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政治史-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国军事统治的薄弱环节,经过长期酝酿,群众性的抗教反帝斗争首先从那 

里开始。 

     1897年春季前后,为了争夺玉皇庙基,冠县梨园屯村民与法国传教士指 

使下的天主教民发生冲突,当地群众驱逐教民,拆毁教堂,重建玉皇庙。山 

东巡抚张汝梅对义和团采取了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方针,义和团则提出“扶 

清灭洋”的口号。1899年秋,山东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领导下,举行武装 

起义,烧毁教堂,驱逐教士,惩办贪官和恶霸,并多次打败清军的进攻。1899 

年冬,直隶与山东交界一带的义和团反抗教堂压迫的斗争形成了大规模的反 

帝爱国运动。1900年春,直隶总督裕禄和山东巡抚袁世凯互相勾结,共同镇 


… Page 98…

压义和团。义和团与清军展开激战,义和团损失很大,一度转入秘密活动。 

1900年夏,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又高涨起来,席卷了整个华北地区,涞水一 

战打得清军狼狈不堪。 

     为了继续维护清朝的统治,保护自身的安全,并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 

清廷默许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并允许其进入北京城活动。与此同时,天津也 

几乎被义和团所控制。东北、山西、内蒙古和河南等地也都爆发了义和团运 

动,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反帝爱国斗争浪潮。 

      (2)义和团的组织和“扶清灭洋”口号 

     义和团的基层组织是“坛”,又称坛口、坛厂(场)、拳厂(场)。坛 

口大多设在庵、观、寺、院里,或其他公共场所。各坛之间并不互相统属, 

但可联合行动,坛的负责人有老师、大师兄、二师兄等称呼。坛之大小不同, 

师兄数目也不一样,多者至六师兄、七师兄。他们负责训练队伍、指挥战斗 

和管理坛内事务。义和团的成员以男性青年为多,也有女青年和儿童参加。 

     义和团在山东兴起之初,先后提出过“助清灭洋”和“兴清灭洋”的口 

号。到1899年底,在直、鲁交界一带的义和团多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 

袁世凯镇压团民以后,这一口号在山东一度不太流行。但后来,清政府的招 

扶政策占上风之时,“扶清灭洋”的口号又广泛写在了义和团的旗帜上,成 

为他们活动的纲领。 

      “义和团”口号的上述变动,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 

时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处于民族危机的 

关头,义和团提出“灭洋”的口号,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体现了义 

和团的反帝爱国精神。“扶清”,一方面是为了爱国;但由于清朝实行封建 

统治,“扶清”又说明义和团对反封建是缺乏认识的。其实,在近代中国反 

帝不反封建,反帝斗争是肯定不能彻底胜利的。 

      (3)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英勇斗争 

     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帝国主义 

加紧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后来又决定直接派军队进行镇压。1900年6月, 

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组成2000多人的八国联军,由英国海军司 

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挑起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 

义和团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在大沽、天津、廊坊、北京等地,奋勇抗战。廊 

坊战役打死打伤侵略者近300人。在北京,义和团在围攻使馆的同时,对帝 

国主义在北京的宗教侵略中心——西什库教堂发动了进攻,包围63天,沉重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反动气焰。 

     在东北各地的义和团,纷纷起来抗击俄国侵略者,并与当地清军协同作 

战,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使侵略者胆颤心惊。他们据守瑷珲一个多月, 

在三姓抗战40多天;在珲春毙敌200余人;他们还与当地驻军一起坚守海城 

40余日,多次击退俄军进犯。最后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以及清政府的破坏, 

京、津和东北三省一些地方被八国联军和沙俄侵略军侵占,义和团运动遭到 

失败。 

      (4)中外反动派对义和团的联合镇压和《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在京津地区的暴行骇人听闻。在北京,凡是义和团设过坛的房 

屋,一律焚毁。慈禧在出逃西安的路上,一面发布命令,要官兵对义和团“严 

行查办,务净根株”;一面任命李鸿章和庆亲王奕䜣为议和大臣,要他们尽 

快与帝国主义商议和谈。这样,清政府就与帝国主义公开同流合污,对义和 


… Page 99…

团进行共同镇压。当八国联军继续扩大侵略时,驻扎在直隶境内的清军不是 

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是按照李鸿章的命令大肆屠杀义和团。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既有共同的目标,又有各自的算盘;既互相勾结,又 

彼此争夺。他们就议和撤兵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以便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代理 

人。结果,英、德、日向俄、美、法作了让步妥协,承认“皇太后(慈禧) 

为合例”,接受李鸿章为议和代表,而清政府要接受各国提出的全部条件。 

     1900年12月24日,除了武装侵略中国的俄、美、英、日、德、法、意、 

奥8个国家外,又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共11个国家向清政府提出“议 

和大纲十二条”,基本上成为后来正式条约的主要内容。慈禧太后指使李鸿 

章无条件接受。1901年9月7日,上述11个帝国主义国家胁迫清政府签订 

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除正约外,还包括19个附件。其主要内容是: 

     ①帝国主义各国在北京划定“使馆区”,中国人不准在这个区域内居住, 

帝国主义各国可在这里驻兵,自行进行管理。从此使馆区成了“国中之国”, 

成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②清政府向各国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以关税和盐税作为担保, 

分39年还清。各省地方赔款还有2千多万两。从此,中国的关税和盐税都受 

制于帝国主义。 

     ③清政府将北京直到渤海一线的所有炮台、大沽炮台“一律削平”;允 

许各国在北京至山海关之间的12个战略要地,派兵驻守;禁止中国两年内进 

口军火和军火燃料。这样,帝国主义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清政府的军事权。 

     ④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加入任何反帝组织,违者处死,迫使清政府 

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100余人,并在侵略者被杀的地 

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⑤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指定皇族亲贵担任 

大臣,办理今后与外国的交涉。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清政府 

的一个卖身契。这个条约,除了表明帝国主义对中国穷凶极恶的敲榨勒索外, 

重新确立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的地位。清政 

府曾公开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清政府完全成了“洋 

人的朝廷”。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被外国反动派绞杀了。但是,它对中国 

形势的发展具有不可泯灭的影响。义和团广大战士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大 

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可侮的决心,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民 

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大觉醒。这场规模宏大的运动威慑了外国侵略者,打乱 

了他们瓜分中国的日程,甚至迫使大部分帝国主义国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企 

图。周恩来认为:“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 

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曾任清政府总税务司的英人赫德在所著《中国实测论》中承认:“中国人数 

十年在沉睡中,今也大梦将觉,渐有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的思想。故义和团 

之运动,实由其爱国心而发,以强拒外人为目的者也。虽此次初起,无人才, 

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关。自今以往,此 

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必有义和团之子孙,辇炮荷枪,以行 


… Page 100…

  今日义和团未完之志者。”      ① 

       义和团运动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义和团运动中,充分暴露了清廷 

  的腐朽、愚昧和无知,情况的严重到了令人惊骇的程度,致使有志救国之士 

  莫不对现实感到绝望,从而迅速走上了革命道路。孙中山在评论那一时期国 

  内形势时谈到:“知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加以八国联军之破北京, 

  清帝后之出走,议和之赔款九万万两而后,清廷之威信扫地无余,而人民之 

  生计从此日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 

  命风潮自此萌芽矣!”② 

       义和团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势力,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但 

  是,他们对清政府的反动两手策略认识不足,经常遭到反动统治者的背后袭 

  击和暗算。 



① 傅启学:《中国外交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年修订2 版,第181 页。 

② 同上书,第182 页。 


… Page 101…

               十一、亚洲人民反对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斗争 



                        1。印度尼西亚爪哇人民起义 



      (1)荷英法对印度尼西亚的侵略和统治 

     早在16世纪末,荷兰殖民者就开始了对印度尼西亚的入侵。1602年, 

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同,在印尼实行殖民统治。1800年,荷兰政府宣布解散荷 

兰东印度公司,把公司征服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从此开始了荷兰政府对印 

尼人民的直接殖民统治。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法两国为了从荷兰手中 

抢占印尼,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1806年,拿破仑占领荷兰,将巴达维亚共和国改为王国,任命路易·拿 

破仑为荷兰国王。被推翻的荷兰执政威廉五世逃往英国,成为英国统治者的 

工具,操纵印尼殖民当局,成为英国侵占印尼殖民地的帮凶。拿破仑为了对 

抗英国的争夺,委派亲法的荷兰人丹德尔斯为印尼总督,丹德尔斯到印尼后, 

立即着手加强军政统治,扩充殖民军,创办军官学校,修建军事设施,如军 

港和炮台,还修筑了长达1000公里的军事公路。这些工程的实施,完全采取 

征用徭役的方式,强迫土著居民无偿做工,劳动极其艰苦繁重,生活条件极 

其恶劣,温疫流行,大批劳工死亡。 

     丹德尔斯极力削弱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他把爪哇分成9个省,由他自 

己直接统辖。他废除万丹苏丹,把万丹变成直辖区,还强迫日惹苏丹退位, 

大大加剧了荷兰殖民当局与当地王公的矛盾。丹德尔斯还假借筹备军费之机 

向土著王公敲诈勒索,同时强制农民扩大咖啡种植面积。由于英国的封锁, 

生产的咖啡和其他实物不能按计划运往欧洲,造成殖民地财政收入不断减少 

和困难。丹德尔斯滥发纸币和出卖土地,土著农民深受其苦,从而引起农民 

对荷兰殖民当局的严重不满。因此,荷兰在印尼的殖民统治很不稳固。 

     拿破仑战争期间,1811年英军占领了印度尼西亚。英国委派莱费士为总 

督。莱费士推行有利于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宣布印尼全部土地 

为英国政府所有,农民为世袭佃户,实行货币地租,地租额由政府规定;废 

除垄断贸易和国内关卡,鼓励发展私人企业。许多外国种植园主到印尼租赁 

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开办资本主义农场。 

     拿破仑战败后,荷兰恢复独立。1816年根据英荷条约,又恢复了荷兰对 

印尼的殖民统治。荷兰仍采取旧的剥削方式,恢复垄断制度,力排外国势力, 

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在恢复旧有赋税制度的同时,又增加许多新税,如门户 

税、牲畜税、庭院税和过桥税等。殖民当局还在爪哇岛设350多个关卡,过 

卡即要交税。 

     荷兰殖民者还干涉土邦王公的内政,剥夺他们的实权,禁止各土邦封建 

主与外国的经济联系,例如不准他们把土地租给外国种植园主,已租出的要 

收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