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秘色-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锛一姑磺磕阋晕舅雒济怀て氲男∑ㄍ尥蓿婺艽恿だ锷粘龊没鮯e来?我说姓孙的搞什么名堂,让个孩子去烧窑呢,原来是这么回事。”

    “哦——”金海山恍然大悟,挑起大拇指夸赞道:“还是厂长你厉害,一眼就看穿了孙天寿的把戏。啧啧!这姓孙的果然有一套,杜家娘儿俩对她感恩戴德,龙窑就和归了他孙家没什么区别,现在又把价钱炒了上去,以后他利用杜家龙窑烧出来孙家的仿古瓷,那价格就能卖更高了。”

    金学农冷哼了一声,道:“他孙天寿不仁,就别怪我不义。海山你这段时间再从李翠儿那娘们身上探探消息,看看有什么机会,我还得往市里跑跑。”

    金海山讪讪地笑着,有点为难地说:“那个……上次那事儿……那娘们现在不大搭理我,再说我最近手头也挺紧,拿不出啥好东西去勾搭人家。”

    金学农知道他想要钱,就说:“我一会儿打个招呼,你到会计那里先支个几千块,回头报给我就行了。只要事情能办成,你那头花掉的都是小钱。”

    金海山高高兴兴地去会计那里领钱,忍不住又和女会计打情骂悄了一通,还顺手在人家的大屁股上捏了几把。不过这也让他付出了代价,从刚领的三千块钱里抽了一张大红票子塞进了女会计胸前那道深沟沟里。从财务室出来,他觉得有点心疼,一百块就摸了几把,实在太不值当,这女人单独看着挺得劲儿,但要和李翠儿一比,那就和上星期的报纸一样,又旧又不值钱了。

    李翠儿这会儿正在杜铭川家里吃饭。杜铭川挣了回大钱,就和母亲商量把这次烧窑帮了忙的人都请来吃一顿。铭川妈说干脆把左邻右舍都请来,大家乡里乡亲的,谁也别冷落了。结果这一请就请了五桌人,胡吃海喝地闹腾了一整天,热闹得跟过节似的。

    酒席散去后,铭川妈忽然落下泪来,对儿子说:“咱们家上回这么热闹,还是你过周岁的时候,这一晃都十几年过去了,你长大了,可你爸却……”

    杜铭川也忍不住一阵悲凉,就说:“妈,我去看看爸爸。”便到厨房拿了些酒菜,往山坡的龙窑方向走去。刚走出家门不远,却见孙天寿折了回来。杜铭川觉得奇怪,问道:“孙校长,你咋回来了?”

    “哦,我找你有事说,刚才人太多不方便。”孙天寿见他手里拿着酒菜说,“去你爸那儿?”

    “嗯。”杜铭川点点头,“那我一会儿再去,先回屋里说话。”

    杜铭川刚想回头,孙天寿却用手阻止了他,说道:“去山上说吧,正好我也去看看你爸。”

    到了山坡上,顺着龙窑一路往上走到窑尾,杜铭川在父亲的小坟边跪下来磕完头,点了三炷香,把菜一样一样摆好,又洒了些酒在地上。孙天寿就一直站在他身后,默默地看他做完这些事情,才指了指不远处的石头说:“坐下说话。”

    杜铭川没有动,却突然问道:“孙校长,你是不是想问我那二十万的事情?”

    孙天寿听了一愣,接着便笑了,道:“你娃倒是聪明得紧,快赶上我肚里的蛔虫了,你咋知道?”

    “我虽然不懂外面的行情,但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清楚的。我爸烧出来最好的那种青瓷瓮,一年只能烧十三个,每个也不过就卖两三千,我烧的玉壶怎么可能那么值钱。”杜铭川说,“我妈也说了,这么大笔钱我们不能要,那二十万我回头就还给你。”

    孙天寿听得直摇头,说:“我又不是金学农,再有钱也没有富到随手就送你二十万的地步。”

    “啊?那个申州客人不是您安排的?”杜铭川惊讶地问。

    ;

第二十五章 兵法与围棋() 
申州客人走了以后,杜铭川着实高兴过一阵,但缓过神来就觉得不对,自己烧的玉壶怎么可能比父亲烧的青瓷瓮还要贵?他把这意思跟母亲一说,母亲也表示认同。铭川妈提醒他:“孙校长一直这么帮咱,这客人会不会是他安排来的?就是为了给咱一笔钱,让你好安心读书?”

    杜铭川越想越有可能,就决定找个机会问问孙校长,没想到孙天寿主动来找他说话了。

    孙天寿说:“我一听说这事儿就觉得不可思议,想来想去也没想出个结果来,就想找你问问,没想到你还把我当成幕后的大善人了。”

    杜铭川原本以为那二十万就算不是孙天寿自己出的,那个申州客人也是孙校长介绍来的。现在孙天寿一口否认,他心里就没了底,怎么也想不通这事儿的前因后果。

    俩人找了块干净石头坐下,分析了半天也没个结果,最后孙天寿说:“你也别琢磨这事儿了,有人给你钱总不是坏事,不过切莫被钱冲昏了头,以为自己真可以和金学农一样挣大钱了。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好好读书,不光学校里教的那点东西,还要开拓眼界。”说着指了指眼前的山,“金鳞总非池中物,要走出这山沟沟,飞到天上去。和外面的世界一比,别说金学农那点家当,就是整个七星镇加起来,也不够人看的。”

    杜铭川看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若有所悟,点点头说:“校长,我明白了。”

    按照当初的约定,杜铭川有半年的时间烧窑,但第二窑就烧成了,这比孙天寿预计的要快得多。这时候还没到暑假,杜铭川正好赶上学校的期末考试。落下了将近三个月的课,没人看好他还能考出什么好成绩,但期末考结果一公布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杜铭川居然考了全年级第一。

    又会读书,又能赚钱,这娃是个神童。这是七星镇上人对杜铭川的新评价。

    一到了暑假,小窑村的人都盼着杜家再次烧窑,尤其是平常关系走得近,自家作坊生意又不太好的,指望着到杜家的龙窑来干几天活。一方面杜家的窑这么挣钱,杜铭川又是个孩子,少不了人手,按杜家以往的为人,必亏待不了帮工的人;另一方面,大家都好奇这玩意儿为什么这么值钱,老杜家的手艺有何奇特之处,想着从中学到点什么。这笔账怎么算都不会亏,甚至有人就准备关了自己的作坊,专门来给杜家干活。

    杜铭川却出人意料地把烧窑的事儿放下了。每天早晨一大早,他就绕着小窑村的山路跑个来回,再到窑边向阳的山坡站上一个小时的桩,等晨间的ri头升得高了,才慢悠悠骑着自行车校里总共订了三份报纸,一份人民ri报,一份吴越晚报,一份参考消息。报纸每天早上送到传达室,传达室的老头儿第一时间会送到校长办公室,等孙天寿看完了,就会被其他办公室的老师拿走。到了暑假这会儿,报纸就堆在传达室里没人看。杜铭川就每天骑车去传达室把报纸拿回家慢慢看,下午再把报纸送回去。

    传达室的老杨头喜欢看完报纸和人扯闲篇,暑假里正闷得发慌,见杜铭川每天来拿报纸,正好找到个聊天对象,从天上侃到地下,从国家论到世界,每天胡侃乱吹地和杜铭川说着报纸上的事情。杜铭川总是笑嘻嘻地听着,这些知识和视野正是他需要的,而一个六十岁的老人,无论观点正确与否,用六十年的人生阅历总能讲出一些他想都想不到的东西来。

    杜铭川看过的报纸上总是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还有几份征得了老杨头的同意,用剪刀剪了几块小方块下来。

    看完报纸,他就学习父亲留下的几大箱书籍,除了瓷器制作鉴赏类的,从诸子百家到历史传记,大多是古籍。那天刚看完了《孙子兵法》,他就到书堆里去翻书,希望找些兵家注解类的书籍便于理解,却翻出了一本《棋经十三篇》。杜铭川没事常去学校门口的棋摊观棋,看见这书还以为是和《橘中秘》一样的象棋谱,就翻看起来。看了半天才发现这书是讲围棋的,而且根本不是棋谱,反倒是和《孙子兵法》有点相似,竟是些大道理。

    虽然不会下围棋,但因为刚看过《孙子兵法》,对棋书里“以正合其势,以权制其敌”之类的话有种亲切感。杜铭川也不管那些看不懂的“立二拆三”之类的术语,把这《十三篇》当成了兵书来看,竟也看得津津有味。这一看就看过了头,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他一看过了平时还报纸的时间,急忙拿起报纸,连带着把这本《棋经十三篇》也给裹了进去,腿上自行车直奔学校。

    老杨头和杜铭川聊天聊上了瘾,这会儿正等得焦急,见杜铭川来了,急不可待地将报纸收了,正要把闷了一天的话头扯出来,却忽然见到报纸里包着的书,眼睛一亮,说道:“你还喜欢下棋?哎呀,太好了,你不知道啊,我这人平生两大爱好,除了扯淡,就是下棋,这下好了,有你这个小棋友在,咱们可以边扯淡边下棋。”

    “我不会下围棋。”杜铭川挺难为情地摸摸头说,“我把这书当兵书看来着。”

    老杨头把脸一沉,瞪了他一眼,转而又笑了,说:“没事没事,凭你个瓜娃子那个聪明脑袋,学个围棋还不是小菜一碟!”说着变戏法一般从一堆乱七八糟的杂物中取出来一副围棋,一张折痕处已经开裂的旧棋盘纸,道:“来来来,我来教你。”

    从那天以后,杜铭川就一边继续听老杨头扯淡,一边和他下棋。老杨头的扯淡内容也从报纸扩展到棋艺,经常讲些棋圣对战、当湖十局之类的故事,杜铭川倒也听得津津有味。约莫过了半个月光景,他的棋艺已经大有长进,足可以受让三子的情形下和老杨头大战一场。

    天气越来越热,传达室的破电扇叽里呱啦地乱响,老杨头嫌电扇风不够大,手里摇着一把大蒲扇,看着棋盘,对杜铭川说:“我就没看错你娃,半个月从让九子下到让三子,啧啧!”

    杜铭川嘿嘿一笑:“是您老教得好,没有好师傅哪来的好徒弟。”

    “那是!这马屁受用。”老杨头哈哈大笑,“不过你小子也别得意,围棋这玩意儿越到后面越难。和真正的高手对局,算力、手筋都只是个基础,大局观才是决胜之道。你把棋经当兵书看,也算歪打正着,什么时候懂得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就算入门了。”

    杜铭川当然知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里的至理名言,但此时听老杨头提起,总觉得他话里有话,不禁喃喃自语,将这句话重复了一遍。

    老杨头将棋子捏在之间,手停在半空,将落未落之际,忽然问道:“你可知道金学农为什么要买你家的窑?”

    ;

第二十六章 打劫() 
问完这个问题,老杨头抬起眼皮睨了杜铭川一眼,才将手里的棋子稳稳地落在棋盘上,然后伸手将一旁的大茶壶抓了过来,慢悠悠地去吸茶壶嘴。杜铭川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棋盘,老杨头一落子,他略思考了一下,就跟着落了子。老杨头一愣,只能放下手里的茶壶,继续和杜铭川下棋。

    喜欢扯淡的人都知道怎么说话才能吊住别人的胃口,让人愿意听下去。老杨头抛了个话题却没引起眼前这孩子的兴趣,就加快了行棋的速度,杜铭川的子刚一落,手还没抬起来,他手上的子就落了下去。花下青童◎著

    杜铭川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每颗子都要思索片刻,无论老杨头下得多快,脸上笑得多yin险,他就是不闻不问。

    下围棋最忌讳心浮气躁,每个棋手都有自己的行棋节奏。下得快未必下得乱,最怕的就是对手下得快,你就跟着下得快,节奏一乱,棋局就输了八成。

    直到一局终了,杜铭川仔细数完子,才长出一口气,说:“我输了三目半,杨伯您看我有没有数错?”

    “没错。”老杨头见杜铭川一副八风吹不动的样子,暗自点点头,笑着说:“难怪孙校长对你青眼有加!”

    杜铭川不紧不慢地收拾了棋子,才笑嘻嘻地望着老杨头的脸。孙校长护着他、关照他,他心知肚明,全校几百号学生,你要校长一个个关心过来不可能,大概是自己身上总有点什么被孙校长器重的品质吧,这里头究竟什么内情他不需要去琢磨,他只要记住这份情就行了。所以老杨头提孙校长,杜铭川根本不接茬,没什么好说的,但金学农的事儿却不能不关心。

    学校的传达室有点像镇上的小道消息集散地,这要归功于老杨头那爱扯闲篇的嘴。杜铭川知道像老杨头这种人,一旦起了话头,就一定会说下去,你不让他把话说完,他都觉得难受。只是金学农想买杜家龙窑的原因,连孙校长都搞不清楚,他老杨头又是从哪儿听来的消息?无论真假,杜铭川总要听听,所以就等着老杨头开口。

    果然只过了一会儿,老杨头就忍不住了,笑骂道:“人不大,鬼不小,正事儿不琢磨,倒琢磨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