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携美女闯三国-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徐州琅琊阳都人,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隆中,自此一心辅佐刘备,为建立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白帝城托孤,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成为蜀汉铁腕人物,其权倾巴蜀,七出祁山,以攻为守,拱卫蜀汉十余年,并培养出姜维,是蜀汉政权名副其实的第一人。

    相传诸葛亮被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他便用纸制做成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看好风向,灯笼点火升空。救援部队得到信息,便赶来解了平阳之围,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但此时诸葛孔明还在娘胎里,需要等上几个月才能出生。这灯提前问世,虽有剽窃之嫌,但总不能叫孔明灯,李毅只好用于冰的表字,将其唤作水寒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上次战事,预警风筝出现失误,好在预设点较多,遗漏一、两点,并未影响全局。但暴露出弱点,就需要及时改进,因而风筝预警被取消了。

    水寒灯制作起来十分简单,只要明白其升空原理,靠笼罩内热空气与外部冷空气的重力差,把握住灯笼的份量不要超重。再注意火烛燃烧的稳定性,以及灯罩的安全系数等,那么这个预警灯笼就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了。

    灯笼被试制出来,并通过试验,证明了它的可靠性高于风筝,被正式确立为预警工具。

    敌袭!敌袭!!人群发出阵阵喊叫,疯狂的向城门涌来。千余人蜂拥而入,未筑完的城门,恐怕在劫难逃,未毁于敌手,却被百姓挤塌!

    水寒灯带着全部尾带升空,可以看出此次来犯之敌数量甚重,若骑兵每人配备两骑甚至三骑,那行动速度将甚为迅猛,几十里路程,个把时辰便可赶到太平村。

    此次来犯之敌,是小帅尚师呢,还是大帅素利?若是后者,那太平村将面临灭顶之灾了!

    鲜卑人先后两次大败,尤其是第二次毫无还手之力,令其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在张英面前吐露了真言,把她想知道的情报,竹筒倒豆子一般,一字不漏的全说了出来。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素利一族有三万余众,而鲜卑人平时只有少量巡弋部队,战时则全民皆兵,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只要能爬上马背,都将奔赴战场。

第一百零八章 军民团结迎战强敌() 
太平村招募了新兵,如今兵力总数接近三千,一对十只是数量上的差距,战斗力更是差得惊人。由于铁锭枯竭,兵器停止打造,新兵只有三个选择,短刀,弓箭,木枪。

    前两种武器,都来自于缴获,鲜卑人的短刀,以青铜铸造为主,只有战将才配备钢刀。但太平村被洗劫,抢了大量铁器,经过回炉熔炼,造出了一批铁刀。由于赶工,虽有粗制滥造的嫌疑,但也比发脆易折的青铜制品战斗力强一些。

    新兵采取了三、三、四配置,刀兵、弓兵各占了三成,枪兵占了四成,但半数只能拿到木枪。

    弓箭兵自不必说,从断魂谷一战便知,若是守城有强于无,如果参与野战,只能虚张声势。

    掌握刀法的只有张英,她草草教了刀兵几招实用的路数,由于时间仓促,没有系统训练,难于形成战斗力。

    相比较来看,竟然是木头扎枪更具威胁!而这路枪法,在与敌交锋后,又经过小幅度改进,如今更适用战场搏杀,特别是大规模的战阵杀戮。

    “不要慌!不必乱!”李毅大喊道:“胡人距离太平城还有几十里,兵临城下还需要一段时间!”

    百姓并不清楚,他们看到水寒灯,便误认为敌军马上到了,这才乱作了一团。

    “站住!都给我站住!”薛信的火爆脾气发作了,他张开双臂,用那庞大的身躯,阻挡住疯狂的人群。

    “我向乡亲们保证,一个时辰之内,大家平安无事!”李毅大声疾呼,许下了平安誓言。

    经过李毅、薛信的呵阻,人群停了下来,又是一阵耐心的解释,骚动的心才逐渐安定下来。

    “拆机械!”薛信传下第一道命令。

    这些机械刚安装不足一天,不过却发挥了巨大效能。这些带有拐臂的木桩,由于装设了转动部,木桩上部拐臂,可以自由旋转半圈,其功能类似于现代的吊车。拐臂上装设滑轮,可以将沟堑内的土筐拽上了,在转动半圈,将筐中的土运抵城墙之上。

    有这批转臂吊,省去了人力爬沟上城,其效率提高了数倍,短短半天的时间,城墙又增加数尺。

    转臂吊被拆解开,运入城中储存,防止毁于战火中,更恐被敌军利用,待战后还可继续使用。

    “修理堑壕毁去阶梯!”薛信又传下第二道命令。

    阶梯是供人上下行走的,留下来也会被鲜卑人所用,在敌人到来之前,必须将其全部破环,恢复堑壕的阻敌功能!

    在薛信组织善后的同时,李毅也在一旁忙碌,城门还没有修好,更要命的是没有石料了。

    无论如何也得把城门修缮完毕,李毅看着那些拆下来的转臂吊,立即有了主意:“用檩木搭建城门!”

    城内正在盖房搭屋,檩木随处都能找到,只不过这个想法比较诡异,城门上一个木头盖,那能坚固吗?

    但没有时间留给匠人思考了,他们只有按照李毅的话去做,把檩子排在门洞上,并覆土踩实。

    “王磊率领本曲蹬城,做好战斗准备!”军队在城外训练,得到预警后,王仁等带领将士跑步返回。

    仿大汉军制,五人一伍设伍长,十人一什设什长,五十人一队设队长,百人一屯设屯长,五百人一曲设军侯,千人一部设司马,五千人一师设校尉。

    太平城军队近三千人,已经是三个部的规模。王仁、宋智、薛信被任命为司马,王磊、褚枚、李恒、姜山、何涛、张盛六人升任军侯。

    王磊是王仁的族弟,不同于王靖,他练功扎实,敢打敢拼,在两次战斗中都有不俗表现。尤其是断魂谷一战,王磊面部受伤后,仍带领兄弟们猛打猛冲,为成功将胡兵主力一举歼灭,立下了汗马功劳。

    见王靖是一个付不起来的阿斗,王仁只好将精力向这个族弟倾斜,希望尽早将他培养出来,而为自己所用。

    王磊领命率部登城,五百儿郎齐声高呼,气势直冲霄汉!一部人马在城上列开,刀盾兵在前,长枪兵居中,弓箭兵排于队尾,看起来攻守有序,进退有据,经过短时间训练磨合,能达到如此程度,可以令人满意了。

    这也看得出王仁的本事,他完全接纳了张英那一套做法,对部下严厉苛刻,稍有差错便非打即骂。而在众位弟兄心中,王仁的威势比张英更甚,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势头,因将士畏其如虎,训练效果卓有成效。

    不过这支队伍,经历断魂谷一战的老兵只占两成,抵御鲜卑首次偷袭的不满一成,其战斗力到底怎样?是不是外强中干,还要经过实战进行验证。

    刘平回来了!这无疑是特大喜讯,因为他带回来急需的草药、精铁、粮食、布匹等众多必需品。

    经过两次大战,草药消耗十分巨大,有刘平这次采购,才可以迎接第三次挑战。

    铁是军队的命脉,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原料。可以用弹尽粮绝,来形容太平城的现状。刘平的到来,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为干涸的田地,补充了大量的雨水。

    而有一项更重要的事情,等待着刘平出手,李毅几乎是望眼欲穿。千呼万唤终于盼了回来,李毅撂下了城防事务,直奔太平客栈。

    刘平红扑扑的小脸上,挂着数颗汗珠,看得出他一路的风尘仆仆。迎来的第一个人竟然是李毅,让刘平感到些许的诧异。

    “听说胡人马上就到!”刘平擦了把脸上的汗水,瓷牙一笑道:“我便紧促车辆,终于赶在了前面!”

    “快喝口水,润一润嗓子!”李毅拿起暖壶,倒了碗热气腾腾的白水,轻轻推到刘平面前。

    后世的暖壶是双层玻璃瓶,抽出夹层的空气,减弱了热能的传递,可以保温一昼夜甚至更长时间。

    手边没有玻璃,又不知道配方,也不具备抽真空的技术。不过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有限而简陋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暖壶,还不是什么难事。

    找到技艺漂亮的手工匠人,用柳条编制大小不等的两个壶壮容器,将二壶叠放,中间的缝隙塞些鸡、鸭、鹅的绒毛,不要过于致密紧绷,也不能太蓬松。内衬塞好后,将两壶位置固定,加个软木塞,一个简易暖壶就此诞生了。

    内壶要编制精巧细密,绝对不能漏水,如果严密性不满足要求,家禽的绒毛被水淋湿,其保温性能将大大降低。如果工匠的手艺无法满足要求,就要对内壶进行简单的密封处理,或者用陶器代替。

第一百零九章 刘超凡冀州聘贤能() 
土暖壶比不上洋玩意儿,却也能保温一两个时辰,这也是小半天,对于农家小户来说,已经足够用了。

    暖壶的发明,在太平山村又是一个轰动,不过就意义来说,可比土炕差得远了。

    刘平还未见过这新东西,他喝了口白开水,放下粗陶碗,抓起暖壶看了又看,却看不出其中的门道,其心中升奇,轻声感叹道:“回家就能喝上热水,这玩意可真不错!”

    这样的赞扬,李毅听得多了,他微微一笑,拿过暖壶道:“这其中的奥秘,我以后再和你慢慢细说,如今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等着你这个大能人去办,你拾到拾到,抢在胡人到来前赶紧出村。”

    “什么事这么急?”刘平眉头紧蹙,他心中记挂着家人,但看情形是不能回家了。

    “钱大把大把的花,已经快揭不开锅了!”李毅不是危言耸听。此次采购军需物资,用去了大半积蓄。军队要领粮发饷,原来几百人,还可以支撑几个月,如今三千将士,将三个人敲骨吸髓榨出油,也只能勉强维持一个月的粮饷。

    刘平是财物经手人,知晓耗费的巨大,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面现忧虑之色道:“如此巨额花费,任谁也无法支撑,除非”刘平小眼眨了眨,却没在说下去。

    “在我这就没有除非!即便是走投无路,也不能向老百姓伸手,更不会做那伤天害理的事情!”李毅话语斩钉截铁,毫无商量的余地。

    “那师父我们该当如何?”平常伶牙俐齿的刘平,面对着巨大难题,说起话来也变得结结巴巴了。

    李毅扑哧一笑道:“看把你难的!我都没上火,你却急成了这样!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咱们有贵人相助,自然是有备无患了!”

    贵人!什么贵人这样豪爽?能有这么大的手笔?刘平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瞪着小眼睛,等待着李毅揭开谜底。

    “从洛阳回来的路上,过中山毋极,我三人结交了甄家老少。老员外甄逸乐善好施,少东家甄豫也慷慨仗义,以我们的交情,去一次定不会空手而归。”想到离开毋极时,甄家老幼难舍难离的情景,李毅不觉鼻子发酸,忙就此打住。

    “毋极甄家”刘平自言自语的叨念着,他猛的仰起头,惊叫一声:“我想起来了,冀州是有这么一号!那是半年前,我去渔阳时风闻的,当时没有在意,如今回想起来,那中山老客说的与师父相差无多!”刘平边说边如小鸡啄米一般,不停的点着头。

    “此行除了寻求援助,还有两个重要任务。其一与甄家有关,甄豫年轻有为,干练通达,是一个难得的干才。你此行探一探甄家的口风,若能请来甄家大公子,那当然称心如意,若是甄家不吐口,也不要强求!总之一句话,你视情况尽力而为吧!”李毅喝了一口水,又接着说道:“另一件也是请人。这个人我曾提起过,那是常山真定赵家庄的赵云。别看他只是个少年郎,却能文能武,有胆有识,骁勇善战,忠诚仁义的大将之才。你去了赵家,若是赵云未归,对其哥嫂和恋人也要礼遇有加!”

    因对赵云的偏爱有加,李毅常挂于嘴边,刘平不止一次听到师父谈起此人,每一次都是眉飞色舞,喜爱之心无以言表。李毅的能为有目共睹,在刘平的心中,简直如神人一般,而他对赵云如此看重,那么这个少年郎,到底有何过人之处?是能钻天入地,还是翻江倒海?

    听着师父滔滔不绝的夸赞,刘平不觉想入非非,直到李毅停了口,他还陷于沉思之中。

    “记下了吗?”见刘平闭口不答,李毅不由得追问了一句。

    刘平这次回过神来,他忙不迭的说道:“刘平记住了,一共三件要事,去甄家求帮请人,往赵家庄聘请少年郎赵云。”

    “对,就是这至关重要的三件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