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魏将洛阳扩建为外郭、内郭和宫城3部分。内郭城即汉魏晋旧城;宫城改变了前期南北宫的分散布局,总范围南北1398米,东西660米。都城内经纬通达,宫城南面宽约40米的东西大街将京城划为南北两部分,与此交叉的铜驼街,宽42米,从宫城南出,为京城中心大道,中央衙署和社庙分布于大道两旁。城内外里坊整齐划一,共有322个,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其后为隋唐长安和洛阳城所效仿。城南扩建有金陵、燕然、扶桑和龟慈4夷馆。城内有三市:鱼鳖市、四通市、大市。延酤里、治酚里以酿酒闻名,集中居住着从事酿酒的人家。阜财里、金肆里住的都是富商大户。调音里、乐律里住着的人们都能歌善舞,善吹笛笳。北魏注重手工业的发展,曾从北方各地迁徙手工业户集中都城,因此洛阳的手工业制造水平不比发达的江南差多少。洛阳还是南北贸易和国际贸易的中心,南货经这里畅销北方,北方的牲畜皮毛也由这里销往四面八方,朝鲜、日本、中亚各国都有商人在洛阳居住。

  这个时期洛阳科学文化繁荣昌盛,蔡伦试制的〃蔡侯纸〃,张衡创制的浑天仪、候风仪和地动仪,马均发明的指南车、记里鼓车、龙骨水车等,都是在洛阳研制成功的;贾谊著《过秦论》,许慎著《说文解字》,王充作《论衡》,班固、班昭兄妹著《汉书》,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张华撰《博物志》,北魏杨玄之著《洛阳伽蓝记》,郦道元著《水经注》等,也都成书于洛阳。汉魏晋三朝,经学极为盛行,陈元、桓谭、贾逵、马融、郑玄、何休、王粥、杜预等都对经典进行过解注。当时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争论激烈,公元79年汉章帝特在白虎观大会群儒,议五经异同,并命班固编成《白虎通义》书,作为定论。太学门前所立〃熹平石经〃就是当时的官定样本。东汉初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内地,白马寺是我国早期佛教活动中心,由西域传入的佛经,大多是在洛阳翻译出来的。魏晋时期文才辈出,诸如〃建安七子〃、〃三曹〃父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皆会聚洛阳,名噪当世。左思《三都赋》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传为千古美谈。

  洛阳的佛教在这一时期也达到极盛。佛教在刚刚传入时首先在洛阳生根,洛阳白马寺始建于公元68年,相传汉明帝夜梦金人,顶有白光,因此派蔡愔和秦景等人西行求佛法,在月氏遇到来自天竺(即印度)的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将他们迎还洛阳,回来时还用白马驮回了佛像和佛经,于是就仿造天竺式样在当时洛阳城的西门外,今洛阳市东9公里的地方修建了白马寺。带回的佛经就是中国最早的《四十二章经》,而白马寺也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到北魏时,洛阳城内的寺庙已多达一千三百多处,大的寺庙都拥有富丽的神殿、曲折幽邃的园林、高达十余丈以上的佛塔和高数十尺重数万斤的铜佛。阊阖门北瑶光寺的佛塔高五十丈,高耸入云,孝文帝皇后冯氏和宣武帝皇后高氏被废后都入此寺为尼。宣阳门东的景明寺有房一千多间。阊阖门外的永明寺住有外国僧侣三千多人,它由信佛的孝明帝胡太后率领百官亲自修建,规模雄伟壮观,九级佛塔高百丈,上挂金铎一百二十枚,金铃五千四百枚,夜深人静时,声闻十里。在洛阳城南的龙门山上还开凿了著名的石窟。由孝文帝开凿的宾阳洞中洞总计用时二十四年,洞内十一尊大佛雕刻精美,富丽堂皇。佛教的兴盛成为洛阳文化景观的一大特色。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洛阳成为两魏兵争之地,战乱频繁,达二十余年。北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弃洛迁邺,发洛阳四十万户北迁。天平二年,尚书右仆射高隆又发十万民夫拆洛阳宫殿,料运邺都。后来高欢与宇文泰多次在洛阳争战,使洛阳城池宫殿又一次遭到毁灭,北魏洛阳城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和盛况。而在分裂的基础上建立的北齐和北周,是两个从根本上汉化了的鲜卑政权,一东一西,就把洛阳抛弃了,任它在历史的风霜中面对荒凉和寂寞。 

第52节:洛阳:花事已灭 春秋已谢(10)


  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在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重新选址营建洛阳城,唐代延用并扩建。隋唐东都洛阳城是洛阳古城史上最鼎盛的,也是东方世界大都市之一。它东逾瀍水,南跨洛河,面对伊阙,西滨涧河,北依邙山。城周长27公里,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等。外郭城,也称罗城,是官吏的私宅和百姓居住之地,设3市103坊,布局状如棋盘。宫城,又名紫微城、太初宫,位于隋唐城的西北角,是议事殿阁和宫寝所在地,遗址在今玻璃厂大门以东、西关以西、中州路以北、陇海铁路以南范围内。皇城,又叫太微城,环绕宫城东、西、南三面,为皇戚府第和衙署所在地,遗址在今周公庙大门南侧,定鼎南路东侧。

  据记载,隋唐宫城中殿堂极其豪华,尤以应天门北乾元门内的正殿乾元殿最为壮观雄伟。乾元殿几经兴废,名称多次更改,至武则于其地作明堂,又称万象神宫,高98米,方100米;下层法四时,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施铁凤,高3米余饰以黄金;中有巨木10围,上下贯通,下施铁渠,为辟雍之象。唐朝明堂是进行大朝会、上尊号、大赦、改元、献俘等礼仪活动的重要殿堂。玄宗时改称含元殿。其建筑结构颇似北京祈年殿。应天门,东西横跨定鼎路,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唐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攻占洛阳,以其太奢,下令毁之,此后唐太宗、唐高宗以及武则天时均重新加以营造。此门在东都城门中最受尊崇,若冬至,除旧布新,当万国朝贡使者等重大庆典,皇帝均登临其上。隋炀帝曾登楼设宴;唐高宗〃御则天门,受百济(今朝鲜)俘,自其王义慈以皆释之〃;武则天〃御则天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唐玄宗在洛阳接见第八次日本〃遣唐使〃也在这座门上。因此,应天门在隋唐东都城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座门。

  洛阳上阳宫是唐朝在宫城西南洛水之北的建筑。王建诗云:〃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宫殿壮丽,园池佳美之状可见一斑。当时洛阳花圃极盛,西苑就是历史著名的禁苑。其内造16院,名花美草,冬日亦剪采为荷;人造海中仙山高出水面百余尺。其奢华靡丽空前绝后。

  洛阳的漕运非常发达,隋运河开凿,以洛阳为中心,西到长安,东至东海,南达余杭,北抵源郡。洛阳城内渠道如网,处处通漕。北市开一新潭,〃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贩贸易,车马塞满。〃漕运交通的便利,使洛阳工商业更加繁荣,经济更加发达。隋唐城南还设有四方馆,以接待四方使客。在皇城外东北角,今洛阳老城西北部有一座隋唐含嘉仓城,这是唐朝全国最大的地下粮仓,储粮量达1亿多公斤。城外还有洛口仓、回洛仓等,为京都储纳或转运粮食。今天出土的银镜、银饼、日本钱、波斯金银货币和两地汇兑的〃飞钱〃,足以说明唐朝国内外客商云集洛都,洛阳成为国际贸易都市。

  隋唐时洛阳科学文化非常发达,学者云集,文人荟萃,许多著名文学家、诗人、画家、音乐家、书法家都在洛阳留下杰作。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和杜甫第一次相会洛阳,结下终生不渝的友谊。杜甫久居洛阳,白居易在洛赋诗800首,晚年宅第履道里,终老在洛阳,葬于龙门香山。还有贺知章、王昌龄、韩愈、张说、刘希夷、刘禹锡、李贺等均有描绘洛阳的优美隽永的诗文传世。在上清宫、天宫寺、福先寺等有画圣吴道子创作的壁画,其〃吴带当风〃的风格为当世所推崇。隋唐时,自汉代集音乐、舞蹈、戏剧、杂技、幻术为一体的〃百戏〃,演出规模非常庞大,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日都要在端门外大街〃盛陈百戏〃。因表演时,灯火照耀,如同白昼,后来流传到民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灯节。

  公元755…763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叛军盘踞洛阳建大燕国,洛阳沦为大乱的中心战场,遭受了叛军、官军及回纥兵的蹂躏和虏掠,〃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比屋荡尽,士民皆纸衣〃。从此洛阳不复有盛唐繁荣。

第53节:洛阳:花事已灭 春秋已谢(11)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在藩镇割据的基础上,中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的王朝。923年到936年,后唐又一度把都城建在洛阳。这是一个战乱中建立的袖珍版的中央帝国,国家四分五裂,百姓生计艰难,洛阳经过唐末的混战,也早已失去昔日的辉煌。后唐亡于后晋,石敬瑭把都城迁到了开封,二十多年后,出生并成长在洛阳的赵匡胤,曾经有意把都城迁回这座留给他美好回忆的福地,但最终未能如愿。

  宋朝,以洛阳为西京,曾对洛阳城廓、宫室、清渠多次修葺,仍保持五代时旧观,城周长〃五十二里九十六步〃。但由于年久失修,加之金人入主中原,尽焚宫阙,这座古城最后荡然无存。北宋时的国都已是开封,不过洛阳还是名园林立,有〃天下名园重洛阳〃和〃洛阳花木甲天下〃之称誉,名臣文士李格非游洛阳,还撰成《洛阳名园记》,可谓昙花一现。〃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东风容易别〃,当最后洛阳花事已了,与政治中心舞台从此作别时,也只能听任历史的牛车,驮着自己昔日的繁华,渐行渐远了。

  洛阳到金、元、明、清四代已降为府城,规模缩小。金朝将洛阳定为中京,设金昌府,并置洛阳县,重建洛阳城。所建新城即现今老城前身,规模很小,百业凋零,经济萧条。公元1234年,蒙古族讨金灭宋,洛阳地处战争腹地,再遭劫难。公元1279年元朝改洛阳为府治及洛阳县,旧址在今洛阳老城内。公元1368年,明朝在洛阳置河南府。明王朝于公元1408年,把伊厉王封藩洛阳,嗣后凡5代7王国绝。公元1601年,明神宗(朱翊钧)把其第三子福恭王朱常询又封藩洛阳。洛阳作为明朝藩王的封地长达250年之久。清朝在洛阳置府治,设洛阳县。在明府王府的废墟上重建的洛阳知府衙门,曾作过光绪皇帝的行宫。

  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袁世凯在洛阳老城以西,集聚军队,筑屋营垒,组织练兵。在军阀混战中,吴佩孚在原练兵的地方修建西工营房。民国政府最初在洛阳设县署,1913年设道尹公署,1921年省长公署自开封迁移洛阳。1923年先后改为护国军使署及警备司令部。到〃九o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于1932年3月由南京迁都洛阳,并为蒋介石在龙门香山寺设了别墅,同年11月又迁回南京,从此洛阳成了徒有虚名的行都。〃七o七〃事变后,洛阳遭到日寇飞机狂轰滥炸,府址化为灰烬,文物古迹多遭破坏……洛阳完成了其古都史上由盛到衰的大轮回。 

  一个人与一座城

  最后,让我们再进入洛阳的历史细节部分,了解一个城市曾经的人文理想吧。

  洛阳曾经是司马光的洛阳。这座城市见证和承载了一部巨著的问世。

  这部巨著与这座城市的辉煌交相辉映,可谓光耀古今。

  在中国古代史家中,有两位赫赫的司马氏,一位是以《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司马迁,另一位是以《资治通鉴》开创了编年体通史史书的司马光,而后者《资治通鉴》的成书地就在宋代洛阳的名园──〃独乐园〃。

  那么,《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史学巨著,是因何形成于洛阳独乐园的呢?

  司马光6岁时开始读书,曾以圆木为枕,圆木一滚动,便从睡中醒来,然后披衣挑灯,夜读不止,以至15岁时便〃于书无所不通〃。而且,他还善于运用学过的知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他机智的体现。面对险情,年幼的司马光不走不号,果断砸缸救人,其智识、举动远远超出了他的年龄段,因而〃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这也就无怪乎史称其7岁时即〃凛然如成人〃了!

  司马光为人还非常诚实,家中卖马时,他特意嘱咐卖马人一定要讲清楚〃此马夏月有肺病〃,不要欺骗人家,弄得卖马人暗自笑他痴愚,以至这种痴愚后来还影响到他的仆人。《元城语录》云:园丁吕直游独乐园时得茶汤钱,每日与主人分之。一日又来纳,司马光道:〃此汝钱耳,可持去。〃园丁再三欲留,〃公怒〃,园丁只好持钱而去,且边走边回头道:〃只端明不爱钱者。〃后10余日,司马光见园中新建起一座井亭,询问后才知是园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