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争之世-第1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识到其中的危机,立即匆匆入宫去见阖闾。

阖闾正在楚王宫拥着细腰楚女欣赏歌舞,原本富丽堂皇的楚王宫如今一片狼籍,楚王宫中的金器、银器、铜器乃到精美的绫罗绸缎,以至公卿大夫、富商豪绅家的一切财物,甚至做箭地棘枝,能抢地都抢了,能砍的都砍了,尽数被阖闾装车打包运往吴国。

那搬运楚国财富的车队络绎不绝,十余日来一天不停,已把郢都所有人家的车马全被征用了,还是运送不完。尚未及运送的,也都拆得拆,包的包,全都堆放在一处着人看管,等待押送入吴。

一见伍子胥入宫,阖闾大笑道:“相国来得正好,楚姬娇娆多姿,娇美者莫过于楚王宫。这几名美姬舞姿曼妙,寡人将她们赐予相国,一会儿可携回府中尽情享用。”

伍子胥肃然道:“臣有要事禀奏,请大王屏退左右。”

阖闾微微一怔,见他神色严肃,便依言摆摆手,摒退了宫女、乐师,大殿上顿时肃静下来,已被抢掠一空的楚王宫殿内立时显得空旷一片。

伍子胥把他得到的情报匆匆说与阖闾,阖闾听了也不禁变色,惊道:“想不到楚人反应如此迅速,庆忌又来趁虚而入,此子,实是寡人心头大患,伍相国,以你之见,寡人如今应该怎么做?”

伍子胥肃然道:“来时路上,伍员已仔细考虑过,以臣之见,有两个选择。”

“快讲。”

“一,我吴师立即退守国内,则秦断然不会发兵,而楚国与庆忌之盟十有八九也会落空。楚国新败,纵恨我吴国入骨,也不会贸然发兵伐吴。二,我吴国也派出信使,联络利益相同的友好国家,以克制楚人援兵。”

阖闾沉吟道:“第一个法子虽然稳妥,然甫闻楚人求了救兵,我吴师立即退回国去,好不容易创下地威名便要付诸流水,来日如何与诸侯争雄?若依第二个办法……若秦人、宋人,再加上庆忌与楚人缔结联盟,又有哪个国家有能力与其抗衡?”

伍子胥淡淡一笑:“这却不难,秦人欲出关争霸天下,却被晋人阻住去路,晋人欲东进争夺中原,却惮于秦人在其腹背不敢妄动。如今秦人欲助楚人,一旦成功,就沿大江流域开辟出了第二条道路,且与楚结盟,缔结友好,此举对晋国大大不利。若遣一能言善辩之士赴晋国说明利害,晋人必然答应出兵助战。晋国乃西方大国,附庸小国无数,一旦参战,其助力非同小可。

此外,便是东方大国齐国,齐人野心勃勃,亦有扩张之心,然其北进乃荒芜边地,西进中间隔着小小卫国,之后便是晋国,彼此忌惮,以卫国为缓冲,都不愿发生冲突。若要南进方有机会。齐国南方与我吴国之间,便是东夷诸部落,这些部落并未立国,地域广阔,一直是齐人眼中地一块肥肉,只是齐人怕齐军南下,迫使旁边的鲁、徐、和我吴国结盟反抗,所以迟迟不敢有所动作。如果我们答应协助齐国获取东夷这些土地,齐人贪利,亦可出兵。齐国乃东方大国,如此一来,有齐晋两国攘助,足以抵消楚人盟国地力量。”

阖闾双眉挑动,说道:“齐晋皆是大国,皆有附庸小国无数,他们一旦参战,整个天下怕都要战火熊熊了。”

伍子胥微笑道:“那又如何?我吴国偏居东南,天下诸侯争的都是中原沃土,不会把我吴国做为目标。我吴国如今尚无问鼎天下的实力,中原不乱,大王要谋天下霸主,还需数十年休养生息。不过,若中原诸侯混战不休,那正是我吴国机会到了。”

阖闾双眉一拧,随即展颜大笑:“相国妙计,天下战火熊熊,正是我吴国机会,哈哈……。好!就依相国之言,立即遣使,与齐晋结盟,请其发兵助战!”

第187章 战鼓初擂

柏城城头,庆忌昂然而立,眯起双眼望着远方。风自北方来,卷着漫天雪花,掀起他的大氅,猎猎生响。按照路程计算,他的人马应该就在这几日赶到了。

“秦国应该会出兵的……”凛冽的寒风刮在脸上,庆忌却浑不在意,站在城头,他的思绪已经飘浮到天空之中,从最高处俯瞰着整个春秋大地的政局变化,做出了如上判断。

自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姬宫被杀,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以来,原本由周天子控制整个天下的局势慢慢开始发生变化,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渐渐形成两大势力集团:长江集团和黄河集团。

长江集团以楚国为首,黄河集团以晋国为首,楚国擅称王号,蔑视周天子的统制,楚庄王更曾向周天子问过九鼎,其野心昭然若揭。而晋国虽有称霸之心,作为姬姓诸侯,表面上还能维持周朝正统,同时,由于地域岐视和彼此切身利益的冲突,他们更是扛起了维护王权的大旗,以周天下的卫护者自居。

其实早在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为诸侯伯长的时候,以楚国为首的南方诸国就已经同维护周氏天下的北方诸国开始了不断的争伐,如今只不过是由晋替代了齐而已。

在天下人都注意着他们之间的战争的时候,关中的秦国正在渐渐壮大。秦国成立的时间很晚,他们的第一任国君原本只是一个小部落地首领,因护送周平王迁都有功。受封为诸侯,统治了原本周室王都所在的关中大片沃土,迄今立国不过两百多年。

然而两百多年下来。秦国由于地理上的先天优势,中原地战争几乎从未损及秦国实力,他们渐渐成长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强大力量。只不过,现在这支力量还不足以挑战晋齐这样的大国,所以,他们需要维持南北势力的平衡,那样秦国才能从中取利,继续积蓄力量。

庆忌有限的历史知识中,并不知道吴国伐楚时秦国是否曾出兵相助。他只是结合了自己所拥有的两个人的意识和知识,依据如今天下的形势做出了判断。他相信,这其中的利害得失,秦人中不会没有一个有识之士看得出来。所以秦人最终出兵也将成为必然。

秦国雍城,宫城门口,大夫们正鱼贯而入。

他们经过宫门时,眼角都会不由自主地向旁边宫墙上轻轻睃上一眼,那里倚墙站着一个蓬头垢面、衣衫破烂地中年人,他的头顶还系着代表士大夫的冠,但是那冠也已残破不堪。

他身形摇摇欲坠,脸色憔悴,黄中泛黑,双唇皲裂。微微泛着血丝。那双眼睛也已黯淡无光,但他仍用沙哑的声音低低地诉说着什么,只是声音嘶哑低微,已经没有人听得清了。

看到他地人,都不禁心生恻隐。秦君宫墙下自然不许乞丐站立,然而这个乞丐却有些不同,他乞求的不是米粮,而是政治援助、军事援助,那又自然不同。这个人。就是奉命来秦国讨取救兵的申包胥。

初来秦国时。他本以为必能讨得秦兵相助,一上秦宫大殿。当着满朝公卿向秦君匆匆说明来意,言道:“吴国阖闾兵破郢都,楚王避难于随国。秦楚本姻亲之好,当今楚太后乃秦君胞妹,当今楚王是秦君外甥。秦楚本是一家人,如今楚国有难,特来秦国搬取救兵,乞请秦国救楚于危难之中。”

孰料秦君自有他的野心,暗忖以吴国之力,纵然灭了楚国,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占领地域广阔的楚国,那时再发兵为胞妹报仇,正好趁机东扩,占领楚国大好河山,区区一个女子,纵是胞妹,为整个秦国利益有所牺牲也是应当的,是以秦君不为所动,搪塞着要申包胥且去馆驿歇息,容秦国君臣商议一番再说。

申包胥再三恳请,秦国君只是搪塞,申包胥无奈,不肯自去馆驿住下,便在秦宫殿外倚着宫墙,不饮不食,绝食以萌其志,自早至晚终日大声哭求,那时诸侯朝议用的宫殿并不甚大,申包胥在宫墙外又哭又又喊,在大殿上听得清清楚楚,吵得人人不得安宁。

申包胥与伍子胥同为楚臣时本是知交好友,两人都有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坚韧性格。如是者三日,申包胥不饮不食,已声嘶力竭,却仍立在宫墙下,竟似要绝食而死,这番作态,令得秦国许多大夫都为之侧目,暗暗心生同情。

秦君见他这般不知趣,心中好生不耐烦,当时公卿每十天免上朝一日,秦君为避申包胥,让众臣连放三天大假,巴望着申包胥死在宫外才好。不想这申包胥生命力却出奇地旺盛,今天,三天假期已过,群臣上朝,至此那申包胥已在秦宫外站了七天七夜,不饮不食,不眠不休,竟然还没有死,所有秦国臣子莫不为之动容。许多大臣已暗暗决定今日上朝,为申包胥说项,乞请秦国出兵助楚。

不料,众臣入殿,秦君入座,开口便道:“吴王伐楚,本非义战。秦楚有姻亲之好,理当救援。寡人为申包胥忠义所感,决意发兵援楚,发兵车五百乘,精兵四万人,以子蒲、子虎为帅,出武关,赴楚国,讨伐吴师!”

群臣讶然四顾,齐齐上前长揖,高声赞道:“国君仁德,臣等拥戴!”

秦君与大将子蒲对视一眼,捻须微笑不已。秦君终于决定出兵,自然不是因为被申包胥所表现地忠义所感动,而是秦君与几名心腹重臣计议数日,权衡利弊地结果。

三十多年前。晋楚两国和其他几个诸侯国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会盟”。晋楚分别代表南北两大势力集团订立盟约,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之外,天下各国都要向晋楚同时朝贡。

这一来。便把晋楚两国抬到了天下诸侯之巅,并立为天下霸主。秦国和齐国实力仅略逊于晋楚,没有这些虚名所累,这三十年来闭关发展,国家太平,国力日渐强大。秦国君臣已经尝到了其中的甜头。

经过再三权衡,秦中朝中几位重臣认为,吴师虽强,但国力终究不够雄厚。吴楚并存比起吴存楚亡对制横北方晋国势力南下更加有利。如果由于楚国灭亡而造成南北力量失横,那么晋国必然作大。这对需要以南北力量均衡而求得发展机会地秦国来说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目前如果占有一部分楚人领土,结果却要独力承担来自北方强晋的压迫,那对秦国地长远利益来说。远不如仍把楚国抬到幕前,自己照旧闭关自守,休养生息,积蓄国力。秦君从善如流,听了几位重臣的分析,深以为然,于是终于做出了发兵援楚的命令。

奄奄待毙的申包胥被架进秦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喜出望外。当时重礼,叩首三次,申包胥忘形之下。挣扎跪地。叩首九次以谢秦君之恩,然后心神一懈,晕将过去,被急急送入馆驿休息。

秦国雍城子蒲、子虎两位大将军开始调拨粮草,征召军士,准备出兵援楚。如此大地举动自然难以遮人耳目,雍城这边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晋人安插在秦都的奸细已然得到消息,探子日夜兼程赶往晋国翼城。迎着漫天风雪把这个消息送到了晋侯姬弃疾地手中……

天下。将要大乱了。

寒风卷着雪花,卷得城头的大旗不断地抖动着。庆忌向西北方向望去,自此往西北,绵延千里,驻扎着楚国地十余万大军,这些军队是用来防备晋国入侵的,可是晋人南下,却未必只有这一条路,只是若择道路而行,势必要穿过许多诸侯国,那么这些诸侯国就必然得做出选择,立场,最终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卷进这场战局。

想至此处,庆忌嘴角微微露出一丝笑意。

为了鼓舞军心士气,费无极把遣使赴秦国求取救兵的事公布了出来,当然,还有文种赴宋国求援地事,只是他毫不羞惭地把这也说成了出自于他的主意,以此为表明他的洞察先机。

这便给了庆忌机会,他的一名心腹手下尾随着一名楚人信使,又冒充告密领赏的樵夫,告发了那名信使,使他被楚人捉到,从而让伍子胥掌握了这个消息,使姬光预先有了防备。

庆忌了解自己这位王叔的脾气,更明白伍子胥在楚人面前绝不愿意示弱的心态,姬光和伍子胥的选择便只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同样向其他诸侯借兵,唯其如此,才能达到他的目的。

否则,待楚国勤王之师汇合,浩浩荡荡杀向郢都,姬光惊闻他地两三万精兵也参与了楚师,而且秦国也发兵相助,仓促之下无法抵挡,迫于形势唯有退回吴国,那样一来,楚人固然达成了目地,对他来说,却毫无助益。他必须把姬光、把吴师拖住,死死地拖在楚国,这样,他在齐国的那支奇兵才能发挥作用。

伍子胥……

庆忌冷冷一笑:“这千古名人,还不是一样被我玩弄于股掌之上。”

“春秋无义战”,当庆忌从一个灵魂穿越的普通剧务,渐渐成长为一个政治团体的领袖时,他越来越深刻的理解了这句话。何止春秋无义战,自古至今,哪一场打着冠冕堂皇漂亮旗号的战争,包裹着的不是他们自己的利益?

不管打着什么旗号,终其目的就是一个“利”字。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地友谊,只有永恒地利益。一个团体、一个阶级的利益,必然是以损害另一个团体、另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