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激荡三十年-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让人大吃一惊,这个无牌无证、卫生环境一塌糊涂的地下作坊,竟然就是哈根达斯深圳品牌经营店的正宗“加工厂”,且一个作坊供应着深圳哈根达斯全部5家品牌经营店的货源。第二天,哈根达斯大中华区总经理赶到深圳处理此事,承认有关部门的查处及新闻报道“基本属实”。

  跨国企业的丑闻并不仅仅出现在日用消费品领域。这年4月,一向声誉颇好的全球最大PC制造商戴尔公司陷入“邮件门风波”,事件原由是戴尔美国一位销售经理与其所公关的目标客户之间的一封信件被曝光。该销售经理在信中写道,“我只是从IBM未来的前景来看,并不是攻击竞争对手。大家都知道,联想是一家中国政府控制的企业,最近刚刚收购IBM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业务。尽管美国政府已经批准了联想与IBM的交易,但大家必须明白一点,人们为IBM产品所花的每一美元,都将直接支持或资助中国政府。您好好考虑一下吧。”

  这封邮件在媒体曝光后,引起轩然大波。国内舆论大多认为,戴尔员工在与联想争夺客户中的诋毁言论严重违反公平竞争原则。柳传志亦在一个公开场合表示不满说,“一个严肃的企业不应该做违反道德的事情,要做严肃的事情。”

  7月27日,东芝大连有限公司五百多名员工罢工,起因是大连劳动监察部门发现东芝公司有员工每月加班超过《劳动法》规定的36个小时的现象,于是给该公司下达了“整改通知”。但东芝为了不降低产能,提高了生产线的速度,将每一个工作流程由20秒压缩为14秒。劳动时间虽然缩短,但劳动强度随之增强。而且“取消”加班后,员工薪水降低。27日,一些员工以罢工抗议,日方管理人员当即宣布解雇参与者。此举激怒所有中方工人,3小时后全厂停工。罢工惊动当地政府,最后,日方妥协,同意每月增加工资150元,厂庆时每位员工奖励1000元,工人复工。

  10月,由日本富士胶卷株式会社和美国施乐公司共同投资的富士施乐实业发展(上海)有限公司被举报存在重大走私嫌疑。海关调查发现,一台带有复印功能的DT6135高速黑白印刷系统,按照规定应作为复印机或印刷机申报,但富士施乐却将其报关为零关税的激光打印机,一台机器至少逃税近4.5万元人民币,在过去一年多里,富土施乐进口了上百台这种机器。其他的彩色印刷机,富士施乐也依此法进行报关。此外,富士施乐还被发现有倾销二手设备的恶劣行为,它把日本市场上的旧机器翻新后转卖给中国企业。

  12月,被认为在中国市场表现最好的日本家电公司索尼连续爆发三桩丑闻。月初,浙江省工商局通报,索尼的6个型号30个批次的数码相机均存在成像均匀度、自动曝光不合格等问题,被国家照相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综合判定为不合格。索尼(中国)公司先是声明否认,数日后才承认结果并对公众道歉,答应受理消费者的退货要求。月中,索尼新面市的5款液晶电视被发现存在软件缺陷,公司被迫对在中国市场上已出售的1.7万台问题电视进行软件升级。月底,北京市统计局通报经济普查数据,并曝光部分违规企业,索尼被列其中,该公司被查出“商品销售总额”指标瞒报18亿元。

  这真是一个“丑闻的季节”。在2005年之前,尽管也有“奔驰车被砸”等事件,但是,如此众多的跨国公司陷入公众丑闻危机却是前所未有。它既体现出消费者、各级政府及传媒的日渐成熟,也显示出另外一个现实,那就是国际公司已经渗透和参与到了中国市场的各个层面,成为万马奔腾、尘土飞扬的中国经济的一部分。日本三菱电池中国区域前任市场总监文少波这样描述他的老东家:“跨国企业早就对中国的国情和商业潜规则熟稔于胸,‘灰色交易’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合理的腐败行为。而且,他们进入中国时一般都制定了应对东窗事发的措施。在业绩突出的表象下,跨国企业都心安理得。”

  6月6日,中国股市跌至冰点。上证指数无比冷酷地停在998.22点,多年来首次失守千点,曾经被人们批驳或视为笑谈的“千点论”,终于在欲哭无泪的投资者眼前应验。不过,这30年的中国改革历程一再证明过那句中国古话“否极泰来”,所有的苦难都是一段新高潮的起点,两年后,人们将顿悟到这个规律。正是在跌无可跌的低潮期,一场霹雳改革迎来了最好的启动时刻。

  这场呼唤了多年的改革就是股权分置。中国股市自创建以来,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存在很古怪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种股权,而且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约为2/3,并且通常处于控股地位。其结果是,同股不同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极易产生“一股独大”、甚至“一股独霸”现象。

  它不但使流通股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还非常容易滋生丑恶的庄家现象,吕梁、唐万新、宋如华等人便是通过控制非流通的法人股而肆意操纵股价的。十余年来,这一现象一直遭到专家的猛烈诟病,然而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改革方案屡提屡废。2001年6月13日,证监会曾经郑重宣布国有股减持办法即将出台,市场预期向好,第二天沪指就创出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然而,减持方案迟迟不出台,到一年后的2002年6月,国务院发文停止执行在股票市场减持国有股,改革流产。2004年之后,宏观调控突降,沪深两市全面崩盘,所有的大小庄家均自食恶果。随着股市昏迷不醒,阻力陡然瓦解,改革竟成顺势可为之事。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它被定义为“中国股市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家改革试点企业是湖南的三一重工,这是一家由民营资本控制的上市公司。根据董事会的决议,该公司以4月29日总股本2.4亿股为基数,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流通股将取得3股股票和8元现金,非流通股股东所持有的原非流通股将获得“上市流通权”。三一重工的股改被认为是一次“破冰之旅”。由于是在低潮期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之顺利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后回忆说,“我们做好了最坏的准备,股市实际比预想的跌得要少。”在启动之初,股市曾经出现了持续下跌的景象,甚至在6月份跌破了千点大关,但是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改革试点公司接踵出现,股市很快企稳。用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华生的话说,“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时间最短、进展最顺利、对改革成效争论与分歧最小的重大制度变革。”到一年多后的2006年,已有1151家上市公司进入或者完成了股改程序,公司股改市值占股市总市值比重达到92%。新华社在当月的评论中宣称,中国股市目前可谓已步入“股权分置改革后”的时代,股市中面临的最大瓶颈问题已基本得到妥善解决。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股市从熊市中猛然苏醒。

  股权分置改革的历程颇似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物价闯关及90年代后期的企业产权变革,它体现了中国这场改革运动的“不争论特征”:每当某一重大改革被激烈争辩和强行推进的时候,往往成效甚微、陷于流产,甚至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和舆论的紊乱,而当所有争论者都已经精疲力竭的时候,改革却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刻取得突破。其演进的路径选择往往小于人们之前的猜想。


精选部分=
全亚洲最赚钱的企业、全球最大电信企业、全球第一大银行,当这些黄金桂冠一一落到中国企业头上的时候,再也没有人敢于质疑中国经济的强势以及垄断的力量。
  故事在城外浓雾散不开,看不清对白你听不出来,风声不存在是我在感慨。梦醒来,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 周杰伦《千里之外》
  2006 资本的盛宴(一)
  中国经济的垄断力量
  《参考消息》援引外电说,中国每天新建房屋面积占到全球总量的50%左右,一年的房屋总量相当于俄罗斯全国现有的房屋面积。重庆10天的建筑成果,相当于15个纽约曼哈顿的克莱斯勒大厦。
    中国经济不可遏制的发展冲动,让所有的观察家都惊诧不已。也是从这年开始,我们将很少看到关于“中国经济即将崩塌”的预言,因为它实在是落空了太多次。相反,一些颂扬中国变革的图书开始畅销,詹姆斯·金奇的新书《中国震撼世界》进入全美的畅销书排行榜,并一举获得这年英国《金融时报》的年度最佳图书奖。法国资深记者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在2月出版的《当中国改变世界》也迅速成为欧洲的一本热销书。9月,在《福布斯》杂志的“全美风险投资家排名”中列第一名的美国红杉资本合伙人迈克尔·莫瑞茨造访中国,他因投资了雅虎、Google及Paypal而名扬天下。红杉资本此前的投资半径据说“不超出硅谷40英里”,而现在它也迫不及待地来到了中国。
    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和香港两市同时上市,其股票发行规模合计达191亿美元,刷新了全球IPO(首次公开发行)的最高纪录。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在港交所大厅激动地对记者说:“我非常非常地满意,今天的上市非常非常地成功。”到2007年7月,随着中国股市的狂飙直升,工行股价一路上涨,市场资本总额达到了惊人的2540亿美元,从而超过美国花旗银行的251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
    全亚洲最赚钱的企业、全球最大电信企业、全球第一大银行,当这些黄金桂冠一一落到中国企业头上的时候,再也没有人敢于质疑中国经济的强势以及垄断的力量。  吴晓波/著 中信出版社
    (下期看点:与国有资本高歌猛进、跨国资本如鱼得水的表现相比,门偏户弱的民营资本则显得要弱势得多。)
 2006年备忘录
■商业事件
    ●股市复苏
    ●凯雪收购徐工引发轩然大波
    ●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造完成,各大银行相继上市
    ●中石油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政策背景
    ●宏观调控结束
    ●三峡大坝全部完工■国际背景
    ●全球能源空前紧张,国际原油价格节节攀升
    ●萨达姆被绞死■中国GDP(亿元)209407

 这些卖掉的企业,什么行业什么地域多大规模都有,但买主几乎全是跨国公司或跨国资本。
  2006 资本的盛宴(二)
  为什么要卖掉企业
    与国有资本高歌猛进、跨国资本如鱼得水的表现相比,门偏户弱的民营资本则显得要弱势得多。
    2006年以来,《中国企业家》主编牛文文发现,在近来的企业界聚会上,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最近又有谁在准备卖企业啊?”11月,他在自己的专栏中写道:“这样的私下打听,差不多成了标准的‘见面问候语’。过去这一年多时间里,卖掉自己企业大部分股份的企业家越来越多,交易的节奏在加快,规模在放大。扳着指头数,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一两起购并新闻。经营有困难的卖,跑正欢的也有不少买家盯着;这个月还在论坛会议上见过面,几个月不见,说不定就有谁把企业卖掉了!这些卖掉的企业,什么行业什么地域多大规模都有,但买主几乎全是跨国公司或跨国资本。”牛文文这篇专栏的标题是《为什么要卖掉企业》。为了解开这个疑问,他派记者调查了一起购并案。
    9月22日,中国最大的私营润滑油制造商统一石化公司把75%的股份卖给了壳牌,后者因此成为仅次于中石油、中石化的第三大企业。统一总经理李嘉对记者说:我们是一个民营企业,没有强大的资源背景(基础油供应),无法支撑下去了。统一润滑油一直受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原材料垄断所困。在中国,润滑油产业的最下游零售终端已经高度市场化,产业的最上游原料基础油却被中石油、中石化控制,去海外采购则可能使成本增加20%左右。加入壳牌无疑可以成功突破国内两巨头的这种垄断,并且可以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牛文文据此评论说:“许多人卖企业,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几年,国内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立在原来宽松环境基础上的竞争策略和生存能力受到致命打击,不少企业已经撑不下去了,即便苦撑下去,也几乎看不到隧道尽头处的光亮。在这种情况下,尽快找到一个‘真正能够拿出现金’来支撑住企业运作的‘大佬’,成了大家共同的选择。那么,为什么要卖给跨国资本?因为,在这个调控时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