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何修证佛法-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火劫来时,地球,以及太阳、月亮都毁了,太阳的热能整个爆炸,直到初禅天上层的大梵天。
  火劫后,水灾起来,瑜伽师地论卷二云:云何水灾,谓过七火灾已,于第二静虑中,有俱生水界起,坏器世间,如水消盐,此之水界,与器世间一时俱没。第二个劫来时,宇宙变成冰河,重新变成液体,直到二禅天的最高一层光音天。佛曾比喻由色界天到我们人间世,若丢一颗石头下来,经十二万亿年才达到,距离就有这么远。如果禅定功夫修到三禅天时,不会受火水劫的影响,但却怕最后一大劫——风劫。这时整个宇宙的功能,自然气化了,直到三禅天的最高一层——遍净天。只有四禅天不受影响。四禅天是舍念清净,以天人境界讲,是色界中的人。
  人类本身来说,人的火灾,就是欲,男女的爱欲,贪、瞋、痴都是火。你禅定功夫再好,欲的压迫力量一来,就垮了。所以佛经上说:欲念重的人没有禅定,不得解脱,最后自己被欲火烧身,整个毁了。佛在世的时候,也有些弟子结果走上这条路。譬如某些人,血压高或者精神分裂,崩溃了,乃至身体整个发炎,就是禅定不能转欲的后遗症,也就是人身火灾的现象。
  功夫炼得越好,修养越高的人,脾气越大。譬如当年的师父老和尚,不发脾气则已,一发就要命。徒弟犯了一点错,曹溪那么大的庙子,前院骂到后院,一路在骂,声音又大。固然这也是他的教育法,可是平时愈讲究修养的人,往往脾气发起来就越大。这也就是“水太清则无鱼”,不能容渣子,也是火灾之一吧!
  水灾呢?就是贪爱。爱和欲程度不同,爱水滋生,很严重,非常的严重,二禅都抵不住。换句话说,你禅定功夫再好,那点情丝不能断,灾劫一来,照样垮掉。灾劫怎么来?并不是有个固定的时间,而是外缘一碰,依他起,就爆炸了。很多修持功夫很好的人,一个因缘一来就完了。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话头,好好参去。
  风灾是什么?气。所以道家密宗主张修气,你气脉不能归元,呼吸还有一点往来的话,三禅是靠不住的。有位同学曾问:呼吸停止,身上气脉走动的感觉还在,这是什么道理?而且动到几时才停呢?对,他讲得对,一般人只晓得讲气脉,不知气是气,脉是脉,到气住脉停,身上的气都充满了,才叫气住。所以身上感觉在流动,这是脉,要修到脉住,才能做到彻底的不漏丹。但还只能说是炼精化气,至于是否是四禅的舍念清净,还是个问题。
  如果心理方面到达舍念清净,是否进入般若实相的空性呢?这又是一个问题。不能认为舍念清净就是空,这里面层次的差别很大。意识清净并不是空。好比蚂蚁由蚁洞所见的空,并不是整个天空的空。就像我们站在台北所看的天空,与观音山顶所看的天空是不同的,当然到了太空看太空,那就更加不同了。
  我们学佛,理念上知道四大皆空,但你修证上做到了空没有?做不到,对不对?肚子饿了要吃饭,口渴了要喝水,你说口干了,不要喝水,因为四大皆空嘛!这时候你空空看!空不了的。所以讲四大皆空是原理,真要修持到四大皆空,非把四大一步一步修持转化了不可。有些人心念一清净,生理的压迫就来了,再不然就漏丹了,功夫越做得好越如此,因为静属“阴”,静久了,阴极阳生。当阳能生起,生理机能回转,虽是回转,如不能把地水火风都化掉,它就只有顺着自然的力量走。你能够把它转化,你的修持功夫差不多了。如果真要做这方面的修持,佛已在经典里都说了,只是我们看不出来罢了。
  唯识学中,心法与色法对立,物质跟心理对立。实际上,心与物都是阿赖耶识的功能;阿赖耶识不是本性,受熏持种根身器,四大色法都是阿赖耶识同根的,在心所来讲,是把它分开的。比如我们意识上想飞上天去,第六意识可以,可是身体就不可以,所以说在心所是对立的。如果真修持到了,确实是可以转化的。
  其次,色法又分三种:极微色、极迥色、法处所摄色。如果我们站在佛法唯识的立场来看,物质文明还在极微色阶段;光波可以说是极迥色;法处所摄色则是物质,但它是由精神所变的,这三个是三位一体,属阿赖耶识,就是心的功能所发出来的。
  什么叫法处所摄色?就是法处所包含的色法,法的对立是意,精神的境界就是法,也就是说,精神的境界是法的范围。譬如我们做梦时,有一个身体,这个身体也是四大,做梦梦到被人打时,照样会痛,那就是法处所生的色。另有中阴身的色法,也就是法处所摄色,真讲起来,这法处所摄色,是阿赖耶识的带质境,带质境又分真带质与假带质的差别,修行不可以不知道。所以我们修行打坐,四大色身一点都没有转变,叫什么定力!那是不兑现的定力,那是意境上的幻相。所以做一步功夫,有一步的征验,也有一步的征候。因此,佛告诉他的公子做调息功夫,如果心风得自在者,即得神通自在,真的能得定,真是无比的快乐。
  有些人打坐得一点清净的境界,就算是空吧!但身体的感觉还是没有去掉,而且有一点点在黑洞洞的桶里,离不开这个黑漆桶,忘记了楞严经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为何守这个空洞的,不相干的四大的身体呢?这里又有个问题,你越能够空得了,那股力量越会回转来,守在自己身体上。什么理由?为什么坐得越好时,身体感受越强?反而一些不修道的人,倒不会有什么身体的感觉。就是因为离心力越大,则向心力越大,物极必反的道理。
  修道就是科学,随时都有问题,能解答了一层,修持功夫就进步一层,解答不了,就不能进步。所以佛经不要马虎地看过去,佛法都告诉我们了,只是我们没搞通而已。
  三界天人表发给大家,等于点了大家,可是没有人注意;三界天人表重要得很,而且欲界、色界、无色界,每一层境界的修持,与我们现在的修持,都有绝对的关系。再拿我们人体来讲,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身体也可分成三部:欲界、色界、无色界。人身的下段是欲界,欲界的乐由精生,精不下降则乐不生,气脉不会通。但是精一下降,非漏不可,如何下降而不漏,这就是看功夫了,你们可不要听了就自作聪明地乱搞,什么忍精、采阴补阳的,瞎搞一通,果报是很严重的。
  人体的中部是色界,气修到充满了,气满不思食,光明一定来,眼睛闭着都是光明;但是魔境也跟着来了,就是光明中的幻相,这时如果认为自己发了眼通,那就完了,如果守住光明,还是落在色界。
  眉间以上的是无色界范围,整个色身空了,绝对的无妄念。没有一点妄念是无色界,守住无色界,像无念一样,落在无色界,还是不对。
  守无念堕无色界,守光明境堕色界,守快乐则堕欲界。所以密宗提出乐、明、无念,均衡、平等、平等。
  真正要学佛证道是专修的事,是绝对的出世法,行愿可以入世与出世,这是属于心行上的事。如果要专求修证,非有一段绝对放下外缘,而去专修的时间不可。一个普通人,只谈变化气质一事,在生理方面,也非要十几年专修不可,而且在十几年中,还不能碰到一点障碍。唐宋以后道家云: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对付色身气质的变化,起码三年的专修是绝对需要的,而且中间还不要碰到逆境。但是据我的经验,几十年来,几乎连打好百日基础的人都没有,可见修行之难。
  大家共同的问题是,明知四大皆空,但空不了,碰到了缘,处处都在愚痴中。如同我的袁老师讲的:“五蕴明明幻,诸缘处处痴”,人人都犯这个毛病,口口谈空,步步行有。打坐时,气脉一来,马上被感觉牵走了,清净固然清净,实际上都在玩弄这个感觉。王阳明到底高明,他说:这些都在玩弄精神。佛经上说这是“戏弄精魂”,没有真正空得掉,感觉一来,平常的佛学都忘记了。
  大乘佛学告诉我们三大原则:无住、无著、无愿。我们一坐起来,统统住在自己的境界,执着于空,想成道,想证果,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的果,当然都不成功。
  楞严经告诉我们:性风真空,性空真风。身上的气脉是风,你一执着它就完了。后世的知识越来越多,什么奇经八脉,什么阴神、阳神,这些追求玄妙的想法,都是有毒的,这些毒药吃下去,又住、又著,搞了半天,一点用都没有。真正气脉是无住无著,完全空以后才能到。
  说到这里,给大家看一封信,是一位中国老太太由美国寄来的:
  老师:
  奉事敬悉。所有知觉感觉都属心理状态,楞伽大义说得很清楚了。不过我觉得,无论任何情况下,只能没有感觉,如何能做到无知觉呢?我现在已找到了“他”,他高高在上,无形无相,只能在意境上有那么一点,甚至于一点都不是,但我信得过。
  我在读楞伽大义,几个问题尚祈老师开示:意生身是否道家所谓的身内身?身外身是否性命双修?功成之后,破顶而出,身内身是所谓真人,不必破顶而出,可以隐显随心,所谓散则成气,聚则成形,意生身是不是这样?
  在坐中三际托空时,并没有空的境界,只觉得心宽得和天地一样,甚至能包括天地,这种情绪并不能维持下去,念头来时马上破坏了。念起虽然不住,可是不能再恢复平静如初。以此余年作为废物利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成败听之而已,说实在的,我并不想成仙成佛,只是很怕再入轮回,我正在研究八识规矩颂。
                        专此敬请
                              道安
  这位老太太不讲气脉,有时好像要出问题了,她都能自己晓得解答。她的得力处,就是死死抱住一部楞严经。我曾告诉她,因路途遥远,无法知适时指导她,有问题向楞严经上面找。我们做功夫往往被气脉、境界困住了。楞严经上说: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大家都没有去体会。
  总之,要逃过水火风三灾,必须转变色身,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非要把身上的四大整个转化不可。
  一幢房子盖好后,到头来是什么东西毁了它?风吹雨打日晒,人体内部也是一样,四大不调整好,就不能平安,更不能得定,由四大所发生的病态,可真多了,要特别注意。
  现在我们来看瑜珈师地论卷一: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本地就是真如本体,唯识把整个心体分成八个部分表达,所以叫做八识。其实是讲一个心体,所以叫本地分中的意地。分,就是这一部分。为何说“第二”?前面五识是第一个范围,意识是属第二个范围。
  已说五识身相应地,五识身就是眼耳鼻舌身五识,与心地相应。
  云何意地?此亦五相应知,这中间有五个现象应该知道。
  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唯识学是科学的,我们要把它作为自己求证用功之用。
  云何意自性。唯识经常用“自性”两字。至于我们常看到的“无自性”,是说没有独自永恒存在的性质。一般人看到无自性,就以为唯识是反对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错了,因为中国文字辞汇不够,这个性是性质、性能的性,不是明心见性的性。所以,云何意自性的“自性”,是指意的本身的性质。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第六意思自己的性能如何。弥勒菩萨说:心、意、识三样,严格讲起来,这三者都属于意识作用,就是意识自己的性能、性质。
  什么叫“心”呢?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比如一个母亲生下十个子女,每人个性、思想、脾气、健康各不相同。遗传增上缘是因素之一,另外是自己前生的种子带来的。如有人天生特别聪明,是前生这一部分的种性重,一切种子都跟随着在轮回中,始终不断,互相关联,这个功能在唯识中叫心的作用。
  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这还是讲心的作用,第一句,这个功能所依止的,跟着发挥了作用。所以有些人天生爱读书,有些人不爱,硬逼也没用,因为他的种性不向这里发展。有人说过:“书到今生读已迟”有点道理。不过这一生还是应该读书,留给来生用,带点种性来。心的体用能够执受,永远抓住这个功能。异熟就是果报,异地而熟,异时而熟。为什么我变成了我,他变成了他,各人种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