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大传-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选用儒生、名士,可是他根本不知道怎样和这些人打交道。但是他对自己的将士和前后归附他的士兵儿郎们却有高招让他们高兴。他不仅默许,甚至有时纵容他们去抢美女和财物。当时的京师洛阳是个最繁华的大城,里面住着皇亲国戚、贵族豪富。一条街接着一条街全是阔老爷们的“高楼大厦”。家家户户有的是金银财宝。董卓的将士们一进去,要妇女有妇女,要财宝有财宝。
  军士们以检查户口,维护治安的名义闯进人家户里,大肆抢劫、强奸。
  将士们抢劫回来的东西和美女,由董卓验收。董卓拣看得上的留下一部分,其余都归将士们。将士们无不高兴,都夸董相国够义气。
  董卓听说何太后跟汉灵帝葬在一起,大坟里有许多奇珍异宝。就说:“珍宝埋在地下多可惜啊,不如拿出来用。”就令士兵们去刨开大坟,将珍宝悉数拿走。
  更有甚者,董卓有时公然在皇宫里过夜,任意和那些美丽的宫女和公主们睡觉。宫里没有谁敢说个“不”字。
  有一天,董卓带军队出城,到了阳城地带,正赶上那儿庙会,但见男男女女,热闹非凡。董卓心血来潮,灵机一动,便下令把赶庙会的人一概拿下,将男的杀了,砍下脑袋,挂在战车两旁;将女的没收为奴婢,装回城去。
  董卓一行人浩浩荡荡开回京师,声言是杀敌回朝,大获全胜。
  洛阳经过这次大变故,原先拥有军权的将领,死的死,逃的逃。即使司隶区原有的驻扎部队,不是向董卓集团投诚,便是逃离司隶区。因此,除了董卓自己的亲信外,实在已没有人可以负责洛阳城的军政工作了。但是为了提高新政权的声望,也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这位新任的洛阳军政头子,必须是个深得人望的少壮派将领。
  董卓和几位大臣反复商议和交换意见后,找到了一个公认唯一适当人选,这就是原任典军校殿尉的曹操。
   当董卓的西凉军团进入洛阳时,曹操正指挥他的部队在宫中重整残破的宫殿及墙垣,并一一收敛遍地的尸体。他心事沉重,脸色发青,这一场亲眼目睹的动乱和残杀真使他难以忍受。他常自发问,作为人的基本良知,为什么在当权者的身上就丧失殆尽?邪恶者固然当惩,但无辜者为什么大量受株连呢?特别是那些还小小年纪的宦官,他们终日除了苦作和侍奉之外,连休息都不够,怎么会参与什么“阴谋”呢?他们或许连什么叫阴谋也不懂。但是,他们仍然逃不脱被惨杀的命运。也许他们在乡下的穷困父母,还盼望着有一天他们当宦官的儿子,会给他们带回去一点什么希望和福音呢!
  确实,曹操在这一点上是受了祖父曹腾的影响。是祖父告诉他,小宦官们的家世都是很苦的。有钱人家,谁愿送孩子入宫当阉童呢?曹操正是从这一点上同情那些小黄门的。所以,那些反宦官派的人物,曾指责曹操同情宦官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他们笼统地说曹操同情宦官却不对,曹操并不同情那些擅权作恶的宦官,相反,对他们恨得很;曹操是同情无辜的宦官,特别是这些刚来的小黄门。
  而现在,不管有罪还是无辜,都一概惨死,他怎能不为此而哀叹呢?并为屠杀者不分青红皂白的举动感到惋惜。
  更严重的还是,随着这场流血政变的发生,董卓的西凉军乘机入京,并在京城耀武扬威,纵容军士作乱,不能不令人感到更大的担忧。
  曹操虽然并不认识董卓,但他深知处在眼前的乱局,任何外藩军团的进入,对朝廷都是严重的威胁,一旦处理不善,便可能会酿成内战。
  果然不久,便发生了少帝被罢,丁原遇害及袁绍亡命的事件,曹操知道祸事迟早一定会降到自己头上来,便不得不考虑自己该如何办了。
  根据他的分析,目前董卓的势力是很强大的,还无人与之抗衡,丁原一死,吕布倒戈,董卓几乎独霸天下。在相当长时期内,洛阳都不会安宁。作为一个朝廷将领,曹操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与董卓的关系,粗野而霸道的董卓又焉能容忍曹操做人的准则?一旦双方接触,必会碰出火花,任何一点火星都可能点燃祸火。他显然是不能在洛阳久呆的,只是还没有决定什么时候离开这儿。
  但是,他得作好充分准备,以免事到临头措手不及。
  首先,曹操要求父亲曹嵩离开京城洛阳。他对父亲说:“离开洛阳是为了避祸越快离开越好。”
  但曹嵩放不下京城内的庞大家产,表示必须变卖整理后才能离开。
  曹操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心想:命都难保了,家财还有什么用啊!
  但是,爱财如命的父亲是绝不会听他这番道理的。曹操只得催促父亲快些变卖和处理,及早启程离京。
  为了防范变故,曹操又找来曹洪,悄悄对他说:“你即日离京,急返故乡沛国谯县,秘密将家里人移往另外地方居住,一定要做到任何人也不知道……”
  曹洪领命而去,曹操又遣人帮助父亲处理家财变卖杂事,使之尽快登程离去。
  这样布置之后,曹操才稍许安稳,但每日依然警惕着各方面的信息。
  果然,没几天,曹操便接到了董卓邀请他出任骁骑校尉任命,要他掌管洛阳的所有的禁卫军。
  曹操并不是汉皇帝的死忠派,他关心的是社会秩序及天下大事,特别是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因此,他非常不同意董卓任意破坏朝廷的作为。他深知自己势单力薄,虽然在洛阳城内拥有相当高的声望,但这只是一种虚名罢了,在政治斗争上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反而因此更容易危及身家安危。他想起当年李膺的死,不正是铁的教训么?


第四章 董卓独专朝堂 曹操招兵买马(5)


  因此,曹操宁可暂时观望,不像袁绍一样强烈地表现他的反对意见。
  可是,现在曹操面临重大抉择了。董卓的指令已经传来,观望是再也不行的,他必须作出选择。而这是他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抉择: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若接受官职,便表示自己同意董卓在政治上的作为;若不接受,则必会立刻遭到整肃的命运,弄不好,项上人头都可能保不住。
  当然,曹操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董卓给的官职的。要不接受,就只有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他盘算着,如何逃走?逃又逃到哪里去?逃走以后又该做些什么?等等。就在他接到董卓指令必须作出回答的短暂时间内,他就这些问题,反复进行了思索和考虑。
  最令曹操眼下感到头痛的是父亲曹嵩,这个视财如命的富翁,似乎还没有处理好他那些家财。父亲没走,他该如何办呢?
  紧急中,机智的曹操又想出一条妙计,那就是“缓兵之计”。
  于是曹操派曹仁,去向董卓当面禀报,首先表示他曹操愿意就任骁骑校尉,并因此而感谢董卓。但是,目下他还不能立即上任,原因是由于处理前些时候的宫宦事变,过分劳累,宿疾偏头痛复发,现在在治理休养,不便处理公事,还要休息调养几天之后,才能前往报到。
  曹操一向有偏头痛的毛病,许多官员都知道,董卓问清左右之后,也就不以为意了,便暂缓曹操的任命事宜。
  这样一来,曹操便争取到了时间。他立即派遣曹仁,去对父亲曹嵩说了紧急情况。于是,曹嵩便从速贱价处理了余剩财产,在曹仁率少数家丁的秘密保护下,悄悄潜出了京城。为了安全起见,曹操要父亲绝不能返回家乡,最好奔东方的徐州避难。
  父亲临走的前一夜,曹操见了老人一面。他虽然平时并不喜欢这个短见而爱财的父亲,但此时此刻,也不免有些依依不舍。因为此地一别,又不知在何地能见面了。下一步曹操也是要逃走的,父子俩从此就可能天各一方了。毕竟是年迈的父亲,在流离中难免吃苦,而他做儿子的又不能随行……
  曹操不禁悲从中来,双眼也潮湿了,唯有再三叮咛曹仁一路上尽心保护而已。
  曹嵩第二天天未明时就启程走了,曹操整个上午独坐前厅,仿佛在用意念之功在为父亲送行一般。第一个半天十分重要,如果平安无事了,便不会再有什么意外。
  为了让父亲一行人走得更远一点,曹操故意再拖延了报到的日期一天。他向来催上任的使者表示,隔日午时,他曹操将亲赴宰相府晋见董卓。
  时值十一月底的寒冬季节,天色早暗,曹操吩咐官邸队员说:“明日我将亲自到相府晋见相爷,因此要做些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些事,你们是帮不上什么忙的,因此,不必在这儿侍奉了,以免造成对我的干扰和影响。”
  于是,随从仆役等,尽皆离去。
  曹操这才回到房中,关好大门。静坐片刻之后,立刻换上外出服装,披上御寒外袍。又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短兵器取出,藏于袍内。他轻轻拉开门,探头看了看外面。然后走出门来,又依旧将房门掩好。
  曹操轻足细步,来到官邸后墙,一纵身翻了上去,下到外面。
  为了完全避免可能的跟踪,也为了不引人注意,曹操既不带任何亲信随从,也不牵马,决定一个人以步行方式摸黑出城,再另想办法离开。
  曹操由于身材矮小,再加上他有意双臂相抱,一个人走在路上,尽管有巡逻的军士发现,也未引起注意,还以为是无家可归的一个穷汉。
  尽管他心中很急,但行路也不匆忙,好像是随意游走着出了城的。
  一旦出城,曹操就健步如飞了,身后并无追兵,他放心大胆地走着。他终于来到一个小村镇,叩开一个客栈的门,向老板买马。老板只有一匹无掌老马,问曹操要不要?曹操毫无选择的余地,只得将老马买了。幸好曹操体型不重,那老马也颇能承载他。他便辞别留他住宿的老板,只说老娘死了,赶路奔丧。
  曹操策动老马,连夜不停,任寒冷的风在耳边吹。天亮了,他只是停下来吃一点东西,喂一喂马,即刻又登程上路。就这样他披星戴月,昼夜不停,一直向陈留地区赶去。
  曹操要到陈留去找曹洪。曹洪按曹操的安排,先将沛县家里人转移到一个众人不知的地方,然后再回到老家变卖了所有家产,将足够的资金带在身上,在约好的陈留地区等着和曹操会合。
  曹操离开洛阳的第二天上午,董卓久等曹操,却不见曹操踪影,便又派使者去催问,才知曹操已经不知去向。董卓顿时就明白过来,曹操是逃跑了。
  董卓有一种受愚弄和被瞧不起的感觉,不禁勃然大怒,大骂曹操,又大骂使者。
  李儒和蔡邕怎能咽下这口气,他立即派遣杀手朝着曹操故乡一路追杀过去,一面向全国发出通缉曹操的命令。
  曹操当然会估计到董卓派人追杀,又赶了一天路之后,为了避免暴露行踪,决定抛弃坐骑,改为步行。
  又走了一天一夜,到达司隶区边缘地带的中牟县时,由于饥寒难耐,乃夜出寻找食物。正行间,忽看见一队人走来,要躲已是来不及了。原来是巡夜部队,他们截住曹操,搜身之后,又再盘查。
  曹操不愿作无谓杀戮,乃不加以反抗,只要求有事需要晋见县令。巡逻队便把兵器给他搜了,押着他来到中牟县城。
  中牟县令已接到了董卓发出的通缉令,这时又听说巡逻队捉了一个夜行者,并且身藏兵器,就有了些怀疑。


第四章 董卓独专朝堂 曹操招兵买马(6)


  不一会儿,巡逻队将夜行人押至,中牟县令早已起身候在堂上。中牟县令探头一看,正是通缉令榜首上画的那个曹操。县令立即叫衙役将人拿下,严加看管起来。中牟县令退堂之后,值班功曹来叩见。这时县令正为曹操的事犹豫。他也想将曹操押解京城领赏,但又因董卓名声太恶,世人尽皆唾骂,他若得了董卓之功赏,便会被许多人指责;可是,他又不好放了曹操,要是董卓日后知道了,他身家性命就难保了。
  值班功曹叩见之后,议起曹操之事,县令不禁叹气。功曹就说:“我有一言不知该不该说?”
  县令似乎很敏感,立即催他:“说呀,我正想听听你的高见”。
  功曹就说:“当今局势正趋混乱,董卓以强盗之性,横行洛阳,朝纲为其颠倒,全国一片怨声。而满朝文武,无有敢言之人。有勇有谋有胆识如曹操者,实在罕见。今后救国家民族者,应是此人,所以曹操万不可杀。况如曹操这样声望崇高的英雄,如果因县令而丧命,定将招来万世骂名……”
  功曹一番真知灼见之语,顿时解了中牟县令之难。于是,他和功曹商议,决定悄悄放了曹操。这时,只有他二人知道这是曹操,其他人并不知道。曹操知道中牟县令要放他走,真是感激不尽,便说:“日后我曹操有飞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