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高层新智囊 作者:章晓明-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的沈伟光先生。”  
  为了邀请到沈伟光到会,主办方特地聘请一位汉学家英格丽小姐到中国寻找这位神秘的“信息战之父”。  
  英格丽小姐首先来到中国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得到了同样的答复:没有这个人。  
  “没有这个人?”“难道埃弗雷特虚拟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信息战之父’?”  
  英格丽小姐十分纳闷。  
  这时一位知情人给她提供了一个信息:你不妨去国务院打听 一下!  
  几经周折,英格丽小姐最后才在一位奥地利裔的中国人的帮助下找到了沈伟光。当她得知沈伟光的身份后,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沈伟光在英格丽的盛情劝说下,答应了主办方的邀请。  
  按照规矩,沈伟光应该将发言材料事先打印出来发至主办方,为演讲时同声翻译作准备。然而,沈伟光告诉英格丽小姐:他不会电脑打字。  
  英格丽小姐连连叫道:太传奇了,太传奇了。  
  沈伟光给电子艺术节组委会寄去了《迎接信息战的挑战》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沈伟光把信息战的理论进一步详解和深化,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挑战进行剖析。他指出,现代科技引发的全面信息战,是指交战双方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全球性对抗。而信息侵略则是全面信息战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他预言信息战还将导致高技术条件下的全民战。“未来战争可以少流血甚至不流血了,打零死亡战争;战争可以是无形的,能够在寂静的战场进行,看不见敌人,没有前后方,只要网络能够触及,信息能够栖身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未来战争的战场;战争不只是通过军队,同时也可以通过全社会网络来进行;国家可能不再是战争惟一的发起者,战争也不一定都是国家、阶级、政治团体操纵的机器。战争开始向民间化发展了,所以战争需求必然会成为大众参与的新兴产业。”  
  但是在前往奥地利的途中,他忽然想到了林茨市正是希特勒的故乡,一种莫名的悲哀袭扰着他。  
  沈伟光原来总以为信息战比传统武力战来得文明,可以减少流血而达到战争目标。这种假设在信息未全面普及时或许还有道理,因为这时出现的信息战是有限范围的,是局部的信息战,但如果一旦世界真正网络化了,真正出现地球村,那么信息战的破坏性就会真正显现出来,那时才是真正的世界末日。他作了这样的设想:国家间的战争,攻击的首要目标是联结国家政治、经济、军事设施和整个社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利用新奇的信息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地对敌方军用、民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进行快速、隐蔽和毁灭性的破坏,包括破坏和瘫痪敌方的军事、金融、电力、交通系统的计算机网络。一旦这些生产的、生活的,还有武器装备系统等等遭到信息战的攻击,停电、断水、交通瘫痪、战略武器包括核武器失控,情景真是不堪设想。就在20世纪末,这种可怕的信息战后果已经表现出来了。  
  沈伟光还意识到信息战对精神世界的巨大折磨。因为“信息战利用信息在敌我之间制造反差,运用心理战和战略欺骗等手段,动摇军心、民心和政府信念,达到遏制敌对国家发动战争的意志,或使其丧失战争能力”。在他的理论中,信息战真正的意义是攻击人的思想和精神。由于在未来的网络社会里,“每个芯片或许就是一种武器,每台电脑都有可能成为有效的作战单元”,如果出现像希特勒那样的战争狂人来发动信息战,那么遭殃的可能是全球,更多无辜的国家都可能陷于瘫痪。这样人类就出现一个严重的隐患:即只有网络化的发展而没有具有制约意义的信息安全的建设。  
  沈伟光越想越觉得先进的信息战对人类的危害可能防不胜防。他心里沉重起来,便决定另起炉灶撰写演讲论文,题目叫《为遏制信息战而奋斗》。  
  沈伟光出现在电子艺术节演讲会场时,数百名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记者把目光聚集在这位陌生的中国人脸上。沈伟光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奥地利政府派出总统的翻译官给他作同声翻译。主办单位还把演讲实况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直播。  
  沈伟光这次演讲共谈了三个问题:一、机械化战争向信息战转变已经开始,各国军队为打赢信息战做准备,中国军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战防御能力和潜在的信息战反击能力;二、信息战正在改变人类使用暴力的观念和方式;三、对信息战的隐蔽性和破坏性必须清醒认识,努力遏制其发展。  
  人们刚刚开始热衷于研究如何打赢信息战时,沈伟光已大胆地提出了“遏制信息战”的新观点,警告人类“网络的破坏可以瞬间将地球瘫痪”,在与会专家中产生了轰动效应。  
  沈伟光的演讲一结束,立即成了数十位记者包围的对象。德国《明镜》周刊记者问他:“沈伟光先生,坦率地讲,在电子信息领域,中国并不发达,为什么信息战的理论却会首先在中国出现?”  
  面对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沈伟光十分自信地回答:“中国的技术虽然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是,智慧和技术不同,智慧没有专利,智慧也没有优先权。”他环视一下记者们赞许的表情和目光,接着说:“中国有5000多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实际上,作为一种智慧的思考,中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孙子早在2500年前就说过一句名言,它实际上也是‘信息战’的核心和宗旨——‘不战而屈人之兵’。”  
  “OK!”记者对沈伟光的表现非常钦佩。  
  沈伟光离开奥地利前夕,陪同的人向沈伟光透露了一个“秘密”:在沈伟光进入奥地利后,地方当局专门配备了两名警察为他“保驾”。有人这样解释说,当局或许担心这位来自中国的信息战专家,会在人们不经意时窜到网上置放一个“逻辑炸弹”。  
  沈伟光摇了摇头,说:“我连电脑打字都没学会,哪有什么门道到网上搞名堂?”   
 
第四辑 沈伟光 (4) 

  指点国是:“制造革命”“思维战”与军事全民化  

  1991年,沈伟光转业到地方,无论是在浙江省委办公厅工作,还是在国务院机关上班,他都是备受中央高层关注的人物。一方面他在本职工作上勤勤恳恳,建树独到,另一方面,在投身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对信息战理论的研究。人称沈伟光是中央高层看好的“两栖专家”。  
  在浙江省委工作期间,思考改革开放的“中观”战略,为高层决策提供可行性方案。在贫困山区,他写下了《对丽水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在杭嘉湖水乡,他起草了《抓住机遇,接轨浦东》的报告;在浙中腹地,他蹲点解剖典型,总结了东阳横店发展经验等等。他还利用业余时间与人合著《论社会主义本质》和《2000年的中国》等书,并独自完成了《信息时代》与《信息社会的能量考察和人类的远程设计》的书稿。  
  1997年2月,他50多万字的《制造革命——信息社会的能量考察与人类的远程设计》 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作为“国是论衡”系列丛书推出,着力表达了一个观点:过去的一切社会变化,是我们无法驾驭的。而未来社会的一切变化,却完全可以由我们自行策划制造出来。他说:“人文的时代,人类只能幻想未来;而信息和生物革命的时代,人类却仿佛可以设计、制造,甚至批量生产未来的一切因素。”他把“制造革命”比成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伟大射精”。这部著作后来引起的文明和未来思考席卷整个中国。  
  在长期的研究和探求中,沈伟光的一系列理论和建议前赡性强,令政府和军队的高级官员耳目一新,拓宽了决策者的思路。  
  他提出的建构信息时代国家安全体系得到了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他认为军事威胁不只是大兵压境,来自网络的威胁同样值得警惕;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应学会利用各种传媒打信息战;网络上的经济打击应引起高度重视;“文化侵略”“生态侵略”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  
  因此,可以说,沈伟光信息战理论对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迫使我们必须把国家安全的视野,由关注国家主权、领土不受外敌入侵,防止外来的政治干预、颠覆、经济封锁与制裁,扩展到关注国家“总体安全”与“综合安全”的大战略层次。  
  在沈伟光心中,信息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石”,如果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那国家将是混乱一片。他说,信息战与武力战,犹如人的大脑、神经与四肢,缺一不可,应该是相互补充、配合,才能发挥各自的最佳效能。此外,信息战必须有武力战作后盾,否则只能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但他同时又强调,研究信息战,不是为了发展信息战,而是为了尽快建立信息战遏制战略,为了遏制新的战争恶魔肆虐人类,创造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安全环境。就像中国研制核武器并不是为了发动战争而是为了制止核战争一样。  
  “思维战”是沈伟光1993年就提出的一个概念,当时在中央军委引起不小震动。  
  对于战争,人们历来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认识,即把它作为一种有形事物来认识,来研究。比如战场上枪炮拉锯式的进攻、肉搏战、冲锋陷阵等,都是肉眼能够看得见的。而战争无形的特征却被人们忽略了。沈伟光的“思维战”就是一种无形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战争形态。他认为,任何战争的动机都源于人的大脑思维。要遏制战争、消灭战争,首先要研究铲除人的大脑思维的战争源和各种奢望。他在他的《思维战》一文中说:“思维战争是一个全新的战争概念,是具有信息、知识禀性的非武力的战争形态,它以科学思维的方式,对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危机、冲突和争端进行控制和协调。在与综合国力和威慑相结合的条件下,具有以不诉诸武力的思维方式缓解矛盾、消除威胁,以防止战争的爆发和蔓延,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的机制。”国防专家王培安也认为,战争将是一种脑力思维战,将由硬打击转为软毁伤,由血与火的战场搏击转为精神、意志和智慧的角逐。  
  沈伟光根据思维战的理论,铸造出一个所谓“思维战特种旅”,它是军团群的核心旅,是未来战争中制造思维、创新思维,将思维转换为打击能量的生力军。他在著述中通过对思维战的形成、特征的研究,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对策的分析,将这种战争揭示了出来,其目的就是为人类研究战争、遏制战争,最终消灭战争提供一种契机。  
  在“思维战”的基础上,沈伟光又提出国家应培养“能回家打仗”的军事人才。他发现,信息技术的通用性能填补军与民的鸿沟,因为信息战模糊了战场与社会的界限。在类似的信息平台上,那些电子、计算机、信息工程专家,如果易地站在军事战略的高度上观察、思考,同时可能成为新的战争舞台上真正的英雄。因此,他向中央建议筹划建立我国第一个信息战研究所,建议国家成立信息战学院,其目的就是制定信息战遏制战略,完善信息战理论,培养信息战研究人才。另外他还有意在一些军内外高等院校开设相关课程,普及信息战知识,以造就一大批21世纪国防建设的急需人才。  
  中央有关部门对沈伟光的理论和设想给予了充分肯定。沈伟光的很多建议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纳,有的进入了议事日程。2000年12月,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向全军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信息化正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要在加强军队机械化建设的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努力争取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在党的十六大上,江主席在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要适应世界军事变革的趋势。”  
  “军事变革”的名词第一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引用,说明沈伟光的“信息战”及其衍生理论已经在国家和军队决策层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附录
  
                                                     21世纪战争畅想  
                                                           沈伟光 
 
  战争是人类的伴生物,一部人类文明史,战争史是其最悲壮的画卷之一。在可预知的将来,我们还难以想像战争先于人类消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