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圆觉经略说-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培养慈悲心。至于斋呢?这是庄子提出来的“心斋”,“礼记”上有“斋戒沐浴”,心念清净恭敬叫作“斋”,一些人搞不清楚,就以有没有吃素来估计这个人有没有修行,忽略这个人的贪欲心如何?慈悲心如何?贪嗔痴慢心如何?于此,我恭劝大家,学佛修道要“严于律己,恕以责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中国人讲道德,结果,往往都以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而不是要求自己;其实道德是要恕以责人,别人有错要包容,尽量宽恕别人,原谅别人。
  “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事障又叫烦恼障,有事就有烦恼,心中烦恼多、贪欲多,所以打坐静不下来,功夫修不上路。事障也就是业力习气,它是一股力量牵引着你,让你在生死中轮转不已。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什么是五性呢?善男子,假使理障与事障没有了结,就不能成佛。这段文字很简单,不再解释了。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
   能显住菩萨境界。】
  佛在这里所说的五性,五种分类,乃是指圣贤位而言,一般凡夫不包括在内。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众生要做到永舍贪欲是很难的。若以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来说,人类的所有行为都与性有关系,这说来也有他一部分的道理。以佛学的观点来看,我们众生乃以贪爱为本,所有,出家第一条戒律就是戒淫欲。讲到这里,顺便跟各位提一下所所谓“漏丹”的问题,譬如遗精,没有动欲而自然遗漏精液,为何会有此现象呢?这是业识的根本习气,还是由贪欲而来的。又如入山专修的在家或出家人,离开了尘世,避开了家室,能不能永舍贪欲呢?也没有那么简单。假如能做到了“永舍贪欲”,就可证得声闻乘的罗汉果。
  “永离贪欲”那么困难,如何舍呢?一切有灵知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离苦得乐,即使有些生物没有思想,但是本能也促使他往这个方向追求。例如饿了想吃,因为饿得很难过,吃饱了就舒服;即如学佛修道,也是同此一理。
  苦与乐是相对的,你舍掉苦,就得到乐了吗?不见得,这一舍不也苦吗?永舍贪欲如何舍呢?关键在于转化,把贪欲转化升华了,成为大喜乐的境界。所有佛教密宗里有所谓大喜乐的修持方法。大喜乐境界也是成佛的境界--常、乐、我、净,我们现在的我是假我,生命的真我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永恒存在,不是世间的无常之苦,而是永恒之乐,那是真正的我,真正的乐,真正的清净。
  现在这里所提的“永舍贪欲”,是成佛的初步,乃是有限度的永舍贪欲,譬如有人要受出家戒,和尚问你尽形寿能守持否?只问你形体寿命还存在的这一生,能不能守这个戒,这是属于声闻戒,又叫别解脱戒。菩萨戒就不只是尽形寿,甚至不只论你的行为,连梦中有所维越也是犯戒,平常偶尔想一下就是犯戒了。不要以为大乘菩萨道容易学,其实最难最难。菩萨戒是菩提心戒,比丘戒或是比丘尼戒有几百条,而菩萨戒则有八万四千条,而且还没说完呢!起心动念都是戒,所有“永舍贪欲”的范围极广,佛在这里所说的,是指这一生或多少生?佛没有注解。
  “先除事障”,什么是事障呢?例如很多人打坐,两条腿发麻发胀,痛得坐不住,这也是事障。另外有一种人学佛学道几十年,打坐可以坐上几个钟头,虽然腿不痛,但是,并没有得乐,这叫枯禅,像一根枯木愣在那儿,这也是事障。
  这里有一个科学性的问题,人必须断除狭义男女间的性欲问题,以及广义的贪欲断除了一部分,才能把生理转化过来。何谓转化“生理”?就是打通身体的七经八脉,这样才能断除事上的障碍以及功夫方面的障碍。也就是说在功夫方面断除了性爱,打通七经八脉,才能使身体发乐得定,这样才能断除事障,达到罗汉境界。
  但是,到了这个阶段,认为清净这一方面是道,守住清净,不敢稍有动心,如此便落在所知障,所有说“未断理障”。到此阶段,也是四果罗汉的境界,叫作声闻乘的种性。比声闻乘高一点,就是缘觉乘独觉佛的境界,然而却始终不能证得大乘菩萨道的境界。
  这一段所讲的是天生属于声闻缘觉乘根器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生永舍贪欲。永舍贪欲是修持的因,果是断除事障,但是,却未断除理障。等于说很用心学佛的人,住在深山中,万事不管,在外表看起来,比一般人威仪庄严,好象很有道的样子,但是,以真正的佛法看来,只是属于声闻乘的众生,他不敢入世,即使入世,他的功夫也会垮,事障有会起来。所以,佛在“楞严经”里,对声闻缘觉乘大加呵责,斥为外道种性。
  “永舍贪欲,先除事障”,这八个字做起来很不容易唷!也许五辈子八辈子还做不到。假如一个人能够断除一部分贪欲,贪瞋痴慢疑这五个根本事障变薄了,不是没有了,而是减轻了,柔软了,再加上定力,证得罗汉初果后,然后至多七返人间,便可达到无生。二果罗汉需要一返人间,三果罗汉则不再生于欲界,四果罗汉在这一生就了了。“圆觉经”在此只是大略地说,详细情形要研究各种经纶,“瑜伽师地论”中的欲地到声闻地,对于由欲境修到声闻乘间的身心变化过程有详细的解说。出家的朋友同时还可参考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了解如何由人乘修到天乘、声闻乘。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
   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
  假如末世的一切众生,想要到佛的大圆觉中游历一番,先要发愿精勤断除理障与事障。未来工商业越来越发达,人也越来越忙,事障更难断。即使断了外务的事障,身体的疾病也都去除了,达到绝对健康,才去掉事障这一半,然后还要再去掉心理的所知障,把学识上的理障去掉。你说我把现在的境界与“圆觉经”对照,看看对不对?这已经落入理障了。到了“二障已伏”,只是已伏而已,没有断除,能够制伏,让它柔顺一点。这样才能够悟入菩萨境界,但也还只是悟入,了解而已,还没证道。
  【若理事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盘。】
  假如事障与理障已经永远断灭,再不生起障碍,就可以进入如来微妙圆觉境界,到此才算证得菩提,到达常乐我净的大涅盘境界。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
   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佛又进一步说,实际上每一个众生都可以证得圆觉而成佛,但是,必须要遇到善知识的启发,得到明师的指点,依照他指导的“因地法行”去修习。什么是“因地法行”呢?就是发心、立志,动机的出发点是为什么?例如有人学佛的动机是感到人生很痛苦,想要脱离痛苦,这样的“因地法行”修得好所得到的是什么呢?小乘之果。假如有人学佛修行是为了拯救世人的苦难,这样的发心是大乘的“因地法行”。所以,同样的学佛,不论是出家或在家,不论是修何种宗派,最重要的是看你的动机为何?又如我们现代的教育很普及,但是大学生求学的目的何在呢?大部分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出路,这样的出发点乃是自私的功利思想。很多人来找我学打坐,我都会问为什么要学打坐啊!为了使身体健康一点,为了求福报安乐,有的甚至莫名其妙,只是觉得好玩,这都是因地上的偏差。
  “尔时修习,便有顿渐。”由于初发心的不同,因此,修行便分为两路,一是顿悟,一是渐修。“圆觉经”在这里只讲大纲,其中的道理包括很多,若要详细研究,必须融通大小乘各种经纶。不过话说回来,佛在世现身说法,其教育手法又与一般善知识不同,他接着补上一句:“根无大小”,只要按照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修行方法,都会成佛。为什么根无大小都可以成佛呢?诸位可以参考“法华经”做个研究。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
   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假如有些人虽然一心一意寻找明师,但是,一个凡夫哪能知道谁是明师呢?佛经上说:得了法眼净的人才能分辨哪位是善知识。法眼就是择法之眼,选择正法的眼睛,这个眼睛当然不是指肉眼,而是智慧之眼,中国有句话叫作“慧眼识英雄”,也是这个道理。假如自己没有择法之眼,碰到了见解不正确的人,就被引到歪路上去,无法得到正悟,这样叫作“外道种性”。什么是外道呢?心外求法叫作外道,这个观念要把握住,外道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一贯道……,即使是佛教徒,你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种性再加上前面所讲的声闻乘、缘觉、菩萨、佛四种种性,就是众生的五性差别。
  那么,这个错误、罪过由谁来负呢?当老师的人要负这个责任。所以,主意啊!我们不要随便冒充善知识,不要认为自己有所得,很高明了,就到处去教人家,卖弄佛法。在此请各位不要认为我是老师,我自己一辈子都不觉得自己是老师,你们客气叫老师,那是你们的德性,与我不相干,我自小一直以学生自居,希望自己一生永居学生之位,活到老学到老。我平常只是随缘而对遇到的一些朋友讲一些该说的话罢了。孟子有句话讲得极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都有傲慢好胜的心理,都想比人家好,都想教训别人,都想指导别人,这是人的毛病。这是什么心理?在佛学上是属于贪、嗔、痴、慢、疑中“慢”的作用,也就是贡高我慢,由我见而来,如果有人以盲指盲,自认高明,那这种“邪师过谬”是很严重的!尤其是在佛法是自认为是老师,自认为有所得而教人家,会出差错的。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尊师重道”,但是,到了现代似乎已经没有了。小学里还有一点,小学生刚上学,老师早,老师好,那是真的,到了五六年级就差了一点。等到了国中、高中又更差了。至于在大学这一阶段那就更谈不上了。有许多同学在路上遇见老师,假装没看见,假如跟你翘个下巴,那已经很了不起了。因此,有很多教授对他的学生全不记得,当然这种现象教授本身也有责任。像清朝的年羹尧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元帅,他老师的教育关系很大。所以,他对教师非常尊重,不只是敬重自己的老师,对请来的教儿子的家庭教师,古人所指的西席先生,也极为尊重。他特别在西席先生的门号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不敬师尊,天诛地灭”,下联是“误人子弟,男盗女娼”,包含了两方面警世的含义。他只要在家里吃饭,一定陪着西席先生吃。有一次,厨子端上一盘鸭掌烧豆腐,是这位师傅喜欢吃的,太烫了,把老师给烫着了。年羹尧把筷子一放,眼睛一瞪。过了一会儿,厨房端出一个人的人头出来,另一说法是一只手,那位厨子被砍了,当然这是年羹尧威风的过度膨胀,却也可作为尊师重道的一个衬托、比喻。即使你考取了状元,当了宰相,回乡来见启蒙老师,还是要把官服脱掉,跪下来向老师磕头,表面是礼貌,其实是感恩。你不这样做,别人看不起你。现在不一样,钱多了,地位高了,学问就好了似的,其实学问是金钱能买得到或地位能换得来的吗?
  讲到师的邪正如何分辨?实在很难。我们学佛要谨慎,自己没有择法之眼,不要随便跟着人家乱学,或者人云亦云。而自己当老师的人更要小心,不要误人子弟,断人慧命。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
   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这里讲到学习大乘佛法的正题。大乘菩萨的唯一动机是大慈大悲救人救世,大悲心也叫大菩提心,大乘道的第一动机是发大悲心,没有救人救世的悲愿而来学佛,那是自私自利,修不成佛道的。
  “大悲方便”,行菩萨道,除了大慈大悲之外,还要有方法。方便可以勉强解释为方法,不要以为慈眉善目才是慈悲,手持宝剑,金刚怒目也是慈悲。像回教的教主默罕穆德一手拿经一手拿剑,信不信?不信、不做善事就修理你,这是中东地区沙漠国家的做法,姑且引用来对大悲方便作为一种类比的说明。
  在座各位特别注意!“菩萨唯以大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