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叔本华悲观论集卷-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世界不需要上帝。在命题8的第2个附释中,他更加显明地进一步表露了这一思想:
“正因为存在属于实体的本性,所以它的定义必然包含它的存在,因此只就实体的定义,
就可推出它的存在。”③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实体就是世界。他在命题24的证明中表
达了同样的意义:即在它的定义中“因为一件事如果就其本身来看其本身就包含存在,
那么它就是自因。”       
  ①参见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一部分,命题4,中译本第5页。
    ②参见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一部分,命题7,中译本第6页。
    ③参见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第一部分,命题8,附释二,中译本第9页。

 
    因此“causaorratio”可理解为“原因或根据”,“ratioseucausa”可理解为“根
据或原因”。
    对于笛卡尔仅从观念的和主观的意义上闸述过的东西,即对我们来说只具有认识的
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是为了证实上帝的存在——斯宾诺莎却采取了实在的和客观的意
义,用来说明上帝与世界的实在关系。在笛卡尔看来,上帝的存在包含在上帝的概念中,
因此,它就成为现实存在物的理由;在斯宾诺莎看来,上帝本身就包含在世界之中。这
样,在笛卡尔看来只是作为认识根据的东西到斯宾诺莎那里就变成为事实根据。假如前
者在本体论证明中说明了上帝的存在是上帝本质的衍生,后者则把此转化为自因,而且
鲜明地以“所谓自因,我理解为这样的东西,它的本质[概念]即包含存在。”作为他
《伦理学》的起句,而对亚里士多德的警语存在绝非本质充耳不闻!这样,他就把根据
和原因完全混为一谈了。如果新斯宾诺莎主义者(谢林主义者,黑格尔主义者,等等)
经常对自因表现出过分严肃的不切实际的敬慕,因为他们惯于把言语当作思想,而在我
看来,自因完全是自相矛盾的,是让我们把“前”与“后”不分,这无异于强求我们任
意割断永恒的因果锁链——简言之,这就酷似那个奥地利人的做法,由于够不着紧戴在
头上的平顶筒状军帽上的扣子,要把扣子扣上就爬到椅子上去系扣子。我们以闵希豪主
男爵①作为自因的标签是最合适不过的了:骑在马背上的闵希豪生男爵正往水里下沉,
为了把他自己和马从水里拉出就用腿夹紧了马,用自己的辫子往上拉。其原理就是这个
格言:自因。       
  ①闵希豪生男爵(BaronMuünchhausen,1729.5—1797.2),德国乡绅,以
擅讲故事闻名。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伦理学》第一部分命题16。我们在这里可以找到斯宾诺莎从
这个命题中得出的结论:“从任何一物的定义里,理智都可以推出这个定义事实上必然
推出的许多性质,无限多的事物的无限多的样式是来自于神的本性的必然性。”①因此
毫无疑问,上帝与世界的关系就同概念与它的定义关系一样。这一推论,“神是万物的
致动因”,就与此直接相关。这已经把根据和原因混淆到极点,造成的后果也最为严重。
这倒反而表明了眼前这篇论文的重要性。
    在把这种混淆推向高潮的第三步中,谢林先生确实起到了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过
去两个伟大的心灵之所以陷入到这些谬误是因为思维不够清晰。笛卡尔在面对不可抗拒
的因果律的要求时,以根据代替他所需的原因,以便把问题解决,免除他的上帝所面临
的困窘;斯宾诺莎则从根据中找到一个实在的原因,即自因,从而他的上帝成为世界本
质:现在谢林却要使根据和推论在上帝本身中分离②。这样,他通过把问题提高到根据
和推论之实在的、实体的这一高度,并且通过引向上帝中的某些东西,使此混淆具有更
强的一致性,他说“此物不是上帝本身,而是他最初的根据,或者是根据(abyss:深渊)
之外的根据”。这真是一种当之无愧的赞赏。——我们知道,谢林所有的无稽之谈都来
自雅各布·博姆的《对地球和天体之谜的总诠释》,但是,在我看来较为鲜为人知的是
博姆这种谬论究竟来自何处,以及所谓“深渊”的真正诞生地又在何方。因此,我现在
冒昧地谈一谈:它是“βCθós”,即“abyssus”,“vorago”,无底洞,瓦伦丁尼安
信徒③之根据之外的根据,在寂静中——与深渊共本质——产生智力和世界,如伊伦诺
斯的下列文字所述:“因为,据他们说,在那看不见的无名高处,就有一个先在的以安
(Eon);他们又把它称之为先前本原、始祖和深渊。——它存在着,无形无整、不可理
喻,且不生不灭,在绝对的静谧肃穆中逝去了无尽的长世;思想与他同在,他们又把思
想称之为典雅和寂静。这一深渊曾想到从自身抛射出万物的本原,把被抛之物——他一
意要抛出的——送入与自己同在的寂静之中,就像精子进入子宫一样。寂静纳入精子后
受孕,产生理智,跟抛射物相像且相等,唯独它能神领父亲的伟大。他们又将理智称为
唯一的生成者,万物的本原。”       
  ①参见斯宾诺荷《伦理学》第一部分,命题16,中译本18页。
    ②参见谢林:《关于人的自由的论文》。
    ③瓦伦丁尼安信徒(valentinians),二世纪时的宗教异端。

 
    这肯定是雅各布·博姆设法从“异端史”中所了解到的,而谢林先生又未加思索地
从他那里承袭了这一看法。

第9节 莱布尼茨莱布尼茨是第一个正式把充足根据律当作整个认识和科学的一个主要定律加以论述
的人。在他的著作中,到处可见他对这一定律所作的浮夸的说明,他洋洋自得,仿佛是
他发明了这一根据律。然而,他对根据律的所有说明,概言之无非是:任何事物之所以
如此必有一个充足的根据,否则就不存在。或许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人发现了这一定律。
毋庸讳言,他偶尔也提到了它的两种主要含义之间的区别,然而,他并没有对此特别地
强调,或者在别处加以贴切的解释。对这一定律涉及最多的是他的《哲学原理》第32节,
但在法文本名为“单子论”中的解释要好一些:“按照充足根据律,我们认为如果没有
一个充足的根据,任何东西都不会是真实的;表述得明白点,充足根据律就是物之所以
是此物而非别物的原因。”①    
  ①参照莱布尼茨:《神正论》第44节,以及第125节中给克拉克(Clarke)的第
五封信。

 

第10节 沃尔夫第一个明确区分这一定律的两个主要含义并且详尽论述它们之间的不同的人是沃尔
夫。然而,像现在的习惯做法那样,沃尔夫没有把充足根据律放在逻辑学,而是放在本
体论中。他确实在第71节中力陈莫把认识的根据律和因果律混为一谈的必要性,但他也
确实没有弄清楚它们的区别何在。把它们之间的区别搞颠倒了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因为他在“充足的根据”这一章的70、74、75、77节中,为了证实充足根据律,引用了
一些关于因果方面的例子,如果他真的希望保持这种区别,就该在这本书的“原因”这
一章中引用这些例子。在我们所谈到的这一章中,他又一次提出一些完全类似的例子,
而且又一次阐明了认识的理由(第876节,认识律),我们已说过这些例子肯定不适于这
一部分,然而这些例子却有助于说明在第881~884节中可以直接得出的认识律和因果律
之间清楚且确定的区别。他继续说道:“所谓充足根据律,也就是指它自身包含着另一
事物的理由”;而且他划分为三类:1.发生的理由(原因),定义为另一事物的现实性
的理由;例如,当一块石头变热时,那么火或者太阳光线就是热存在于这块石头之中的
理由;2.存在的理由,定义为另一事物的可能性的理由,在上面的例子中,这种可能性
的理由,就在于石头按照自身构成的本质或特征是能够吸收热的。这最后一个概念我是
不能接受的。假如它有一点意义的话,就该是,可能性在于与我们先天认识的一般条件
相一致,康德对此已经说得很清楚。从这些条件中,就沃尔夫所举的石头例子而言,我
们知道,变化由于结果产生于原因而成为可能,即一种状态接着另一状态而产生,条件
是前一种状态包含着后一种状态的条件。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发现,作为结果,石头呈现
出热的状态;作为原因,石头所居的状态是,石头在变热之前具有一定程度的热容量和
与游离热量相接触。这种状态里,沃尔夫把先谈到的这一状态性质称之为存在的理由,
后谈到的称之为发生的理由,之所以如此命名取决于下面事实所引起的一个错觉:就石
头而言,这些条件持续的时间较长,因此,也就会更持久地等待着其他条件的发生。石
头应该是这样的,即从化学构成上它具备这样一种素质,自身带有一定程度的特定热量,
从而具有与它自身的特定热量成反比的热容量;另一方面,它一旦与游离热量相接触,
成为此前一连串原因的后果,这些原因都是“发生的理由”;但是,这只是双方各种境
遇的巧合,双方构成的条件是原因,依赖这一条件变热则是结果。所有这些都没有说明
沃尔夫的“存在的理由”,因此,他的说明是错误的,我之所以要费一点神讨论得如此
仔细,部分原因是我打算以完全不同的意义来使用这个词;另一部分原因是这一解释有
助于推进对于因果律的理解;3.如我们已说过的,沃尔夫划分出了一个认识的理由,而
且还在致动因里使之与推动因,或决定意志的理由相关。

第11节 沃尔夫和康德之间的哲学家鲍姆加登在他的《形而上学》第20~24节,以及第306~313节中重复使用沃尔夫的
划分区别。
    赖马鲁斯在他的《理智论》第81节划分为:1.内在根据,与沃尔夫的“存在的理由”
解释一致,如果不把仅运用于概念的东西转移到事物中的话,这种解释甚至可运用于
“认识的理由”;2.外在根据,即原因——第120节,以及之后诸节,他把“认识的理
由”正确地界定为这一命题的一个条件;但是,在第125节的例子中,他却把它与原因混
为一谈。
    兰伯特在《新工具论》中,没提到沃尔夫的区分;然而,他表现出他已认识到认识
的根据和原因之间的区别。①因为他说,上帝是真理的“存在的理由”,真理是上帝的
“认识的理由”。    
  ①兰伯特:《新工具论》第一卷,第572页。

 
    普拉特纳在他的《格言》第868节中说:“我们在认识中称作为根据和结论的东西,
实际上是原因和结果。每一个原因都是一个根据,每一个结果都是一个推论。”因此,
他认为原因和结果与我们思维中的根据和推论概念实际上是一致的;前者与后者有类似
的关系,例如,本质与偶相跟主体与属性的关系,又如客体的特性与我们对此特性的感
觉的关系,如此等等。我认为无驳斥此看法的必要,因为我们很容易看出判断的前提和
结论相互间的关系与因果认识完全不同;虽然在个别情况下对于一个原因的认识可以成
为用来说明结果的判断根据①。       
  ①比较本书的第三十六节。

 

第12节 休谟在这个严肃的思想家之前,没有任何人怀疑过下列问题:以因果律出现的充足根据
律是首要的,而且先于万事万物。因为它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即它存在于上帝和命
运之中,又通过自身而超越它们;而任何其他东西,例如,思考这一原则的知性,还有
整个世界,以及任何可以成为它的原因的东西——原子、运动、创世者,等等——都要
与这一原则取得一致,而且要依赖于它。休谟是第一个想到探究这一因果律何以有如此
权威,它的根据何在的人。我们都知道他得出的结论:因果是指我们在时间中经验地直
观到的事物和状态的继起,习惯使我们熟悉它们。这些结论的荒谬之处显而易见,也不
难以批驳,但它的价值很值得一提,那就是问题本身为康德的深入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而成为康德研究的起点,由此形成了一种更加深刻彻底的唯心论观点,这是此前的所
有唯心论,主要是以贝克莱为代表的唯心论无法比拟的。由此所导致的先验唯心论引发
了这样一个信念,即世界作为整体依赖于我们,就如我们在细节上依赖于世界,两者在
程度上是一样的。因为,康德提出这些如是的先验原理,使我们先天地即在一切经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