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此分六腑,证状各有不同。或由各经气逆侵内者,或因内伤食积所致者。其脏胀,或由脾虚、肝郁、肺逆 
使然,或腑不通畅,遏其脏气者,皆当详审其因而治之。三焦胀与肤胀相类,以其同属于气也。 

卷七诸肿胀病
诸胀由起
属性: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 
和,五脏更始,四时有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 
也。 
营卫外护,脏腑内居,经络气血,通贯流行,其起止皆有次序,阴阳相随,如环无端,合乎五行四时之气 
化,义详营卫经络门中。卫气之行,并脉循分肉,虽行脉外,而必随顺经脉流行之序。若其逆而失度,升降不 
调,然后厥逆之气在下,于是营卫气血留止不行,内寒之气上逆,真气与邪互相攻击,阴阳两气不得通和,而 
搏结壅塞,乃合为胀病也。 
《素问·大奇论》曰∶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 
气盛于阳为肿,盛于阴为满。此言内满实而肿于外,其病自内而之外者,当先治其内也。 
肺之雍,喘而两 满∶肝雍,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 大,跛, 
易偏枯。 
此申明上条之现证以辨之也,雍同壅,言邪气壅而致满也。肺肝之壅,皆两 满,而肺则有喘,肝则有惊 
而不得小便之异也;肾壅则少腹至脚下气血瘀闭,故胫有大小,髀 大,跛不能行,或左或右,相易不定而偏 
枯也。其壅者,或因内伤,或受外感,皆不可定。此明脏病而不及心脾者,心藏神明,为一身之主宰,若其气 
壅,则必昏愦多狂;脾司转运,若其气壅,则一身内外皆不通和,不止如三脏之现证者。即参上文五脏之胀, 
其义理可知矣。 

卷七诸积病证
诸积
属性:《灵枢·百病始生篇》帝曰∶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 
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 
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 
,不可胜数。 
此总举外感、内伤之病,而分三部以辨之也。喜怒该七情而言,七情伤脏,脏为阴,则病起于阴也∶风雨 
之邪上受,上为阳部,则病起于阳也;清湿即寒湿,其邪下受,下属足经,有阴有阳,则病或起于阴,或起于 
阳,当随证辨之也。至于病之淫 ,犹水之泛滥,故其变化不可胜数也。 

卷七诸积病证
浅深部位现证
属性:帝曰∶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豪雨而不病者,盖无虚, 
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 
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是故虚邪之中人 
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洒然,故皮肤痛;留而 
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 
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 
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 
去,息而成积。或着孙络,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 
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 ,不可胜论。 
寻常风雨寒热,不能伤人,必因虚邪之风,与身形之虚,两虚相遇,邪乃客之。盖太乙所居之宫,风从后 
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义详前卷《灵枢·九宫八风篇》。若身形实而邪实,两实相逢,则肉坚不能伤 
也。若天时身形,虚实相参,而中其邪,大病乃成。邪客于身而有定舍,因其邪在之所而立病名,分上下中外 
三部,以其直则有上中下三焦,横则有表里中三层。虚邪中人,初在皮肤,留而不去,则渐入渐深,各有现证 
可验,而不随证治之,则病根深痼难去。当邪之初入,其流传亦无定所,或浅或深,留着为病,以至久着不去, 
则息而成积,乃不复流传,以其与气血胶结而成瘀积也。故邪气之淫 蔓延,何可胜论哉! 
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 
拘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 满雷引,故时切痛;其着于阳明之经, 
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 
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塞。 
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浮在皮里之细络,名孙络,稍深而粗者,名大络,大络内通 
于经,阳经则通腑,阴经则通脏,故阴经又深于阳经,经有阴阳,故络亦有阴阳也。气血周内联外,无处不到, 
其邪客之,则气血瘀滞,久乃结而成积矣。积在孙络,往来上下者,以臂手乃孙络所居之处,其气浮浅而缓, 
不能拘止其积,故积往来移行,以至肠胃之间,肠胃为水饮灌注旁渗之地,而邪从旁凑之,故濯濯有音,如系 
寒积,则 满雷鸣相引,时时切痛,因其络阻,气不流通也;其或着于阳明胃经,则挟脐而居,以经气聚于此 
也,饱食则胃气充溢于经,故积形益大,饥则气消,而仍小矣,经居于肉而不贴胃,无形质触碍,故积不痛; 
其着于缓筋者,缓筋贴胃,故似阳明之积,以其贴胃,饱则胃胀触动,故痛,饥则安矣;其着于肠胃之膜原, 
膜原,遮蔽胃中浊气者,饥则虚火冲动,故痛,饱则火息,故安,其痛连缓筋者,缓筋乃募原之枝也;其着于 
伏冲之脉者,脉在脊背肉内,是营气所流行者,被积壅阻,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气流散,故觉热气下于两 
股,如汤沃之状也∶积着于膂筋,其在肠胃之后,饥则肠胃空虚,故积现,饱则气漫,故积不现,以其在肠胃 
之后,躯体之里,故按之不可得也;积着于输之脉者,脉闭不通,则津液不能下输,故便窍干窒。此皆言其邪 
气之从外入内,从上而下之成积也。 

卷七诸积病证
生成之由
属性: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寒性凝敛气血,故积因寒生,至气血与邪胶结,而厥逆不行,其积乃成也。 
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 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 
于肠胃则 胀, 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 
积。卒然多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 
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 
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 
去,其积皆成矣。 
此举外感、内伤皆能成积者也。厥气生于足, 生胫寒者,外邪受于足经也, ,犹闷闷也,因足 
三阴经脉上行入腹者,由是而血脉凝涩,内传肠胃而成积。盖邪从外入内,从上而下者,前文已明,此又申说 
邪从下受,及由内伤七情饮食者。若卒然多饮食,及起居不节,用力过度,以致络伤,血溢肠外,占寒汁沫凝 
聚而成积。又有外中寒邪,内伤忧怒,则气上逆而六输不通,六输者,六腑转输之经脉也,腑为阳,输不通, 
故温气不行,血凝不散,津液涩而不流,旁渗留着而皆成积,此由外感兼内伤者也。盖阳络浮浅而阳气上升, 
故络伤则血外溢而吐衄,阴络深沉而阴气下降,故络伤则血内溢而便血,血既离经,则必与肠外汁沫相搏,及 
其成积,或着于阴,或着于阳,或腑,或脏,皆有外证可验,如前后文之所明者,已详尽矣。 

卷七诸积病证
论治法
属性: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 
过度,若入房汗出,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 
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此总结上文之义也。上言多饮食,及起居不节、内伤忧怒 
等,皆病之生于阴者,此又详所伤之由,以分五脏也。重寒者,外感寒邪,内伤寒饮食也。外感则有风雨寒暑 
之异,内伤则有饮食七情之分,五脏六腑,经络浅深,皆当辨别,以要言之,不出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治之必先审其所因所痛之状,如上文所云,以知其内外之应,而积之所在,再辨其虚实寒热,以施补泻之法, 
顺天时寒热温凉,阴阳升降之序,而调其气血,通其经脉,和其脏腑,是谓至善之治也。 

卷七诸积病证
肠胃积聚
属性:《灵枢·五变篇》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 
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皮肤薄弱而乏色泽,其肺虚可知;肉不坚实而淖泽,淖泽者,柔软如污泥,其脾虚可知。肠胃者,肺脾之 
腑也,其脏虚,腑必恶劣,而浊邪之气留止积聚,乃伤之也。脾胃之间又寒温不调,由是稍感其邪,即与所蓄 
之积留止不行,遂大聚而成患也。 

卷七诸积病证
息积
属性:《素问·奇病论》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息积,此不妨于食, 
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一呼一吸名一息,息根于脐中,与胁下相近,其有涎沫郁而成痰,随息积于络脉经膜之间,以致胁满气逆, 
病名息积也。其腑气通利转动,故不妨于食。以积僻处肉内膜间,故久不愈而不可针灸。针灸止能通经气,不 
能去积,须叠为按摩导引之法,而兼服药,药亦不能独治也。 

卷七诸积病证
伏梁
属性:帝曰∶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 
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有形之邪,内伏横亘如梁,故名伏梁。盖一身皆肿为风,风邪与气血胶结成形而内伏,为风肿之根也。因 
其邪气溢于大肠,滞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动之者,谓用针以动经气,不能抉其根,反使 
邪气溢于膀胱,以成蓄水溺涩之病,则当用药内治可知。然所谓病入膏肓,其危重亦可想见矣。 
《素问·腹中论》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帝曰∶何以得 
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 
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挟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此亦名伏梁者,以其同前证之形状,而病邪有异,但少腹盛而身不肿也。然其邪积裹大脓血,成肠胃痈, 
病已危害,故不可切按治之,每切按致死也。此在下因近二阴,必有脓血下出,若居脐上,迫胃脘而生于膈,则 
近心肺,而脓血不得下出,故为逆,居脐下为从也。治之勿可妄动而亟攻夺,亦可设法导其脓血下行而已。考 
《刺法论》并无伏梁证,未知其故。《灵枢·经筋篇》曰∶手少阴之筋,其病内急,心承伏梁。其成伏梁,吐脓 
血者,死不治。其义大同。 

卷七诸积病证
胃脘痈
属性:《素问·病能论》帝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 
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此言胃脉沉细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