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大地的永恒之声-泰戈尔及其创作-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者更深刻也更有意义的斗争,是基于同情之上的人性普遍法则与受到刻板僵硬的传统制约的仪式主义礼法之间的较量,这也是一种宗教势力与教外各方一直长期持续不断的对抗和复杂纷纭的矛盾纠葛。贾亚希玛离正确的抉择只差一步,然而,他头脑中对于传统的愚忠这一观念根深蒂固,他一意孤行,虽受到良心责备,也仍然无法打破头脑中传统的愚顽。他在惊心动魄的斗争中失败了,但他的血没有白流。他的这一失败决定性地导致了冲突的顺理成章解决,并终于使观众的悬念落地。诗人将《牺牲》奉献给“那些当战争女神索取人类牺牲时能勇敢地坚持和平的英雄们”。这就清楚地表明了“牺牲”这个有分量的问题正是这个剧本的主题。其中蕴藉着剧作家富有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的对于人性、宗教和政治的思考。

  飞越巅峰

  ——泰戈尔创作的黄金时期

  创造印度“现代小说”和“观念小说”的第一人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印度人民十分擅长历史神话和社会自然融为一体的叙述。这种虚构的天赋,早在古代的巴厘语和梵文古典文学传统中,就已反映出来。讲故事和听故事是印度大众喜爱的消遣形式。“要论讲述一些想象出来的事,印度人是举世无双的,”一位古希腊旅行家曾这样写道。但古代印度的小说与现代的小说是迥然不同的。与我们固有印象也不同,现代印度小说的复兴几乎完全是受西方影响的结果。

  泰戈尔当然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而且在印度,最早写出符合“现代”意义的长短篇小说的作家当推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这位巨匠最早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他对印度小说的贡献是如此独特而巨大,乃至迄今为止仍无与伦比。他的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于1883年问世,而最后一部发表在1934年,前后跨越了足有半个多世纪。同他的诗歌一样,他的小说表现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场面、基调和技巧,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史上,能与之媲美的都屈指可数。他笔下的场面和人物大都取材于孟加拉生活,然而在本质上,他对印度的感情在他的小说中是鲜明而深厚的,如同他在诗作、歌曲中奔泻的毋庸置疑的爱国情怀。

  泰戈尔的小说表现了人类的伟大和对底层劳苦大众的关怀。他的深厚的人道主义在他的一切作品中随着处可见,它实际上赋予了他的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以统一性的共同特征。他同情一切受苦受难的人,不管这种苦难来源于社会压迫,或纯属偶然,或者是仅仅由于人的软弱或愚昧所造成。他抗议和批判一切压迫与不公平,不管作恶的是外国统治者还是农村债主,是城市官僚还是某某人的丈母娘。他重视人类的苦难,并将不幸与罪恶描写成漫长人生中的几个方面,但他关注和思考的不是抽象的人性,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真正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泰戈尔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平民倾向。

  在印度文学史上,在泰戈尔之前的作家,总是将自己的人物安排在虚构的场面里。在他们笔下,人物的经历和结局,无论是幸福的还是悲惨的,不是起因于异常的环境便是纯粹出于偶然。泰戈尔并不回避生活中异常的偶然,甚至传奇性的因素,他在艺术上的功力却使他能够化异常为可信。一旦认识了泰戈尔笔下的人物,我们常常感觉到好象在什么地方见过一些和他们极为相似的人。我们看到“熟悉的陌生人”跃然纸上。但我们更多地把这归结为泰戈尔对现实性和必然性的领域的洞察。

  在泰戈尔以前的作家几乎完全或者过度依赖描写或叙述。而以思想丰富而著称的泰戈尔则是现代印度作家中写出“观念小说”的第一人。他要求写作技巧和故事情节服从传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他并不是轻视描写或者“故事趣味”。事实上,泰戈尔的长篇小说包含有许多出色的描写,他特别擅长对大自然的描写,这些描写达到抒情诗一般的境界,这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毕竟他不是那种局限于创作技巧的小说家。

  《小沙子》

  泰戈尔在他早期的小说创作中,忠实于现实主义原则。在长篇小说《小沙子》中,泰戈尔以一个革新者的身份出现,旨在揭露社会上的保守主义,号召人们起来反抗和革新。这部小说对广大青年产生了巨大影响。《小沙子》的女主人公维诺狄妮也许是出现于现代印度小说中的反抗道德成规的第一位女性。在这部小说中,造成人物命运悲剧的根源是社会上的旧习俗。

  作者在长篇小说 《小沙子》中,塑造了六、七个人物形象。他们都是孟加拉中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其中有笃信宗教的婶婶,她生活在宗教仪式的狭小天地里;偏爱的母亲和完全让她惯坏了的儿子;以及逆来顺受的妻子。然而,这些人物同维诺狄妮相比还是显得赐然无光。聪明可爱的维诺狄妮,受过良好的教育。作父亲的非常疼爱维诺狄妮,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他把钱财全部耗尽,连一点作嫁妆的资产也没留下。几年过去了,却找不到一个过得去的女婿。谁也不愿意娶一个没有嫁妆的姑娘。最后,为了不当老姑娘丢人现眼,维诺狄妮答应嫁给一个毫无可取之处的男人,婚后不久这个丈夫就死了。正当青春韶华的维诺狄妮,面临着当一个无依无靠的寡妇而了却余生的境遇。她不甘心接受这样一个下场,坚持自己有寻求爱情幸福的权利。这是一场勇敢的抗争,但强大的守旧势力是她无法抗衡的。她失败了,但是就在失败之中也显示了她的自尊与崇高,在黑暗中闪亮了新的人生的火花。

  《沉船》

  泰戈尔早期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沉船》,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我们不把《沉船》简单地看作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它是以错认了人这一主题为依托的。聪明伶俐的小伙子拉麦希十分倾慕城市姑娘赫纳丽妮。但他屈从于长辈们的意愿答应与乡村孤女苏希拉结婚。成亲后,这对新婚夫妇就乘船旅游去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击沉了乘船。拉麦希清醒过来,发觉自己给抛到了荒芜的河岸上。离他不远处有一个姑娘,她还完全是个孩子。他不敢肯定她就是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妻子。他把姑娘带回家,精心地照看她。这个姑娘叫喀玛拉,起初也把他当成了自己从未见过的丈夫。当终于弄清拉麦希是个陌生人之后,她便出走四处找寻自己的丈夫。拉麦希到了加尔各答,钟情于赫纳丽妮,并想赢得赫纳丽妮的爱情,但遭到姑娘的哥哥约根德拉拒绝,约根德拉不肯原谅拉麦希抛开赫纳丽妮这件事。就这样,拉麦希失去了命运带到他生活中来的两位姑娘的爱。他孤孤单单一个人,失恋的痛苦折磨着他,他承受着第二次沉船,也就是希望之船沉没的打击。这部小说的情节曲折变化语言明白晓畅,小说人物境遇轮回变换,对大自然的美景的描绘十分生动形象,引人遐想。小说在情节的构思上极为巧妙,人物之间的对比描绘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戈拉》

  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戈拉》是泰戈尔的一部最长的小说,它描绘了人物之间以及家庭内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其间交织着当代印度某些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小说中的事件都是具有特定的时间和区域性的;它们发生在十九世纪后半叶,也就是在叛乱事件的二十五年以后。地点是在加尔各答和孟加拉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里。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的背景广阔,事件纷繁。即便是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颇具功力的,它们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它们看起来就像主要人物一样。小说对这些次要人物着重刻划它们显著的性格特征。连同其他描写,包括环境色彩、人物关系的描绘,使这部小说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宏伟气魄。

  这部小说在印度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这样说,即使泰戈尔只写了《戈拉》这一部作品,没有创作其他的长篇和短篇小说,他作为现代印度首屈一指的小说家的地位也是无可置疑的。作为一部文学名著,它能够满足各种文学修养层次的读者乃至批评家对艺术性的苛求。出色的人物刻画;一个自始至终勾起读者悬念的故事;流利酣畅的笔调中时时流露的诗一般的描述,以及令人折服的真实性,撼人心魄的巨大的人物和社会历史的命运感。《戈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教派等方面的争端。与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那些揭示俄国的社会状况、社会问题的章节具有时代特征一样,《戈拉》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也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特征,它们有着一种不容曲解和怀疑的真实性。从某种比拟的意义上,这部小说堪称印度的《战争与和平》。

  古尔·莫汉,也就是戈拉,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热爱自己处于苦难的祖国,强烈地憎恨那些奴役者。他们是把统治视为天经地义的外国殖民主义者。戈拉曾在军粮供应部门任职,这时虽然仍和家人住在一起,但几乎已成为克利什那达雅尔先生的儿子。克利什那达雅尔这时已经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年轻时曾恣情取乐,甚至违背教规大吃酒肉。但他现在过着一种恪守戒规的老派婆罗门的俭朴生活,身穿苦行者的黄色长袍。他的妻子安南达摩文雅娴静,很爱自己的孩子,善于操守家务。

  戈拉的兄长马依姆在政府财政部供职。他具有一种看似矛盾的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他痛恨英国上司,私下常诅咒他们,但在机关里却俯首听命,甚至阿谀奉承,确保自己既得利益。他相信,对于一个印度人说来,用谎言蒙骗外国老板是合理合法的,只要不被人识破。而对待上司则是另一回事,因为上司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马依姆有个女儿,名叫莎希,她是个爱国正直的姑娘,已与戈拉的朋友宾洛耶订婚,婚约还没有正式公诸于众。

  莎希的未婚夫宾洛耶为人诚实,他具有良好的教养,收入体面。他独自住在一所租来的房子里。他父母双亡,便把一个叔父看作自己的保护人,但他心灵与良知上的真正保护人是戈拉。他们二人自幼同窗,感情深厚。他们几乎每天都在一起,至少也要见面谈论一番。宾洛耶不仅爱戴自己的朋友,而且敬佩他的力量、诚挚、勇气和学识,他为朋友感到骄傲,称戈拉为“印度之自我意识的化身”。但他并不完全赞同戈拉的观点,他也是个有知识,有头脑,能独立判断事物的优秀青年。但戈拉的人品坦诚高尚,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又是那么雄辩,结果宾洛耶的反驳往往显得十分虚弱,很难成立。

  还有一家人平时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同一条街上,离宾洛耶的住处不远,有一位名叫帕勒希的老先生,住在一所破旧的房子里,生活节俭,却享受着无伦之乐。帕勒希先生是梵社的虔诚信徒,一度与克利什那达雅尔有过很深的交情。但随着时光的推移,两人在宗教信念上的歧见愈益明显,终于分道扬镳。帕勒希先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拉凡雅性格文静,而小的一个——洛丽塔却泼辣刚强。洛丽塔笃信婆罗门教义,然而在生活习惯乃至穿着打扮上却是现代派。帕勒希先生的妻子拉塔桑达里,人们总是简称“丝拉塔”,是一位能干的现代主妇,她赞助丈夫的自由民主见解。除了亲生的两个女儿以外,这对夫妇还有两个过继来的孩子:一个是拉达兰丽姑娘,老俩口为她取了一个时髦的名字叫苏恰丽达,另一个是苏恰丽达的小弟弟萨迪斯。苏恰丽达和洛丽塔一样,是一位活泼的摩登姑娘,受过良好教育。当家庭和梵社里经常发生对宗教、社会问题的争论时,她总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苏恰丽达深爱自己的养父,而帕勒希也感到自己对苏恰丽达比对亲生女儿还要亲近。萨迪斯是个早熟的小学生,喜欢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傻话,但却是一个“乖孩子”,他很容易和人交上朋友,同几个姐姐也很好地相处。这是一个总是在争论什么的和睦家庭。

  帕勒希先生反对印度教的正统观念,但他从不抨击印度教徒的信仰,从不伤害教徒们的宗教感情。他怀着宽厚、善良之心祈祷,实施梵社的教义。帕勒希先生在梵社有一个同事:叫哈兰·昌德拉·纳各。他的态度迥然不同。哈兰先生放任自己对于印度教徒的敌意,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向印度教徒倾倒污水的机会。他对婆罗门哲学滥加解释,在印度人中间处处卖弄《奥义书》和另一些经文方面的知识,但他对英国人却毕恭毕敬,一副奴才相。他试图证明梵社的教义和基督教义具有极为相似处,一有机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