭贺提督大捷。”虽然已经是十月初,周培公手中依旧摇着一把折扇,和邓名行礼过后,稳稳地坐在给他的椅子上。

自从得知邓名回师后,湖广东部的告急的使者就一拨拨地赶到武昌府;明军通过九江等地后,江西方面也派人向武昌报警。两江总督衙门闻讯后并没有排除增援部队,而是派谈判专家周培公出马,同行的还有一些张长庚新近提拔的心腹,周培公奉命星夜赶往武昌下游,全权负责各府的防御工作。

此时邓名身边只有几个卫士而已,任堂也在其中——周培公到之前他正在和邓名讨论给府县的檄文该如何措辞。其他的卫士都见过周培公,但对于任堂则是第一次,对周培公和邓名的交情也一无所知——邓名他们都没想到会这么早见到周培公,这些天任堂又忙着教课,因此还不知晓武昌城下的交易。知道对面的周培公是敌非友,但看到对方气定神闲的姿态,任堂也暗暗心折,在心理赞了一声:“好胆色。”

“给周先生上茶。”

周培公不慌不忙地啜了两口茶水,才慢悠悠地说道:“此番前来,是要向提督讨要欠账的。”

“欠账?什么欠账?”邓名顿时糊涂了。

“赎城费嘛,”周培公微微一笑,从袖子里掏出一张纸:“这是账单,请提督过目。”

邓名离开武昌前并没有通知周培公,若是张长庚得知邓名离去后、觉得没有危险了就拒不付账的话,邓名也不会感到奇怪,但他没想到的是张长庚不但继续缴纳赎城费,而且还让明军因此欠下了巨额债务。

把周培公的账单拿到手中看了一遍,邓名顿时感到一个脑袋变得有两个大,急忙叫道:“有请虎帅来议事。”

李来亨很快就赶到邓名的营帐,他进帐后,周培公也起来行了一礼:“虎帅。”

“原来是周举人。”李来亨马上也认出了来人,马上满面堆笑:“周举人近来可好。”

“拖虎帅的福,家里一起都好……”周培公又变戏法一般地从怀里掏出了一个锦盒:“听说虎帅的公子生辰快到了,特备了薄礼一份,还望笑纳。”

“周先生客气了。”李来亨谢绝道:“不好让周先生破费。”

“一点小心意而已,值不了几个钱。”周培公却不容李来亨拒绝,把锦盒硬塞给了他,虽然看不见里面装的什么东西,但光看外面那精致的锦盒,也知道绝对便宜不了:“等虎帅回到武昌,巡抚大人还会有一份庆生礼送上。”

看到李来亨和对面这个清军的使者聊起了家长里短,任堂感到脑子一阵阵发懵:这还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么?怎么看着倒像是交情深厚的老友?

李来亨推辞不过,只好把锦盒收起来,走到邓名身边,才看了那账单一眼,顿时神色骤变,差点一蹦三尺高,向周培公叫道:“我怎么会欠你们这么多钱?”

此时周培公又已经坐下,正慢条斯理地品茶,听到李来亨发问后,周培公微笑着说道:“提督和虎帅往下看,上面都写得分明。”

邓名和李来亨从张长庚那里先后拿到了一百多万两、不到二百万两的白银,很快赎城费张长庚就改用粮食、布匹、船只支付,但他的回扣依然要收黄金。再往后,周培公又说服明军接受盔甲和武器,同时为张长庚争取到了二成五的回扣(内含张长庚的封口经费),再加上周培公的那一成中介费,明军总计要给清方三成五的报酬。

周培公来商议武器、盔甲以及提高回扣率时,邓名已经前去南京,所以他不知道此事。李来亨当时倒是还在,但当时已经有好几队明军趁夜潜过武昌,李来亨急着要去和部队回合,武器和盔甲又是急需,就没有多讨价还价答应了周培公的要求。

随着张长庚不停地交货,留在武昌明军不得不大量返还给清方黄金,由于金价持续攀高,明军库存的白银数量更是急剧地减少——周培公很狡猾地与李来亨达成协议:张长庚只接受黄金回扣,每一两黄金固定折算十一两白银。

得知邓名出现在南京后,张长庚确实一度考虑过中止交易,但他还没能下定决心,就得知南京的清军一败涂地,连两江总督郎廷佐都被邓名抓去了。于是在周培公和其他知情幕僚、缙绅的撺掇下,张长庚继续与明军交易。

张长庚和周培公都算是被邓名的糖衣炮弹打中了,二人确定邓名和李来亨都不在武昌附近后,马上也制作了他们的糖衣炮弹去打李来亨的军官,其中包括:美貌的歌女、精美的食物、著名的戏班子等等。

李来亨留下的负责军官虽然对他忠心耿耿,但大多不识字,以前的生活也一直很穷苦,从来没有机会享受过,那里斗得过见多识广的周培公?更何况周培公背后还有一帮老谋深算的缙绅读书人帮他出谋划策,很快就有一批闯营军官被周培公成功软化,在商品价格上做不到据理力争。周培公不但成功地进行了几次抬价活动,还成功地卖给闯营一些高价货物:比如特制的全铁长枪、装有倒刺的羽箭等等。这些武器确实质量更上乘,但其中的附加值也更高,更不用说周培公还漫天要价成功。

现在李来亨的留守部队不但已经把李来亨的那份银子都还给了张长庚,更把邓名的那一半也挪动得一干二净(当初邓名和李来亨的协议是二一添作五),还欠下了张长庚一万八千两黄金的巨额债务,以现在武昌的金价折算,大约是三十万两白银。

李来亨手里根本没有这么多钱,他本来带来的银子大都给部下娶亲用了,邓名在南京分给他的二十万银子,也有部分用在了这上面,还购买了一些船只,现在也就还剩不到十万两银子。不但偿还不了欠张长庚的债务,挪用邓名的银两更是天文数字?李来亨马上大声宣布:“我要仔细算一遍。”

“虎帅请便。”周培公赞同地点点头:“理所应当。”

很快就有人取来算盘,李来亨坐在边上,看着手下一笔一笔开始核对账目。

第14节算账

大概是为了防止邓名不认账,周培公把以往所有的交易都详细记录下来,每一笔记录都配有闯营军官的签收。幕僚一笔一笔地复核的时候,李来亨就在边上坐着,聚精会神地看着他们记录。

没过多一会儿,李来亨就嚷嚷起来:“怎么会要了这么多被服?”

早有防备的周培公不慌不忙地解释道:“眼看就要到冬天了,虎帅的大军难道不需要御寒么?据我所知,虎帅的部下大多没有好棉衣,根本抵御不了寒风。”

李来亨当然没有好棉衣,这些年闯营过得非常艰苦,南明历代朝廷本来就不拨给军饷,就算拿到钱也要用来走私粮食和生铁。不少士兵还穿着他们父辈用过的棉衣,里面的棉花掉了很多,早就彻底压死了,就算是这样的东西,在夔东军中也属于好东西,士兵都珍惜得不得了。夏天的时候,很多士兵都会非常小心地把旧棉套取出来,想方设法重新蓬松一下,然后再一点渣都不落地拾回去,就算棉花已经腐烂了也舍不得扔,掺上些稻草就可以继续使用。

这次手中突然有了一大笔钱后,闯营的军官看什么东西都想要,再加上周培公的股东,就定下了三万套新棉衣。

“但一套棉衣三两银子,这未免也高了吧?”李来亨也很清楚部下这些年日子过得苦,他不止一次地看到士兵因为不小心烧坏了“祖传”的冬衣而放声大哭,所以军官们订棉衣他能理解,只是这三两银子一套……让李来亨有一种被奸商宰了的感觉。

“我提供的棉衣从里到外都是崭新的,棉套全部是用今年才收上来的新棉做成的,外面用的也是上好的亚麻布,结实得很,刀子一下子都扎不进去。”周培公确实是有备而来,不但对交易内容非常熟悉,使用的材质也都心里有数。面对李来亨的质问,周培公对答如流一点儿也不紧张。

“但是三两……就是新棉这也太多了,而且我怎么知道你用的是新棉。”李来亨声音已经低了八度,但仍试图顽抗。

“虎帅休要血口喷人,虽然你我分属敌国,但也不能这样信口诬蔑我周某人的清白!虎帅若是不信尽管可以去抽出几套检验,当面打开,若是里面掺杂了旧棉,我情愿一文不要。”周培公好像受到了很大的侮辱,愤愤然地说道:“贵军要的这么急,一下子就要三万套,又都是今年的新棉,难道棉花价格不会升高么?赶制这么多的棉衣,难道不会引起有心人的注意么?难道不需要封口费,不需要多花钱日夜赶工么?价格高一点又有什么奇怪的?”

李来亨被问得哑口无言,良久后低声说道:“再算便宜一些吧。”

“不行,”周培公摇头道:“这些棉衣本来就是应贵军要求制造的,贵军现在不要,我们卖给谁去?再说这价格也是贵军同意了的,都已经运到了贵军营中。我周某人一向敬重虎帅言出必行,难道我看错了吗?”

对于这些棉衣,周培公很有底气,虽然价格高了一些,但质量确实相当不错,用料正如他所说都是上品——毕竟张长庚也怕给明军借口赖他的回扣。

无奈地把这笔交易的文件放到一边,李来亨让幕僚们继续,本来他还想为明军买的那一大批被子、毯子与周培公理论一番。但它们的情况与棉衣类似,李来亨估计自己也没有胜算,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虽然觉得有点贵,但李来亨想到部下跟着父亲和自己吃了这么多年的苦,有钱了买点被服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又过了片刻,李来亨又嚷了起来:“一千五百根长枪,每杆五两银子,这是什么?你们的枪是金子做的吗?”

“我看看,”周培公从气鼓鼓的李来亨手里接过了交易单,扫了一眼,呵呵笑道:“虎帅太心急了,这下面不是有规格嘛。”接着周培公就念了出来:“枪长两丈,三尺长的精铁枪头,带两尺长的铁套管……”

“那也要不了五两银子!”李来亨叫道。

“虎帅,我们武昌的枪,和贵军中用的那种木头长矛不同,我们枪杆选用上好松木,凡有虫蛀一概不要,虎帅也不希望这些枪在战场上会突然折断吧?而且这也是贵方提出的要求,声称朝廷……嗯,是我们的朝廷的八旗劲旅以骑兵见长,所以要这种两丈长的拒马枪,枪杆的用料要好,能够撑的住骑兵突击。这种枪不但武昌军中没有,就是全天下的绿营中都没有装备过,所以工匠不会制造,我们要选出心灵手巧的老工匠、日夜赶工,才能按时完成这一千五百根长枪……其实这价格已经不算贵了,一开始工匠不熟悉时还做坏了很多,损耗了不少材料,巡抚大人说这些损耗就由我们承担,不与贵方算账了。”

接下来还有刀,一套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