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鲁迅 作者: 孔庆东-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高大的一面了吧,鲁迅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高大、威风凛凛,给他一炸药包,他就去炸碉堡,不是,他还有更长久的打算。他想:我去刺杀一个人有什么用呢?不管成功不成功,我顶多和他同归于尽。去刺杀一个人,真的对革命有贡献吗?所以鲁迅做事情和一般人不同,他总在犹豫。他说过自己不适合参加实际的革命活动,每个人在社会进步中有自己所处的位置,他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是大有差异的。鲁迅不是上街去刷传单的人,不是站在人群中,撒一把传单,然后激情演讲的人,鲁迅不是那种人,他不适合做那一类工作。他对于看准的事情,做下去是坚定不动摇的。但是没看准的时候,他则不肯轻易决定。 
          
        为了进行长期的战斗,鲁迅经常换笔名,鲁迅的一生用了多少个笔名呢?根据现在的考证,我们已经查到的,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这在全世界的文化史上是罕见的,鲁迅用的笔名之多,也说明了当时的中国是如何的黑暗。鲁迅到底用了多少笔名恐怕连鲁迅自己都背不下来。你问问这篇文章是不是他写的?谁也不能一下子断定,因为变化的太多了,整整有140多个名字。单单是1932年到1936年这几年间,鲁迅就用了80多个笔名,所以说在鲁迅研究领域,专门研究鲁迅的笔名都已经成了一个专门的课题。在30年代的时候,鲁迅已经是文化战线上的领军人物。有一次上级一个领导,建议鲁迅做一件事,什么事呢?他说鲁迅你写文章总是用化名,为什么用化名呢?我们应该跟国民党进行英勇的斗争啊,他就建议鲁迅用真名写一篇文章来痛骂蒋介石,说你用真名来痛骂蒋介石一顿吧。鲁迅说那不行啊,如果我用我的真名,又点指名道姓地骂蒋介石,那我在中国就无法生存了。那个领导说不要紧,你写完这篇文章后,我们在黄浦江口给你预备一艘小船,马上把你运到莫斯科去。现在想想那个左倾领导是多么的幼稚呀!鲁迅想来想去说,这固然对我的安全安排得很好,可这样我以后就没法写文章了,以后我就只有在莫斯科养老了。 
          
        我们今天看这个问题可以看得很清楚,左倾的那个领导企图把鲁迅就这样一次性消费了,他没有意识到鲁迅的巨大的文化价值,他只一时冲动,说我们跟敌人真刀真枪地干多好啊,鲁迅骂蒋介石挑唆起来多棒啊!是不是呢?肯定会有很多人看了以后欢欣鼓舞,但也就是热闹个三五天,以后鲁迅就没有了,只有跑到莫斯科去养老了,所以鲁迅不肯做这样的事情。他谢绝了这样幼稚的想法。他继续变换各种笔名,进行着曲折的但不那么激烈的斗争。 
            
        三、懂得休闲,懂得放松     
        为了保存革命实力,鲁迅用他那犀利的文笔和敌人展开斗争,但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鲁迅认为一个战斗者不值得以真名去招致无聊的麻烦。所以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体现出了一个文化战士的智慧。作为一个战士来讲,他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儿女情长。那么鲁迅的生活情趣是什么呢? 
          
        鲁迅能够长期战斗,在我看来有一个奥秘:就是他同时懂得怎么休闲,他懂得怎么放松,他的战斗不是逞一夫之勇的那种蛮干。     
        鲁迅不是张飞、李逵的那种形象,而是有勇有谋。鲁迅自己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他说:〃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这句话把人生的几个方面都说到了。就是战士他什么都干,你以为战士不食人间烟火吗?但是鲁迅强调他做了这些事之后,他还是一个战士。鲁迅这个话说的是非常到位、非常深刻的,鲁迅本人也是这样一个知道生活、懂得休闲的战士。 
          
        鲁迅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常人一样的习惯或者说毛病,比如说鲁迅很馋,喜欢吃点儿小吃,吃点儿这吃点儿那,老控制不住自己,有人送他一点好吃的东西,他说唉呀,先吃两口吧,再留下来给别人吃吧。过了一会儿又说我再吃两个,晚上留两块就行了。又过了一会,他说干脆都吃了吧,反正剩下也不多了。我们看到了鲁迅的可爱。有一次一个日本朋友回忆,他到鲁迅家里吃饭,一块吃了五六个小菜,然后鲁迅还喝了一点酒,觉得很高兴。你看他不也过着小资的生活嘛,也享受着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情调。这个恐怕是很多人不会想到的,他们老觉得鲁迅很少吃饭,只会战斗。不是这样,鲁迅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在他的生活条件保证下,对于能够享受到的东西,他都尽量地去享受,他吃好的、喝好的,还抽烟、更爱看电影。30年代那些好莱坞大片他都看过,他经常去影院,看电影是鲁迅的一大爱好、一大休闲。在当时的中国来说,看电影是最高级的精神休闲。那些好片、那些有名的大片他都不落下,他也不管什么娱乐不娱乐,什么思想进步不进步,什么言情,什么侦探,什么恐怖,他都爱去看。他还爱坐汽车兜风,这恐怕是大家想不到的。今天的汽车很普及,但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坐汽车是高消费,一般人哪能坐得起汽车呢?他没事就爱带着孩子、带着爱人,坐汽车玩儿一圈去。我们可能也想不到,鲁迅他是个生活上很细心的人,比如说他收到很多来信,他都认真地把信封拆开,然后翻过来粘好,作为给别人回信用。所以鲁迅不用买信封,他给人回信的信封都是用来信的信封翻过来做的,人家给他寄包裹,他把绳子解下来,认真地系好放在抽屉里,等到自己寄包裹的时候用。他非常细致,没事把屋里整理得井井有条,特别喜欢收拾东西。他虽是细心的人,但不是跟人家斤斤计较的人,他在对待朋友、对待青年、对待学生方面,更多的时候是非常大度的。当时有很多青年跟鲁迅都不客气,有一个北大的旁听生叫冯省三的,有一次就跑到鲁迅家里去,对鲁迅说,你看我的鞋子都跑破了,我刚才看到你门口有修鞋的,你把这鞋拿去给我修一修。鲁迅说是、是、是,好的,你先休息吧,我去给你修鞋去。冯省三就躺在床上休息,鲁迅把他的鞋脱下来,拿到门口去修,花了几毛钱修好,然后把鞋子拿回来给他穿上。冯省三说修得这么慢啊,连谢谢都没说,穿上鞋子就跑了,走的时候还挺不高兴呢。鲁迅对这个事情怎么看呢?这个冯省三同学是一个山东人,鲁迅就说,山东人真是直爽啊!对待这样的青年,鲁迅没有计较,也没有说他不懂礼貌,只是说这孩子真直爽。鲁迅不是不知道冯省三做的不对,他知道这个青年做的不对,但是他不和他计较。所以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聪明是知道如何对待不同的人,如何对待不同的场面。         
      
        鲁迅其他方面的爱好,也和我们一般人差不多,喜欢欣赏年轻的美女,喜欢逗弄顽皮的孩子。在人生的各个方面,家庭、爱情、事业、金钱,他几乎什么都没耽误。鲁迅晚年才生了一个孩子叫海婴,所以非常疼爱,有朋友说鲁迅对这孩子太溺爱了,鲁迅就写了一首诗,诗里有这样两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豪杰干嘛要无情呢?怜子如何不丈夫我就是溺爱我的儿子,不耽误我是个大丈夫。人应该有基本生活需求,这不耽误你的思想进步。 
          
        四、人生观与生存哲学     
        我们已经了解到鲁迅凡庸和世俗的一面。鲁迅是一个生活情调很高的人,他是最懂得如何生活,也是最讲究生活质量的人,所以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他只不过比我们一般人聪明、深刻、刚猛、坚强。鲁迅除了注重生活外,他还注重生存质量。鲁迅认为人活着很好,那么一个人应该怎样做才能活得更好呢?这就体现出一个人的生活智慧,那么在生活方面鲁迅是如何表现他的这种智慧的呢? 
          
        我们再简单讲一讲鲁迅在生活上的一些智慧。因为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战士把敌人打退了,得下去换弹药,得吃饭,得喝水。现代战争的一个特点是越来越注重后勤工作,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谁的后勤好,基本上就已经胜利一多半了。生活质量的好坏,当然会直接影响战斗质量的好坏,鲁迅在生活上非常有情调。 
          
        我们先从鲁迅的人生观讲。鲁迅讲人活着,人应该怎么活?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他有一句话非常好,鲁迅说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31,这话说得多么通俗,不但在那个时候是真理,现在也仍然是这样。鲁迅从来没有抽象地去讲什么人权,但是鲁迅一生都在为人权问题而战斗,他的人权不是空中口号,他说的要捍卫的人权很清楚,它分为三个层面:生存权、温饱权、发展权,对于那些还没有解决生存,生死都不确定,每天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来说,你要让他先生存,解决生活问题。鲁迅说这些话的时候,他还没有很好地学习马列著作呢!这些并不是马列主义教给他的,是他从自己的生活中就感悟到的,人是先要生存,第二是温饱,然后才是发展。看看我们中国一百多年来发展的轨迹,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先要求中华民族的独立生存,然后是温饱小康,再然后是发展强大。既然是这样的一个顺序,所以鲁迅很重视生存,很重视这个基础。我们后来学了马列主义,才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是要先吃饭的,鲁迅早就认识到了,除了注重生活、生存的质量之外,鲁迅的生活智慧,还表现在他的智力上。比如他有一篇小杂感,讲如何听高人讲话,如何听领导讲话,听一个什么专家的讲话,他说〃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什么叫偶有不懂之处呢?说太不懂会被看轻,说太懂了会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就是说听者稍有一点不懂,双方都很舒服,但是我们看,鲁迅说这个话是教人这样做呢,还是讽刺这种现象呢?他没有说,他没有具体表示。你可以理解为他教人这样做,也可以理解为在讽刺这种现象,讽刺中国社会要面子、爱虚伪。所以说鲁迅他不是不懂世故,他是太懂得世故的,有人批评他是世故老人,但是他懂得世故,做事却不一定世故。他经常是很直率的,心肠很直,所以鲁迅是一方面看透了生活,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又不肯随便敷衍。他是会敷衍的,需要敷衍的时候他也敷衍,或者说他敷衍的时候其实背后是清醒的。他有一篇短文叫《立论》,说人立论其实很难,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家人生了孩子,客人来祝贺。第一个人说孩子长得真好,将来一定能够升官,主人很高兴;第二人说,这个孩子长得真好,将来一定能够发财,主人又很高兴。其实这两个人说得都是假话,都是恭维话。你怎么知道这孩子将来能升官发财?但是第三个人说了真话,他说这个孩子将来早晚得死,那家主人就把他打出去了。只有第三个说的是真话,但他说真话反而被打出去,可见真话是不得人心的。那么如果 
      我不想撒谎,想说真话,又不想被打出去,那怎么办呢?鲁迅说那只有一条,就是说,这个孩子,你看,今天天气真不错,哈哈哈。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你没有撒谎,但是又没有被打出去。鲁迅说,人活着说话是很难的,敷衍人也是很难的。这篇文章很有名,所以说鲁迅可以对好人非常宽容,对坏人该严厉的也很严厉,但是该敷衍的时候他也敷衍。 
          
        鲁迅是一个丰富的人、一个多侧面的人,他有一种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他用大智慧把生活各个方面统一了起来,然后还知道在哪个方面应该紧,哪个方面应该松,所以他才能够战斗得那么久、战斗得那么有力量。正是因为他有大智慧,他才成为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不需要像鲁迅那么频繁地战斗,但是那些生活中的智慧,我觉得是值得学习的,或者说是学之不尽的,即使是在一些小事上,他对我们也都有启发。鲁迅的这些智慧倘能被我们学习一半,就算一半都没有,我觉得就可以像过去说的〃闪闪的红星〃一样,指引我们长夜里驱黑暗,寒冬里迎新春。所以我希望鲁迅的智慧,能够给我们今天的朋友带来启示,帮助我们应对现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