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庶女生存宝典-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钱钱……

    阿离寻思着把其中两个离此地较远的庄子折变了,收回一笔银子来,在城里继续开两个铺子去,现货变现钱,手头就会宽松起来。将来给念北和庸儿一人留一个庄子差不多也就够了,再说他们兄弟俩未必就会一直留在家里务农。

    但大灾过后,田产卖不上好价钱……

    阿离用手指肚轻轻揉着太阳穴,一时有些难以抉择。

    想到卖田,自然而然就想到品南。

    品南自从去了京里,一直没再回来,如今已过去了半年有余。

    没有圣旨,也没有口谕,只有曾雪槐一个在京中作官的故友回乡祭拜先人时,顺便来看望曾雪槐,提起来说品南如今在给太子作侍读……

    又是作侍读……一如二十年前曾雪槐以太子侍读的身份软禁京中一样。此外,便一点消息都没有了。

    可当年是因为先帝对曾重心存忌惮,而当今天子对现在的曾雪槐这样一介“废人”又有什么可忌惮的?

    这皇帝真是个奇怪的人,他到底要干什么

    不管他究竟意欲何为,曾家的人都毫无办法。

    和这件事相比,卖田的事就显得简直微不足道了。

    阿离心中有些烦躁不安,索性扔下笔打算出去转转。

    刚站起身,却见清娘笑吟吟地走了进来。

    “弄玉姐姐还没回来么?这一趟进城可有好几天了吧?”她满面春风地笑道。

    阿离的那间香料铺子之前经营得就很不错,青云的哥哥在铺子里做大掌柜兢兢业业,一年之内就在北城开起了分号。可惜他身染重疾,四天前去世了。

    铺子里没了掌柜的,肯定会乱上一阵。因怕人心不稳乱了章程,趁青云进城奔丧,阿离便让她去暂时照管一下。又因青云虽然能干,毕竟只是一介女流,恐怕不能服众,弄玉便主动请缨跟她一起进了城,万一有事也能有商有量。

    派了长青长白和几个护院的陪同前往,算起来已经去了五天却还没回转,阿离由不得又添了一层心焦。

    “我听说那香料铺里的掌柜的死了是吧?这可耽误不得,六妹妹可找到新掌柜没有?”清娘关切地问道。

    阿离不想过多地跟她谈论这件事,便只含糊应了一声。

    清娘不以为意,把拐杖放在一旁,自顾自坐在了阿离刚刚坐过的椅子上,继续笑道:“弄玉姐姐是外人啊,还能在咱们家住几天?六妹妹把铺子交给她,不怎么妥当吧?”

    阿离淡淡道:“谁说把铺子交给弄玉姐姐了?这不是眼下还没找到合适的掌柜吗?”

    清娘便不语了,只是垂了眼帘,将手放在桌上,有一下没一下地拨动着鼻盘珠子。发出单调地噼啪轻响。

    她忽然收了手,定定地瞅着阿离,轻笑道:“不如,我替妹妹去管铺子,如何?”

    “你?”阿离吃了一惊,讶然望着清娘,还以为耳朵出了问题

    然而清娘神色闲适,唇边巧笑嫣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尴尬和怯场。她一本正经地细声道:“原本找个合适的人就难,这马上就秋收了,越发难了,哪里是说找就能找得到的?伙计们没人管,只怕会生事,青云是个下人,弄玉姐姐是外人,只怕难以辖制他们。况且,她们俩又不能长年驻守在铺子里,性子又软……”

    清娘说到这里,便轻笑道:“四姐就算是毛遂自荐吧。如今我这丑样子,反正我已经绝了嫁人的念头了,体力又不行,不能干什么活,没的倒在家里白吃饭。四姐看着六妹妹整天为一家人的生计奔忙,心里很不是滋味,真心希望能替妹妹分分忧。我虽然腿脚不行了,脑子还算好使。妹妹若是把那铺子交给我,我保证会不辱使命,帮妹妹打理得好好的自家姐妹总好过一个外人,不是么?”

    见阿离不语,清娘又忙道:“妹妹是觉得我一介女流,不方便一个人出头露面地待在柜上?其实在街上做买卖的那些人,若是自家的铺面,楼下做生意,楼上住人的就多了;女人管铺子的也不是没有……妹妹要是不放心我的安危,派两个丫头两个护院的跟着我就行了。不知道妹妹的意思怎么样?”

    阿离瞅了清娘几眼,淡淡笑了笑,道:“多谢四姐。不过我还是觉得不妥当。在柜上照管生意的女人的确有,不过多是世代经商人家的妇人;四姐不管怎么说,都是未出阁的小姐,就这么抛头露面地一个人在城里待着?这显然不好。”

    清娘并不气馁,依旧不紧不慢地笑道:“六妹也不要一口回绝,你仔细考虑考虑,兴许会觉得我这提议是个好主意呢?”

    阿离一笑:“再议吧。”

    她不想再多说什么,起身道:“在这屋里坐得久了,气闷得很,我要出去转转,四姐随便坐着吧。”

    清娘见她要走,也就吃力地站起身,笑道:“我也跟着妹妹一块转转去。”

    阿离也没说什么,领头出了屋子,一径走到篱笆院外。秋风里携着芬芳的稻香,迎面吹来,阿离深深地嗅了两口,只觉得心旷神怡。

    她回头望着院子里这那几间狭小寒酸的土坯房,心中盘算着等来年开了春,手头活便些,便在原来大宅院的旧址上重新起两进院子才好……

    心里正盘算着,忽听远处一阵车轮辘辘声向这边来了。

    阿离回过头去,正瞧见一辆马车缓缓驶了过来,就在院外停住。曾三福满面堆笑地随在车下。

    阿离正要开口询问,便听那车内传出一个女子清脆悦耳的声音问曾三福:“老庄头,已经到家了么?”

    阿离一怔之下,猛然醒悟过来,由不得掩住口惊声道:“天啊,娴娘怎么会是你你……你竟然从京里回来了?”


第三十六章 和亲王妃

    收费章节(12点)

    第三十六章 和亲王妃

    车帘从里面被一把撩开,一个女子从里面探出头来,激动得大叫了一声:“六姐”声音便哽咽起来。

    那女子面如满月,眼若水杏,虽已分别了好几年,面上轮廓却并未改变多少,只是眉目间多了几分沉稳笃定而已。

    不是娴娘却又是谁

    阿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喃喃自语道:“我的天,你这是从哪里突然蹦出来的?我真是……真是……咦?你这装扮怎么……”

    她突然住了口,狐疑地打量着娴娘,见她帽插雉翎,乌油油的头发结成发辫披垂在肩上,发上饰着绿松石,红玛瑙等各类宝石;颈上围着名贵貂尾,身穿斜襟窄袖胡服,那装束服饰怎么看都透着一股不寻常的气息。

    此时车上两名侍女已扶着娴娘款款地下了车,阿离见那两名侍女身形高大,体格健硕,与江南女子迥然不同,身上的衣饰也作同样的胡服打扮,腰间还悬着弯刀,越发惊异得说不出话来。

    娴娘擦了擦脸上的泪痕,强笑道:“吓着姐姐了吧?妹妹如今已嫁给了赤夷国吐熏王为右夫人,这——已是半年前的事了。两月前从使臣那里惊闻家乡遭了大灾,妹妹心如油煎,不知家中是否平安,因此百般恳求了大王,允我回故国省亲。所幸吐薰王性情宽柔,早年又曾在我国京都习学多年,深受我汉家儒学熏陶,心存孝悌之心,怜我远离故国,思念亲人,特上书我朝天子,许我归国。圣上恩准了,我这才千里迢迢赶了回来。”

    阿离听了她的话,惊得目瞪口呆,由不得抓住娴娘的手,磕磕巴巴道:“你……你已经嫁人了?嫁……嫁给什么王……?”

    娴娘先沉下脸来向那两个佩刀侍女说了两句听不懂的番话,那两名侍女便恭敬地退到了一旁,娴娘这才苦涩一笑,道:“就是和亲罢了。”

    “和……亲”

    阿离望着娴娘那张被北地烈日和朔风侵蚀得略显粗糙的面庞,嘴唇无言地微微翕动了一下。

    赤夷国盘距于大陈国之北,北起漠北,南到乌拉山,东至辽东,西至天山,民风彪悍,精于骑射,向来为大陈国心腹大患。

    但大陈国建国不过二十年,根基尚浅,国力不丰,边境上虽屡屡受赤夷骑兵骚扰,却不敢轻易对其用兵。从先帝高祖皇帝始,便常以皇室宗族贵女下嫁赤夷大王,用和亲政策换取暂时的安宁。

    阿离怎么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这和亲的命运竟然会落到了娴娘头上。

    远离故土,孤苦伶仃,语言不通,风俗迥异,加之赤夷国荒蛮不化,那些养尊处优只知琴棋书画的大陈皇室贵千里远嫁过去之后,就象培育在暖房里花朵突然被狂风摧残,多数都会悒郁而终……

    原以为娴娘被赵王妃认作义女后,会前程似锦,没想到竟会这样……

    娴娘仿佛看穿了阿离的心思,自嘲地淡淡一笑道:“我这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么?当年我一心想着飞上枝头,心中邪魔横生,突然起了恶念,不要脸地抢去了姐姐的功劳。那几年居住在赵王府中,越是吃香喝辣呼奴使婢,我心中就越觉得对姐姐愧疚。终于……我得到的我应该得到的……”

    阿离看着她脸上的凄然之色,心中渐渐有些明白了。

    其实当年她也曾模模糊糊地有些纳闷,就算娴娘“勇救”世子陈晖有功,尊贵而精明的赵王妃大可给娴娘一笔丰厚的赏赐即可,何须大费周章地认她作义女呢?要知道,要以义女的身份向朝廷讨到一个郡主的封号,甚至是记入皇室宗牒,这都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

    精明的赵王妃如此“知恩图报”,原来也是另有图谋的……

    不管是前朝,还是本朝,派往赤夷国和亲的公主,极少是真正的“公主”,多是皇室宗亲家中的郡主,县主,由皇帝晋封一个“公主”称号,便送了出去。

    一如汉代送往匈奴的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

    而有权势的皇室宗亲,又有几个愿意把亲生女儿送往那蛮荒之地受苦的呢?因此一时间皇室宗亲收义女成风,一但和亲的“重任”落到了自己家中,便由义女顶替自己的亲女代嫁赤夷。

    但从贫苦人家买来的丫头一个是言行举止上不得台盘,调教起来费心费力;况且这样的女孩子收作义女也难有合适的理由。

    前朝曾有过婢女冒充公主代嫁,后被认出来后当场诛杀的先例。

    而封疆大吏的女儿,形容举止上便无懈可击了;恰好又有这样一个救了世子的契机,将娴娘认作义女便是如此的水到渠成。

    阿离这才忽然想起,仿佛听葛氏说过,赵王妃有两个亲生女儿,正和娴娘年纪相仿。

    “这……事情怎么成了这样……真是想不到……”阿离喃喃说道。

    “是啊,所以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冥冥中一切皆有天定,怨不得别人。”娴娘淡淡笑道。

    阿离一时无语,过了好半天方勉强笑道:“不过妹妹刚才说那位……吐薰王性情宽柔,又爱慕我汉家文化,还能体谅妹妹思念故国之心,准许妹妹归国省亲,这位大王听起来应该是个很好的人,而且还很宠爱妹妹。事情总算不是太坏……”

    娴娘闻言,长长的睫毛颤动了两下,复又低了头,牙齿在嘴唇上咬出一排细小的牙印,顿了顿,方喃喃地轻声道:

    “是啊,大王人很好,好得甚至有些软弱了……而且,他已经五十八岁了,最小的儿子都比我还年长六岁。姐姐说,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还是万幸中的不幸呢?”

    “这……”阿离睁大了眼睛,一时间越发说不出话来了。

    娴娘却又故作洒脱地一甩头,道:“不提这些了,姐姐快带我进去给父亲请安吧,我刚刚听老庄头说,父亲在大灾里受了重伤,已经不能……”

    她话到这里,声音里已经带出了哭腔,说不下去了。抬头打量了一下简陋的篱笆院里几座阴暗寒酸的土坯房,眼泪越发止不住地成串滚落了下来。

    阿离拍了拍她的肩,含糊说道:“其实,也没那么严重……妹妹不要伤心……”

    为了缓解悲伤的气氛,阿离故意岔开话题,向四下里看了看,道:“咦?你千里迢迢地回家来,就只带了两个侍女么?怎么连随从和亲兵还没有?对了,你这趟回来省亲,理应先进京朝见过圣上,才能南下吧?在京里可见过大哥没有?”

    娴娘这才抹了抹泪,低声道:“带了侍卫和随从的,我把他们都留在馆驿里了,这样咱们父女姐妹才好随意说话……是的,我们先去的京中,见过大哥啦没想到大哥竟这般出息了,听说童生试里竟然考了头名案首?真是没想到,我简直太高兴了”

    提到品南,娴娘这才又破涕为笑,眉飞色舞道:“如今大哥在京中给太子作伴读呢,定是前程似锦,我们曾家复兴有望了”

    阿离却没有笑,只是急急地盯着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