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烈明-第2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是因为地面湿滑,也许是因为胸中的怒气难平,顺治皇帝边说话边走路,一个不慎便是一个踉跄。吓得岳乐和多僖连忙相扶,但顺治皇帝站稳了身形却是气冲冲的甩开了两人的手,直奔北面的慈宁宫。

这个时辰,就连慈宁宫还未开启宫门,顺治皇帝将大门拍的嘭嘭作响,前来开门的内官一开门就吓得匍匐于地。谁也没见过这位少年天子这么龙颜大怒过。顺治皇帝也不理会他们,径直便向宫里走。

沿途的女官、内侍无不惊恐,纷纷匍匐于地,多僖和岳乐诚惶诚恐的跟随在身后,心中叫苦不迭。

太后大玉儿如今却是未曾居住在慈宁宫的正殿。大玉儿甚是喜爱花草,顺治皇帝侍母至孝,迁都来到京师之后,便将原仁寿宫的一部分划归到慈宁宫,由内廷大学士冯铨一手主持。将原有前明的花园扩建,改为如今的慈宁花园。

园中的建筑不多,却是广为种植珍贵草木,让大玉儿欣慰不已。

进入东墙的揽胜门,穿过花间的随墙门,向北不过二十多步,便是慈宁花园的正殿咸若馆。大玉儿如今便安居在这里。

但自从顺治皇帝无意之中看到多尔衮和大玉儿之间的幽会,便是对自己母亲搬到这里来的动机产生了怀疑。因此平日里除了问安,很少主动过来。

今天一大早气势汹汹的登门。就是极为少见的,下面的人早早通知了苏沫儿。

顺治皇帝心中有气,但对于苏沫儿却是无论如何也发不出脾气来。自幼便由她一手抚养长大,福临对苏沫儿总有一种类似于母亲的亲切。但今日里,顺治皇帝却只是哼了一声,便迈步走进咸若馆的前殿。

苏沫儿帮福临脱下外面沾满了雪花的皮氅。又吩咐下人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亲手呈递到福临的手中,没有问福临的来意,只是说太后已经起身,正在梳洗。请皇帝稍等片刻。

福临将奶茶一饮而尽,叹息一声,却是说到了别的事情上,“嬷嬷,昨日里朕已经下了旨意,齐穆赛这些年在宫里任事果敢,立功无数,在侍卫副统领的位置上着实是委屈了他。如今正在筹建九门军巡捕三营,负责京畿治安和皇城安全,朕给他留了一个提督的位置,等过完年,便去上任。你们的婚事也不要再拖了,您在额娘身边二十余年,不仅对额娘忠心耿耿,对朕也是照顾备至,这也权当是朕的一份感激之情吧!”

苏沫儿一愣,心神激荡之下,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作答。还是多僖在旁边轻咳了一声,这才提醒了她,连忙跪倒在福临的面前,却是泪眼婆娑,一个劲的哽咽,却是说不出话来。

说话之间,大玉儿已经从寝殿来到,苏沫儿慌忙站起身来,知道福临这么早登门,一定是有重大的事情,因此对着大玉儿偷偷递了个眼色,边带着多僖和岳乐退了下去。

“皇帝这么早过来,有事?”大玉儿问道。

“敢问额娘,朕还是大清的皇帝吗?为什么册封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的消息朕事先一点都不知情?”

“放肆!”福临直截了当的提问顿时激怒了大玉儿。“你是一国之君,这是人子对母亲说话的态度吗?”

福临却是猛然站起身来,双膝跪倒在大玉儿的面前,身子却是挺得笔直。“朕是皇额娘的儿子,更是大清的一国之君。今日里刚刚从关外传来消息,郑亲王济尔哈朗、礼部侍郎英俄尔岱、宁古塔吴巴海、盛京提督东敏、牛庄统带科尔巴等人的首级全部悬在了盛京的南门之上,我留守盛京的宗亲无一人幸免,所有的被俘士卒更是被发配到朝鲜矿山服苦役,数万人的队伍饥寒交迫,沿途尽是冻饿而死的我大清满人百姓!”

“盛京失陷,关外的土地尽失,祖宗陵寝被明军侵占,这一切都是谁的过错,怎么还会想到在这个时候封他为皇叔父摄政王!这将朕置于何地?将我大清社稷置于何地?”

“还有朕的大哥,肃亲王豪格,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宗人府,这是谁在其中做的手脚,天下人有目共睹、心如明镜!这样的人居然还能占据摄政王的高位!简直是令我我大清宗族蒙羞!”

“住口!”大玉儿忍无可忍,霍然站起身来,手中把玩的一串佛珠应声落地,四散了一地。

但顺治皇帝福临却依然昂着头,并没有被大玉儿的怒气影响到分毫,一双倔强的眼睛依旧死死的盯着自己的母亲。

站起身来的大玉儿分明从那一双眼睛中看到皇太极的影子,心中不禁一阵悸动,胸口处顿时像是被针扎的一般,整个身体不自觉的弯曲起来。

“皇额娘!”福临这才慌了神,赶忙站起身,将大玉儿一把扶住,送到椅子上稳稳坐好。

此时的大玉儿心中全被哀伤和委屈所占据。辛辛苦苦筹谋的局面竟然成了割开母子亲情的匕首,自己忍辱负重,摆脱了皇太极的桎梏,帮助儿子排除万难登上了大清皇帝的宝座。又为了维持儿子的位置,付出这么多的牺牲,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儿子的责问和愤恨,这其中的心酸和苦楚却是偏偏无法对儿子言明。

“皇帝今年已经十六岁了!”喘匀了气息之后,大玉儿这才低声说道:“是该到了亲政的年纪了!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年来,大清是谁在支撑着走到如今?关外的大败诚然是有他的过错,可如果没有他,咱们大清又哪儿来的入主中原?”

“这只是其中的一层意思。另外一层意思,皇帝身边的也不缺乏有智之士,我想总会有人在你身边提起。大清的军政大权如今都在两白旗的手中,皇帝想要亲政,恐怕未必会从心所愿吧。再者一说,汉军绿营在湖广、四川所向披靡,张存仁和洪承畴这两年为大清攻城略地,汉官汉将的地位与日俱增,这些难道你都没有仔细的思虑一下吗?”

大玉儿的侃侃而谈,让福临脸上的表情渐渐起了变化。大玉儿的话看似散乱,但其中却是包含了不少的讯息。福临得满清饱学之士一力教导,还有索尼、苏克萨哈、张存仁等人的全力辅助,对于朝政也早已不是刚刚登基之时的一无所知了。大玉儿只是稍稍的提起几个要点,他立刻便品出了其中的深意。

大玉儿之后提起的“剃发令”更是让福临悚然而惊。

“汉官汉将地位的擢升,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朝中、八旗之中已经再无他人可以与其抗衡。朝政一道,讲究的是一个互相制衡,平衡之道看似简单,但却深邃繁复。皇帝天资聪颖,‘剃发令’一事,的确有些操之过急,另外手段也着实血腥,但索尼和本宫却是都未曾反对,包括张存仁、洪承畴、吴三桂这样的汉官都是一言不发,这背后的深意,皇帝不妨好好体会一二!”

大玉儿的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福临就算是傻子,此时也能够体会到大玉儿在其中的压力和无奈。福临的心中涌起浓浓的暖意,母亲的内心深处还是在为自己打算,登位不易,保住现如今的皇位更是不易,接掌皇权则最为不易。

“剃发令”的推行可以将一大部分朝中的汉官汉将推到福临这一边,很大程度上,这使得皇帝的实力得到了增长。而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削弱两白旗手中的军政大权,这一点,才是殊为不易。

第二章汉奸录

多尔衮如今的日子也不好过,虽然洪承畴和吴三桂在湖广和四川攻城略地,势如狂飙,但关外的大清龙兴之地丢了个干净,却是让清军积攒下来的优势荡然无存,八旗之中的压力日甚一日。

再加上豪格的“意外死亡”,很多八旗的贵族对此很是不齿,也间接的造成了对多尔衮兄弟的离心离德。好不容易聚拢起来的人心一旦散掉,就不好再拉拢过来了。

但霍五、冷僧机等人的应对应该说是没有错的,一旦让皇帝赦免了豪格,再度复出,但对于多尔衮的威胁将更大。现在,背了一身的臭名声,但好歹去除了一个心腹大患,也还算是值得。

最让多尔衮忧心的还不止这些。皇帝渐渐长大,以前是小孩子,哄一哄,给个甜枣,没有拿不下来的事情。但就从最近开始,多尔衮逐渐发现,以前的那一套已经不好使了。

皇帝渐渐有了自己的主意,下面架着一个位高权重的摄政王,总是令人浑身刺挠,甚是不舒服。福临近日里的一系列举措,很明显便是针对多尔衮而来,但多尔衮却是心中犹豫不觉,一切都是因为福临身前还站着自己深爱的女人。

朝堂中的一些不寻常的动作,张存仁等汉官的被重用,吴三桂、洪承畴彻底变成了“实力派”,这些动作的背后都逃不开那女人的影子。只是到了现在,多尔衮还不肯,或者说还不愿相信她会将矛头对准自己。

这些天以来,一闭上眼睛,多尔衮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皇太极临死之时,那狠狠踩下去的一脚。那粉碎的药丸,似乎也预示着自己对于她的一份经年不曾改变的感情,一起变得模糊不清,四散分离。

阿济格和多铎两个人,包括何洛会也一再来信,请多尔衮早下决心。排除一切障碍,登上帝位,这样才可以摆脱目前有些尴尬的境地。但多尔衮却是迟迟不能难定主意,具体是为了什么,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关外之地的丢失,使得清军目前陷入了同时几线作战的窘境,兵力的匮乏虽然有绿营的补充,但多尔衮却是总觉得心里不踏实。汉人和满人毕竟不是同心同德,关外汉人压制了那么久。明军一到,还是相继的背叛,还有海西女真和蒙古这些多年的盟友,在利益面前还是果断了选择了背叛,这让多尔衮对于领兵在外的洪承畴和吴三桂也是充满了怀疑。可目前,却是不得不依赖他们。

曾经的大好局面便成了现在这个模样,虽然从未轻视过朱平安,但还是在他的手中吃了这么大的苦头。多尔衮总觉得心中不甘。山东四战之地的短板,现如今却成了清军的痛处。多尔衮不得不佩服朱平安的手段。

山东的卢向昇和河南的杨廷麟已经蠢蠢欲动,两路大军不动则已,一动必然是雷霆万钧,放出去的两条猛犬吴三桂和洪承畴也随时会挣脱绳索的束缚,变成反咬一口的对手,多尔衮这时候才发现。自己错的有多离谱。

就在多尔衮的心情百转千回之时,刚刚从河北河间府宁津一线返回的豫亲王多铎却是急匆匆的登门。

“哥!您看看这个!”刚刚进门的多铎,来不及拂去身上的一层雪花,便将一本书册递到多尔衮的面前。

要说这如今的天气也就是奇怪,前明崇祯年间。一连数年都是大旱,农田干涸,寸草不生,如今到了这腊月的时节,却是雨水不断。从第一场大雪算起,短短不到一月的光景,却是接连下了三场大雪。虽说预示着明年的守城将会不错,但却造成了道路泥泞,寸步难行,积雪深达一尺有余,仅是京师中便动员了万余人清扫,但扫得快下的也快,转眼之间,今年这第四场豪雪便又悄无声息的降临了。

要说这也是好事,至少这大明、大清以及各方势力都不得不暂时偃旗息鼓,毕竟在这等天气下用兵,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多尔衮接过多铎递过来的书册,发现不过是薄薄的一本手抄书册,上面的三个大字却是让多尔衮吃了一惊。

“汉奸录”。

翻开来看,上面却是满满当当的记载了五百多个人名,范文程、孔有德、耿仲明、马光远、石廷柱、李思忠、宁完我、张存仁等辽东汉人豪族和朝廷大员赫然都在其中。每一个的姓名背后,还都有着此人的简历介绍,尤其是背宗忘祖、投效鞑虏的事迹更是刻画的一览无余。毫无疑问,这上面的人,全部都是汉人,而且都是一早便已经效力于清廷的汉人。

多尔衮正在翻看书册的同时,一众心腹之人祁充格、伊拜、刚林、阿达礼、满达海等人也都陆续来到了王府,手上却也是拿了同样的书册。

宁完我来的最晚,脸上也尽是一副悲戚的神色,好像是自己的祖坟被人刨开了一般。“王爷,您要给奴才做主啊!这背后主谋之人居心险恶,要让我等汉官名声扫地,遗臭千古啊!”

多尔衮沉默着将书册翻完,轻轻丢在书案之上,“还能有谁,又是那朱平安的手笔,此人惯以此等手段扰乱对手心智。这薄薄的一卷书册看似轻巧,其实却是将我大清的汉官汉将至于口诛笔伐的境地了!”

多铎却是毫不在意,近日来,他本意是让多尔衮知晓此事便可。在他看来,汉人便是猪狗牛羊,但凡有些异样的心思,挥起屠刀便是。

“有什么大不了,名声能当饭吃吗?“多铎一挥马蹄袖,将双腿上的一些积雪拂去,“如今正在推行剃发,正好借这个当口,好好彻查一下此事,也除去一批心怀叵测之徒!”

硕托和阿达礼这一对叔侄大声叫好,“十五叔所言极是,这一入中原,满眼看去都是汉冠汉服的汉人,弄得咱们满人到好像是客居此地的一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