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中国近代史-第1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日本的根本目标来看,进攻澳大利亚是早晚的事。
  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一直希望占领一个合适的地方大批移民。这个地方不是那么好选择的,一要资源丰富条件好,二要地广人稀。
  日本原本想就近处理,选择了中国东北,没想到风云突变,只好忍痛放弃了。现在,日本是占领了不少地方,物产也很丰富,但没有一个地方符合地广人稀的。东南亚资源丰富,气候温暖,人口数量向来就多。少量移民还可以,大量移民想都别想。
  所以,澳大利亚就是日本最好的选择,差不多也是唯一的选择了。
  然而,对印度和澳大利亚进攻的顺序,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日军现在在海空军上占据绝对优势,夜长梦多,以美国的工业基础,很快就会赶上来。主张进攻澳大利亚者表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但反对者的意见,也很有道理。澳大利亚已经有所准备,登陆战不是那么好打的,需要长期的准备工作。准备就绪,澳大利亚至少也会武装百万部队,战争势必长期化。在此过程中,美国是不会坐视不理的。胜负难测,不如打印度有把握。
  进攻印度,可以从缅甸出兵,印度又有人反对英国统治,策略妥善的话,很容易得到当地人的配合的。
  而且,印度士兵大多数,是在近期内武装起来的农民,缺乏训练。
  责话自然无法说服另一派,印度兵是缺乏训练,澳大利亚兵不也如此。印度兵力现在就过百万了,那是一百多万人,就算一百只万羊,也不是轻易取胜的。再说,澳大利亚的武装只会越来越强大,现在不进攻,将来恐怕就没有机会了。
  ……
  日军胜利的太快,后续进攻计划还没有完善,必然会产生分歧。这种争论,不会有结果。好在短期内,日军也需要进行调整,在占领区建立行政体系,为下一步行动准备作战物资。
  很快,事态的发展,结束了日本军部的争论。
  英国人的殖民历史已经有几百年了,在殖民地的统治一贯主张分而治之,手段老练而有效。简单说,就是扶持人数较少,处于弱势的一方。这些人一来得了好处,二来处于弱势,依赖于英国人的扶持,就会自发地维护英国的统治。
  在印度,英人也是如此施为。他们选择扶持穆斯林,印度军队的士兵主要来自于穆斯林,以穆斯林压制印度教徒。效果确实不错,印度已经几十年没有成气候的反抗了。
  不过,随着日军攻势的顺利进行,短短几月内,日本已占据了广大的领土,印度也不由得人心浮动起来。如何面对这些亚洲同胞,这是个问题。
  印度的激进派势力很弱的,欢迎日本人前来,推翻英国统治的寥寥无几。主流是以甘地为代表的不抵抗主义者,既不支持英国的抵抗,也不支持日军的进攻。但是,所有这些势力有一个要求是一致的——成立一个独立的民族政府。
  这个条件是英国人绝对不会接受的。
  为了平息印度人的不满,英国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于41年10月间去印度,试图找到一种使英国和印度双方领袖都满意的解决办法。英国的条件很明确——“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地位”,这个建议远远不能满足甘地等人的要求,谈判以失败告终。
  英印谈判期间,美国总统的特派代表路易斯·约翰逊来到印度。美国人的意见直截了当——他支持印度自治。罗斯福在与丘吉尔私下通信中,劝告丘吉尔采取果断的行动,让印度完全独立,丘吉尔断然拒绝。
  前文曾经说过,美国人与英国人在许多方面是有分歧的。尤其是殖民主义上,美国民众不愿意成为殖民主义者的帮凶。
  《大西洋宪章》第三条规定,“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美国人以为,这包括了全世界;英国人则认为,只适用于欧洲。
  美国没有多少殖民地,采取的形式是扶持亲美势力,谋取经济利益。而英国殖民地遍及全球,采用的是直接统治,强行掠夺。两国的利益述求不同,自然会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分歧。
  一句话,人都以对己有利者为正义。
  再说直白些儿,英国政府每年在印度获得的最直接收益数以亿计,请注意,单位是英镑。其他的利益不必多说,就冲这,英国也不会同意。而印度独立后,美国与英国在此的地位就平等,甚至美国凭借实力,会取得更多的优待。
  因此,两国的态度截然不同。
  总之,美国与英国人在此事的处理上,颇有几分不愉快。
  不管怎么考虑的,美国人的态度,客观上鼓舞了印度人争取独立的决心。
  甘地和国大党就发动了一场不合作运动,3月,英国人逮捕了甘地和数千名国大党党员。印度局势骤然紧张起来,骚乱绵延到印度各地。一场革命似乎就要发生了。
  日军自不会放弃此天赐良机,呃,日本人称为“天佑”。进攻的方向,也就由此确定下来了。
  为了在赶在5月中旬的雨季来临前,结束战斗。3月下旬,日军就匆匆忙忙地兵分两路,一路都是陆军,从缅甸奇袭印度英帕尔;一路是以海军为主力,进攻恒河口,消灭英国印度洋舰队。
  如果顺利,就以此为基地,进攻加尔各答,并向纵深发展,切断印度与印缅防线的联系,进而两面夹击,占领阿萨姆邦和孟加拉。
  日军陆军的进攻初期极为顺利,轻易攻克了防守松懈的科希马,这里距迪马普尔只有50公里,迪马普尔是加尔各答—阿萨姆铁路重要的一站。
  印度是英国在南亚的最大也是最后一个殖民地,是英国人的命根子,素有“英国女王皇冠上的宝石”之称。英国人这下子可急了。
  印度英军总司令韦维尔赶忙采取紧急措施,从各地空运援军到那里加强防御,共调集第7印度师、第5印度师、英军第33军等十余万部队,前往增援。英国人在此次战斗中,增援迅速,作战顽强,倒显示出几分老牌帝国的风范。
  随后,战斗就激烈起来。
  鬼子的战事,咱们简短截说。
  3月27日,山本五十六率领联合舰队再次出击,在孟加拉湾重创了英国印度洋舰队。使战事急转直下,向不利于英国的方面发展。
  在四月下旬到五月上旬,日军先后攻克英帕尔、吉大港和加尔各答,震动了印度和英国。
  日本人宣称“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并声称“战后同意印度人的独立”,取得了部分印人的支持。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苏巴斯·钱德拉·鲍斯,从德国来到日本,招募印度侨民,组成了二千余人的“印度国民军”,号称1个师,自任师长,配合日军作战。
  印度国民军的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但熟悉地形,知根知底,又善于煽动,使印度的骚乱迅速发展,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也随之动摇。
  雨季一过,日军延续了对印度的攻势。英军在印度起义者的包围之中,处处挨打。
  七月,日军已经席卷了孟加拉,包围了瓦拉纳西——位于恒河平原中部。
  我得知这个消息,却笑了。
  怎么形容呢?
  日本人还真是小家子气,或者说,不明大局。
  现如今,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而战争会削弱各参战国,欧战之后,不少国家借机独立。这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样如此。
  换句话说,日本如果不能向澳大利亚大量移民,那所做的一切,就都是无用功。
  日本的最终目的,就是澳大利亚。进攻印度,消灭英国印度洋舰队,也是正确的——可以为进攻澳大利亚,扫平道路。但以印度为重点,就属于分不清主次了。
  不管日本了,苏德战场才是中国的利益所在。  ?
  第131章[全]
  42年的夏天,中德关系陡然亲密起来。中国与德国在经济、技术和军事等各方面,都酝酿着展开进一步合作。
  几番使节往来,中德之间终于签署了秘密条约。条约与其说是中德结盟,不如说是中德瓜分苏联的协议。由于双方都有诚意,协议的签署过程很简单,基本是以乌拉尔山脉为界,偏东偏南的亚洲部分归中国,偏西偏北的欧洲部分归德国,中国额外争取到奥伦堡和奥尔斯克为中心的一片领土。
  这样一来,乌拉尔工业区除了乌法外的所有重要城市,都落入中国手里。
  苏联的工业部门大多分布在欧洲,中国得到的仅为九牛一毛。德国人现在深陷泥足,急需中国帮助,中国占一点儿小便宜,还是可以接受的。
  再说,这也算不上占便宜。巴库油田可不属于欧洲部分,它的位置在高加索山以南,属于亚洲领土。
  因为知道德国绝对不会放弃巴库,中国指出其位于亚洲部分——应属于中国,主动放弃了对那里的要求。转而要求的到奥伦堡和奥尔斯克地区,作为补偿。那里就两座城市稍微富裕些儿,面积倒没有多大,不到一万平方公里。
  这个交换德国人不吃亏,尽管德国人不会这么说的,却爽快地答应了。
  此外,中国还得到了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块领土。这里是哈萨克人的传统牧地,中国提出了确凿证据,双方没有发生争议。
  德军在41年的死伤超过120万,战果再辉煌,也弥补不了损失。然,战争进展到如此地步,苏德两国必须分出胜负,希特勒也没有退路了。
  42年春,两国都调兵遣将,秣兵厉马,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希特勒这回把进攻方向选在了南方。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斯大林格勒就是莫斯科通往南方唯一的交通要道。
  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就能够沉重打击苏联的战争潜力,并建立一条直接通向中国的战略通道。使德国从中国获得的战略物资,可以直接运抵苏德战场。这对德军是极为有利的。
  德国人知道斯大林格勒重要,苏联人也清楚。于是乎,一场围绕斯大林格勒的战役,就此展开了。
  5月下旬,希特勒出动160万德军,兵分两路。两路大军再次兵分两路,一路向高加索进军,一路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德军的攻势,在初期总是势如破竹,这是进攻方的优势,也显示了德军与苏军战斗力上的差距。
  7月初,德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外围,将其团团包围。德军没有强行进攻,来德军也需要时间休整一下,德国人纪律性强,可也是有血有肉的大活人,也需要休息。二来嘛,是时候,该中国上场了。
  毕竟协议也签了,德军也打过来了,把苏军主力吸引住了,再拖下去,就不合适了。
  7月11日,我在国会亲自提出了对苏联的战争议案。
  当然,我不会说什么瓜分苏联。这样子好说,还不好听呢!
  议案列举了三条理由:一,反对邪恶的共产主义苏联;二,苏联始终敌视中国,是中国的敌人;三,苏联企图颠覆中国。
  第一条没有什么可非议的,罗斯福在此也不会反对。第二条也基本属实,至于别国敌视我国,就进攻它,合不合法理,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这第三条就纯属胡扯了,
  苏联以前是部署过颠覆中国的种种举措,但自三十年代中期,欧洲局势紧张后,苏联哪里还敢挑衅。早就偃旗息鼓了。这纯粹是统计局针对工会等激进势力,炮制的冤假错案。两年以后,高等法院自己就把该案件推翻了。然而,苏联当时已经不复存在。大家谈到此事,也就一笑置之了。
  国会里的诸公都是多聪明的人,谁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报纸杂志早把对苏作战,能够获得什么利益,讨论的透透的。军火、矿业、铁路等各利益集团一致要求战争。
  有议员在竞选的时候,已经对农民许诺,客观条件许可的话,一定会大力支持《宅地法案》的重新实施。这话说的有些不明不白的,但所有听众都心知肚明。有报纸评论说,“已经提前开始分赃了”。
  我信心十足,神采飞扬,讲话也铿锵有力,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参众两院顺利通过了战争议案。
  7月11日,中国对苏联宣战,中苏战争爆发。
  呃,错了,是不宣而战!中国与苏联已经断绝外交关系了,我想宣战,也得找到人才行。反正,东方人也没有宣战的习惯,打起来,斯大林不就知道了。
  当天,中国国防军集中250万众,从北海到伏尔加河,一直到里海,以排山倒海之势对苏联发起猛攻。
  中国海陆空三军加起来,也不到330万。250万众还不算海军,基本上这包括了陆军和空军的绝大部分兵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