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园丁用所得十千茶汤钱所建。诚所谓有其主,则必有其仆矣!

第54节:洛阳:花事已灭 春秋已谢(12)


  司马光的廉士之名,即使在当时也不仅限于在中原地区流传。文彦博留守北京时,遣间谍入辽侦事,见辽主大宴群臣,以伶人作戏侑酒,一伶做中原士人状,见物必攫取怀之,又一伶则从其后棒击盗者,盗者即惊问:〃是司马端明吗?〃这使得文彦博不禁慨叹:〃君实清名在夷狄如此。〃

  20岁即中进士的司马光在步入仕途之后勤读不辍,涉猎广泛,对史学的研究尤为用心,仅26岁一年所写读书札记便有30多篇。由此,司马光萌发了删削卷轶浩繁的古史成为一部编年体通史的想法。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司马光作《历年图》,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后周显德六年(959)的历史编成一个年表,并撰《通志》八卷,成为战国至秦的编年史。英宗看后,认为很好,专为司马光在崇文院设立了书局,并命司马光选助手继续编写,书名为《论次历代君臣事迹》。治平四年(1067),英宗死,神宗立,赐书名《资治通鉴》,并赐序文一篇。当时北宋建国百年,积弊甚多,种种危机已经出现。神宗即位后锐意改革,对司马光颇为器重,擢为翰林学士兼御史中丞,并有意再升其为枢密副使。但在改革问题上,司马光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了严重分歧,而神宗更为信任王安石。眼见无法改变局面,又与王安石因变法事绝交,司马光坚辞枢密副使,离开权力中心,来到当时的文化中心洛阳专心修史。

  变法之前,年岁稍小的王安石与司马光平生相善,只是政见不同葬送了两人的友谊。王安石,字介甫,二度去相、退居金陵后封为荆国公。又因性子执拗,人称〃拗相公〃。虽然关系破裂,但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如,一反对新法者死,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中有讥变法之语。有人谋得之并献于王安石,以为后者将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本朝事时,也能对王安石作客观评价,称其〃好读书,能强记……文成观者皆服其精妙。友爱诸弟……不汲汲于仕进……由是名重天下,士大夫恨不识其面〃,云云。

  两人虽政见不和,但个人品质却又相同。《邵氏闻见录》称〃荆公、温公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皆同〃,并记载云:〃司马温公为西京留台,每出,前驱不过三节……乘马或不张盖,自持扇障日。程伊川谓曰:'公出无从骑,市人或不识,有未便者。'公曰:'某惟求人不识耳。'王荆公辞相位,居钟山,惟乘驴。或劝其令人肩舆,公正色曰:'自古王公虽不道,未尝敢以人代畜也。'〃作者邵伯温因而叹曰:〃呜呼!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王安石死后,已为宰相、尽废新法的司马光闻而叹曰:〃介甫无他,但执拗耳。〃并嘱僚属:〃赠恤之典宜厚。〃

  因此可以说,除了自身愿望、皇帝之命以外,与司马光政见不和、且又十分执拗的王安石,也是成就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诞生于独乐园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荆公以不行新法不作宰相,温公以行新法不做枢密副使〃,而着力改革变法的〃神宗退温公而用荆公〃,才使得司马光心无旁鹜、徜徉故纸,才能在独乐园中历时15年铸就了这一部史籍大典!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携书局至洛阳。次年,他自己出资在南尊贤坊以北买地20亩,修建了私家园林,名以〃独乐园〃。司马光在建于东汉广成囿、汉成帝常临而宴游旧址上的独乐园中,点缀了〃读书堂〃、〃弄水轩〃、〃钓鱼庵〃、〃种竹斋〃、〃采药圃〃、〃浇花亭〃、〃见山台〃等若干建筑,可这些仅具有雅名而已,实则非常简陋。《洛阳名园记》对独乐园也只有108字的简短记载,称其〃园卑小,不可与他园班〃。

  安居独乐园后,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一起,制定了写作计划,大致分为三个步骤:一、排列丛目;二、编写长编;三、删改定稿。第一和第二步骤由司马光指导助手完成,第三步由他亲自动笔完成。

  编著工作从英宗治平三年(1066)起,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止,历时19年,其中在独乐园编写15年。19年中,编写的各种费用均由国家开支。为支持司马光编书,英宗还将自己做皇子时府里的2400多卷藏书送给司马光参考,并将皇家藏书之所的龙图阁、天章阁以及三馆、秘阁中的书籍破例许借。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引用书目达272种,众多史料取自国家档案里的实录,而这些实录今天基本上没有保留下来,所以《资治通鉴》中的史料更显得弥足珍贵。

第55节:开封:世间已无开封城(1)


  为了修史,司马光常常拒不见客,〃日之不足,继之以夜〃,每天挑灯夜读,黎明即起。他和助手所看书之多,后人为之叹绝,而仅是编写《资治通鉴》的草稿,就堆满了两间房子,其修史精神,可以媲美于司马迁。

  编著一部300多万字的巨著,其艰辛程度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像。为编书,司马光常常废寝忘食,家人将饭送至书局,要几次催他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长,上面罕见草字;房子低矮,夏天闷热难耐,汗水把书稿都浸湿了。司马光就请人在屋里挖了一个大深坑,砌上砖,修成一间〃地下室〃。当时,北京留守王宣徽在洛阳园宅甲天下,中堂起屋三层,飞檐走兽,气势恢宏。因此,洛中便有了〃王家钻天,司马入地〃的谑语。编书的生活也非常清苦。年老时,友人刘蒙拟用50万钱请婢女侍奉司马光,但他随即复书谢绝:〃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用一婢乎!〃妻张氏亡故,以至无钱埋葬。《宋史o司马光传》载:〃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记述的正是这一段〃典地葬妻〃的悲情故事。在编修中,司马光曾大病一场,甚至将〃遗表〃写好,放在床头,一旦将不起,好让助手范祖禹转送朝廷。但几个月后,他的病情好转了,而比他小13岁的助手刘恕却为编写《资治通鉴》积劳成疾而死,年仅43岁的范祖禹也显得未老先衰!

  从47岁至66岁,在历时19年后,《资治通鉴》最终杀青,定稿于洛阳司马光之独乐园。但此时的司马光已是〃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几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1085年12月,司马光请人用锦缎装裱了10个精美的匣子,不顾寒冬腊月,用车马载着这部19年心血的结晶,与刘攽、范祖禹等人亲自押送,从独乐园出发,日夜兼程,前往东京汴梁,向宋神宗进呈。

  此后不久,67岁的司马光去世。月余之后,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在杭州付梓。

  由于司马光的个人品质达到了尽乎完美的境界,因此,当他去世的噩耗传出时,〃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司马光身后仅薄棺一口、旧布被一条,随葬的是一篇颂扬节俭的《布衾铭》。前来吊唁的太皇太后、皇帝、大臣看到的是满屋的图书和床上的一领旧竹席,感慨之余,送银二千两以为奠仪,其子司马康遵父生前之嘱又悉数退回。当灵柩起程送往夏县时,〃送葬之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鉴于司马光的品德及影响,朝廷赠其太师、温国公。

  洛阳、司马光、《资治通鉴》,一个帝都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就这样建构了起来。它们作为一串有内在联系的文化符号,灿烂地指明了一个帝都的正午时光及其可能发出来的热度和亮度。文化良知只能存在于彼时,人性的善良与坚守也只能存在于彼时,它将几乎成了帝国时代中国的一个精神标高,难以被后世所逾越……

  如今,在宋人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中有着记载的独乐园,在历经战乱之后再无孑遗。原独乐园所在的司马村现有人丁5600余人,却并无一人姓司马,以司马为村名,全出自人们对司马光的崇敬。村子从宋代始称司马庄,明代改称温公里,清代称司马街。至今,能够证明独乐园在司马村的证据,只剩下几通明清石碑,且部分碑文已模糊不清了。

  从灿烂归于平淡,于艰辛处留传世美名,不管是司马光还是洛阳,两者走的都是相近的历史轨迹。

  开封:世间已无开封城

  六座开封城

  很多年后的今天,开封是否还能回忆起自己当年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呢?

  曾经,这是一座活在名著里的城市。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与开封的关系可以说是如影随形。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水浒传》是〃起于开封,收于开封〃的。《水浒传》一开始,描写的不是书中的主人公,而是宋朝的开国史。《水浒传》称赵匡胤〃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说他〃一条杆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那天子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国号大宋,建都汴梁〃。《水浒传》中还有两首直接赞颂开封的诗词:〃一自梁王,初分晋地,双鱼正照夷门。卧牛城阔,相接四边村。多少金明陈迹,上林苑华发三春。绿杨外溶溶汴水,千里接龙津。潘樊楼上酒,九重宫殿,凤阙天阍。东风外,竹歌嘹亮堪闻。御路上公卿宰相,天街畔帝子王孙,堪图画,山河社稷,千古帝王尊。〃 
第56节:开封:世间已无开封城(2)


  《水浒传》里另一首诗词也充满了对开封的感情: 

  〃州名汴水,府号开封。逶迤接吴楚之邦,延亘连齐鲁之地。周公建国,毕公皋改作京师;两晋春秋,梁惠王称为魏国。层叠卧牛之势,按上界戊中央;让华夷,太宗一迁基业。元宵景致,鳌山排万盏华灯;夜月楼台,凤辇降三山琼岛。金明池边三春柳,小苑城边四季花。十万里鱼龙变化之乡,四百座军州辐辏之地。黎庶尽歌半稔曲,娇娥齐唱太平词。坐香车佳人仕女,荡金鞭公子王孙。天街上尽列珠玑,小巷内遍盈罗绮。霭霭祥云笼紫阁,融融瑞气蹿楼台。〃 

  在中国,有哪一座城市,在名著中能得到如此的赞颂,恐怕只有开封了。 

  《水浒传》中涉及开封的情节,较著名的有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误入白虎节堂,杨志州桥卖刀,宋江樊楼与李师师相会,柴进簪花入禁苑等。其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与杨志州桥卖刀最为脍炙人口。 

  鲁智深来到东京,向人打听大相国寺在何处,有人回答:〃前面州桥便是。〃可见宋代的大相国寺与今日的大相国寺地址是一致的。今日的大相国寺离州桥遗址也不远。鲁智深自西向东而来,与大相国寺相近的著名建筑物也只有州桥了。 

  鲁智深到大相国寺后,被分到酸枣门外的菜园里去管菜园。几位泼皮想给他个下马威,制服他,他却将两个泼皮踢到了粪窖里,泼皮们自此再也不敢捣乱,反而花钱请鲁智深吃酒。因为讨厌老鸹叫,鲁智深将树枝里有老鸹窝的绿杨树连根拔起。 

  杨志州桥卖刀,更是在《水浒传》作者的笔下被描写得活灵活现。现在,深埋于地下的州桥已被找到,还有《水浒传》中屡被提到的樊楼,都说明了这座城市千百年来的知名度。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开封是一座活在历史里的城市。大禹于此处治水,师旷在这里抚琴,孟子告诫梁惠王,切莫五十步笑百步;侯嬴建议信陵君,自当救赵国窃虎符;相国寺外,花和尚倒拔杨柳;州桥桥头,青面兽叫卖宝刀;〃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青莲唱侠客行,以酬高适杜甫;〃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王安石走变法路,欲求富国强民……数千年来,开封古城寄放的是中原繁华梦;相国霜钟,撞出了汴水秋雨声。

  一个很久远的传说,说是天下共八十一分,中华民族居住的地方名为赤县神州,居其中之一分;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按照大禹所序,九州之名为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豫为九州之中,而开封城的位置,就处于豫州的中心,这里土地平易多于险阻,如若天下平定,此处为万国会聚之所,文物荟萃,往往盛况一时,但是,一旦天下有变,此地即为四方征战之地。古城开封所经历的所有磨难之中,几次大的灭顶之灾也都是因为兵革战乱。 

  史料记载,历史上开封附近的黄河曾经42次决口,古城曾经两次遭到灭顶之灾。如今黄河河床比城内地面还高11米。地下,历次黄河水患使数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地上,则因黄河泥沙淤积使河床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