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观众看到致远舰上官兵拼死一搏的场景,纷纷热血沸腾,鼓掌叫好。

这就是电影。

在现实中,邓世昌或许没有下令撞击日本军舰,或许也有官兵贪生怕死,但在一部宣传爱国主义的电影中,他们必须这么做。

只要观众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染,这部电影就算成功。

随着致远舰的沉没,邓世昌的牺牲,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哀伤的音乐响起。

观众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中,等待着影片最后的结局。

然而,画面一转,来到了旅顺城内。

在黑白画面的电影中,一抹红色出现了,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在人群中行走着。

虽然是热闹的集市,人来人往,却给人一种y森恐怖的感觉,似乎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那个小女孩更像是一个幽灵或者鬼魂

一瞬间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第三百五十二章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看到一部黑白电影中突然出现彩色影像,还是这么诡异的场景,观众极为震惊。

这是放映员弄错了胶片,还是真的闹鬼了?

这一段镜头和前面的内容很不搭调,不是一种风格,就像是两个人拍出来的一样。

这样想并没有错,这的确是两位导演合作的成果。

林子轩看过洪慎拍摄的胶片后才发现这个问题。

郑证秋和洪慎都是风格化的导演,也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导演,两人无论是拍摄风格还是美学原则都不相同,而且很难兼容。

郑证秋早年痴迷京剧,后来专攻话剧,最后在电影上获得突破,属于自学成才。

洪慎在美国哈佛大学习文学与戏剧,又在多家美国学校进修导演专业,是标准的学院派。

郑证秋的电影注重情节的张力,不太重视结构和美学。

洪慎则是完美主义者,他注重电影的整体效果,反而对情节不怎么看重。

所以,两人拍摄出来的电影风格迥异。

这是林子轩没想到的,他不是电影方面的专家,写写剧本可以,却很难考虑的周全。

于是,他只好把电影全才但杜予请过来进行后期剪辑。

但杜予费尽心思,把日本天皇演讲那个段落融入了电影之中,至少看起来不是那么突兀,不过这一段旅顺大屠杀的片段就没有办法了。

因为这段情节太长了,根本剪辑不了,只能顺其自然。

可以说,这部《甲午风云》是这个时代三位电影大师联手打造而成。

观众虽然惊讶,却还没有新闻媒体惊讶。

这些人前两天刚在试映会上看过这部电影,这次来再看一次。一是电影不错,值得看第二遍,二是给林子轩撑场面。

周瘦绢就是如此。他不仅是电影发烧友,还是个爱国分子。这种电影正和他的口味。

但他没想到两次看的电影竟然不一样。

他隐约觉得林子轩这么做要出大事,作为报纸编辑,看到旅顺,心中就有了不好的预感。

电影中,观众随着穿红色衣服的小女孩一路穿行在旅顺的大街小巷中,最后来到城门口。

透过小女孩的眼睛,镜头越过城墙,来到港口。在那里,日本人正准备突袭。

旅顺是北洋水师重镇,清政府耗时十六年、耗资数千万建成,船坞、炮台、军储的实力为北洋军之首,被称为“远东第一军港”。

1894年11月21日,日本攻陷了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

日本军队进城后,在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杀,杀害将近两万名中国人。

只有数十人幸存,日本人留下这些人是为了掩埋尸体。

1894年11月26日,英国《泰晤士报》刊出电讯:据报告。在旅顺发生了大屠杀。

这是世界上最早披露有关“旅顺大屠杀”的信息。

11月29日,美国的《世界报》刊登了来自中国的一则报道:“日本军(在旅顺)不分老幼全都枪杀,三天期间。掠夺与屠杀达到了极点。”

而在中国国内,由于日本人掩盖罪行,歪曲事实,把屠杀平民说成是清军士兵。

加上清政府战败,急于和日本达成停战协议,这次大屠杀就这样不了了之。

1896年11月,清政府委派直隶候补道员顾员勋接收旅顺,由他出面主持建立了甲午战争遇难同胞墓,并亲书“万忠墓”刻在一块石碑上。

那时正是旅顺同胞遇难两周年之际。

三十年过去了。林子轩把这段尘封的历史还原出来,就是要提醒中国人勿忘国耻。

影院内。一些人看到电影中的画面,猛然想起了那段历史。不由得浑身发冷。

更多的人则是茫然,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这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清政府倒台,民国建立,军阀混战等等,让人目不暇接,没有人再去回想过去的历史。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青年人喊着口号,大踏步的向前,准备创造新的时代。

然而,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因为历史往往会重演。

林子轩不想历史重演,所以他要拍摄这部电影,还原这段历史,以历史为鉴。

影院里的观众席上处在一个诡异的氛围,知道即将发生什么的人极为紧张,有些人甚至想离开影院,不想看下面惨痛的情节。

不知道的人心情轻松,还会和同伴谈笑。

周瘦绢深吸一口气,他没想到林子轩如此大胆。

就算是现在,日本人也不承认旅顺大屠杀,国内记得这段历史的人不多了,敢说出来的更少,林子轩这是和日本人公开叫板。

可以想见,这会成为明天的头条新闻,也是林子轩麻烦的开始。

周瘦绢看着电影中日本军人闯进旅顺城内,他握紧拳头,下定决心。

至少他手里的报纸和杂志会刊发消息,站在林子轩这一边,既然没能参与到电影的制作,那就成为摇旗呐喊的小卒子吧。

这是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

洪慎在拍摄这一段大屠杀的时候用的是纪实风格,像是拍摄纪录片一样,让观众有真实的感受,好像身临其境一般。

看着电影中日本士兵残忍的暴行,整个影院鸦雀无声。

有观众做好了准备,还有的观众张大了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日本军队突然就开始了屠杀,无论男女老幼,都成为他们屠杀的对象。

长达八分钟的大屠杀场景,非常考验观众的意志力。

有胆小的观众吐了出来,有人受不了离开影院,还有人问身边的人,这是真的么?

屠杀结束,全场一片沸腾,有人不相信,有人是义愤填膺。

这时候,镜头缓缓扫过旅顺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被日军屠杀的尸体,惨不忍睹。

镜头最终落到了一个红色的身影上,没有继续推进,就这么远远的望着。

影院内又安静下来,他们知道这个红色身影就是那个刚刚还活蹦乱跳的小女孩。

看着这一抹红色,在黑白的影像中是那么的刺眼,观众的心就像是被揪住了一样,如此的难受,如此的痛。

有人流下了眼泪,有人低声咒骂着,这骂声越来越大,在影院里回荡。

小女孩的身影消失,字幕出现,介绍了旅顺大屠杀的真实历史,还有以前报纸上的各种报道,配合着旁白的讲解。

这一段旁白是林子轩的声音,他让英国和美国的朋友搜集外国媒体对旅顺大屠杀的报道。

这就是证据,历史不容歪曲和篡改。

第三百五十三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随着资料的介绍,影院内的观众看到了那段被尘封的历史。

有人惊讶,觉得难以置信;有人叹息,感慨国家命运多舛;有人愤恨,誓要血债血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林子轩不期望他们看过这部电影就会和日本人拼个你死我死,他只想在这些观众心中播下一颗种子,以后总会有发芽的一天。

随着电影的放映,观看的人越多,影响就会越大。

他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段情节过去,画面一转,来到了清政府和日本签订停战条约的时刻。

作为清廷的代表,李鸿章虽然据理力争,但朝廷求和心切,连番催促,日本却毫不让步。

无奈之下,在日本马关,他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这次的战争不仅让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也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

影片的最后,出现一张图,这张图非常有名,叫做时局图。

这是1898年谢缵台发表在香港《辅仁文社社刊》上的一幅漫画。

这幅漫画的背景是一幅中国地图,在地图上站立着各种野兽,这些野兽霸占了地图。

画中的野兽分别代表着当时瓜分中国的帝国列强,描绘出清政府任人宰割、国家处于危急存亡关头的现实。

这是一记警钟,呼吁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

1903年12月25日,由蔡元赔等人主编的《俄事警闻》在上海创刊。

《时局图》被刊登在其创刊号上。

“因为这一张图,我们中国人知道的虽然不少,还有一大半是不知道的,所以特地登在第一天警闻上头。请我们四万万的中国人都开着眼看看,扪着心想想,恐怕不知不觉要赶紧去想法子了。”

多年过去,外国列强仍然霸占着中国的土地。中国的局势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林子轩在电影的结尾,呼呼结束内战,统一国家,复兴民族,抵御外辱。

整部电影就此结束。总时长110分钟。

观众席上沉默片刻,掌声才渐渐响起,除了新闻记者,观众开始散场。

没有人想再看一遍,电影太沉重了,沉重到几乎不能承受的地步。

这部电影看一遍就足够了。

电影的前半部是中规中矩的剧情片,后半部成了纪录片和教育片,充斥着大量的解说和资料,尤其是那八分钟的大屠杀场景,更是让人不忍再看。

洪慎拍摄了三十分钟的大屠杀场景。最终只留下了八分钟的戏份。

这是考虑到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超过十分钟恐怕就会有人被吓到,或者身体不舒服。

负责剪辑的但杜予在剪辑这一段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做噩梦。

只能说,洪慎拍摄的太真实了。

留在戏院的记者们采访林子轩和电影的主创人员,他们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大新闻。

记者采访完还要赶紧回报馆赶稿子,希望能赶上明天的头条新闻。

周瘦绢在不远处看着对记者侃侃而谈的林子轩,不由得感慨万千。

六年前,他是《申报》副刊《快活林》的编辑,林子轩刚刚回国,向他投稿。

六年后。他还是《快活林》的编辑,不过林子轩改变的太多了。

在周瘦鹃眼里,这不仅是地位的改变,还有内在精神的改变。

当初林子轩写作《射雕英雄传》和《寻秦记》。有点随性玩闹的意味。

在和林子轩接触的时候,周瘦鹃能感觉到那时候的林子轩并没有多少责任感,或者说比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而现在的林子轩已经背负了太多的东西,文坛的声望,社会的义务。家国的责任。

他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处在风口浪尖之上,做着别人不敢或者不愿去做的事情。

周瘦绢不知道林子轩能走到哪一步,不过能够见证这样人物的成长,他觉得很荣幸。

因为他是林子轩的朋友。

这时候,林子轩走出记者的包围,来到周瘦绢面前,向他解释事情的经过。

因为影片内容需要保密,防止日本人从中作梗,所以知道这件事的人很少。

两人聊起了明天的舆论风暴。

可以想见,日本人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控制社会舆论,不让旅顺大屠杀的事情曝光,恐怕还会攻击林子轩歪曲事实。

但林子轩已经做好了准备,万象书局旗下的报纸和广播在明天都会把消息发布出去。

他还把旅顺大屠杀的一些证据送给了上海的各家报馆,就看日本人能收买多少人了。

只要能引起争议和讨论,掀起重新调查旅顺大屠杀的舆论风潮,就算成功了。

电影只是一个开端,调查旅顺大屠杀的真相才是林子轩接下来要推动的事情。

只有如此,才能让日本无可狡辩,才能让国人了解真相。

周瘦绢点了点头,这件事虽然艰难,却必须要做,如果能由国家成立调查团那就更好了。

可想想眼下北洋政府的现状,他只有暗自苦笑。

这场舆论战争没有等到明天,在《甲午风云》放映结束之后就开始了。

那几名被驱逐出影院的日本浪人回去报告了情况,日本人察觉到事情不对,便派人到法租界打听情报。

这一来一往,刚好《甲午风云》放映结束,观众离开影院,正在议论这部电影。

探听情报的日本人听到旅顺大屠杀的消息,震惊不已。

与此同时,一些和日本人关系不错的报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