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弃妇再嫁-第1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太太忍不住掉了两行眼泪,想到逝去的儿孙,就心痛得无以复加。

    千金易得,性命难求啊!

    如果能让几个孩子活过来,就是倾家荡产她也没有不愿意的。

    丧亲之痛,是世间最大的痛苦之一。

    张氏也跟着拿手帕擦了擦眼角,却又不得不劝解婆母,“都到老祖宗门口了,太太快别提这些伤心事了,若惹得老祖宗跟着痛苦,就是咱们的不对了。”

    “瞧我,怎么说这些了?”王太太忙把眼泪擦干,转而对秀姑道:“老太太在屋里等着呢,咱们都进去吧。虽然一家子老小都住在京城,但在桐城住了那么多年,回到京城的这些年,老太太也时常惦记着桐城,听到乡音,一定很高兴。”

    秀姑忙道:“有劳夫人和大奶奶,我们带了些乡野土物进京,特地略挑了些好的带过来,请夫人和大奶奶别嫌弃粗俗。”

    登门拜见,自有拜礼,去袁家时有所准备,来王家也不是空着手。

    以他们的家庭条件,准备的当然不会很昂贵,都是在家乡特产的基础上再加点其他礼物,酒水糕点什么的。

    王老太太见到家乡特产,果然很喜欢,让孙媳妇扶她坐在自己身边,态度格外可亲。

    王老太太真的很老了,是秀姑见过的最年迈的人之一,满头白发如银,两条长眉似雪,虽是满脸皱纹,但气色很好,脸色红润,双眼有神,声音也很有力,吐字清晰,一字一句进入秀姑的耳朵里:“一晃就是十年了,从来没想到咱们居然有这样的缘分。”

    重孙子回来的当天,她就知道张家的底细了,今儿一早又听说了张家和袁家的关系,她的记性很好,加上这些年明月送礼的时候,三不五时夹带着秀姑所送之物,印象深刻。

    秀姑笑道:“是啊,都十年了,当年要不是老太太的恩典,绝不会有现在的我。”

    现在想想,那时候发生的事情仍然历历在目。

    自己算不上顶尖的绣品得到王家的青睐,最大的收获不止钱财二字。

    那些书籍在王家看来不值一提,对于他们家却是格外难得,满仓和壮壮能有今天的成绩,王家的书籍占据了一半的功劳,而且王家买她的绣品,没少给钱物。

    王老太太正色道:“是你们自己上进才有今日,和别人无关。”

    虽然张家的长子张壮现在仅仅是一个秀才,但那是很多高门大户这么看,在她看来,这孩子才气非同一般,寒门学子要想榜上有名得付出比世家子弟多十倍的精力,也比很多世家子弟更有天赋,不然很难在那么小的年纪就中秀才。

    王老太太又想起关于张家的调查中,秀姑娘家的侄子苏满仓是大青山村、不,应该是桐城最年轻的举人之一,其中也有秀姑很大的功劳,心里十分赞赏。

    她觉得,秀姑真是个聪明的女子。

    以再嫁之身,把夫家非自己亲生的长子抚养成才,无人可以指摘,这个同时,又兼顾娘家,帮助也极有分寸,娘家侄子成才只会感激她,也会成为她最好的后盾。

    有时候,婆家再好,娘家都很重要,娘家发展得越好,在婆家的底气才会越足。

    虽然女人出了娘家门再回娘家就是客人了,也经常被人说成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似乎娘家的好坏和她无关,但是,娘家好的女人在婆家生活得普遍好很多,婆家满门无赖的女人在婆家都抬不起头。

    而且,秀姑本身有一技之长,手里不缺钱财,亲生的几个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大点的那个很有天赋,小的也格外活泼伶俐,都被她教养得很好,尤其是大的,听说叫张开疆,名字很大气,袁家昨天开始打听哪位武将愿意收徒,想给他找个师父。

    王老太太喜欢聪明人,尤其是目光长远又有分寸的善良女子,如果当初没有那份聪明和果断,她不会有今天的日子。

    见秀姑因为自己的话有些不好意思,王老太太立刻转移了话题。

    “明月在你们那儿过得如何?信里头,她总是报喜不报忧,具体情况我都不大知道。这丫头跟了我那么些年,从小就跟我了,比家里爷们小姐跟我的时间还长,我看着长大,看着她出门子,也盼着她一辈子和和美美。”

    秀姑忙道:“明月一切都好,日子过得很美满,现在县令大人也升官了,明月夫贵妻荣,自然跟着更进一步,只是不巧,接任的新县令没到任上就死了,所以还得留在桐城一段时日等待新官上任。在桐城的时候,我家二小子就跟明月家的哥儿一起随先生上课,我们家和明月来往频繁,他们家的事情我知道得虽然不多,但也不少。”

    王老太太眯着眼睛点着头,“这丫头打小就聪明有分寸,我也坚信她能过好日子,只希望有生之年,能见他们一家子进京。”

    “老太太放心,一定会的,说不定到时候啊,您都能见到明月的儿媳妇了。”

    话不怎么精致,也没有什么阿谀奉承之语,但在场的人听得就很舒服,明月的儿子如今岁数不大,等他娶媳妇再来拜见,不就是说王老太太长命百岁吗?

    正说着,王惠从外面跑进来了,后头跟着一群嬷嬷丫鬟。

    “张大娘,小野猪来了吗?还有小麒麟!我上次答应小野猪把我爷爷给我的宝剑拿给他看。”给长辈行过礼后,王惠又来拜见秀姑,他是秀姑救过来的,醒来后第一个看到的人也是秀姑,所以对她的举止言谈和态度都很是亲密,一双大眼睛里头闪着希冀。

    秀姑忙道:“小野猪和阿麒阿麟都没有跟我过来,改天,改天小公子有空的话,我再带他们过来拜见小公子如何?”

    虽然在她这个现代人眼里,人人平等,但目前的处境所限,她很注意话里的内容。

    王家和他们家,注定是云泥之别。

    不过,王老太太却开口了,道:“什么小公子大公子的,秀姑,你救了他的命,是他的恩人,就叫他的名字,也好压压他身上的晦气。”

    王太太和张氏也跟着点头,尤其是张氏,含笑道:“说来我也姓张,不是外人。”

    亲人外人当然不是由姓氏决定的,但同姓张,总让人感觉亲切。

    秀姑无奈改口,称之为惠哥儿。

    “惠哥儿不提,我都忘了问,怎么没带几个孩子过来,我真想见见你们家的双生子,一模一样的,肯定讨人喜欢得很。”王老太太不是没见过双生子,一模一样的见过,长相不一样的也见过,和自己家关系不大,而张家虽然身份低了点,但有救命之恩在内,而且把四个孩子都养得这么好,秀姑的本事可不简单。

    王家家大业大,不说这次折进去的子孙,就是几十年以来,就有不少孩子夭折,倒不是死于后宅之争,有王老太太和王太太坐镇,没人敢拿子嗣的性命做文章。

    就是小门小户,也有很多孩子都没养活。

    所以,王老太太特别佩服那些把孩子都养得很好的女子,当然这时候的她忘记了阿麒和阿麟这对双生子不算长成的事实。

第152章() 
秀姑性格柔和却有自知之明没有把王老太太的话当真认为是客气话所以没有顺水推舟地说下次带孩子过来拜见老夫人而是在关于孩子的问题上谦逊了几句转而称赞王家教子有方等语倒更让王家的三代主母高看几分。

    待午间饭毕,秀姑告辞之后,王老太太对送秀姑至二门回来的孙媳妇说道:“以后逢年过节别忘记让惠哥儿亲自去送礼。”

    “老祖宗放心,这是应该的。”张氏忙道。

    不用长辈提醒,张氏也把这件事记在心头了已暗中叮嘱贴身仆妇丫鬟到时候提醒自己免得自己因为一时忙碌而忘记,救命之恩可不是送一两次谢礼就能还得清的。

    王太太含笑道:“老太太对张娘子的印象很好。”

    “是个聪明孩子又难得有分寸懂进退言谈举止之间颇为雅致倒不大像是乡野出身的其

    子女受到的教养可见不凡。”王老太太倚着身后的靠枕,忽然想起自己娘家人偶然提过耿李书院叫张壮的那个孩子似乎在同龄人当中极有才气,“这样的人家前程肯定不会差宁可交好莫交恶。况且他们于惠哥儿有救命之恩,咱们更应该拿出应有的态度。”

    王太太和张氏婆媳二人急忙点头,表示记住了。

    这时,丫鬟递上拜礼清单,王老太太就让张氏念给自己听,别的没什么出奇,十分符合张家的情况,倒是其中的一架小炕屏让王老太太很有兴趣。

    张氏忙命人将炕屏取来,供王老太太赏玩。

    此屏乃是单扇,红酸枝的底座在王家看来不算上等,屏芯的尺幅不大,却是异色双面绣,让祖孙三代主母格外惊讶,虽然图样是比较常见的松鹤延年和麻姑献寿,但布局有致,配色精妙,绣工之精致完全不逊宫中的手段,甚至更加栩栩如生,不似常人作品呆板艳俗。

    王老太太叫人把炕屏送到眼前,自己戴上眼镜,仔细瞧了一番,赞道:“和以前不一样的是这次是半画半绣,画绣两结合,针脚绵密,色彩淡雅,画工、绣工比从前强了许多,比我收藏的几件正宗顾绣都不差,看来这孩子一直没放下这份手艺。”

    王太太跟着瞧了瞧,口中称是。

    王老太太心中十分喜欢,就把这副炕屏留在房中,直接摆在炕上。

    见状,王太太思考了片刻,开口道:“张娘子的绣艺真的不错,满京城里头比她强的不是没有,可是并不多,难怪老太太觉得她不是乡野出身。我说这话,不是将她和咱家养的绣匠相提并论,而是实话实说。我有一个提议,就不知道老太太怎么想。”

    “什么提议?”王老太太来了兴致。

    王太太笑道:“下重金,请张娘子用心地绣出一件作品,老太太喜欢什么就让她绣什么。这样,老太太得了喜欢的东西,我们的孝心到了,张娘子拿了工钱也能补贴家用,岂不是两全其美?我问过玉霞了,虽然张家经营了那么些年的肉铺,手里头不是没钱,但是供应四个儿子上学读书,只怕那些钱不见得够用,现在来了京城,花费就更多了。咱们比谁都清楚上学练武的花费简直和流水一样,寻常人家没点家底的话可真供不起。”

    世人都说穷文富武,意思是练武花费极多,达到了常人不敢想象的地步,但读书也不是真的不花钱,读书花钱的地方也有很多,文房四宝书籍乐器哪一样不得花钱,只是比起练武花得要少一些,学有所成了可以想方设法赚些润笔费。

    明显能看出来,张家长子从文,次子大概会从武,不然袁家不会四处打听武将收徒的事情,底下两个小的就不好说了,现在年纪还小,刚到启蒙的时候。

    用心培养四个孩子,张家的负担可不轻。

    “你的想法是好的,既帮衬了张家,张家也不会觉得受了咱家的便宜。不过,”王老太太顿了顿,接着道:“得看人家愿不愿意接这个活儿。虽然我没见过张娘子的相公,但从调查得来的那些结果中可以看出,是个极好极顾家极心疼妻子的人,未必就舍得娘子辛苦。”

    “这倒是,不能强求人家必须接活。”

    王太太说完,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儿媳妇,相信她和秀姑会相处得更好。

    张氏感激秀姑,自然也希望秀姑可以凭着手艺有所收获,况且袁家和张家关系很好,而她则是林氏的表姐,心中更觉得亲近。

    不过,张家初来乍到,万事未备,她没打算立刻登门,而是先问明王老太太的要求。

    王老太太想了想,“让她给我绣十二条幅的群仙祝寿图。”

    这算得上是大件了,光是定金就十分不菲。

    “我记住了,老祖宗,这就着人准备绣针绣线金粉绸绢绣架,等预备齐全了,亲自往张家走一趟。”张氏说道。

    王老太太却道:“这样的绣品可不简单,各色针线绸缎东西都多准备几份,宁多勿少。而且,你先别忙着带着东西,人先去,张家娘子答应了再使人送东西。若是人家心里不想接活,你带了东西去,人家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张氏听了,笑着应是,出了东院就先命人准备针线绸缎金粉绣架等物,想了想,又叫贴身丫鬟准备几份保养双手的香脂等物,又因天冷,准备了许多上等银霜炭。

    在她准备的时候,张家已经从谭家回来了,把全副精力都放在接下来的计划当中。

    张硕是一家之主,没有别的谋生手段,决定继续杀猪宰羊,铺子就用院子带着的三间铺面,一间做肉铺,一间卖卤肉,另一间则做厨房,卤肉的锅灶都建在此处。

    在底层的老百姓当中,屠户的地位不低,可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