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本来不及退到某个城镇内暂避,就被风雪陷在了半路上,本来因为有汽车牵引而不会影响部队行军速度的大炮这时变成了令人头痛的大累赘,加之不惧严寒的抗联游击队又以十余人、甚至更小的规模不断袭扰,他们每天只能行进十几公里,一时间是进退两难。。。。。。

    与之相比,抗联因为严寒减员的人数不到5(不过若是加上得冻疮的人数,比例也有接近两成。),而其装备相对较差的缺点这时反而成了一个优点。再加上潜行部队的突袭完全出乎日军第1师团的预料,一番激战之后这两万多日军几乎全部覆灭,而抗联只牺牲了八千多人(伤亡3万多),比徐向前的预计少了很多,而抗联官兵的士气与信心则愈发地高涨。而这次战役也是抗联主力南渡松花江之后的第5次大捷。。。。。。

    抗联一次又一次大捷极大地鼓舞了东北人民,加之王子才的计策也渐渐收到成效,南满日占区的抗联游击队就如同烈火烹油一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而原本已经基本消失了的民众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也再度在东北的土地上涌现出来,他们的活跃给予了日本关东军以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南满日军严重依赖的铁路交通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全被掐断。此外,部分伪军也因为这些胜利而重新鼓起了反抗的勇气,在短短一个月内有几千名伪军相继反正,一时间日军几乎什么事情都得自己来干,这样一来就进一步牵制了关东军原本就已经日益吃紧的兵力。

    也正是看到了这一有利态势,徐向前不但没有见好就收,反而大胆地继续进兵,在极其恶劣的天气下果敢地运用大范围穿插迂回战术,以牺牲2万余人的沉重代价于林口附近将日军两个增设师团分割包围后先后歼灭,击毙日军的数量与抗联阵亡人数大致相当,但考虑到双方训练水平、实战经验与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差距,这一战依然被后世史家认定为抗联南渡松花江之后的第六次大捷。

    随后抗联主力直逼牡丹江城下,主要由第4师团预备役人员组成的日军第104师团认为牡丹江城防不固而兵力不足,擅自撤至哈尔滨与第4师团汇合(此时关东军第4军的司令部已经撤到了哈尔滨,而第5军司令部动身则更是退到了“新京”长春。),而坚持死守牡丹江的一个日军守备队不过**千人(注1),加之第104师团所言也并非胡编乱造,牡丹江的城防的确薄弱。结果在坚持了三天之后,牡丹江终于还是被抗联成功光复,城内的1万多日军(包括日本警察和武装“平民”)几乎全部战死,而抗联永久性减员的人数则超过了15000人。这一战充分体现出徐向前一旦发起进攻就不怕牺牲、全力以赴的特点,但也暴露出抗联攻坚能力依然不足的弱点,但因为光复了牡丹江及其周边的大片土地,此役依然受到了中央的表扬,也被后世称为是抗联1938年末到1938年初的第七次大捷。

    在前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徐向前在部队良莠不齐、装备低劣的不利局面下,以其出神入化的天才指挥在七次较大的战役中连续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共计消灭鬼子10万余人,极大地坚定了东北、乃至全国人民对于抗战胜利的信心,而他本人也由此一举扬名海内外,被公认为中国最顶尖的名将和军事家。

    但是,这一被后世合称为“七战七捷”的奇迹也不光是靠徐向前一个人就能缔造的,高原杰出的组织工作同样功劳很大,甚至苏联人出售的武器弹药也一样不能无视,而且其间还有很多难以复制的偶然性因素(比如那位突然暴病的鬼子师团长)的影响,才最终促成了这样的奇迹,但不管怎么样,更重要的还是抗联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以及东北人民的支持,否则这一切都无从谈起。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仅仅在“七战七捷”期间,抗联的伤亡人数就超过了20万(受伤人数存在着重复计算的情况),加上病患(包括冻伤)则超过25万,但是徐向前靠着他迅速捏合部队与“以战代练”速成新兵的特长,再加上高原出色的组织后勤工作,以及就地征兵(抗联收复的失地越多,这一招威力就越大。)与伤兵复员归队可以直接走封冻江面的便利,使得抗联主力部队依然维持在30万人上下,这一点即使当初曾经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白手起家拉起了十万大军的胡卫东也十分佩服。

    连续不断的胜利令抗联上下信心爆棚,即使估计关东军可能获得增援,他们依然打算继续向着敌人的纵深进攻,但考虑到被敌军切断后路的风险,徐向前还是选择了哈尔滨作为抗联主力部队的下一个目标,而不是容易遭到日本关东军主力与朝鲜日军两面夹击的延吉。

    哈尔滨虽然位于松花江以南,却同时又是北满最大的城市,而五条铁路在此交汇、一条大江从旁流过又令其成为了东三省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其战略价值之大可想而知。日军的要塞工事虽然偏重于伪满与苏联和外蒙古之间的边境线一带,但哈尔滨这种战略要地的防御他们也绝不会疏忽的。。。。。。

    注1:因为中国整编师的出现,日军也尽可能地加大了部队编制,但为了避免指挥混乱,鬼子只是在原有的框架下增补兵力,比如守备队依然是6个大队,但每个大队的兵力却由原来的800人左右增加到的1200…1500人。(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订阅,打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三百四十三章七战七捷(四)


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阪兵



    ps:感谢书友“郭文子爵”的打赏和书友“李老老爷子”投出的月票,顺便求下推荐票^_^

    事实上之前徐向前没来的时候抗联就已经领教过这个城市有多么难打了。不过现在有了更擅长大兵团作战、对于城市攻坚也颇有心得的徐向前作为主帅,抗联本身的实力也较当初有了很大的增强,因此抗联上下还是跃跃欲试地想要一雪前耻。徐向前本来就是赤色党内最偏好进攻的将领之一,又因为七战七捷而多少有些骄傲,因此想法也和他的部下差不多,不试着攻一攻,怎么也不甘心,尤其是在他了解到哈尔滨守军的情报之后。。。。。。

    此时驻守哈尔滨的日军兵力超过5万,应该说并不算少,而且还有众多的防御工事可供利用,但是守军的主力却是两个以大阪人为主组建的师团,战斗意志与其他的日本师团相比差了老大一截,而第4师团与第104师团此前多次不战而逃的劣迹也早就成了赤色党内的笑谈,因此抗联上下普遍认为有机可乘。

    然而,在接到关东军司令部的严令后,那两个大阪师团不敢再次不战而逃,而且在他们看来哈尔滨并不是一个难以坚守的城市,大阪人虽然珍惜生命,但是稳赢的战斗他们还是愿意打一打的,而大阪兵虽然相对比较怕死,但却比其他地方的日本兵更会动脑子,战术也更加灵活,一旦真下了决心死战,还真不那么好对付,尤其是在防守战中,技战术水平优秀而且十分珍惜自己生命的大阪兵们明显比其他地方的鬼子更擅于利用工事来减小自身的伤亡。结果抗联对哈尔滨发起的攻击一开始就受到了重挫,付出了伤亡2万余人的代价却依然没能杀进城内,而日军的伤亡却还不到3千人。如此悬殊的交换比给那些连胜而骄的抗联将士们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也让激动人心的“七战七捷”戛然而止,徐向前也由此意识到,哪怕兵力再多。只要没有掌握制空权(注1),就依然很难拿下防御坚固的大城市,同时“大阪兵不善战”的说法也因为抗联将士们的大量牺牲而遭到了批驳,但作战风格与大多数日军迥异的大阪师团到底实力如何,即使是徐向前。也直到后来与其交战和打交道的次数多了之后。才完全搞明白。。。。。。

    自南渡松花江以来第一次遭逢败绩之后,抗联主力部队之前被高昂士气掩盖了的疲劳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军中患病的人数也随之激增,再加上日军大本营又一直都没停止向东北派出援军。而抗联主力大部队所携带的弹药也因为攻坚消耗过大却没能得到半点缴获补充的缘故而较前匮乏了很多,徐向前不得不放弃对哈尔滨的包围。所幸由于他指挥得力,高原在江北也配合得很好,而且徐向前还想出了一个“欲退先攻”的妙计,成功地迷惑了日军。从而将大部分兵力安全地带回了江北,而关东军忙着“收复失地”以减轻大本营统帅部的罪责,一时间也没有余力攻入抗联的北满根据地,因此徐向前统率的抗联主力部队也由此得到了难得的一段较长的修整时间。

    虽然抗联的连战连捷没能一直持续下去,但徐向前的“七战七捷”依然在抗战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但直接消灭了十余万日军,更救出上百万陷于沦陷区的人口并抢回了大量钱粮物资与设备人才,在增强了北满根据地实力的同时,也削弱了东北日占区的经济基础。同时抗联的“七战七捷”还直接推动了南满地区的游击战争深入发展。加之关东军因为对抗联主力部队的忌惮加深而不得不将更多的兵力用于防备徐向前再次挥军南下,这就令他们本就不足的兵力愈发捉衿见肘起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日本关东军虽然竭力“收复”了不少“失地”,但能够基本控制住的却仅仅是那些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而已,至于南满的广大农村。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全都变成了抗联游击队的天下。而由于这两方面的因素,一向被日本人视为后方基地的东北地区几乎成为了投入比所得还大的包袱,这无疑令原本经济就因为侵华战争而越来越难以支持的日本进一步滑入了深渊。。。。。。

    不过若是仅就当时来说,抗联主力南渡松花江的最大意义还在于迫使日军大本营对关东军进一步增兵。而且将其兵力一直增加到了70万,如果再算上大兴安岭以西的日军。则几乎达到了80万之众。在这个前提下,日本军部无论如何努力,在1938年12月之前也只能将华中派遣军的兵力增加到100万左右,其中徐州一带的日军总兵力也不会超过80万,这个数字虽然依然很大,但与鬼子将大半兵力全都投入中原战场相比,十五集团军与八路军的压力总归要小了一些,无论是歼敌的难度还是所需付出的代价也都要小了许多。。。。。。

    即便是80万,也不是那么容易吃下的,赤色党这次也是豁出去了,不惜冒险让八路军主力50多万人南渡黄河进入中原,再加上中原边区紧急动员的30万部队和十五集团军主力近40万人,总兵力不下120万,必要时还能再从山东征兵。不过如此庞大的部队,而且还分属两大系统,如何协调一致便成了一个大难题,好在伟人对此早就深思熟虑,张浩虽然缺乏军事指挥的经验,但是资历、地位与功绩却都足以胜任前委书记一职,在此基础上再让彭总指挥八路军和中原边区的动员部队负责西线,十五集团军司令部负责东线,这样便可以避免八路军与十五集团军之间因为主次问题而闹别扭。。。。。。

    注1:虽然考虑到机动力的因素,抗联缴获到重炮之后直接就让人运回了北满根据地,而没有带着上路,但此战期间就连抗联的轻型火炮也被日机的空袭摧毁很多,目标更大的重炮就更不要说了,以徐向前的军事天才,不可能联想不到这一点。


第三百四十五章 序幕拉开



    至于全局,则有伟人亲自掌控,就像历史上的三大战役一样,而西线与东线这两个战场具体会在哪里虽然还没一个准数,但距离肯定不会太近,因此并不需要太过细致的配合,所以这样安排已经足够妥帖,胡卫东对此自然十分放心,而徐向前在东北战场的活跃,却又令其战意前所未有地高昂,尽管此时的“七战七捷”还根本没有完成。不过胡卫东并不是一个盲目自大的人,他很清楚大兵团作战并不是他的专长,在这方面能够更胜徐帅一筹的,十五集团军内只有一位,那就是胡卫东的老搭档粟裕。

    “老粟,你说鬼子是会攻击我们的运河防线呢?还是分兵西进?”,胡卫东在指挥部里踱着步子问道。

    粟裕闻言笑道,“运河防线就像是拴在敌人脖子上的狗链,中原腹地则是极具诱惑力的肉骨头,我想鬼子终究还是要向西的吧?但在此之前他们一定会攻一攻咱们的运河防线,毕竟狗被套上链子的时候也总要挣扎一下的。。。。。。”

    “这样的话最好,正好帮我们练练新兵,而且多少也能消耗一点敌人的兵力和弹药。”,胡卫东说道,但他的笑容之中也暗藏忧虑,“其实我最怕的反倒是鬼子主动回收,如果他们在徐州只留二三十万人,与我们隔河对峙,其余的兵力则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