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圆觉经略说-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地区沙漠国家的做法,姑且引用来对大悲方便作为一种类比的说明。
  在座各位特别注意!“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大乘佛法只有以“大悲方便”入世,而非出世。而且菩萨入世是不拘形式,没有一定的形象,也不一定以佛学的名相来讲佛法。民国三十九年,我刚到台湾时,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告诉我,我的一位同乡死了。怎么死的?我这位同乡得了肺病,搭船要到澎湖,航行到夜晚,碰上台风,船被刮得触礁,快要沉没。他的朋友找个救生圈给了这位太太,叫他赶紧带着孩子走。过了一会儿,他的朋友看到他还站在那里,又去找一个救生圈给他,叫他赶快跳。他看看,有一位年轻人没有救生圈,又把自己手中这个救生圈送给年轻人,最后自己跟着沉下去了。什么是菩萨?这就是菩萨。菩萨在哪里?就在人世间,就在社会里。
  菩萨永远是济世救人,教化人家。“乃至示现种种形相”,这就要看“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事迹,善财参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有做屠夫的,有做皇帝的,有做妓女的,有做比丘的,有作比丘尼的,有卖唱的,也有修外道的。真正的佛法不拘于形式,并不一定非要剃个光头,披个袈裟,敲个木鱼,才是对的。
  什么叫“逆顺境界”?顺境界者,慈悲教化,就像许多佛公公、佛婆婆们,碰到人就阿弥陀佛,你好啊!我好啊!一脸佛像,满口佛话,这是顺的教化。逆境界者,逆的教化,比如横眉竖目做强盗的,就像今天报纸刊登有八个抢银行的,临刑前忏悔,叫年轻人不要干这种事,这也是一种以身说法,反面的教材。当年我在四川,与袁老师去一个庙宇,沿路上都是朝山的人,三步一拜的善男信女非常多,走都没有办法走,路的两边则跪满了讨饭的乞丐,没有鼻子的,瞎一只眼的,断一只手的,各种怪模怪样都有,有些长得真不敢看,我身上装的钱,一路走,一路丢。后来,我的老师问我,你看到菩萨没有?我说没有呀!老师说你是瞎子!我说我真的没有看到,他说跪在道路两边的都是菩萨,你还送钱给他,供养他,与他结缘呢!这也是逆境界,告诉你人生是那么的苦。
  菩萨就是与这些穷苦的人生活在一起,“与其同事,化令成佛”,这是具有菩萨种性的人,从无始以来,就有这种清净愿力。假如没有这种清净愿力,没有发起这种大悲心,光是盘腿打坐,吃吃素,念念佛,嗡隆嗡隆念几个咒子,这样就想成佛,成吗?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什么叫作“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呢?有一个原则要把握住,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圆满清净的,叫作大圆觉,但是,现在却在迷糊中,如何找到原来的大圆满,大清净觉性?如何起修?“起增上心”就是希望求得觉悟,那么,第一步要怎么走呢?如何起步呢?--“当发清净大愿”,学佛的第一步就是发愿。发愿就是一般所讲的立志,立定志向、目标。“愿”就唯识学来讲,也是欲,但是,也有所不同。所以,改个名称叫“愿”。为了自我满足,自私自利叫欲。牺牲自我,超越自我,为了利他,发起无缘之慈、同体之悲名愿,此谓清净大愿、大悲大愿,或者大行大愿。总而言之,菩萨道有四个方向、目标--慈、悲、喜、舍,这是四大行愿,一切的修行都要朝这个大方向去做。换句话说,学佛的人做人做事,离不开这四个字的内涵、标准、原则。到了最后,连“慈悲喜舍”也要舍掉,达到大圆满清净觉性的境地。
  发愿是学佛的第一步,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教我们如何发愿。这一段等于是大乘菩萨的发愿文。我们做任何一件佛事,如拜佛、打坐,都先要发愿,看你的目标是求什么,一般人拜佛求什么呢?求菩萨保佑,保佑你一家大小平安不要生病,做生意发大财,都是在求利,都是自私的功利主义思想。菩萨很难做唷!人家磕一个头很简单,脖子弯一弯,你就要保佑他这样那样,保佑不到,便说这个菩萨不灵。当菩萨很可怜的!你看看人的心理,磕个头,要求那么多!做了一件善事,就要求善报,何况磕个头算不了什么善事。真正学佛发愿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说,“愿我今者住佛圆觉”,希望我求取佛道,例如在念佛、打坐、念咒、观想、参禅时,能够进入佛的清净圆满觉性之中。
  同时,还要“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二乘”。学佛的须靠善知识指引,所以,学佛者都希望能够遇到真正有所成就、具备正知正见的明师。善知识不仅代表人,也代表经教,经典也是善知识。经典分为了义教与不了义教,了义教是彻底的佛法,是我们的善知识;不了义教是方便教育,仅作为参考之用,不能算是大善知识。 “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不要一开始走路,就走上外道,什么叫外道呢?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那么,什么是二乘呢?声闻与缘觉。
  我们讲到这里,常常碰到出家或在家的朋友们,有很多的见解都属于外道而不自知。在我个人的观点看来,现在很少有真正的佛教,都掺和了许多外道知见,譬如以打坐来说,有人说子午卯酉的时辰不可以打坐,而另有人则说非在子午卯酉的时辰打坐不可。子午卯酉的时辰能不能打坐这是道家的观念,而且这还不是正统道家的观念。真正的佛法是破除了时空的观念,哪里受子午卯酉的限制?又如看风水选日子都是同样的道理,真正一个学佛的人,应该是时时大吉,方方大利,万法唯心嘛!
  讲到外道,我劝各位不要随便骂人家外道,你懂不懂这些外道?不懂,随便说人家是外道,这是仇恨心理,看别人不起,如此则违反学佛的道理,学佛的人应该尊重任何人。
  佛要我们发愿,希望学佛时不要碰到外道,以及声闻、缘觉二乘。在我们一般的观念里,声闻与缘觉总不是外道吧!声闻与缘觉是罗汉境界,怎么是外道呢?不!你翻开“楞严经”看,佛在最后讲五十种阴魔,还在骂声闻与缘觉属于外道。为什么呢?他们还在“心外求法”,欢换句话说,还没有彻底明心见性,虽然到了罗汉境界,只明白了一半,还未圆满。依“圆觉经”来讲,还没有达到大圆觉境界。在禅宗而言,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传禅宗,他讲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没有证得菩提以前,所以的修持包括持戒、修定、修慧,都属于“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都属于外道知见。
  以上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第一段发愿文。接下来是第二段发愿文。
  “依愿修行,渐断诸障。”希望碰到具有正知正见的善知识,了解真正的佛法,由此慢慢修行,切断了各种障碍。有哪些障碍呢?归纳起来有事障与理障。事障,后世加上一个学名叫作烦恼障,什么叫烦恼障?例如我们打坐,心里杂念纷飞,静不下来,或是腿痛发胀,这些是烦恼障,也是事障。理障呢?知见不明,智慧不开,不能明心见性。这些障碍无法马上排除,必须渐渐断除。愿力越坚固,则越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庇。很多人在佛菩萨或某某上师前面磕个头,菩萨啊!你加庇我!好像只要磕个头,什么事情都不要管了,菩萨会帮忙我,这是什么心理?依赖心。所以,我常常对年轻人说:你不要来学佛啊!先去学做人,人都做不好,如何学佛呢?对不对?例如这种求加庇、求加持的依赖心理,如何能学佛呢?所谓加庇是你自己本身先健全起来,然后加上庇护,互相感应。自己不努力,自己不用功,佛菩萨想加都加不进去,想庇都庇不上去。
  所谓加庇的道理,就是我们自己中国文化本有的观念。古德云:“自助天助,自助人助。”你要想得到别人帮助,自己先要站得起来。如同跌倒了,躺在地上叫说:“你们来加庇我啊!我站不起来呀!你们抱我到家里,抱到床上,还要喂我吃饭啊!你们要加庇我啊!”你们说这像话吗?只要你们依教修行,努力用功,自然会得到佛菩萨的加庇,你真有愿力,自然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庇。我经常碰到学佛的人来说:老师啊!见了你回去以后,境界好得很,老师你加庇我。我说:别胡扯了,那是你自己用功。还有更妙的,有位同学告诉我说:在美国有一个人完全得到我的加庇,才有如此成就。其实,我连他是谁,名字都忘了,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我的手哪有那么长伸到太平洋那边去加庇他?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努力。
  又如基督教的圣经提到一些麻疯病人看见耶酥,赶紧求耶酥救我啊!这些病人摸了耶酥的衣袍,病一下子就好了,跑下来感谢耶酥。耶酥说:不要感谢我,感谢你自己。对呀!为什么感谢自己呢?信则得救。耶酥此话很高明,一点都没有错。可惜圣经因为翻译的关系,很多话、很多意思都走了样,表达得不理想,假如耶酥再复活看到这样的圣经,一定伤心透了。
  “障尽愿满”,请注意这四个字。你说我也做好事,也信佛,也皈依,也吃素。。。。。。等等,好像都没有效果,业障还是那么重。抱歉!这些都毫不相干。事障与理障总归叫业障,业障包括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造善业则有福报,造恶业则有罪报,不善不恶则有无记报。什么是无记报?就是莫名其妙的事,例如走在街上莫名其妙地被车子撞着了,都是无记报。因为业障深重,修行不能上路,所以所求不能满愿。
  若能“障尽愿满”,便自然解脱,自然自性清净,自然“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见到自性大圆满的境界,觉性清明,“证大圆满妙庄严域”。
  以上是释迦牟尼佛答复弥勒菩萨的结论,下面是把以上所讲的内容,再归纳为梵文押韵的句子,等于中国的诗词。但是,翻译成中文时,很难翻成押韵的诗,因此,翻译的大师们另创造了新的佛教文学,叫作偈颂,脱离了平仄(ze4:倾斜。古汉语中上声、去声、入声的总称。)音韵的规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嗔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消灭 求师得正悟 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盘 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 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 便归大圆觉】
  【弥勒汝当知】
  弥勒菩萨你应该知道,
  【一切诸众生】
  所有一切的众生,
  【不得大解脱】
  不能得到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都是因为贪欲的缘故。
  【堕落于生死】
  堕落在生死轮回之中。
  【若能断爱憎】
  假如能够断除憎恨埋怨以及喜爱嗜好,
  【及与贪嗔痴】
  以及断除贪嗔痴,
  【不因差别性】
  内心达到无分别的境界,
  【皆得成佛道】
  自然就成佛了。
  各位念佛的时候,内心有无爱憎?有爱憎。爱什么?爱阿弥陀佛,憎什么?憎妄想。唉!念佛不应该想股票,罪过!罪过!赶紧再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看是不是都在爱憎之中?假如你对佛既不爱,对其他的妄想也不憎,自然清净,净土现前。
  【二障永消灭】
  一切修行的大原则就是去除烦恼障与所知障。
  【求师得正悟】
  然后还要求得大善知识的明师指引,明师很难找,也很难辨认,谁是我们的明师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的明师,他的经教还在,学佛要以佛经为根据,直接向佛经求取正法。
  【随顺菩萨愿】
  悟道之后,发大慈大悲菩萨之愿。
  【依止大涅盘】
  悟道成佛以后,依止大涅盘,在哪里涅盘呢?就在世间,不垢不净,毕竟清净。不要以往成佛以后就不来了,而是“悲不入涅盘,智不住三有”,悲智双运。
  【十方诸菩萨】
  十方诸位大菩萨,
  【皆以大悲愿】
  都因为本事的大悲愿力,
  【示现入生死】
  再度来到五浊恶世众生,所有佛教的精神是积极入世救世救人的,而非消极逃避现实。
  【现在修行者】
  佛又再三吩咐,现在修行的人,
  【及末世众生】
  以及未来末世的众生们,
  【勤断诸爱见】
  如何修行呢?努力勤奋去断除自己内心各种爱憎的观念,
  【便归大圆觉】
  自然大彻大悟,回归清净圆满的大觉性。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