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鲁迅 作者: 孔庆东-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但是不一定可喜,这个事呢,是可以理解的。 
              
        一、清醒的金钱观     
        其实,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以我们大多数人的学识,很难下结论,他永远都是在变化着的。对于鲁迅的认识,我们以前只是看了鲁迅勇猛的、刚毅的一面。而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则被人们所忽视,对于一个普通的人来说,首先面对的就是生存,我们从鲁迅的只言片语中直接或间接地说到金钱的问题,那么鲁迅的经济来源是什么?对于金钱这个问题,鲁迅是如何看待的呢? 
          
        鲁迅很看重钱,他不怕人家说他爱钱,看看鲁迅的日记,鲁迅日记写得很枯燥,没有抒情议论,从来不写今天晴空万里这些事,他日记里经常写的是钱,收多少钱、花多少钱,天天记账,一听说单位发工资了,赶快跑去领。这个鲁迅好像和我们在文章中看到的那个高大的鲁迅不完全一致,假如说哪个书商剥削了他的稿费,他马上跟人家打官司,剥削我的钱可不行。鲁迅薪水很高,他挣钱很多,可问题是工资经常发不下来,这工资表上写的工资是很高,但不是老能发,有时候发下来也有,说这个月发工资了,但只发三折,工资那时候是打折的。我们现在没听说过,我们现在只看见卖衣服打折、卖书打折,没听说过工资打折,但那时候工资是打折的。说好几个月没发工资了,要过中秋节了,那发三折工资吧,而且是不见得都能领到,早来的早领,晚来的没有,是这样的,所以鲁迅跑着去领工资。这个时候鲁迅跑的是比较快的,他很关注这个事情,教师经常要去索薪,那个时候有〃索薪〃这个词。有一次有个小报记者就报道,说周树人教授也去参加索薪之类的游行了,而且说是被警察把门牙给打掉了。这个小报不断制造新闻,所以鲁迅还写了一篇文章出来辟谣,说我的门牙并没有被警察给打掉。有这样的谣言,说明这个舆论是认可这样的事情。在舆论、在媒体看来,教授索薪是可能被警察殴打的,即使教授索薪被警察把门牙打掉了,也是一个比较正常的事情。所以当成一个好玩的事情报道出来,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很混乱的。 
          
        谈到钱这个问题,鲁迅却从来不避讳谈钱字,鲁迅曾经在著名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便充分表达了他的金钱观。〃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鲁迅说凡是不重视钱的人,都是没挨饿或是处在不饥饿的状态下,他才发清高之论,先饿他一天看看,他就不这样讲话了。他这个很深刻的思想家,其实讲的也是一些普通的人生道理。所以呢,我觉得比较真诚的人,没有必要避讳这个〃钱〃字。鲁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之上。如果生活搞不好,仍然不懈追求理想,这样的人当然是值得尊重的,我在北大还有北大周围,曾看到很多这样可尊敬的青年,自己穿得衣衫褴褛,也不知道他靠什么为生,却天天在那里拿着一本书,听课呀、写作呀或者画画呀等等。这些人我是很尊重的,但是我想如果他的物质条件好一点,是不是更好。有志的青年,我们当然应该帮助、应该尊重,但是不应该把生活和理想截然分开,如果过于截然分开了,那么我觉得有志青年就变成幼稚青年了,这个是有区别的。 
          
        自古以来,〃视金钱如粪土者有之,舍金钱而取义者有之,见钱眼开者有之〃。而鲁迅的金钱观,却很清晰,鲁迅不否认金钱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最基础需要,所以他非常看重钱。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时候,由于家庭成员比较多,家庭所有的开销都要鲁迅一人担当。鲁迅在与萧军、萧红的书信中,曾经说自己的经济状况不能说穷,但也没有窘迫过,可见鲁迅当时的经济状况。鲁迅当时的薪水是多少呢?鲁迅靠什么来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开支呢? 
          
        鲁迅的收入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一是固定的薪水,一是他的讲课费,一是他的稿费。这是三笔主要的收入。这三笔收入中后两个是不固定的,我们知道一个人依靠写文章拿稿费生活是不稳定的,因为稿费是不固定的,所以他就很看重那个固定的薪水。在这个薪水之外,鲁迅还到处兼课,鲁迅最多的时候曾经在八所学校兼课,一个礼拜他跑八个学校兼课,当钟点教师。看来鲁迅挣钱也是有一点点贪婪的,是到处走穴去上课。当然那个时候讲课费比较高,讲一次课薪水是比较多的。鲁迅很长时间在教育部任职,那个时候中央政府的官员没有今天这么多,不像现在国家大力发展公务员。那时候官很少,所以每人管的事很多,工资也比较高。鲁迅那时候在教育部每个月可以拿300大洋,今天说300大洋,大家没有概念。我给大家分析一下,那个时候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也就是一个普通人,比如说清洁员,他每个月有两块大洋就够生活了。当年一块大洋的购买力是怎么样的呢?如果购买基本生活用品的话,比如购买柴米油盐,大米、猪肉之类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一块大洋,大概是现在人民币一块钱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多倍,是这样的一个比例。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当然很重视他这300大洋。 
                 
        后来鲁迅实在讨厌这个北洋政府的官场,不干了。鲁迅后来撤离了官场,再后来他也撤离了大学,大学也不干了,对大学失望了。由广东到上海,最后变成一个住在半租界里的一个自由的文化战士。可后来他即使到了上海,由于这么高的名望,当时管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聘他为特约的作者,也就是特约的撰述员,仍然每个月白送给他300大洋。鲁迅威望太大了,政府为了表示自己能够笼络大知识分子,表示政府很民主,即使像鲁迅这样的人天天骂我们,但还是要每月白送他300大洋。鲁迅就要了,鲁迅就拿了。这个事情现在有很多人不理解!我看到一些年轻人写文章,说鲁迅怎么回事啊,怎么每个月拿着人家国民党的钱,然后每个月还骂人家国民党呢?!鲁迅这不是吃里扒外吗?我们今天对革命理解是比较狭窄的,对革命理解比较简单。认为你要革命,那你跑到延安去革命吧。你怎么还在人家这拿着人家的钱,然后还不老实,随便骂人家。在鲁迅看来,钱是该拿来,这个钱决不是白拿的,你既然给我钱,对你是有好处,对你肯定没好处,钱你不会白给我的,所以钱是要拿的,但是骂也是照骂不误的。因为你是不好的政府,因为你天天做坏事,所以就要骂。鲁迅的这个作风,实际上是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就这样学做过了。辛亥革命的时候他在绍兴,绍兴办了一份报纸。这个报纸骂政府,然后这个政府不愿意报纸骂他,就给这个报纸送了钱了,报纸这个编辑部就讨论说人家送来钱了,那咱们还骂不骂,后来记者们说要骂,他送来钱了,就说明他是咱们的股东,股东不好就应该骂,所以要骂股东,要把政府当成股东来骂,鲁迅这不是简单的而是很复杂的思想,他不是一个玩笑的而是很严肃的立场。在鲁迅看来,坚持拿你的钱,还骂你,这更需要付出加倍的勇气的,如果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跑到帝国主义的大旗下面,天天骂中国,这算什么英雄好汉?这不算英雄好汉,因为你自己很安全。在帝国主义的指挥刀下面骂中国,这不好,那不好,说中国没有人权,在鲁迅看来那是懦夫,那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就站在中国批评中国,这才是英雄好汉,而这也是真正爱国主义的表现,我真的爱这个国家,所以有外国朋友回忆说,鲁迅看他自己的祖国,就好像看着自己的亲人脸上没洗干净一样,间接地说你这块没洗干净,要把它洗掉。他是怀着这样一种关切的心情。所以说鲁迅表现出真正的爱国主义战士这一面。 
          
        二、战士〃斗智不斗力〃     
        我们了解到鲁迅把自己的金钱利益与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不是为金钱而活着,而是一个时时为国家、为大众着想的文化战士。作为一个战士,鲁迅每时每刻都在战斗着,但是鲁迅战斗并不是面对面的与敌人交锋,他认为在战场上与敌人进行肉搏战术,只是有勇无谋的武夫行为。对待敌人要采取有勇有谋坚韧的战术。那么鲁迅是怎样利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战斗的呢? 
          
        既然我们都知道鲁迅他是一个战士的形象,他每天在这里战斗着,那一定有一些战术,有一些战略。鲁迅的战斗智慧,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壕堑战。这是鲁迅自己的命名吧,壕堑战外我们还可以给他加上一个游击战。这个壕堑战和游击战,其实都是一种现代战术。壕堑就是躲在掩体物的后面,不和敌人进行肉搏。冷兵器时代,士兵们需用肉搏来解决问题,这是个很残酷的肉体与肉体之间直接的厮杀,但是到了现在的热兵器阶段,我们可以远距离地杀伤敌人,敌人也可以远距离地杀伤我们,所以这个时候壕堑就变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壕堑战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鲁迅采用的就是文化上的壕堑战术。他反对《三国演义》里面许褚的那个赤膊上阵,许褚是魏国的一个大将,自己很有勇气,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回来气得不得了,脱去盔甲,赤膊上阵,鲁迅说这是有勇无谋。我们今天看壕堑战、游击战,其实都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是一种被压迫者的战术。由于被压迫者处于劣势,在武器上、在资源上是处于劣势,所以他不能跟强大的敌人进行简单的战略决战。做在这后面,还有一个思想,就是鲁迅他决不肯作无谓的牺牲。我们学过一些鲁迅纪念青年学生的文章,比如说《记念刘和珍君》这一类的文章,一方面鲁迅支持这些青年学生的革命行动,但是鲁迅又不同意他们反复地、激烈地,去向反动政府请愿,鲁迅是反对和平请愿的。因为鲁迅看透了那个政府,它不是个好政府,好政府你才去请愿,你请愿它有可能给你解决问题。比如说你去上访,他跟你谈一谈,了解你的情况,看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你,这个时候是有用的。鲁迅更多时候反对请愿。他反对做无谓的牺牲。 
              
        鲁迅是战士,但是他说战士的生命是最宝贵的,鲁迅还说过革命不是让死人,而是让人生。这句话非常重要,革命不是要人死,革命是要人生,也就是说尽量少的牺牲,所以他反复地讲革命要珍惜战士的生命。特别是有些人,自己不愿意牺牲,却煽动、鼓动别人去牺牲。恶毒的敌人就希望你赤膊上阵,有种的你站出来,你好好地跟我打一架。〃鲁迅这个时候不上当,他就像刘邦说的那句话一样,〃吾宁斗智不斗力〃,因为你拿着刀呢,因为你有国家机器,你有暴力,我才不跟你做这种简单的对打。 
          
        鲁迅年轻的时候在日本留学,那个时候正是国内反清、反满的情绪高涨的时候,那个时候孙中山等同盟会人士,领导的革命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日本留学生中间有很多革命党,鲁迅也参加这些革命团体的活动,当时这些革命党,有一个革命手段就是暗杀,我们对于那些勇于去暗杀,然后牺牲自己生命的革命者的个体行为表示尊重,表示敬意,但是从整个革命的发展过程中来看,靠暗杀来达到革命成功的例子没有,革命不可能靠暗杀来成功,因为社会的进步也好,反动也好,决不是一两个人决定的,历史有自己发展的规律,最后要靠整个社会的变化,所以鲁迅是不同意这种暗杀的。当时的革命团体有一次就派他去做刺客,派鲁迅回国去刺杀满清的权贵,鲁迅没有答应,鲁迅抗拒了革命组织的命令。鲁迅说这个可不行,我要是死了我老母亲没人养活,鲁迅打出的是〃孝〃的旗号,我是孝子,我们家里靠我养活,我父亲去世了,我还要养活我们一家子呢,我不能去,你们另外找别人去吧。表面上看,好像鲁迅是胆小,这么怯懦。平时表现得那么革命,派你去暗杀你就不去了。鲁迅对这个事情很清楚,所以他没去。我们看到鲁迅不那么高大的一面了吧,鲁迅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高大、威风凛凛,给他一炸药包,他就去炸碉堡,不是,他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