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大传-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于军情需要,董卓经常往返朝廷,共商军机,因此非常了解皇室中央以及司隶区的部队部署及其动态。
  眼见朝政腐化不堪,宦官派与清流派间斗争日益严重,情势极为不稳,董卓便难免兴起觊觎之心。他放弃安抚淳州的任务,而将主力军团就近驻扎在司隶区的扶风和河东两郡,随时准备长驱直入洛阳。
  最早发现董卓异样行动的,是皇甫嵩的义子阎忠,他要求皇甫嵩解除董卓的兵职。但皇甫嵩不愿司隶区陷入内战,只将董卓的违法行为上报朝廷,由皇帝下令调董卓回中央任少府的官职。但董卓抗命不听,皇甫嵩不得已调动军队,企图对董卓军团进行包围。就在这个时候,皇帝刘宏去世,洛阳陷入紧急夺权的漩涡中,谁也没有心情去管董卓的违命事件了。
  终于在八月二十五日的宫廷事变中,董卓达到了他长年的夙愿———将精锐的西凉军团开入首都洛阳。


第四章 董卓独专朝堂 曹操招兵买马(2)


  虽然西凉军团有数十万之众,但是董卓驻扎在河间的军队本来就不多,加上他为了抓住机会连夜急行军,真正跟随他到洛阳京城的军队不过三四千人而已。
  董卓到了京城,就打算自己掌握大权,可是兵马太少,怎么能把别人镇压住呢?谋士李儒便给他出了一计,他建议董卓吩咐将士在夜静更深的时候带领一支兵马悄悄地出城,到第二天白日,再带领这支人马大张旗鼓地进城,号称是西凉军调来的兵马。董卓就听了李儒的建议,如计而行。这么一来二去地兜了几趟,大家都摸不透董卓到底来了多少人马。有说五万的,有说十万的,还有说四城门外都是西凉的兵马。
  董卓的声势就这么大起来了。俗语说:“西瓜靠大边”。何进和何苗的军队,因为死了头儿,还没整编,他们就纷纷地投到董卓这边来了。董卓就真正有些强大起来。
  后来,骑都尉鲍信一气之下,率部回泰山以后,袁绍就更不敢跟董卓作对了。不但如此,董卓还听了李儒的话,先去拉拢袁家,利用一下他们再说。董卓还真有一套本领,不但西凉的胡人、羌人、汉人归顺他,就是何进和何苗的部下,因为受到了优待,也都心悦诚服地归顺了他。
  他又在李儒的建议下,说要重用名士。他听说当初蔡邕为了反对宦官,差点丧了命,被充军到边疆去受苦。后来虽说免了罪,可是这十多年来,一直流落在江湖,一介平民而已。董卓就派人到各处去找蔡邕,请他到朝廷里来。
  派去人找到了蔡邕,蔡邕推辞,说他有病不能去,董卓就冒火了,第二次派人去请,并对蔡邕说:“我请你做大官,你可别要我让你全家灭门!”
  蔡邕认为自己很有学问,白白死去未免可惜,就十分勉强地进京来了。可是董卓见了蔡邕,非常尊敬他,三天里头,连升三级,使蔡邕官至侍中。蔡邕鉴于董卓待他的真心,也就愿意归顺了。
  董卓自认为有了力量,就对谋士李儒说:“我想废去少帝,而先拥立陈留王,以后再看情况而定其他,你看如何?”
  李儒说:“这想法不错,但是,百官态度难一。袁隗、王允他们,可能顾全大局,不会说什么,更不会出面反对。可是卢植、丁原就不一定肯依了。卢植现在不过一个光杆司令,没有什么可怕的,只是丁原,他不仅任了执金吾,更可怕的是他手下有一个部将厉害得很,我们不能不多留点神。”
  董卓惊问道:“那部将是谁啊?”
  李儒说:“就是那个拿着方天画戟,老站在丁原旁边的那个吕布哇。”
  丁原字建阳,曾任并州刺史。灵帝驾崩后,他以武猛都尉统领有司隶区几个重要军团,也成为清流派对抗亲董重军团的主力,董卓的部队进入洛阳后,司徒王允立刻任命丁原为执金吾,想用他来对抗董卓日益膨胀的力量。
  丁原是个标准的军中汉子,他的脾气暴躁、正直、热情,却缺乏应变能力。他公开反对董卓,却缺乏有效的对策及方法。董卓起初并不把他放在眼里,只不过后来鉴于丁原的个人意气重,便暂不理他而已。现在听李儒说,丁原身边还有一个吕布,丁原进进出出都带着他,心中就不能不有所顾忌了。
  这时,另一个谋士李肃说:“吕布?他啊,我知道,你们不用担心。”
  董卓立刻看着李肃,问怎么回事。
  李肃很有把握地说:“我知道这个吕布。他表字奉先,五原人,跟我是同乡。吕布这个人,八个字就足以概括:‘有勇无谋,见利忘义’。只要多送些礼物,凭我这一张嘴,准能把他拉过来。”
  董卓顿时高兴起来,说:“只要能叫他归顺我,花什么都行。你就快快去办。”
  董卓就安排李肃快些去结交吕布,送他一匹千里马,叫“赤兔”。另外还有许多十分珍贵的礼物和两个美女。
  吕布果然大喜,特别是那两个美女和赤兔马,使吕布感激不尽,便对同乡李肃道:“董将军这样待我,我不知道怎样答谢的好。我吕布也是一个知情报恩的人,他需要我干什么,我就赴汤蹈火也为他办到。”
  李肃就提出,董卓十分看重他,希望吕布及时去投奔董卓。吕布当即答应,但李肃又说,要他务必先杀了丁原这个绊足石,才是董卓最喜欢的。这样,吕布提了丁原人头去见董卓,董卓必定无比高兴。
  吕布听了李肃的话,就决定投奔董卓了。
  就在李肃到来不几天,吕布趁着丁原没提防的时候,就把他暗杀了,提着人头来投奔董卓。董卓大喜,立刻大摆酒宴,接待吕布,当面拜他为骑都尉。吕布万分感激,情愿做董卓的干儿子。董卓更加高兴,又送给吕布不少金银财帛。从此,董卓的力量就更大了。
  在掌握绝对优势以后,董卓便着手重组新政府的工作。首先,他以连月旱象为由,罢免司空刘弘,由自己担任司空,掌握朝政的监督权。接着,董卓又采行曹操早年建议,平反陈蕃、窦武及党人的冤狱,回复其子孙官爵,并归还其财产。
  在这个基础上,董卓的首席谋臣李儒,便建议董卓早定废主之计。
  董卓便先邀请司隶校尉袁绍来商议大事。董卓很是客气,说道:“皇帝是天下的主人,应当挑个贤明的才好。而灵帝那么昏庸无能,一想起来就叫人生气。我看陈留王比少帝强多了,我打算立他为帝,你看如何?”
  袁绍一想,董卓真要废去少帝了,叫我怎么说呢?便一时无语。


第四章 董卓独专朝堂 曹操招兵买马(3)


  董卓见袁绍没开腔,又接着说:“其实,刘氏种已经传不下去了,不过现在还是立刘协吧,你看好不好?”
  袁绍这才回答道:“汉朝有天下,已经四百多年了,现在少帝刚即位,年纪轻,天下人没听到过他有什么不好。你要是废了嫡子,立个庶子,这是违反制度的,我怕天下人不能心服。还是请你三思而行。”
  董卓没料到袁绍会唱反调,不由得火起,怒道;“天下大权在我手里,我要怎么着就怎么着,谁敢反对?”为了加重语气,他拔出宝剑来,又说:“你看,董卓的刀不够快吗?”
  袁绍又顶他一句,说:“天下强大的人难道只有你董公一个吗?”他一面说着,一面摸着刀向董卓作个揖,出去了。
  董卓并不因袁绍反对而中止废立之事,又在三公会议室设宴款待公卿大臣及军政首长,事前更派遣吕布布防京师警卫部队两千余名于三公府附近,俨然摆下鸿门宴。
  当天,司徒王允、太傅袁隗率领百官皆到。
  酒过三巡后,董卓按剑举酒致意,并宣布道:“天下之主,宜得贤明,今皇上懦弱无能,更少智慧,长此日久,何以奉宗庙?吾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废帝立陈留王。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大臣一听,惊愕了,大家都已知三公府已布满董卓军队,惶恐不敢对,只得你看我,我瞧你。
  这时,群臣们已经知道,袁绍为此事和董卓顶撞之后,已在侍卫队保护下即日出城,将司隶校尉印系于上东门城上,率领直隶禁卫军团,奔往原根据地冀州寻求保护。其弟袁术得消息后,也连夜率领本部,返回了故乡寿春,司隶军区部队及其原来勤王的外藩军团,当天之中便离去了一大半。
  连袁氏兄弟都不敢抗衡,唯有躲避,群臣还敢说什么?一个个皆闭口不言。
  董卓更举剑大声表示:“吾意已决,有敢表示反对者,以军法绳之。”
  这时,那位生得高大雄伟的卢植站了起来,再度扯起大嗓门说:“古时候,太甲刚即位时做事便糊里糊涂的。昌邑王罪过千余条,才有所谓废立之事。当今皇上年纪尚轻,并无失德之事,是不能引用太甲及昌邑王的故事的。”
  董卓听了大怒,拔出剑来要斩卢植。侍中蔡邕忙把董卓拦住,劝他别这样过激,要能容得人才行。董卓对蔡邕颇为喜欢,就收了剑,宣布暂缓处罪,但是将他革了职,看管起来。
  议郎彭伯也私下劝阻董卓说:“卢植尚书是海内大儒,拥有崇高声望,若害之,恐天下震动,更不利于朝廷的稳定。不如赦免了他,不正可以表示你司空的宽宏度量吗?这对朝廷声望的提升也有实际帮助的。”
  董卓便放了庐植,但令他从即日起退隐,从此不得再过问天下大事。
  卢植被放出后,还怕董卓派人暗杀他,就急急忙忙地绕道逃到本乡,从此不再出头露面了。
  去了卢植,反对的势力几乎完全排除。董卓便将废立皇帝的议案写下来,派人去交给太傅袁隗,向他征求意见。袁隗也只得提送群臣议决。
  隔日,董卓再度召集群臣在崇德前殿,正式威胁何太后,废除少帝。
  其议文如下:“先皇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协为帝。”
   于是,逼着何太后下道诏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就是汉献帝;少帝刘辩退位,改封为弘农王。
  袁隗低垂着头,去解少帝玺绶,以奉陈留王。少帝脸色煞白,袁隗十分尴尬,含悲不敢言。
  这时候,董卓早安排的人出面向献帝检举何太后迫害董太皇太后的罪行,将何进所为,一并嫁祸于她。献帝岂敢违反董卓之意,乃下诏,言何太后有逆妇姑之礼,着迁永安宫,加以软禁。
  是日,改昭宁元年为永汉元年,这正是公元一八九年。
  三日后,董卓派人给何太后送去一杯毒酒,正在永安宫哭得死去活来的何太后巴不得快点死,便一口将毒酒喝下去了。
  又一日,董卓派人将舞阳君杀害。至此,何进一族全被诛灭。
  十一月,董卓自立为相国,他指使亲信向皇上请求,给予他上朝时候三种特权:一、上朝可以不快步走;二、拜见皇上可以不报自己名字;三、上朝的时候,可以不摘下宝剑,不脱鞋子。
  皇上当然不能不照准,因为董卓指使亲信请求皇上,不过图个形式而已。于是,董卓在朝中摆出一副僭越的样子,无视皇上与群臣。大家只有暗中叫苦,连劝阻的胆量也没有。
  由于全国各地州郡没有拥护洛阳新政权的表示,董卓也深感不安。当时周毖及城门校尉伍琼,建议以官衔安抚反对派人士。董卓采纳了这个意见,便任用颖川人韩馥为冀州刺史,东莱人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人孔伷为豫州刺史,东平寿人张邈为陈留太守,颖川人张启为南阳太守。
  这些人都不是董卓的亲戚、朋友,也不是原来的部下,就因为他们都有些名望,特地大胆使用,好让人家知道董相国任人唯贤,大公无私。
  只有对于豪门大族的头头袁绍及袁术哥儿俩,他是很不放心的。但周毖和伍琼劝他以恩德去跟他们结交,让他们都做大官,就不会过不去了。他们对董卓说:
  “袁家四世三公,不但名望大,还得人心。这一家的门生和官吏遍天下。如果不笼络他们,让袁绍、袁术去招集一批有势力的人来反对你,那恐怕山东不是你能保得住的了。还不如免了他们的罪,让他们也做郡守。他们免了罪,当然就高兴了,就不至于再生祸患了。”
  董卓想了想也有道理,就拜袁绍为渤海大守,拜袁术为后将军留在京师里。
  董卓的亲信,完全不给予显职,只充当将校里的军职而已。


第四章 董卓独专朝堂 曹操招兵买马(4)


  袁术留在京师里怕遭董卓的毒手,扔了后将军的地位,守在南阳不动。
  董卓不是外戚,也不是宦官,也不是儒生,也不是豪门望族。这些都不假。他是西凉的土霸,完全保持着强盗的气派。他听了别人的话选用儒生、名士,可是他根本不知道怎样和这些人打交道。但是他对自己的将士和前后归附他的士兵儿郎们却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