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4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宫也听过,但这与此二人有何联系?”当初设置这些年夜粮仓,就是为了平稳粮价的,低进高出,倒不是为了赚钱,主要是为了避免万一,好比灾害、与战争。起一个平衡作用。到于营利,却是很少,无论怎么平衡,几年的损耗,久长下去,必定是进少出多。

可是儿子突然强势,要求立即备粮。对军务她又不懂,既然儿子这样,后果就是自己也不敢承担。裴炎出没敢否决,却将情况也递到上阳宫。自己刚刚看过裴炎的奏折。

“母后且听儿臣慢慢道来,因为滞留,西翀就到了一个酒栈吃酒,无意中听到这两个人在评述儿臣即位时讲的那些事务,有的对,有的的不对,可究竟结果一个是初级官员,一个是平民,能出那些话,明他们有些能力的。于是加入jiā谈,让他们书写了一奏,托狄郎带到儿臣手中。儿臣就召他们到东宫一叙,也谈了一谈,虽然许多话迂阔,可儿臣看他们似乎是一个人才,至少比朝堂中一个官员才调要高,于是授了两职,以观后效。母后,不知儿臣有没有做错?”

“错也没有错,可是皇帝了,做事需讲礼度。既然不克不及肯定是栋梁之材,可以用一用。好比张柬之,佐迁为监察御史,那个徐有功更只是一介平民,迁为一个县丞,已是重用。迁得太过了。”

“是,要么儿臣重新拟一道制书。”

“不消了,是皇帝,君无戏言,制书已定,此次可以破例一次。”

“谢过母后。”

“好,回去忙吧。”

李威躬身告辞,李首成低声道:“太后,刚才为什么不?”

这次喊李威进宫,武则天还有一个用意,李威让裴炎起草待胡政策的制书,勉为其难欠好,能影响裴炎的名声。武则天想调剂一下的。

武则天摇了摇头道:“刚才本宫了两次,以弘儿的智慧,已经明白,可他一言不发,就是本宫出来,也会自讨没趣。”

“陛下……”

“不要弘儿欠好,他还顾着年夜局,不象本宫那个不孝的次子。本宫也不克不及将他bi紧了。再裴炎,也非良辈。”

“裴相公对两位圣上很是忠心的。”

“李首成,那就错了。之所以帮着本宫话,是看到本宫还有一些能力,身体又健康,所以想投靠本宫,这几十年可保他平安无事。到了他的子女手中,弘儿虽也记仇,可不怨毒,不会在他子女身上宣泄。万一能让他得逞呢?”

“奴婢不懂,这个裴炎倒底想做什么?”

“很简单,太上皇身体不年夜好,万一有事了,军国年夜权还在本宫手中,可是本宫只是一介女流之辈,只好靠他,那么他很有可能成为朝堂上真正的权臣,一手遮天。但不管他了,弘儿也看出来一些,所以不敢用。实际这种人才是最好用的,不怕贪婪,就怕没有缺点。既然想做权臣,这一关就当是对他的一个考验。”

想到这里,武则天又想到了两个人。原本还有一个李义琰的,现在不克不及不增加一个裴行俭。只要儿子顾着年夜局,包含他立即将一半从青海带来的卫重新编入军中,前往西域,那就好办,但怕有的年夜臣在中间挑唆。于是道:“去传程务ing谨见。”

“喏。”

拉拢人心的手段,儿子未必如自己,可他总是占着年夜义。听到儿子将裴行俭与程务ing喊到东宫一叙,武则天心中很担忧,这个程务ing在她手中还有年夜用的。

程务ing带了进来,武则天问道:“程将军,上午陛下请到了东宫?”

“是,可是臣对两位圣上忠心耿耿。”

“不消拘束,只是本宫听到一些事,不年夜明白,喊问一下。”

“陛下是了一些事,”程务ing心谨慎地将事情经过了一遍。此时的程务ing再也没有与裴行俭话时的憨厚之态,俨然是一个举止有方的年夜臣。

“军校?”武则天呢喃了一声。

对军事不懂,可对年夜势她却是很懂的。这样做,不可是为国家培养将才,还能安设许多武将。不是每一个武将都能出将入相的,好比青海李谨行已经年高,或者将来的黑齿常之,他们注定不克不及象刘仁轨那样担负重要的文官。放在朝廷供养,诚为可惜。这些人又闲不住,找一点事给他们做,反而十分隔心。

怎么自己就没有想到过?

“程将军,先退下。但要记住一件事,裴郎与裴相公向来不甚和睦,想跟裴郎多学一些军事的知识,从现在起,主动与裴相公减少接触。”“喏。”

“退吧,本宫还希望也能象黑齿常之那样建功立业。”

“谢过太后。”

可是武则天坐在椅子上想了一会儿,将手中的事务丢下,来到李治身边道:“陛下,臣妾有一件事想要禀报。”

“看,”对朝堂上产生的事,李治也听了一些。可是病情没有康复,也懒得过问。再,儿子似乎知足常乐,也就不计较了。

武则天道:“陛下,国家几年没有科举了。”

“下诏吧,明年重新科举。”

“不单是科举,臣妾还想到了一件事,这些年国家重将青黄不接。好比北方若有事,陛下派何人为将?”

青海诸将各有其职,不年夜好调动。就是那样,李谨行还好些,薛仁贵才是真正高龄。裴行俭前去西域,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来。似乎是没有可靠的年夜将可以征用。放在以前无所谓的,经过李敬玄之败,李治也醒悟过来,不是每一个年夜臣都可以用来做三军主帅的。

“皇后的意思是……”到现在,李治依然称武则天为皇后,也明他心几多有些不甘。

“臣妾有一个想法,朝廷可以办一个军务监,以及科举时,设立武举,招一些武贡生。”

“军务监,武举?”

武则天将自己想法出来。

“这会不会有争议?”

“是为了国家,有争议又有何妨?”

“还是招诸相进来商议一下,”李治犹豫未定地道。

“是,”武则天应了一声,对太监道:“传诸相到上阳宫议事。”

几个宰相喊了进来,武则天道:“青海一战,李敬玄之败,诚为可惜。”

诸位宰相面面相觑,不知道太后又将这件事翻出来有何用意。

“诸卿,再想一想,若是吐蕃、工具突厥同时用兵,国家有没有足够的主将之人?朝廷诸将已是青黄不接,因此,太上皇与本宫有一个想法,设一监,请精通军务的年夜将教授青年将领军事知识,就是刘卿,也可以ou空教授。另外各地将领提拨,多用荫,淹没了一些人才。所以在科举的同时,可以设一个武举,考弓马箭术以及武略,纳入军务监中,与一些有功将士受训,为国家储蓄更多的将领。这也是太宗皇帝的备武之道。诸卿意下如何?”

完了心中窃笑。自己提出来的意见,裴炎他们不敢不合意的。刘仁轨他们同样也会同意,不单是备武,这也是破格替朝廷招纳人才,是儿子法的延伸。但建议是自己公开提出来的,以后这些将领无疑是等于受到自己的恩德

刘仁轨懵然不知,他还没有听到裴行俭带来的消息,自然不知道武则天这个主意的出处,似乎是一个好主意,但不克不及是好主意自己就会立即同意,关健太后这个主意背后又包含着什么意思?

裴炎与薛元超等人已经伏下,道:“两位圣上此策甚妙,臣等附议。”

刘仁轨欠好再什么。

“那么各位散吧,起草一策递上来。”

“喏。”

年夜臣立即散去,刘仁轨与李义琰在路上相互看了一眼,李义琰道:“去东宫。”

李威正在批阅奏折,听到刘仁轨与李义琰到来,迎了出来,道:“刘卿,谢过了。”

“臣不敢当,但臣与李相公前来,有一要事禀报。”

“何事。”

刘仁轨将事情经过了一遍,李威愕然,然后立即道:“传程务ing谨见。”

“陛下,怎么程务ing与此事有关?”

“不是程务ing,是我的话……”李威十分无力,母亲这个举措太那个……都欠好出口。

。。

第十章一去无迹(一)

第十章一去无迹(一)

西南风吹来,虽然天è;临近黄昏时分,但一团团的燥热随着晚风,继续不停地从地面,从天空鼓腾起来。西边天际尽头是大片绯红姹紫的晚霞,象是火烧一样,火光压在高大的皇宫各个宫殿上面,于是连绵的宫殿群。披上了瑰丽的红烟紫云。

天还是很热,很闷。

窗外,各个宫nv耐不住热,一个个身穿着单薄的绸裙,里面只系着一道抹iōng,在柳树下或者槐树下嬉戏,散步,因为衫裙的布料薄出一大片粉白再加上裁去了上了岁数的宫nv,看上去很是养眼。

盯着外面,但李威绝不是看这些美丽的宫nv,他在想着心事。

唐朝有许多优点,不会象后世那样,矫枉过正。一个七品的县令,都能对岳飞这样的节度使傲慢指责,有效的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唐朝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包容,当然,这种开放包容,骨子里却是矜持,对待各个胡人夷人态度更是傲慢之极,那怕是强大的大食与拜占庭使者来访,都将他们当作了夷人胡人。自信心过了头。

可是这种自信心,却能保证了将士,甚至整个民族的血

这才是李威最喜欢的地方。

还有对新事物的接受,也比其他朝代容易。比如胡人的衣着、音乐、风俗,唐朝都包容地吸纳进来。再比如野辞明月,没有正式册封,再加上默契,放在东宫,也没有大臣强谏。

但有一点,利益。

那一朝一代,作为一个统治者,都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就是因为利益没有处理好,王安石变法才会失败。在唐朝,利益更是重中之重,各大顶尖世家,都可以傲视皇室。还有庞大的功勋后代,就是皇帝了,也不能不考虑到这些jīng英人士的利益。

任何一个变动,都会牵涉到各种利益。比如两渠,最简单的,要做一些水坝与陡还有为了延缓河渠的陡度,必须开挖之字渠,这些之字渠不可能开山凿岭,必须顺着山谷绕道行走。一些农田必然淹没,这就是利益的受损者。

更远的,修建码头,建造客栈货仓,都会牵及到庞大的利益。

两渠所带来的利益纠纷,还是少的。以后若有种种的变革,利益纠纷更大。自己的手段还嫌软了,这就需要母亲的帮助。

刘仁轨又问了句:“陛下,这是你的主意。”

“是。”

刘仁轨还不怎么明白,为什么陛下产生这个想法,自己作为陛下的心腹不知,让程务ǐng得知。但李威不用再解释,裴行俭也听闻了此事,来到东宫。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然后不服气地说道:“陛下,太后不能这样做啊。”

“太后怎能这样做呢?”李义琰也jī愤地说。

“李卿、裴卿,莫急。”李威说道:“此事没有那么简单……无论是母后提出,或者我提出,只要执行,都是为了国家强大……若不是为了权利与争斗,母后执行种种变革,我内心很欢迎。想要国家强大,对今天朝廷的政策要做一些修订,只要有修订,必然有许多人不满……朝堂上有人掣肘,就是我看到它的好处,也不敢实施,母后去做,反而更好。”

“陛下,不是你想的……”李义琰有些急,太后与皇帝相比,长处是权谋之术,手段果敢毒辣,短处则是大义与作为,特别是作为。所以无论皇后什么手段,在民间舆论中,几乎所有老百姓都支持皇帝的。然而太后若是将皇帝的种种想法实施下去,那么皇帝只是想法,皇后则是作为,想法重要,还是作为重要?

天平会进一步地倒太后倾斜。

“莫急,我们等一等程务ǐng……既然母亲想改革,那么就让母亲先行改革。”

“陛下……”李义琰依然担心。

但裴行俭终于明白李威意思,说道:“李相公,陛下说得对,还是让太后先带这个头吧。”

上官婉儿站在旁边,吃笑起来。

李威心里叹了一口气,作为资质,李义琰是差了,甚至连上官婉儿都不如。

程务ǐng就带了进来。

李威让他坐下,责问道:“为何我对你与裴郎说的话,你传达给了母后?”

“陛下,太后召臣谨见,然后顺便问了几句,臣不敢隐瞒。没想到……臣有罪啊。”程务ǐng一下子伏于地上,说道。

“你起来吧。”

“臣惶恐不安,不敢起来。”

“你起来,我不怪你。其实无论是我,或者是母后实施此项法令,对国家都有好处。但是我心中还有一些想法,请你过来,大家一起商议一下。”

对程务ǐng李威与裴行俭戒心皆不高。他是武则天提拨的,武则天询问一下,肯定知无不言。再说,他只是一个武将,不能动摇李威根本。倒是裴炎,会成为李威最大的绊脚石。

程务ǐng重新坐下,李威说道:“母后很聪慧,举一反三,想到了武举,比我的想法更加完善。但实施起来并不易,武举有何目的,与我当初提议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