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携美女闯三国-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李毅自怀中取出一块彩布,其不大不小,刚好将宝剑隐藏其中,然后双手奉于甄逸面前。

    什么东西神神秘秘的,老人家心中甚是奇怪,但他知必有缘故,也不当场揭破,只是随手感悟一下:宝剑?随即望了眼李毅的腰间,果然是空空荡荡,他不禁摇了摇头,心中暗道:真是个重情重义之人。

    不过甄逸不露神色的道了谢意,便把此事敷衍了过去。

    “今并朋满座,均是德高望重之人,小女有此福分,全仰仗诸位了。”甄逸四下扫视一眼,最终将目光落到了李毅的身上,他微微一笑道:“清刚贤侄才智过人,乃我甄家贵客,不知能否为小女赐一雅名?”

    富家豪门子女取名大有讲究,通常不会让外人得知的,更不会将此事交个异姓之人。甄逸之所以大出别人所料,把这个机会给李毅,是把他当自家人看待,更是因为两方有着巨大的利益。为了给李毅露脸的机会,甄逸便投其所好,在众人之前,有心让李毅卖弄一番。

    李毅善于赐名表字,这一消息,通过家信甄逸早已一清二楚,但他与李毅接触不多,不知他重理轻文,实实在在的一个歪才,这拍马屁可是拍到了马蹄之上。

    再看一旁的李毅,真感到头大如斗,他擅长起名表字,其对象都是文盲半文盲,给这些人起名,可以说是毫无压力,只要信手拈来,就可以让对方感激涕零,大加赞赏。

    而此时此刻,面对的都是士人、商贾、官宦、名流,哪一个不比他李毅学问高,而且还有个避之不及的蔡邕在一旁,让李毅班门弄斧,关公面前耍大刀,真是难为他了。

    “多谢伯父看得起晚辈,那李毅便恭敬不如从命了。”万般无奈,李毅扔出了一句场面话,他不得不凝眉沉思起来。若是张英、于冰在旁边,那该有多好啊,但这两人可能抱着孩子,在逗她玩耍呢!

    突然,李毅灵机一动,有了!他回想起中学课本的一篇文章爱莲说,又的女婴的传奇经历相联系,不知不觉间,一个儒雅的名字浮现出来:“芙,芙蓉的芙,就叫甄芙吧。”

    “芙蓉莲花也,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恐众人不明其意,李毅情急之下,把爱莲说背诵出来。

    “好!”那位远方的客人喝了声彩:“小兄弟有此文采,张世平佩服之至!”

    原来此人就是张世平,李毅立即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人可是中山国大商,他的实力仅次于甄家,也是实力雄厚,不可小窥的人物。

    张世平鼓掌喝彩,其他人均随声附和,这其中有张、甄两人的面子,当然也有宋人周敦颐的文采。

    蔡邕却极是差异,两人相处月余,可从未听他舞文弄墨,怎么此子是深藏不露之辈?不对啊,想当初三人挖空心思,要请自己出山,若李毅有此文采,岂能不显露出来?

    纵然心存惊疑,蔡邕也不得不承认,这才学绝非凡人,即便他也要酝酿片刻。

    蔡邕微微一笑道:“清刚果然是深藏不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真乃旷世奇才也!”

    “承蒙贤侄经天纬地之才,幼女能得此雅名,真乃她的福气!”见李毅出口成章,文采不同凡响,甄逸心下大是赞赏,笑盈盈的望着面前的后生小子。

    终日指责别人欺世盗名,没想到今天自己更加无耻。李毅的耳中哪里还有赞扬之声,他感觉两位老人家在指桑骂槐,痛斥他不知羞耻,剽窃他人名作。李毅恨不得给自己两个嘴巴子。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其中牵扯甚多,关系到三人的隐秘,是绝对不能像外人道也!李毅踌躇片刻,他如逃鬼魅的解释道:“晚辈自知才疏学浅,却老伯被放在火上烤,只好恬不知耻的借用他人之作了!”

    见李毅羞得是满脸通红,甄逸有些愕然,但随即心中雪亮,不由得赞叹他诚实守信。

    如此锦绣文章,李毅是决计做不出来的,若是张英嘛,倒是大有可能。蔡邕出言就是试探李毅,看他是否如实相告,见李毅果然是不图虚名,不禁微微颔首。

    不但是蔡邕,甄逸也立即想到才华横溢的张英,便想也不想的,将此篇文章推到了她的身上。

    受人之托,终人之事。委托甄逸办的几件事,如今都有了眉目。建深水海港是重中之重,从筹建到远洋贸易,其周期之长,面临困难之巨,令人难以想象。甄家自从与李毅合作,随着资本的积累,从经营冀州,到全面铺开,如今甄家羽翼已丰,把触角伸向了大汉全境。

    但甄逸并不满足,自从他筹划实施海港建设,便对海上贸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域商队往返一次的利润多少,甄逸也是心知肚明,他心中算了一笔账,陆路马载骆驼运,一个百头牲畜的大商队,货运量与一条中型船只也是相去甚远,若真是造出巨轮,甄逸不敢再往下想象。

    老谋深算的甄逸,看到了无限商机,他打定主意,要在海上贸易分得一杯羹。李毅三人清正廉洁,那真是水泼不进,针插不入,寻常的办法用不上,他才挖空心思,把女儿取名的事都让给了李毅。

    筹建海港与自己息息相关,早日建成早日受益,甄逸亲自出马。辽西郡守袁勋已被甄家养肥,如今又发了数目可观的一笔小财,心中早已乐开了花。袁勋大笔一挥,甄逸便如愿以偿。将前期工作撂给甄俨,甄逸便打道回府了。与建平取得联络,由于刘平不在,甄豫将前期筹建工作交给了孙钊。筹措人手,落实各项工作,孙钊不负重托,到了辽西便全身心的投入角色,夜以继日的开展码头建设。(。)

第二百四十六章 东武阳遭遇陈公台() 
造船的工匠,印染、造纸的师傅都已经找到,修渠的水利专家更是李冰的后人,这些人虽有一技之长,却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这些手艺人地位低下,只要价钱公道合理,便随着雇主抬腿走人。

    李毅曾有命令,如有紧急情况,需传至毋极甄家。建平并无内忧外患,恐怕主公放心不下,却也传来消息报了平安。李毅三人放下心来,准备继续寻找贤才。张英修书一封,将蔡邕隆重推出,让甄豫、赵云等妥善安排生活起居,不得怠慢贤才,并把培养人才的重担交到了蔡邕肩头。

    临别之上,李毅又特意做了嘱托:“这种子取自南方,由于南北差异甚大,先生需将种子交与李丰,让其在乌侯秦水之畔试种。”李丰有一定的经验,又有三人取来的真经,将此事交与他,自己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于冰微微一笑道:“先生吃惯了稻米饭,若是去了北方,只有五谷杂粮可食,恐难于下咽。我向先生透漏一个秘密,南方的稻米绵软松散,若是移种至北方,会变得粘腻爽滑,那口感差异甚大,保管您回味无穷!”

    蔡邕还是将信将疑,小蔡琰却信以为真,她歪着脑袋道:“北稻收获后,我定第一个品尝!”

    于冰呵呵一笑道:“好,好!一定不会落下我们琰儿的!”

    一路上四处碰壁,只有交情莫逆的蔡邕,不令李毅失望。但半年多的时间,只请到一个教书先生,就这样回去,恐怕难于向众位臣工交代。因而三人不准备回乡,而是再四处碰一碰运气。

    而甄家作为联络站,半年来建平传送信息,全是平安无事,丰收在望,万事大吉等利好消息,令李毅等更加放心大胆的继续探访下去。

    刚刚与两位前辈辞行,由十名军士护送蔡家三人,特别是跟随李毅,历练了半年的柯杰,因其有些水土不服,不得不让他返回建平,不过有他相护,自不会出什么大事。

    没了后顾之忧,李毅三人带着余下的四十兵士,改向西行,他们的目标锁定了一位杰出的谋士。

    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贾诩。若论施展手段的狠辣,以及其不择手段来看,贾诩却在张英之上。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当世之人称其为“毒士”,从这一雅号可以看出,其用计之毒可见一斑了。

    若讲奇谋巧计,贾诩堪称一流,他擅长洞察对手的心神,利用其弱点,给予致命一击。若论此道,无人能出其右。

    贾诩先后数易其主,效力于董卓,李傕、郭汜,段煨,张绣,最后追随一代奸雄曹操。

    看起来贾文和有奶便是娘,只要对他有利,便为其出谋划策,能为他提供发展空间,就肯出谋划策。贾诩不挑剔主公,只选择对的,而不像他人一般,讲究出身门第。

    “此行前往姑臧,路途遥远,非一年半载不能成行,若再次扑空,或者贾文和不肯出山,那咱们肠子都得悔青了!”经过一番讨论,李毅认为贾诩是绝世之才,但能否达成心愿,他真的不敢奢求。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文和先生是否归家,张英不敢保证,若能与他相见,我便能令他投奔,这一点请哥哥放心!”

    听了张英之言,李毅有一半的把握,但另一半心神还是忐忑难安。尽管李毅不信鬼神,但此刻的他还是默默叨念:过往神灵保佑,可别让贾诩离家远行啊!

    行至东郡东武阳,意外听到消息,陈公台现任东武阳令,三人不由得面面相觑,都面露喜色,也带着几分忧虑。

    陈公台何许人也?其便是辅佐吕布的陈宫,其表字公台。陈宫聪颖好学,少年时交游甚广,二十出头就举为孝廉,做上了东武阳县令。

    此时的陈宫踌躇满志,前程似锦,当然不是李毅这一介草民所能说服的。但见名人不能失之交臂,利用此次机会,就是不能招揽,也要与其结交,混一个脸熟啊。

    三人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安排好下属后,带上礼物来赶往武阳县衙。

    陈宫热情好客,没有因为三人都是白丁的身份,而将其拒之门外,宾主客套了一番,三位风尘仆仆的客人,被让进了后宅。

    这倒不是说陈宫什么人都肯见,他也是有所选择,得知三人气度不凡,一见之下便觉都是年轻有为之辈。

    宾主落座之后,当然以于冰为主,与陈宫攀谈些天下诸事,而尽可能不引向学术问题,而张英、李毅呢,因各有自己的弱点,只是适时插言,谈些个人观点而已。

    还未等李毅等说出此行目的,陈宫倒是慧眼识英雄,他微微一笑道:“观三位仪表不俗,而东武阳暂缺两名门下游缴,以及一名门下议曹,不知三位可有意乎?”

    李毅等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里,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说服陈公台加入麾下。没想到陈宫却反客为主,先于三人开了口。如此一来弄得三人面面相觑,找什么借口回绝呢?

    三人虽是白丁的身份,却建立起千里基业,绝不会做他县衙小小的差役。不过陈宫却有着独到的眼光,短短数语就看出几人均不是平凡之辈,若此人为帝,那大汉绝不会乱而亡之。

    相视一笑后,还是落到于冰的头上,她面带一丝愧色道:“多谢公台美意。我等也有此心,只是家乡遭受水患,父母妻儿嗷嗷待哺,这才远赴京城行商,以求养家糊口。若我等此行之货出手,能赚些养家的本钱,我等便赶回东武阳,投于公台门下效力。”

    陈宫眨了眨眼睛,便知晓三人必有大志,他沉吟不语,片刻后才一笑道:“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三位不愿居于人下,陈宫也不好委屈英才。”说完不禁哈哈大笑。

    见对方识破了自己的谎言,于冰有些尴尬,好在张英及时引开了话题,讨论起来当前的时局。(。)

第二百四十七章 再次回帝都遇故人() 
果然陈宫胸藏锦绣,他一针见血的指出,此时的大汉色厉内荏,外强中干。而权臣当道,宦官专权,民困而不得抚恤,隐患藏于四方,恐不久便要天下大乱了。

    见陈宫讲得恰如其分,李毅不住的点着头,有此能人志士,却不可得,真是让人抱憾。最后双方互道珍重,李毅等离开了东武阳。

    这一日,李毅等重回京城,时过境迁,捉拿刺客的榜文,经风吹雨淋早已不复存在。回想昔日狼狈逃窜,如今却志得意满,三人相视哈哈大笑,大摇大摆的进了洛阳城。

    随行的四十人,还从未来过大汉的都城,众人那便大生好奇之心,他们交头接耳,举目四顾,好像生了两只眼睛,更本就不够用。

    “先找个落脚地安顿下来,兄弟们就可以上街走一走,逛一逛京城,开阔一下眼界。”李毅面带笑容的说道。

    “好!”众人不由得齐声高呼,称颂这位仁德之主的英明。

    “可以自由行动,不过要约法三章,首先需结伴而行,其次不准惹是生非,第三天黑前必须返回。有违反此令者,当以军法从事。”于冰板着面孔说道。

    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