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探听情报的日本人听到旅顺大屠杀的消息,震惊不已。

与此同时,一些和日本人关系不错的报馆传来消息,他们收到了一份关于旅顺大屠杀的资料,询问是怎么回事,要不要见报。

日本人这才惊觉,这是林子轩的阴谋。

上海那么多家报纸,他们控制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根本阻止不了消息的扩散。

日本情报部门迅速做出应对。

首先是向法租界当局和美国领事馆抗议,要求禁映《甲午风云》,理由是那段旅顺大屠杀的情节不实,是对日本军队的诬陷。

其次让他们控制的报纸做出相反的报道,把旅顺大屠杀说成是和清兵交战,而不是手无寸铁的平民,而且人数只有不到两千人,而不是两万人。

以此来混淆视听,扰乱中国人的视线。

最后就是尽可能的收买那些中立的报纸,让那些报馆不要报道此事,消除影响。

这个夜晚,注定让很多人无法入眠。

第三百五十四章舆论战争

1927年1月1日,新的一年就这样来到了。

这一日是民国法定的假期。

租界内的绝大部分机构都会放假,工厂的工人也有难得休息的时候。

上海的大户人家早上醒来,习惯了吃早饭之前翻看报纸,看看有什么有趣的新闻。

市民阶层会到街边的报摊,或者报童手里购买报纸,不过要先确认新闻的价值才会花钱。

没有购买能力的底层民众想要了解新闻就会到小饭馆或者街边的茶摊那里,有人看了报纸会互相讨论,在旁边听着便是。

报纸是这个时代传播消息最重要的途径。

一般而言,新年第一天的报纸没什么好看的,大多都是和政治相关的话题。

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会占据较大篇幅,北洋政府和广州国民政府,以及其他政治派别等等。

说的都是陈词滥调,无非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对新的一年的展望。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在新年的第一天,突然冒出来一个大新闻。

上海发行量最大的《申报》和《新闻报》同时刊登了旅顺大屠杀的消息。

区别在于《申报》放在了第三版,《新闻报》放在了第四版,这两家大报颇为谨慎,对于这种富有争议的报道不会放在头版头条。

《申报》的头版内容是上海公共租界的会审公廨改组为上海公共租界临时法庭。

这意味着,从这一天起。租界内有关华人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将由中方审理。

这是五卅惨案的后续。

经过艰难的谈判,中国人在租界内获得了审判权。

《新闻报》的头版给了广州国民政府,这一天广州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标志着北伐战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和这两份大报的谨慎态度不同,规模不大的报纸为了销量和噱头把头版给了旅顺大屠杀。

有些不是这一天出版的报纸也出了号外,报道了昨天晚上放映《甲午风云》的消息。

《甲午风云》和《中日海战》两部电影的争锋原本就是舆论的热点,如今又闹出旅顺大屠杀的消息。对敏感的新闻界来说,这是一场舆论战争的开端。

可以想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这将会是舆论的焦点。

普通读者并不知道昨夜发生了什么,多少报馆临时改变了排版,又有多少幕后交易。

有些人昨夜在公共租界的卡尔登大戏院看了《中日海战》。

按照后世的说法,这是一部给日本洗地的电影。

在电影中,中日战争之所以发生,是清政府在朝鲜步步紧逼。日本出于道义才出兵帮助朝鲜获得独立,在被逼无奈之下才对中国宣战。

清政府的贪得无厌和日本的坚守正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把自己伪装成弱者。

这是一个弱者通过不屈的努力,最终战胜强者的励志故事。

片中的海战场景的确惊心动魄,场面宏大。

对于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看了《中日海战》或许会同情日本。

这就是电影的宣传作用。

当观众看多了这类电影。就会忘掉真正的历史。

这些观众清晨起来,翻看报纸,想看看报纸对《甲午风云》和《中日海战》的评价,却没想到看到了旅顺大屠杀的消息。

他们甚至怀疑这两部电影讲的是同一段历史么?

更让他们迷惑的是报纸上的报道同样扑朔迷离。

有的报纸说根本没有大屠杀,只是日军和清兵交战造成的死伤。

有的报纸则给出了证据,信誓旦旦的说日本在旅顺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到底谁说的才是真的?

林子轩让万象书局旗下的员工购买了上海的大部分报纸,记录下来哪些报纸倾向于日本,哪些报纸持中立态度,哪些报纸支持自己。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区分阵营的方式。

他昨晚没有睡好,从电影放映结束就陆续接到不少的电话。

大部分是规劝的。劝他不要和日本人闹了,还有关心的,问他需不需要帮助,甚至有恐吓电话,一听就是日本人打来的。

早上的时候,他接到了美国大使馆的电话,随后就是法租界公董局的电话。

可见日本人的动作非常迅速,不过林子轩并不打算停止放映电影。

他之所以选择在1926年最后一天放映《甲午风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

元旦相当于西方人的新年,租界内的西方人一般会给自己放一个长假,好好休息一番,各个部门都不会有人工作,尤其是租界高层更是如此。

这是西方人的生活习惯。

即便日本人让法租界禁映《甲午风云》也找不到能做主的人,只有一些值班的小喽啰。

林子轩接到的电话就是那些小喽啰打来的,他自然不需要认真对待。

所以,今天在租界内多家豪华戏院里,《甲午风云》照常放映。

按照他的推测,五天之后法租界当局和美国大使馆才会有所行动。

《甲午风云》这部电影几乎没有牵涉到西方国家,他们不会那么用心的解决这件事,除非日本人付出不菲的代价。

这五天时间足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的真相,也能掀起舆论的风潮。

对于林子轩来说,这就达到目的了。

和他预测的差不多,日本人的确遇到了麻烦,他们连夜和各家报馆联系,要求撤销刊登旅顺大屠杀的报道。

有的报馆直接拒绝,有的报馆趁机要求好处费,还有人狮子大开口,想宰日本人一顿。

在和美国大使馆的联系上也出了问题,大使馆放假了,根本找不到人。

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高层同样如此,中国人不怎么看重元旦,西方人特别重视。

大过年的你就为了一部电影把我叫回去处理,你脑子有病吧。

即便是租界的高层同意了,也没办法立刻处理,下面办事的人员都放假了,他还要打电话把手底下的人叫回来,实在是太麻烦了。

只是一部电影而已,能有多大的影响,缓几天不行么?

日本人焦虑不已,西方人却不着急,除非是日本人拿出让他们心动的利益来。

通过报纸大肆的宣传,旅顺大屠杀成为了上海舆论的焦点。

在元旦这一天,有不少人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选择到影院观看《甲午风云》。

相对应的,观看《中日海战》的观众少了很多,大部分都是日本人。

面对这种情况,日本人愈发觉得林子轩的阴险,连西方人过节都利用上了。

第三百五十五章黑名单

为了阻止《甲午风云》的放映,在随后的几天,日本人使用了各种手段。

比如让日本浪人到戏院捣乱,发动舆论攻势,甚至指使公共租界的巡捕查封戏院等等。

此时的日本人还没有强势到让日本军舰上的士兵进入租界的地步。

相对应的,经过报纸的热炒,旅顺大屠杀的消息传播开来。

首先发出声音的是学生,以复旦大学为首的学生组织游行示威,要求调查旅顺大屠杀的真相,为遇难同胞举行吊唁活动。

这个倒不是林子轩的安排。

复旦大学戏剧社的学生参与了电影演出,感触颇深,这才举行了游行活动。

林子轩呼吁上海各界人士支持重启对旅顺事件的调查,还原历史真相。

不少爱国的进步团体纷纷声援,造成极大的声势,形成了一股舆论风潮。

1月4日,他接到了美国大使馆和法租界当局的正式公文,要求在租界禁止放映《甲午风云》,理由是那段旅顺大屠杀的情节与事实不符。

看来日本人和西方人私下里达成了协议。

林子轩懒得辩解,他早有准备,拿出删节版的《甲午风云》继续放映。

你说那段内容不行,我删掉就是了,绝对配合。

但只要这部电影继续在影院放映,观众看到《甲午风云》就会想到报纸上的报道,即便电影中没有了旅顺大屠杀的情节,他们还是会联想起来。

而且,他会在片头加上一段说明。

“由于日方的强烈抗议,本片内容有所删节,如给您的观影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看到这段话,就算是不了解前因后果的观众,也会产生好奇心。

日本人为什么要抗议?未删节版是什么样子?

就好像是**一样,有时候。越是看不到,观众越会好奇,如此反而能起到宣传的效果。

日本人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没想到还是阻止不了消息的扩散。舆论风潮已经形成,他们只能在报纸上混淆视听。

这一次,他们没有状告林子轩的电影公司。

这和《津门大侠霍元甲》不同,日本医生害死霍元甲没有真凭实据,日本人不担心闹出什么大事来。这次他们只想着尽快平息舆论,把事情压下去。

如果他们状告明星电影公司,势必引起更大的风波。

日本方面绝不希望重新对旅顺大屠杀进行调查,他们只想着掩盖真相,歪曲事实。

租界内的西方势力冷眼旁观,上海华界的政府因为北伐军自顾不暇。

这就成了林子轩和日本一方的博弈。

正因为如此,林子轩才发现日本人在上海经营出来的一张巨大的关系网。

短短几日,为日本人做说客的社会名流就有几十人,涵盖了上海的各行各业,更别说其他不太出名的人物了。

这些人不一定都倾向于日本人。但两者要么有利益关系,要么有人情关系。

这些上海的名流非常不理解林子轩的所作所为。

在他们眼里,旅顺大屠杀是三十年前的旧事了,是清政府的罪责,如今早已改朝换代,还翻这些旧账做什么。

难道还要日本人赔偿不成?

不说事情的真假,实在没必要因为三十年前的往事和日本人闹翻,完全不值得。

所以,他们认为林子轩有病,和苏联人闹。和日本人闹,就不能消停会。

你真以为这两大强国不敢动你么?

林子轩倒没有这么自信,他虽然有名望,不过日本人要真想刺杀他并非难事。

在民国时期。遇刺的名人有不少。

1913年,宋教任在上海北站检票口突遭枪击,随后不治身亡。

1931年,宋子闻在上海北站遇刺,他的秘书被打死,他侥幸逃过一劫。

1934年。《申报》总经理史量材从杭州回上海的途中遇刺身亡。

这都是颇为有名的人物,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在这个混乱的年代,没有人绝对安全。

日本方面之所以没有刺杀林子轩,一来的确是顾忌他在上海的声望,包括和各方的关系,第二个就是林子轩以往没有触及到日本人的底线。

林子轩的确有反日的倾向,却还没有造成恶劣的影响。

日本方面更为关注的是中国政商两届的人物,政界有权势,商界有资本,政商两届的人物才是影响中国的势力。

文化界的名人当然也有影响力,只是没办法对中国局势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说的就是文化界的知识分子不满现状,有所抗争,但又软弱胆小,摇摆不定。

说白了,文化人只会耍嘴皮子,不会干实事。

所以,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界的名人一直采取拉拢收买的态度。

这一次,林子轩的做法让日本方面感觉到了不安,他们把林子轩放入了黑名单之中。

这份黑名单是日本在上海的情报机关根据搜集的情报做出的判断。

黑名单上的人员都是具有反日倾向的中国名人,按照对日本危害的大小排序。

林子轩暂时排在名单的后半段,从此进入了日本情报机构重点监控的范围,不过还没到日本人孤注一掷进行刺杀的阶段。

林子轩对此毫不知情,只是他并不傻,明白这次把日本人得罪狠了,非常注重安全。

他准备借着这股舆论风潮成立旅顺大屠杀的调查团,搜集更多的证据。

相对于《甲午风云》在上海滩掀起的舆论风潮,张时川拍摄的《中日海战》颇为尴尬,如果《甲午风云》的剧情是真的,那么张时川的电影就是为日本人的罪行翻案。

如今,上海市民都知道所谓的中华电影股份公司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